《西潮》里所谈的是中国过去100年间所发生的故事,从一八四二年香港割让起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变止,尤其着重后50年间的事。一个世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里,却只是短暂的一个片段,几乎不到四十分之一。不过中国在这段短短的时间内所经历的变迁,在它悠久的生命史上却是空前的,而且更大规模的变化还正在酝酿中。
自从庐沟桥的枪声划破长空,中国的局势已经引起全世界人士的注意。国军在淞沪、台儿庄,以及长沙的英勇战绩,已经赢得全球中国友人的同情与钦敬。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势将在国际舞台上担任众所瞩目的角色。这些年来,爱护中国的人士未免把它估计得太高,不了解中国的人士则又把它估计得太低。无论估计过高或过低,对中国的关切是一致的;而它几乎孤立无援地苦战八年之久,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这漫长痛苦的八年中,它与具有优越的武器,严密的组织,以及宗教的爱国狂热的强敌相周旋,愈战愈奋,始终不屈。
不论是本身的努力,或者友邦的援助,都不能使中国在旦夕之间达到现代工业化民主国家的水准;但是它的敌人也不可能在几年之内,甚至几百年之内,灭亡它。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将是举世人士注意力的焦点,因为未来的和平与中国之能否臻于富强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怎样才能臻于富强呢?这个问题必须由它自己单独来解决。友邦的密切合作固然可以加速它的成功,但是它必须独立担负起使自己成为世界和平支柱的责任。
中国既不是一个天神般万能的国家,也不是一个低能的毫无作为的国家。它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结合而成的国家。他们有爱、有恨;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成就、有失败;有时充满希望,有时陷于绝望。他们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世界人士不能对他们有分外的要求和期望。中国没有解决一切困难的万应灵丹,也没有随心所欲脱胎换骨的魔术。如果它已经有所成就的话,那也是平时以汗,战时以血换来的。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作者只能答覆:中国正有无数的问题等待四亿五千万人民去解决,而且不是任何短时间内所能解决。有些问题是企图征服它的敌人造成的,有些则是蜕变过程中它本身所制造的;另有一些问题是客观环境引起的,也有一些问题则是历史的包袱,有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已经在战前几年内解决,或者局部解决,更有许多问题则尚待分别缓急,逐一解决。
回顾作者身经目睹的过去50年,以及作者所熟悉的过去100年,甚至追溯到作者所研习过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作者已经就其所知探求出若干问题的线索,有些问题深深植根于过去,有些则由急遽的变化所引起。作者已经力求平直客观地陈述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变迁,尤其是过去50年内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愿意与中国合作,共同解决妨碍持久和平的若干问题的国际友人,本书或可提供一点资料,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问题。合作是勉强不来的,必须彼此相互了解,然后才能合作。欲谋持久的合作,必须先对一国的真实背景有所了解,包括心理、情感,以及道德等各方面。
因此,作者对于日常琐事也往往不厌其详地加以描写,希望借此使读者对中国人民在战时与平时所反映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等,能有比较亲切的认识,日常琐事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重大变迁,希望读者多少能从作者所记述的身边琐事中,发现重大史实的意义。
本书特色
要彻底了解一个民族和它的特性是很困难的,对于中华民族尤其如此,因为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西潮》里,生动地并且智慧地叙述了中国和它的人民最为感人的一段时期──最近的50年──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化与国家的独立採取了坚决的步骤来对抗那挟着几乎不可抵御的力量,向这古老帝国冲来的西方汹涌的浪潮。
作者对其民族特性,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文化、宗教、道德等透彻的分析,读者读了本书以后,甚能从根本上对中国与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中国近代许多事变后面的一切背景。这些背景足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去和它将来的命运。
作者简介
蒋梦麟
(西元一八八七~一九六四年),字孟邻,初名兆贤,浙江余姚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卒于民国五十三年,享年七十八岁。
1912年,获教育学士学位。后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17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归国。五四运动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科教授兼总务长。1927年浙江省教育厅成立,以省府委员兼厅长,同年6月被任命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10月3日继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23日废大学院,恢复教育部,改任教育部长。1930年受命任北京大学校长。抗战结束,转任行政院祕书长,1947年至1948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及行政院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委员。10月该会在南京成立,被推为主任委员。1950年随政府播迁来台,随即展开工作,改善农民生活,增进农民福利,协助政府推行土地政策,提倡四健教育。于1958年兼任石门水库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作水利开发工作。
对于台湾土地改革、农业改良、乡村卫生、人口保健、家庭计画、林产资源开发等,页献良多。
拿到这本书,我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简洁的设计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力量。而内容,更是超乎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启迪。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而是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开始反思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种种问题。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我曾一度陷入沉思,久久无法释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对人性的洞察,都显得格外犀利和深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曾想象过的维度,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选择,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本书并非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初读此书,我以为它会是一部讲述某种宏大叙事的史诗,然而,它却以一种极其内敛、甚至有些朴素的方式,慢慢渗透进我的内心。故事的节奏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缓慢,但这并非枯燥,而是一种沉淀,一种让读者有时间去体会和感受的沉淀。作者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情感,那些日常琐碎中的哲学思考,都以一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呈现出来。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思考其中的含义。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以一种更为温柔的方式,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对情感的描绘,那种爱与失落,那种成长与释怀,都写得极为动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片段,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时光,也看到了那些依旧闪耀的希望。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如同在宁静的夜晚,突然被一声惊雷炸醒,耳畔久久回响着那股强烈的冲击。故事的情节发展,简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令人应接不暇。我原本以为已经看透了故事的走向,但作者总是能用出人意料的转折,将我彻底打入另一个漩涡。那些人物的动机,在初期看来简单明了,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每个人身上都仿佛披着一层迷雾,他们的真实面貌,在一次次的反转中逐渐显露,时而让我心生怜悯,时而又让我扼腕叹息。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描绘,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欣赏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身上存在的灰色地带,那些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所谓的正义而做出的种种选择,都充满了令人深思的矛盾。我曾一度为某个角色的绝境感到揪心,也曾为另一个角色的转变而感到欣慰,这种情感上的起伏,让我完全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某些题材的故事已经了如指掌,但这本书却狠狠地给了我一记耳光。它以一种完全出乎我意料的视角,颠覆了我对所有既有认知的理解。故事的架构极为精巧,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陷阱与惊喜。我常常在阅读中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那些构思的奇特,那些设定的新颖,都让我叹为观止。书中人物的塑造,更是充满了张力,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内心世界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让我深深着迷。我曾一度猜测故事的结局,但每一次的猜测都被作者巧妙地打破。它让我明白,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所谓的“不可能”。它挑战了我的思维定势,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待故事,去看待创作。它是一场头脑的风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的沙漠,风沙漫天,视线所及之处皆是起伏的山丘,连绵不绝,仿佛永无尽头。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年轻人,就这样被推入了这片未经开垦的土地,开始了他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他不是那种天生就拥有超凡能力或是惊人智慧的角色,他所依赖的,不过是那份最朴素的勇气,和对未知世界一丝丝的好奇。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每一次的决策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迷茫中坚持前行的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实,将荒凉的环境与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能一同经历那份严酷的考验。书中关于生存的描写,那种与大自然的抗争,与自身极限的博弈,都写得极为生动,让我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每一次的呼吸都来之不易。这种写实的手法,让我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脆弱会以何种方式展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