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盗

大国海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们是海盗?海寇?海贼王?还是海上英雄?

  中国历史不写的中国史
  昔日海上中国的辉煌与苦难

  失去海洋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沉沦
  中外历史无数次证明
  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凡是在海洋上无所作为的国家,都可认为是「失败国家」。

  《大国海盗》是一部对中华海盗的全新解读,也是一部华人殖民的悲壮诗篇。当西方的海盗们在国家力量的鼓励和支持下,开疆拓土时,汪直、林道干、林凤、郑芝龙、郑成功……这些所谓的中国海盗却不得不两面作战:一面迎击远道而来的西方同行们,争夺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则必须继续面对来自政府的不断围剿。在皇权和西方同行的双重打击下,中国人虽然早在西方之前就开始移民海外,却迟迟难以发展出成熟的海外殖民地,并不断受到当地土着乃至后来者们的打压。

  中国海盗虽然一方面痛恨政府的打压,另一方面却总是向往体制内的召唤,只要有机会能上岸当官,他们几乎可以立即舍弃海洋上的一切,反过头来把矛头指向昔日的同行。

  其实,与其说作者说的昔日海盗的历史,不如说说的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海上角逐,借古是为了讽今,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里分明透露着海上中国的无奈和悲怆,也因此,作者大声疾唿:凡是在海洋上无所作为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国家,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雪珥

  澳大利亚华人,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拓荒者,有良心的历史发现者,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不仅十分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更重视思想的理性和宽容,及历史研究成果的大众传播效果。

  主要着作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国运一九○九: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序者简介

戴旭

  中国空军上校,国际知名战略思想家。着有《海图腾》、《C形包围》、《盛世狼烟》等,因慕海盗,自谓「天盗」。被西方称为中国最大鹰派,自称「甘为中华做鹰犬」。

程亚文

  曾为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现为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战略分析师。主要关注战略和国际政治问题,着有《渐入常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五版)等,编有《大国》、《战略与探索》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1:沉默的海啸∕戴旭
□序2:慨叹当年海上行--为民间版本的「海上中国」立传∕程亚文

第一章 与海为敌
郑和舰队大阉割

旧港之战
旧港之战,完全是郑和主动出击。正史上描述的陈祖义诈降等,实际上是在为郑和的主动攻击寻找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朱家关门
朱元璋的宏伟理想,是将全国变成一个大村庄,全国民众都被捆绑在户口和土地的枷锁下,大明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劳改农场。

下岗转型
政府的高压,几乎使「海盗」成为沿海民众再就业的唯一出路,中国的「海盗」们,写在旗帜上的都是谦卑的祈求,平安、温饱,是草根阶级最为渺小而琐碎的「梦想」。

一盘棋局
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的合谋,郑和与施进卿联手做了一个「局」,为施进卿实现对旧港的完全控制扫平了最大的障碍。

太监出洋
假以时日,东南亚地区将完全可能实现「王化」,成为中国进军全球的桥头堡和基地。但是,郑和下西洋从根本上剷除了中华势力在海洋上的扩张……

民族去势
在这种「金元外交」的思路之下,所谓的「贸易」也成了「金元外贸」。市舶司则从「海关」变成了「统战部」,扮演着散财童子的角色--如同郑和一般。

第二章 东海之殇
王直帝国落陷阱

诱杀陷阱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王直,还是天真地小看了官府背信弃义的能力。在复杂的官场斗争面前,胡宗宪只好拿王直作为投名状来洗刷自己……

第一桶金
「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科第只收酸腐儿无壮夫,吾侪孰与海外徜徉乎,何沾沾一撮土也!」

日本争贡
两个日本朝贡团在宁波的血腥火拚,令明帝国取缔了日本的勘合贸易,为走私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世贸中心」
从倒卖军火开始,王直开始了自己与日本的不解之缘。而走私天堂双屿岛简直成了世界贸易中心,官方用武力摧毁它,反而为王直成为「海盗」之王扫清了道路……

东海称王
王直的「五峰旗号」,成为大海上的通行证,海盗们不敢行劫,官军们一度也不会刁难……

「隆庆开关」
 恶法出刁民,内外交易本是国家「生理之常」,「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海禁愈严,贼伙愈盛」。隆庆年实行了全面改革开放,于是倭患消解,经济发展……

第三章 逼下南洋
跨国通缉林道干

南澳之战
海盗们大多数誓死不降,或者战斗到最后一刻,或者就是跳崖投海自杀,这正是数年前政府背信诱杀王直之后结出来的「苦果」--「海盗」们不再相信政府,宁愿抗争到底。

避难台湾
尽管林道干在官方记载中是个「膏血造舟」的恶魔形象,却在台湾留下了大量的形象中性的民间传说,充满了丰富的寓言象征……

也被招安
「体制内」既然无法提供一个有效的秩序,「体制外」就当仁不让地取而代之,形成了地下秩序、影子政府。林道干不仅有着丰富的走私前科,而且手握重兵,更关键的是他如今戴着一顶灿烂的「红帽子」,却公然藐视恶法、我行我素。

国际围剿
此时的大海上,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明朝政府、「海盗」与西方人的三角游戏,但这是一个稳定的三角,明朝政府坚定地选择了西方作为合作伙伴,剿灭自己的「海盗」,毕竟这些金发碧眼的「蛮夷」们只想捞点好处,对自己的江山社稷并不感兴趣。

「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其实,高层也注意到吏治不清造成了海患频仍。「广中数年多盗,非民之好乱,本于吏治不清,贪官为害耳。」

第四章 喋血吕宋
林凤挑战西班牙

背井离乡
走投无路的林凤得知马尼拉只有七十名西班牙士兵,他决定带上全部人马,立即南下马尼拉,到那里安居乐业。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随后又感觉郁闷的是,庞大的中国依然被划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内,西班牙人就只能打擦边球了。

攻击马尼拉
西班牙人彻底被这群中国海盗吓坏了。一支小小的海盗船队就如此彪悍,如果更多的中国人,甚至包括强大的明政府突然对这个群岛发生兴趣,太平洋上还能有西班牙的容身之地吗?

血战玳瑁港
被围困中的林凤,居然带领手下在据点内重新打造了三十艘船,并且从据点的背后挖出了一条壕沟运河,成功逃脱。

中国贵宾
追剿林凤至马尼拉的王望高,与西班牙人有了接触,这是西班牙殖民东扩以来,中西两国第一次官方交往。明朝同意给这个「助讨有功」的、被「佛郎机人」占领的吕宋重新纳贡的机会。

排华屠杀
西班牙殖民者看到了中国政府对自己侨民的毫不关心,便把比他们更早来到菲律宾的华人,当做了下蛋的鸡。当需要贸易时,就让这只金鸡下蛋;当需要安全时,就立即宰了牠。

无处为家
侨,无非过客而已,除了在小小的新加坡外,以南洋幅员之辽阔、以华人开拓之日久,华人在此却居然无处为家。

第五章 飞龙在天
官盗一家镇大洋

入伙下海
年轻的郑芝龙来到日本,投奔大海商兼大海盗李旦。不久,郑芝龙娶了当地女子田川氏为妻,田川氏为郑芝龙生下一子,取名福松,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崭露头角
在收复澎湖的保卫战背后,多方利益角逐,年轻的郑芝龙为李旦担任翻译,周旋于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逐渐成为集团内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迅速崛起
郑芝龙接替了颜思齐的地位后,其行为却完全有别于别的海盗,「所到地方,但令报水,而未尝杀人」,一时声望大着,人心思归……

接受招安
除了内部的官吏腐败、朋党林立之外,大明政府还得面对外部的「三座大山」:北有努尔哈赤崛起,中有李自成、张献忠暴动,南有郑芝龙等侵扰,更有荷兰人等守在国门边上虎视眈眈。因此,崇祯皇帝决心招安郑芝龙。

金门炮战
大航海和大殖民时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洋战争爆发。在郑芝龙的优势舰队面前,荷兰人被打得落荒而逃,「不敢窥内地者数年」。

第六章 台海对峙
龙困浅滩国姓爷

风云突变
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天下无主,正好给了郑家兄弟施展的天地,手上正好有个唐王,立即拥戴为帝,此即隆武皇帝。郑氏一门至此执掌中枢大政。

东南易帜
郑家兄弟父子,虽然在是否降清上意见分歧,但目的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乱世保存乃至壮大自己的势力,所谓的君上无非是他们高高举起的旗帜而已。

艰难求生
这不仅仅是抗击清军的外战,也是争夺地盘的内战。郑成功四处出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对于与清廷的和谈,在郑成功看来,更是一种保护父亲安全的特殊方式:「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

争霸海上
郑成功拥有「舳舻千艘,战将数百员,雄兵二十余万」,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地区不过四十艘船,远远不及他。郑成功下令对迫害华商的西班牙人、荷兰人进行贸易封锁。

攻取台湾
郑成功本就是现实主义者,讲求「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虽然部下众将领与清军杀红了眼,亦不愿背井离乡,但郑成功还是发出了进军台湾的号令。

英雄末路
被内部动乱牵扯了大量精力的郑成功,既无力反攻大陆,也无力攻击菲律宾、惩罚屠杀华人的西班牙人。英雄末路,怒火攻心,也只能望洋兴叹。

第七章 亮剑越战
海上民兵撼西山

安南不安
作为越南版的「李世民」,又戴上了这么大一顶绿帽子,阮文惠自然要发动一场越南版的「玄武门兵变」,自己来坐一坐龙椅。

海盗从良
在西山政权的豢养下,大清海盗从追求温饱、好逸恶劳的普通盗匪,升格为有着强大战斗力的政治武装团体。

清军败走
大获全胜的阮文惠再次施展高超的政治手腕,向干隆皇帝派出了使臣,谢罪恳求,希望得到清廷册封。

雄才大略
阮文惠提出征服华南、重建百越国,将其北部边境扩张到浙江境内,对海盗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血海征战
西山政权与法国支持的南越政权之间发生的激烈海战中,到处都有中国海盗的身影。整整七年间,双方在季风的风向决定下,展开了拉锯战。

日落西山
海盗们兵败顺化之后半个多月,五十多艘大帆船出现在广东海面,清廷官员们准确地估计出,这是海盗们落叶归根了。

第八章 罂粟花开
英军越界剿华寇

大英「鸵鸟」
英国人忍受了中国海盗们的一次次攻击,即使英国商界群情激愤,英国政府却依然保持了「鸵鸟」般的沉默,并公开宣布与中国海盗「井水不犯河水」。……

英舰发威
两广总督亲自致信港督,为英军的胜利欢欣鼓舞。香港的英文报则说,中国村民们满含热泪地请求英军继续追击海盗,救回被掳的亲人。

英式腐败
英国全权谈判代表额尔金反省:或许正是英国政府刺激了英国人採取粗暴的手段,甚至逼良为娼、拥寇自肥,制造出更多的中国海盗。

第九章 从良血路
中葡海盗战宁波

护航生意
宁波道台并没有欺骗丁韪良,当地的欧洲人没有遭遇任何报复行为。

海盗立功
布兴有是广东潮州人,与别的大多数海盗一样,他的名字在官方记载中也有很多种写法,有时是「兴佑」、有时又是「星佑」。他的活动地盘,并非自己老家广东,而是浙江。官兵无能,布兴有就在浙江洋面上成了一霸,「游弋巨洋,行劫商旅,官兵莫能制」(光绪朝《定海厅志》)。布兴有的海盗船,据说超过百艘,部众过千。

「国营」护航
就在布兴有忙着与太平军作战时,他的海上护航生意再度被人夺走。这回,他的竞争对手--西方列强海军,强大到他根本不敢对抗。

第十章 大国海盗
骷髅旗下建强国

「一海两吃」
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牙」帝国,发明了「一海两吃」,成为争夺大洋的标准菜谱。以海盗名义吃第一遍,再以「反海盗」名义吃第二遍海盗--当然反的只是当地的「海盗」。

新陈代谢
当英国人面临着西班牙的巨大压力时,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是囊中羞涩,无法建立一支足以抗衡西班牙人的舰队。此时,海盗和私掠成为英国的救星……

望洋兴叹
海盗、海商、海军,自古皆有,大凡沿海国家皆有。而能将这些海洋力量整合、淬炼为国家力量的,却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做到……

后记

图书序言

下岗转型

政府的高压,几乎使「海盗」成为沿海民众再就业的唯一出路,中国的「海盗」们,写在旗帜上的都是谦卑的祈求,平安、温饱,是草根阶级最为渺小而琐碎的「梦想」。

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从来都比天还大,政府如果无法解决,民众就会自行解决,这背后「看不见的手」,不光来自市场,更来自人类求生存的天赋本能。「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明经世文编》)「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故民贫而盗愈起。……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路,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寇,溃裂以出。」(《东西洋考》)在海禁高压之下,「海商」断绝,「海盗」盛行,那是「以海为田」的沿海居民的唯一选择。

海禁并没有断绝海上贸易,只是将它们逼入了地下而已。

中国的对外贸易,原先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如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横插一杠,人为地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一下子全球紧缺,但是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强劲需求却依然存在,因此使中国商品的「经销」──确切地说是「走私」──成为一个暴利行业,牛市奔腾。

当然,市场风险也大大增加,尤其是中国国内的供应商们,必须冒着可能掉脑袋的危险。这迫使这条已经进入地下状态的产业链进行与时俱进的自我调整。最为显着的,就是商人们拿起了枪桿子,结成武装商团。

海禁政策引发的走私牛市行情,也加剧了传统的海盗活动,一些海盗集团,也凭借其军事上的优势,开始大力进入这一地下外贸网络,向「武装海商」的方向发展。海禁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催生了大量的海上武装集团,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明帝国称为海盗或海贼。波涛之上,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社会,枪桿子里面不光出政权,也出财富。

明代两百多年,海患不断、海盗不止(包括实际上以华人为主的所谓「倭寇」),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的海禁政策一手刺激而成的。

「海盗」这个词,在中文的语境中,是个贬义词,而对应的英文单词”Pirate”,在西方却并不一定代表着贬义。弔诡的是,明清两代中国「海盗」所常用的旗帜,都是绘着神灵的色彩艳丽的旗帜,并非西方那种骷髅头加利刃、代表死亡的黑色旗帜。中国的所谓「海盗」们,写在旗帜上的都是谦卑的祈求,平安、温饱,都是些草根阶级最为渺小而琐碎的「梦想」,如此而已。

尽管只是混口饭吃,但流落异国他乡,谋生本就艰难,加上背靠着一个敌对的祖国,东南亚的华人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发展出了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明史》记载,在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占城(今越南中部)国王就攻击了「自称元帅」的中国「海寇」张汝厚、林福,「贼魁溺死,获其舟二十艘,苏木七万斤」,可见其实力相当庞大。这种在本土之外发展出来的武装力量,本来是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拓展生存空间的先锋乃至主力。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都是如此,但是,中国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一条路。

明成祖朱棣在血雨腥风中夺得皇位之后,实际上继承了其父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只是手法上翻新,不是单纯的「关门」,而是开门出击,打击海外的侨胞势力,对一切可能危及帝国及其本人地位的力量,「虽远必诛」。

这种从国际大视角进行「维稳」的思路,的确表明了朱棣的「英明天纵」,但对于整个民族而言,却未必是好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