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谜案19件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谜案19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共二十世纪在「革命」名义下「典型政治谜案」的真实揭露

  作者以「二十世纪的历史政治谜案」为切入点,以1949年为分界开展书写,分为「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两册,从二○年代的「国民革命」以迄七○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揭示了中共二十世纪在「革命」名义下的几许「典型政治谜案」。

  书中述及梳理了中共党史上的「托派」争议、黄克功持枪杀人案、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历史情结、闻一多的最后演讲、韬奋的遗言、「闽变」中的林惠元案、民初文人丁玲、萧军和共产党的暧昧关系等政治谜案。作者笔下的大时代风云,揭橥了思潮的更迭、人物命运的变幻等历史奥祕,让读者一窥二十世纪中共政治史的发展面貌。

  周作人曾说「天下最残酷的学问是历史」,本书验证了历史巨轮下的停滞、倒退和循环。

本书特色

  1.书中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共党史上具有争议的19件政治谜案,让读者一窥二十世纪中共政治史的发展面貌。

  2.作者散木为研究二十世纪文人、政治历史谜案的专家,对历史上许多让人雾里看花的旧案重新审视,揭示历史的宏观命题。

作者简介

散木

  本名郭汾阳,山西人,浙江大学教师,着有《鲁迅与山西》、《书局旧踪》、《报馆旧踪》、《女界旧踪》、《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旧日子,旧人物》、《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现代学人谜案》、《民国谜案之「费巩案」再探》等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晨报馆该不该烧」
2「闽变」中的林惠元案
3「流言」和「谣言」,又是怎样扩变为一个更大的「流言」和「谣言」的──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的再回顾
4 关于反对和肃清中国「托派」的一个历史回顾
5「一个人的遭遇」
6天蓝和他的《队长骑马去了》
7萧军「有惊无险」
8左权将军的烈死和他子虚乌有的所谓「托派」嫌疑
9「抢救运动」中的一对夫妇
10黄克功持枪杀人案
11清华高材生熊大缜的冤死
12丁玲为什么没有嫁给彭德怀?
13从「华北座谈会」到「庐山会议」──关于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的一个历史情结
14张闻天参加了毛泽东的婚宴?
15续范亭沉痾不起不敢请中医
16晋绥土改谈虎色变
17闻一多最后的演讲
18韬奋的遗言
19一九四九年沧桑鼎革之际的竺可桢

后记

图书序言

1―「晨报馆该不该烧」

在从「五四」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争取言论,出版,新闻等自由的斗争中,作为一项原则的提出,胡适留给人们一句话:「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然而,它长久以来并未被人们听进去,人们对它显得十分陌生,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另一个伟人的另一句话:「一个都不宽恕」。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在北京发生的「晨报馆」被焚毁一案,就是这样的一个说明和实例。



回溯一个花甲之前,国民革命发动以后,北京形势迅速变化,冯玉祥「北京政变」使得北京中央政府空心化,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在纷乱的政局暧昧中产生,伊始就缺乏中央权力的威慑,此前早已酿成的军阀混战和走马灯翻转的中央政府使得权力中枢逐渐丧失了其全部权力的合法性。冯玉祥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奉系势力则与直系军阀互成水火大打出手,佔有军事优势的奉系军阀还觊觎并企图染指中央政府,这样,当时国共合作的两党遂议决发动倒奉运动和「首都革命」,直接在北京建立平民的革命政府,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日,中共党,团中央制定《对反奉战争的宣言》,公开提出此次运动和「革命」的目标――「从释放爱国运动中的政治犯,启封爱国机关,解除奉系及安福系的武装,废除治安警察条例和出版法以及罢工刑律,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权,一直到召集真正代表人民的国民会议,建立革命统一的民主政府,宣布关税自主,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个时候,也正是鲁迅投身「女师大风潮」,与段氏执政府背景的章士钊﹙一九二五年四月以司法总长兼任教育总长,拟「整顿学风」;至七月,复刊《甲寅》週刊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杨荫榆﹙校长﹚等公开决裂之际。八月,「女师大风潮」步入高潮,章士钊派员武力解散女师大,激起鲁迅等师生的强烈反对,章士钊竟呈请北洋政府罢免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鲁迅同仁的许寿裳,齐宗颐联名声援鲁迅,表示「自章士钊一日不去,即一日不到部,以明素志而彰公道」,北大评议会也以章「思想陈腐,行为卑鄙」,反对他当教育总长,遂议决北大与教育部脱离关系实行独立。这真是一个多事之秋。

章士钊的反动章士钊的反动﹙八月二十六日公布《整顿学风令》﹚,在北京学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引出两种态度有所不同的反响。鲁迅等与之以敌相视,胡适、陈源、王世杰等﹙所谓「现代评论派」和「东吉祥派」,鲁迅唿之为「正人君子」者流﹚则主张在秩序和公理下解决问题,而大学就不应该卷入政潮和学潮,胡适以歌德、费希特、易卜生的事蹟和言论为例,亟请学生不受「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而一心向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