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粉民国:政学两界的女权传奇

红粉民国:政学两界的女权传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女权
  • 女性史
  • 政治
  • 社会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两性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们是革命的天使,看隆裕太后、马青霞、赛金花、何香凝、张幼仪、阮玲玉、萧红,冰心等人,就像在风雨中走失的一只孤雁,误入藕花深处,几声哀鸣,溅起几多离愁……

  民国初年的女性传奇人物,多与政学两界的家事、国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的内心挣扎、自我觉醒、社会参与、情感困局,乃至沉浮命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诡异和变迁。在传统的中国男性「父权当道」中,走出家庭、争取权利的多元面貌,以及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乃至长期以来自身性别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并深入考察该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性阴暗面,澄清还原已经被严重污染扭曲历史事实,基于对史料和文献之解读的客观认识和价值判断,相对于一般的历史述说,更具理性和思辨色彩。

本书特色

  注重文献的运用和新史料的挖掘,这也是傅斯年提倡的史学观念。是「深入考察该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性阴暗面」,「澄清还原已经被严重污染扭曲历史事实」,相对于一般的历史述说,则更具理性和思辨色彩,甚至得出的某些结论,与以往也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

张耀杰

  男,一九六四年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文史学者,传记作家,书评家。农工民主党北京市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已经出版着作有《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谁谋杀了宋教仁》、《民国底色:政学两界人和事》、《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曹禺:戏里戏外》、《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中国话剧史》等十多部。写作之余还参与过《小关一家人》、《山河作证》、《农电之光》等数十部长短电视片的拍摄与编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范泓

前言:红粉民国的写作与致敬

1 隆裕太后,一九一二年的光荣革命

2 刘一,民国史上第一女性公务员

3 黎本危,民国政坛第一如夫人

4 马青霞,豪门富孀的财富传奇

5 吕碧城,政学两界的女权高唱与绝情独身

6 沈佩贞,男权社会的照妖镜

7 赛金花,「护国」名妓的真假是非

8 何香凝,革命女性的参政议政

9 万冰如,可歌可泣的贤妻良母

10 陶琴薰,民国名媛的生离死别

11 张幼仪,男权弃妇的依附与自强

12 庐隐,文坛情场的「兴风作浪」

13 阮玲玉,真假遗书与三角情爱

14 王右家,点燃曹禺灵感的民国美女

15 刘清扬,革命同志的相互背叛

16 萧红,情痴作家的错爱人生

17 冰心,在宋美龄和周恩来之间左右逢源

附录一:清帝逊位诏书的百年悬案

附录二:严复与吕碧城的师生情缘

附录三:「高陶事件」中的救国与背叛

附录四:曹禺感悟孙悟空

附录五:冰心与林徽因的是非恩怨

附录六:陈粹芬,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代跋:周有光老人的「九泉之下」

图书序言

  耀杰兄又有新书即将付梓,嘱我作一小序,迟疑许久,方才动笔。

  原因很简单,这些年来,耀杰的研究范围很广,许多课题于我而言,比较陌生,这本有关民国女性人物的书稿,其中一些人物,读完之后,才有一定的了解。最初还觉得耀杰为何要写这类看起来颇有点「八卦」的文字,并起了一个带颜色的书名——《红粉民国》。不久前,腾讯组织一帮人在海南定安开会,我与耀杰同居一室,细问下,才知道这是耀杰为北京《环球人物》杂志开设「民国红粉」专栏的文章汇总。这类题材,虽是旧人旧事,但经过耀杰的一番严谨考证和叙述,读起来,仍感鲜活、立体,耀杰文史文章的魅力往往就在这里。

  本书中的一些民国女性传奇人物,多与政学两界的家事、国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的内心挣扎、自我觉醒、社会参与、情感困局,乃至沉浮命运,多少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诡异和变迁。在我看来,该书对近代以降女性话题与女权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对弱势女性个体生命的历史再现,尽管同样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却无不暗含研究者的价值倾向,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男性「父权当道」的视角中,如何解读近代女性走出家庭、争取权利的多元面貌,以及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乃至长期以来自身性别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倘若缺少「理性思辨层面上的真伪是非」,忽视每个时代的延续和断裂,难免与史实产生巨大的落差。

  在当下一些极具戏剧性笔法的历史述说中,近代女性的「解放」是与革命、政党、国家等主流话语联系在一起的,之前正统儒教「贤妻良母」道德格局被打破,她们中的一些人成为积极参与政治或社会活动的另类女性。但以今天的思考看,不啻于消解了一代女性在现实中的被动处境与真实困惑,其中最性感、最生动的一面被抹去了,某些人物最终沦为一个「政治符号」而已。因为谁都知道,近代中国除国民革命外,还有共产主义革命,二者一度合流,那些高举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大旗「挥刀斩棘」的女性传奇,曾经喧腾一时。尤其是追随共产革命的一些女性人物,「革命」与「恋爱」如影随形,私领域的情感在历次革命风暴之下,成为某种「理想」的标榜。但事实上,当她们把自己的人生交出去之后,「自我」便在「集体意识」中逐渐消融,导致她们的「生命传奇」满是政治刻痕,甚至于伤痕累累。书中的陶希圣之女陶琴薰、张申府女伴刘清扬基本上是这样的悲剧性人物,「娜拉」最终未能变成「革命的天使」,她们「就像在风雨中走失的一只孤雁,误入藕花深处,几声哀鸣,溅起几多离愁……」

  胡适曾经指出,一九二三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分水岭,此前大抵上是重个人主义,此后则进入集体主义。胡适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日记中这样写道,「无论为民族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运动,皆属于这个反个人主义的倾向。」耀杰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一直有自己的价值链条和谱系,他所认同的是胡适先生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即「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的多层级、多元化的自由主义价值谱系。这一价值倾向,若落实到耀杰本人的治学中,对?事物件进行充分解读或评价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参照系,一如他自己所言,「只有在这样的一个价值链条和价值谱系面前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历史人物,才有可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健康力量,而不再是历史叙述中的反面教材。」

  耀杰比较注重文献的运用和新史料的挖掘,这也是傅斯年提倡的史学观念。对耀杰来说,完全是在于「深入考察该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性阴暗面」,「澄清还原已经被严重污染扭曲历史事实」,相对于一般的历史述说,则更具理性和思辨色彩,甚至得出的某些结论,与以往也有所不同。如他在书中对隆裕太后的历史评价,对着名女作家冰心的客观分析和史料指证,前者审时度势,为了天下平安,以其果断的决策,颁佈《清帝逊位诏书》,一举打破中国社会南北双方分裂敌对的政制僵局,成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终极决定者;后者左右逢源,「是一个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聪明女性」,尤其晚年选择性记忆,对个人历史採取「遮蔽隐瞒的态度」,无不「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反讽解构」……而这些,并非诛心之论,都是他基于对史料和文献之解读的客观认识和价值判断。所以,从阅读的意义上来讲,这本《红粉民国》不乏精彩之处,许多篇什深入独到,可圈可点。

  耀杰是一位多产的、擅长运用史料的文史学者,我和他结识,最初就是从寻找史料开始的。在民国史研究方面,耀杰有着自己的路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努力在摆脱意识形态对历史真相的羁绊和束缚。在耀杰看来,那些既有的价值混乱、以讹传讹的历史叙述,本质上受到某一派别话语权的影响,或许是出于无奈,或许是有意为之,但事实上造成的「唯我独尊、唯我正确」的单边叙述,不仅遮蔽和篡改多少历史真相,也给今人重新认识那一段历史带来不小的障碍。

  二○一一年年初,共识网在武汉举办「辛亥百年:变与不变」研讨会,散会之后,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一月十一日,我与耀杰坐在汉口某宾馆咖啡厅聊天,特别地安静,只有我们两个人,这是我们多年来少有的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第一次深入到耀杰的内心世界,他对我说起青少年时代在河南乡下缺衣少食的不堪经历,包括之前祖父的「非正常的死亡」,以及后来在京城遭遇到的权力打压,原来耀杰是有「旧恨新仇」的人,而且,从不讳言这一点,较之他的平稳文字,耀杰在某些时候言语上的「偏激」就可理解了。

  耀杰读研究生的专业是戏剧史,研究民国历史和人物,应当是后来的事情。在中国传统的戏台上,曾经上演的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耀杰的笔下,无论专着或单篇文字,他写过袁世凯,写过孙文,写过宋教仁,也写过黄兴和陈其美,都是近代史上「帝王将相」式的风头人物;耀杰还写过袁克文、辜鸿铭、田汉、曹禺、路翎这一类文人,尽管他们的道路选择不同,命运也不一样,都或可归入「文人才子」的类别。这样看来,他笔下只缺「佳人」;这本《红粉民国》中的女性人物,非名媛,即佳人,正好弥补这一「缺憾」。耀杰在不经意间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写到,说起来,是一种巧合,实际上,与他的治学视野有关。

  作为耀杰的阅读者之一,我对其文章是有偏爱的,便有了以上的序。虽是一孔之见,不过,耀杰「居高声自远」,这本书无论是谁作序,都会受到方家、读者的欢迎。

图书试读

一百年前的西元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也就是中国传统历法的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刚刚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奉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的懿旨下诏逊位。《清帝逊位诏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另外两道诏书连夜颁佈,一举打破中国社会南北双方分裂敌对的政制僵局。真正意义上的南北统一、五族共和、民治授权、宪政限权的中华民国,是应该从这一天开始算起的。宪政学家高全喜在《立宪时刻》一书中,把《清帝逊位诏书》的颁佈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一、隆裕太后的宫廷生活

清朝同治八年也就是西元一八六八年的正月初十,小名喜子的叶赫那拉‧静芬诞生在北京东城朝阳门内芳嘉园。她的父亲桂祥是同治皇帝生母、正在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的弟弟。在众多姐妹中,她是从小就被慈禧太后选中的一个。据说慈禧太后很早就给桂祥留话儿:喜子不要嫁给别人。

一八七五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皇帝的政制继承人,从而成为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叔父,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同胞妹妹。到了一八八九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十九岁的光绪皇帝与二十一岁的姑表姐叶赫那拉‧静芬举行大婚典礼,静芬从此入住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掌管后宫大权。与静芬一起嫁给光绪皇帝的,还有原任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个女儿,其中十六岁的瑾嫔后来晋升为瑾妃,十四岁的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一九○○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其皇后、皇妃逃往西安,临行前把依仗光绪皇帝的宠爱卖官干政的珍妃沉入井中。

美国传教士I.T.赫德兰一八八八年来华传教,他的妻子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慈禧太后的母亲、隆裕皇后的姐妹以及许多朝廷贵妇们的医生。他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中转述妻子的话说,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作为女人,隆裕皇后显然是很不幸的,她从来没有得到过光绪皇帝的宠爱。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皇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爱新觉罗‧溥仪,依照慈禧太后遗命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的双重身份,被确立为宣统皇帝。兼祧母后的隆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