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滚滚长河,总在朝代递嬗中沖失了许多细节
但正是这些搁浅的细节,决定了我们如何记录历史
大唐帝国政经发达,文化昌明,是史学家赞不绝口,国力泱泱的盛世。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设立「史馆」,首开国家设馆修史风气之先。有了国家鼎力支持,大唐史书成书之快、史料之详尽,一时无两。不过,也因为「历史」受到统治者全力掌控,许多唐代史事的记载,总是迷雾满佈,真假难辨。
《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系列,将还原历史真相,为您解开被一直被误读的唐史祕辛。带您看到历史背后最真实的人性,以及人性背后最矛盾的挣扎与权谋。本书以大唐开国帝王李渊为引,破解各式官修史书中,关于大唐建国记载的种种疑云:
唐高祖李渊为人是否真如史册记载,昏庸懦弱、贪杯好色?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为什么要杀害兄弟,逼退父王?
推翻杨广,建立大唐的策略与功劳,真的都归李世民一人?
为什么李世民要紧握权柄,掌控修史的一切过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
本书作者兰泊宁以流畅的文笔,娓娓道来李渊起兵的始末。在繁杂而琐碎的史料中,以不同的角度、清晰的思维,为读者抽丝剥茧剖析史实。本书逻辑严谨的推理,举重若轻的口吻,将带领读者走入过去,看到正史的谬误,并看到被隐藏在史官笔下,最真实的大唐盛世。
作者简介
兰泊宁
山东青岛人。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至今双腿行动不便。2000年获得鸡西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从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中篇小说《姥娘》和散文〈疼痛的生命〉于2000年第 1 期同时发表于文学双月刊《红岩》,同年 8 月被黑龙江省文联授予文艺创作精品奖。2002年兰泊宁出版了 28 万字的长篇小说《血天鹅》,2007年 2 月出版历史小说《大明三百年》,2009年1月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女人》。
前 言 铁肩担道义,辣手写春秋 孙少山
第一章 李渊祖先之谜
一、史上最冤枉的人——李渊
二、史上最冤枉的事:出身都没弄清楚
三、李渊其实很彪悍
第二章 李渊的升迁之谜
一、李渊出身的优势鲜为人知
二、李渊的皇帝实习期
三、史上被传说吹晕的虚构形象——李元霸
四、史上最牛开国皇帝的新奇对比
五、解读李渊的两个重要却被忽略的符号
第三章 鲜为人知的隋廷大反叛事件
一、杨玄感——打响隋史上反炀第一枪的人
二、决策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三、杨玄感的一路大捷原来是个假像
四、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
五、看看杨玄感是如何走进死胡同的
六、揭密史书上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七、李渊鲜为人知的三大优势
八、遍地峰烟隋将亡
第四章 都是游玩惹的祸
一、又一次个被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雁门关事件
二、兇险万分的雁门关事件
三、夏侯端给李渊的洗脑起作用了吗
第五章 雁门关事件中隐藏的巨大悬疑——还历史一个真实吧
一、李世民可能立功吗
第六章 李渊的又一个冤枉
一、悍匪是这样被拿下的
二、李世民又一个虚假的功劳
第七章 李渊的险关
一、李姓者为何被杀戮
二、李渊的致命忧虑
三、英雄各自计
第八章 晋阳宫政变
一、李世民如何进行狱中密谋
二、李世民如何收买裴寂
三、晋阳宫里的温柔陷阱
四、风花雪月枉断唐王朝
五、进退两难
第九章 痛下决心
一、李渊心动之谜
二、为什么要假传圣旨
三、刘武周跃升时代弄潮儿
四、揭密自相矛盾
第十章 计杀
一、武则天之父武士□开唐立国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二、李渊面目可憎的一幕
第十一章 向长安发兵前的重重内幕
一、史书为何大写特写李智云被害
二、李渊如何解决外患
三、两个受保护的造反派
四、李渊是突厥的儿皇帝吗
五、李渊正式举事了
六、李建成其实是个人才
七、向长安出发
第十二章 大揭秘:还原历史真相
一、一个千古冤案
二、真实的历史完全可能是这样的
三、温大雅眼中的李渊
第十三章 李渊攻取长安之谜
一、李渊如何进行斩首行动
二、李渊的兵进长安之路
三、李渊为何自嘲为狡猾老狼
第十四章 李渊称帝之谜
一、李渊称帝
二、李渊如何对待隋王室成员
前言
铁肩担道义,辣手写春秋 孙少山(中国知名着名作家)
许多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因为身体上的困难不能上学,但她一天课堂没进却凭着自己的毅力,只靠一本字典,不仅学会了看书读报,而且能从事文学创作。这让我大感惊奇,即便文科大学出来的毕业生,能有几人从事文学创作?我在鸡西市见到她那年,大约只有十六七岁吧?谈吐犀利,而且想像力丰富。后来她创作的小说我读过一些,因为对这个世界过于敏感,在一般人看来略显得有些悲观,甚至绝望。我就是抱着这个印象来读她那部《错读唐史很多年》的,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部书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一改过去难读的特点,让人读来畅酣淋漓,不觉是在读艰涩的历史,而如读一本优秀的小说那样引人入胜。
这部历史书为什么能取得比以往的小说更成功的原因,我想大约有这么几点因素,首先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她声明要在这部书里论证这段历史上一些事件的真伪,于是就不能不遵循着语出有据的原则,这就对她那狂放的想像力给予一种约束,对别人也许是一摧毁,而对她来说却如一列火车入了轨道,行进得更为有力有序。在这条轨道上发挥她那奔放的笔力就使得这部书既好读又严谨,枯燥的历史资料生动起来。
还有一个因素是她那过于敏感的气质在叙述这些数千年前的历史事件时能够投入,只有投入才能使得笔下充溢着激情。我们知道,任何文章,甚至科学论文如果没有激情也是写不好的。再有,就是她那过人的毅力了,对于已经死亡的历史,要再行挖掘,查资料这一项就是一般年轻人无法忍受的苦刑。我不知道她在这上面查了多少资料,不知道她耗费了多少时间,仅看这部书中所涉及的那浩繁的记载就让我们不得不对作者表示敬意。
对于那段尘封已经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所能了解到的知识只有历史典籍中简单几句叙述,我上学时对那段历史的知识就知道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瓦岗寨起义。再有就是一部《隋唐演义》了。由于历史的限制,演义小说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贯穿其中的忠君正统思想,《三国演义》就是这样。这种思想支配下,作者往往会严重地歪曲历史。我对像李密,窦建德,李渊等人物的印象大都来自于京剧,如李密要拉王伯当一起反叛唐王,王伯当不从,责备李密丧良心,李密说,唐王不也是夺了别人的江山吗?王伯当义正辞严地说,唐王是真龙天子下天堂……。这是一种多么荒唐的说辞?《唐书》是李家王朝的一部家谱,而我们今天所依据的资料大部份来自于这部《唐书》正如作者开篇说感叹的那样--
我们以为熟悉的历史
我们以为合理的历史
当有一天,尘埃飘落
却发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
其实正是一场场精心的编造
拂去千年的尘封
还史书一页真实
真实总是出人意料
重重谜案遍布在每一页史籍典册中
比较真实地记叙那段历史,让我们现代人认识,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但,又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繁重工作。我们今天所有的「戏说」历史剧只有一个目的,娱乐大众,圈钱!
相比之下,兰泊宁的这部旨在还原历史的书,以及她艰难的写作精神就尤为难能可贵。岂止是「错读唐史很多年」?即使现代史,看看我们的历史教材,有多少是有意或无意的「错读」?
兰泊宁还年轻,我们寄希望于她再接再厉,把历代所有的「错读」都给纠正过来。我们还期望她能像司马迁那样给我们留下如《史记》那样辉煌的历史鉅着。
作为一名对唐朝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能够挑战传统认知的优秀作品。《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 卷一 李渊冤不冤》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作者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历史现场。他善于捕捉那些被历史洪流所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重新构建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李渊的形象,在这本书中不再是模糊的背景人物,而是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策略、有情感的真实存在。书中对于李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维系与儿子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来自不同派系的挑战,都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分析。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我对“历史真相”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 卷一 李渊冤不冤》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多棱镜”效应。我们惯常认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是经过无数次解读和传播形成的“定论”,但这本书却像一面抛光的镜子,折射出被遮蔽的光影。李渊,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在许多历史叙述中似乎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角色,他的功绩更多地被归功于他的儿子们。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对李渊政治生涯的重新审视,揭示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与魄力。他如何从一个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如何在乱世中建立唐朝,以及他在统治初期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都被描绘得尤为生动。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处理方式,比如“玄武门之变”前后的局势,以及李渊在其中的立场和选择,都提供了与传统史学截然不同的视角。这种“翻案”式的解读,并非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这让我对其结论深信不疑,也对作者的勇气和学识深感佩服。
评分读完《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 卷一 李渊冤不冤》,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史料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并且能够将枯燥的历史文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唐朝初年。李渊,这个在许多传统史书中被描绘成被动接受命运,甚至被动接受皇位的皇帝,在这本书中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形象。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结合大量的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当时文人的诗词歌赋,层层剥茧,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李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李渊起兵前后的策略分析印象深刻,那种运筹帷幄的决断力,以及在复杂政治漩涡中如何左右逢源,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以往阅读历史,总觉得有些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难以理解,但在这本书中,作者仿佛化身为穿越者,用现代的视角和逻辑,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解释了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举动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颠覆性的解读,无疑会激起读者对传统史观的重新审视,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思考。
评分《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 卷一 李渊冤不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拨乱反正”的酣畅淋漓。许多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历史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但往往在深入探究后,才发现其中充满了误解甚至刻意的扭曲。作者在这本书中,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纠错者”的角色。他以李渊为切入点,颠覆了许多关于唐朝开国历史的传统认知。书中对于李渊在隋朝末年崛起原因的分析,对于他如何在高祖的名号下,奠定唐朝的基业,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作者并没有回避争议,反而直面那些史书中的模糊地带,并通过严谨的考证,试图给出一个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李渊政治手腕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仿佛能看到他如何在复杂局势下,步步为营,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这种对历史的“再解读”,让我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 卷一 李渊冤不冤》这本书,我带着一丝疑虑。毕竟,“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而“李渊冤不冤”更是触及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评价。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疑虑逐渐被惊叹所取代。作者并非空穴来风地进行臆测,而是扎根于史料,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态度,去搜寻、比对、分析。书中涉及到的很多细节,比如关于李渊与其子李世民、李建成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关于隋末天下大乱的真正导火索,以及李渊在统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都与我过去所了解的有所不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试图呈现一个更为复杂和人性化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冷静客观的分析,以及在引用史料时,对于不同史书记载的辨析。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叙述,更像是一次史学方法的实践演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李渊这个人,以及那个时代,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期待后续的卷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