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其实还没结束!
一个文革红卫兵的反思小史
昨日的文革红卫兵,今日的中国研究权威
横跨中国政经研究的学者丁学良追忆个人生命的荒唐年少
而那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荒诞的一章
★话题名文〈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报复的革命〉首度收录
★深度解析「重庆模式」崩溃的文革意涵
中国大陆的政治生态系统里,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永远说不清:今天是「革命分子」,明天可能被说成是「反革命分子」,所有人都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跷跷板上摆盪来去。
关于本书
要了解当代中国最深层的心态景观,绝对要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当今举足轻重的社会学家丁学良亲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三次重大社会变革,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邓小平的「去社会主义革命」和一九八○年代末期横扫共产世界的「人民民主革命」。这是红卫兵的第一手观察纪录,也是社会学家深刻反省革命意涵的思索报告。有别一般文革回忆文献只重宏观、轻微观;只批判坏人、不批评好人;只攻击对方、不反省自己;只写大人物经历、不写普通人经历,丁学良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脉络和个人的体验,写下对革命与反革命最坦诚、最赤裸也最沉痛的反思。
作者简介
丁学良
政治社会学家。出生于皖南农村。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国立澳大利亚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及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着有《从「新马」到韦伯》、《液体的回忆》、《共产主义后的中国》、《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我读天下无字书》等。
献词
前言
原版自序及致谢
水篇
水利.水政.水斗
发蛟.发难.发憷
泪与血篇
藏书.焚书.捞书
围城.驰援.被围
送枪.抢枪.耍枪
文盲和半文盲的「持不同政见者」
春节前夕忆老包
中国大陆自由主义的首席发言人
间接感受《在秦城坐牢》
「重庆模式」算是第几次「小型文革」?
反思篇
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报复的革命
中国大陆的改革前景和思想出路——余英时教授与两位大陆青年思想家对谈纪录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思考,并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革命与反革命追忆”,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它暗示着一种对立、一种冲突,以及在这些冲突中留下的种种印记。我常常会好奇,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那些具体的个人是如何经历和理解这些变革的?他们是主动的参与者,还是被动的旁观者?他们的记忆,又承载着怎样的真实?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人们,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声音,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感受。我不希望它只是单方面的陈述,而是能够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历史画面,让读者能够从中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多面性。毕竟,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由无数的灰色地带和不确定性构成的。我对作者如何处理这些细微之处,如何平衡不同叙述,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追忆”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联想,它似乎在邀请我进入一段充满回忆与反思的旅程。我常常在想,历史的进程,到底是怎样被无数个微小的个体所推动,又被他们的选择所塑造?“革命与反革命”,这两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意味,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诉求,也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冲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历史概念,与具体的个体生命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挣扎、信仰的坚持,以及在变革浪潮中的迷茫与选择。我尤其好奇,在“追忆”这个词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作者对历史的某种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下的一种回望。
评分从视觉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就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质感,无论是封面上的纹理,还是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匠心。这种精心设计的开端,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个人总是对那些能够挖掘历史深层叙事,并且展现出多重视角的作品情有独钟。“革命与反革命追忆”这样的标题,本身就预示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张力,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索。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去理解他们做出选择时的无奈与决绝。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细节,那些关于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认知,并且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前言中,我已经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所吸引。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信仰,构成了怎样一幅宏大的画卷?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到好奇,那些名字在教科书上出现过,但具体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往往被简化或者忽略。这本书似乎有能力填补这些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挖掘那些被掩埋的真相,去理解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的复杂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的,是否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和脉搏。从封面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承载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与追问。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极具辨识度的装帧所吸引,一种复古又带着些许沉重的风格,仿佛是直接从那个年代打捞出来的珍贵物件。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但仅凭书名和这样的外包装,我已经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某种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反思。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无数的口号在空中回荡,无数的面孔在历史的洪流中闪过。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我个人对历史中的“人”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身处剧变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细节,一些充满烟火气的叙述,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以及那些曾经鲜活过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