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反革命追忆

革命与反革命追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大革命其实还没结束!
一个文革红卫兵的反思小史
昨日的文革红卫兵,今日的中国研究权威
横跨中国政经研究的学者丁学良追忆个人生命的荒唐年少
而那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荒诞的一章

★话题名文〈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报复的革命〉首度收录
★深度解析「重庆模式」崩溃的文革意涵

  中国大陆的政治生态系统里,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永远说不清:今天是「革命分子」,明天可能被说成是「反革命分子」,所有人都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跷跷板上摆盪来去。

关于本书

  要了解当代中国最深层的心态景观,绝对要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当今举足轻重的社会学家丁学良亲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三次重大社会变革,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邓小平的「去社会主义革命」和一九八○年代末期横扫共产世界的「人民民主革命」。这是红卫兵的第一手观察纪录,也是社会学家深刻反省革命意涵的思索报告。有别一般文革回忆文献只重宏观、轻微观;只批判坏人、不批评好人;只攻击对方、不反省自己;只写大人物经历、不写普通人经历,丁学良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脉络和个人的体验,写下对革命与反革命最坦诚、最赤裸也最沉痛的反思。

作者简介

丁学良

  政治社会学家。出生于皖南农村。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国立澳大利亚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及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着有《从「新马」到韦伯》、《液体的回忆》、《共产主义后的中国》、《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我读天下无字书》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献词
前言
原版自序及致谢

水篇
水利.水政.水斗
发蛟.发难.发憷

泪与血篇
藏书.焚书.捞书
围城.驰援.被围
送枪.抢枪.耍枪
文盲和半文盲的「持不同政见者」
春节前夕忆老包
中国大陆自由主义的首席发言人
间接感受《在秦城坐牢》
「重庆模式」算是第几次「小型文革」?

反思篇
文化大革命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报复的革命
中国大陆的改革前景和思想出路——余英时教授与两位大陆青年思想家对谈纪录

图书序言

本书的前身《液体的回忆》出版发行以后,我收到过多种多样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评论以及专访,有来自两岸三地的,也有来自北美和欧洲华人读者圈的。当时专访中最长的一篇,很意外的,是由香港记者吕珠玲女士所作,因为香港报刊上的文章通常短小异常不过手掌大小,那么几页长的一篇太罕见。

我假此一专访的机会温和诚恳地批评了华人世界里普遍存在的对于写回忆录的几种不正确的态度,诸如只重视宏观,轻视微观;只愿批判坏人,不愿批评好人;只攻击对方,不反省自己;只写大人物的经历,不写普通人的经历,等等。我当时收到的读者意见中最主要的批评,是我的那本回忆录里反思的部分太少了,尤其是没有告诉当今的读者——他们绝大多数有幸的或不幸的全无参加或卷入文化大革命的亲身经历:我在「文革」期间及其后的漫长时间里面,是怎么反思自己在那狂暴岁月里的所作所为的?因此有些读者建议,应该加进去行为者的自我反省的文字——这里所谓的反省是中性的,不是中共过去政治运动中强迫人所作的那种贬义的「检查反省」——和思考的文字。

至今我都是真心地感谢这些读者的评论和建议,这里特别想感谢署名「顾尔德」的一篇书评。作者对我的那本小书作评论时的尽心尽力之敬业精神,在中文世界里近年来实在不多见,尽管他并不全然肯定那本书的那种写法。不过我想借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在陆陆续续写作那本小书的章节时,是把它们当作「历史的个体」来处理的(historical individuality ——此一术语採用自德国历史社会学大家马克斯.韦伯,窃以为他的提法与史马迁伟大的《史记》写法有隔代相通之处),而不是为着写一本专家学者式的理论分析着作。也许以后我会利用别的机会,来写作这类针对「文革」的有学理深度的系统分析。

我的那本小书发行不久后还读到一篇署名「张放」的短文,深情忆及他在一九九三年五月访问美国文化中心之一的波士顿时,考古学大家张光直曾鼓励他:「你是山东流亡学生,四十四年前从广州搭『济和轮』到了澎湖,你们五千多青少年的遭遇,虽是大时代的泡沫,但是作为历史而言,我建议你把它写出来。」张放的眼前立时浮现出四十四年前即一九四九年的流亡景象,浮想连翩,未作快速应答,张光直接连追问:「怎么样,有关写这段回忆录的事?」张放泪眼模煳地答道:「我可以向历史作证:当年这五千多山东青少年,非常纯净,他们有金子一样的心。每一个人都老实,老实得跟馍馍一样。在大时代潮流中,亿万同胞受苦受难,我们一群黄毛孩子算了啥,沧海一粟而已……」。张光直幼少时随父亲从台湾板桥到大陆北平,后又返回台湾;纵然他专业上研究的是数千上万年里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也十分珍惜大动盪时代中个体经历的史实价值,这在我看来是中国史学传统里极可颂扬的一点。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