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金花的生平和众名家笔下的赛金花,两面探讨切入的「赛学」,带领读者深入浅出的重现清末第一名妓──赛金花的面貌:她的情仇、她的功、她的名。本书并配有关于赛金花的珍贵历史影像。
本书特色
从赛金花的生平探究,和赛金花对后世的影响两层面来看赛金花。不只看到历史真相,还能在电影、文学、画作中蒐集到此清代名妓的身影。
作者简介
舒兰
本名戴书训,1931年生;江苏邳县人。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士,美国东北密大艺术硕士。曾任军、公、教职。着有诗集、诗话、诗史、诗论和儿童诗及译着等十余种。编有《中国地方歌谣集成》一套七十册、《中国新诗史话》四巨册等。与诗友薛林、林焕彰创办《布谷鸟儿童诗学》季刊,推动儿童诗教及儿童文学,不遗余力。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诗教奖、诗运奖、金笔奖、文艺奖章、杰出服务奖及出席世界诗人大会,列名中、英、美名人录。现旅居美国加州。
上卷:谜样女子赛金花
赛金花姓什么
赛金花是哪年生
赛金花是哪里人
赛金花与洪钧的前生后世
赛金花与曾朴的理还乱
《赛瓦公案真相》的商榷
赛金花对国家的功过
赛金花的「悠悠曲」
赛金花年表
下卷:众名家笔下的赛金花
最早把赛金花画进画里的画家
最早把赛金花写成神话的作家
最早写《孽海花》的小说家
最早为赛金花作叙事诗的诗人
最早为赛金花作传的教授和博士生
最早把赛金花搬上舞台的戏剧家和演员
最早「续《孽海花》」的作家
最早以英文写赛金花的博士、硕士
最早把赛金花拍成电视剧的作家、编剧、导演和明星
前言
这是一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很多人的历史。这是一部书的历史;同时也是很多部书的历史。因此,也就和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文学史有关了。
罗家伦在世界书局出版的《孽海花》──〈台湾重印新序〉中说:「一部富有意义而可传世的社会小说,往往是作者时代的深刻反映,而作者本人也一定是为时代写照的天才艺术家。」这样说来,作品和作家同样重要,同样值得人们尊重和研究。这是本书立意之一。
商鸿逵在〈赛金花本事〉序言中说:「朋友们总是下警告似地对我说:赶快写了吧!不然恐怕继《孽海花》六集十二回及十二集一百二十四回的《冤海花》就要出版了。」这代表了当时一些人的心声,后来也证实了这一点。由此亦可预测:《红楼梦》之能成为一门「红学」;《赛金花》也能成为一门「赛学」。这是本书立意之二。
梁启超说:「文学惟辞必已出,史家之史,则惟恐文中已出。」司马光的《通鑑》,百分之九十五是引前史,这是本书作法的依据。
编撰者一向喜欢图文并茂的书,认为图比文字富有美感,而且比文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所以在图形的收集上也是不遗余力,方家教正为感。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我便被它那简洁却又富有深意的封面所吸引。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恰到好处的留白和点睛之笔,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书名印在封面中央,字体虽不张扬,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拿到手里,它的分量感十足,预示着其中蕴含的内容绝非等闲。我仔细抚摸着封面材质,那种温润而细腻的触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一个复杂议题的严肃探讨,其“比较研究”的定位,更是说明了作者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问题,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知识领域,开启一段引人入胜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那些花哨的封面,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素雅、大气的风格。封面的配色沉稳而不失活力,书名的字体选择了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衬线体,整体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我特别喜欢书脊处的处理,简洁明了,方便在书架上快速找到。拿起书,它的重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好,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这无疑能提升阅读的沉浸感。从书名“赛金花比较研究”来看,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定然是对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且多维度的分析,可能会涉及到不同文献、不同观点的比对,从而展现出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人物形象。这对于渴望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套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出版规模和内容呈现方式。从厚度上看,这绝对是一部巨著,光是页数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但同时也预示着其内容的详实和研究的深入。我注意到,这本书采用了精装的形式,封面材质耐磨耐看,非常适合作为案头参考书。打开书页,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排版也十分规整,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可能存在的图表、插图或历史文献影印部分,这些视觉元素往往能极大地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可读性,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论点。这本书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学术性很强,但又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通过精良的制作,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搜集整理资料,并以一种严谨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沉静的色彩搭配一抹亮丽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透露出几分神秘的吸引力。封面上书名的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让人在第一时间就对书的内容产生了好奇。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触感温润,这在当下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无论是书脊的压痕还是裁边的精细,都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会围绕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展开,书名中的“比较研究”字样暗示了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或许会对传统认知进行挑战,引发新的思考。光凭这封面和纸质,我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故事了。这本书让我感到,阅读本身也可以是一次愉悦的感官体验,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营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封面上那些古色古香的图案和字体,仿佛将人瞬间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文的韵味。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设计,它不像那些追求潮流的设计那样浮躁,而是沉淀着一种历经岁月打磨的精致。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墨香,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舒适,这都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的宁静。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深入,可能会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书名中的“比较研究”四个字,更是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暗示着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进行一种深刻的分析和审视,或许会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或者从新的角度解读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