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6日,败退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向闽粤之间的东山岛,发动史前所例的陆、海、空三栖作战。不仅首度动用陆战队两栖战车,也头一次在敌前空降大批伞兵。
突击东山岛,最主要的目的,乃在于西方公司想验收伞兵空降作战的战力。但这场「实兵测验」付出伤亡上千人的极重代价。《空降东山》以十余名参战老兵的心理和视野,加上其他官兵回忆资料和历史档案的佐证,还原一场台湾真正兑现的反攻大陆作战。
值得追忆的是,台湾得享中国史上极其罕见、长达60年不受战火蹂躏,大多数人却视为当然的太平岁月,有多少是这些最后岛屿大大小小的攻防战所换来的?
勿忘曾经为中华民国流血流泪的这一群人。
本书特色
*60年前,我们反攻大陆去!本书是专书回顾东山岛战役的唯一代表作品,适逢60周年,尤富历史意义!
这次突击东山,我决定要我们伞兵参加,就是要试验我们伞兵能发挥多大力量,平时训练怎样?─蒋中正
伞兵表演,是这次突击的构成主因。─胡琏
东山岛作战,我从天上掉到地下,我的梦想、幻想,全部烟灭…─俞志伟
台湾得享中国史上极其罕见、长达60年不受战火蹂躏、大多数人视为当然的太平岁月,都是这些最后岛屿大大小小的攻防战所换来的。─作者
冯西荣、刘尧、俞志伟、潘绍康、韦建成、宋威、张念亨、吕天禄、童荣祥、黄星夔等 425名伞兵 领衔主演
[西方公司]爱德华汉弥顿 策划
国军陆、海、空三军、反共救国军 郭标东、张清海 联合主演
陆战队一五O七人 特别演出
[建国大业]人民解放军、民兵 支援演出
[鄂西保卫战]、[古宁头战役]胡琏 导演
作者简介
刘忠勇
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业,现任新闻编译,服兵役时曾任伞兵少尉排长,是他不惑之年仍引以为傲的回忆。
推荐序
主要勇士介绍
前言
第一幕 老兵要回家
有一批最早返乡的老兵,他们因为作战而被俘,改造后回乡。人在家乡,却备受歧视,受尽折磨。39年后,他们盼望找到一个真正的家,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
1.「我是国军伞兵…我想回台湾」
第二幕 伞兵过台湾
伞兵新招六千余初、高中青年不久,即在蒋中正指示下陆续迁往台湾。不料三团团长乘兵运南下之际,竟谎称要支援青岛,胁迫全团投共。来台伞兵受此事件影响,地位一落千丈。这时伞兵有如国民党政府在国际上的处境,举目无亲,孤立无援。
2. 加入伞兵
3 .来台
4. 黑暗期
5 .好强的小鬼
6. 五块厝一场舅甥相遇
第三幕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
韩战爆发,伞兵因具游击特性,争取到美国中情局所属西方公司的军事援助,但也因此决定伞兵终得派赴战场的命运。民国42年,来台第4年,425名伞兵参加东山岛战役,当了战场的主角。
7. 游击伞兵
8. 西方公司
9. 反攻大陆──选定东山县
10. 主角是…空降支队
11. 大导演胡琏有话说
12. 不得不配合演出的解放军、公安团、民兵
13. 不能没有的配角──金门防卫军
14. 只许成功
第四幕 空降东山
伞兵投入425人空降作战,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台海两岸仍是空前绝响,只是表现走了样。一场「东山岛大空降」的戏码演变成「抢救伞兵大兵」,由陆军驻防金门的45师134团接下这个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另一支驻金门接受西方公司军援的突击大队倒是抢尽正规军的锋头,抢先攻抵位于东山岛中心的西埔县城。陆战队两栖登陆战车首度投入战场,装备精良,却未被重用。直到最后,歹戏拖棚,陆军有一团1,000多人竟遗忘岛上,由陆战队担纲演出另一场「抢救陆军大兵」,写下两栖登陆战车敌前撤兵的罕见战例。
15. 兵从天降
16. 「犹如投入萤群中」
17. 八尺门
18. 反共救国军第42支队
19. 陆战队作先锋
20. 保存18军血脉的45师
21. 长唿伞兵不应
22. 抢救空降大兵
23. 一等功臣连
24. 插翅难飞
25. 被俘
26. 机不可失
27. 国军的「一等功臣连」──非陆战队登陆运输1、2中队莫属
28. 为何而战?
第五幕 回家
伞兵上百人被俘,改造后各自返乡,面对四清、反右、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被批判、斗争、判刑,劳改,直到邓小平上台。两岸开放后,尚健在者有二十三人返台。他们还有一个任务未了,要做历史活的见证人。从他们亲历的这场战争,让人看到多少决策错谬、乌龙频出的历史真相。
30. 被斗争、挨批判、遭监督、受控制
31. 我想回台湾
人物索引
参考文献
感谢
註释
如果说之前的评价都侧重于“战争”本身,那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深层感受,是关于“选择”与“命运”的交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历史的走向。《空降东山:中华民国伞兵作战史最后乐章》以一种沉思的姿态,展现了伞兵们在无数个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选择。他们选择投身军旅,选择跳出机舱,选择在绝境中战斗,选择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线。这些选择,不是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动,而是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作战行动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书中的一些章节,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战役,细致地描绘了指挥官们的决策过程,以及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具体行动。这种细节的呈现,使得那些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而真实。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他们做了另一个选择,历史会走向何方?这本书引人深思,它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去体悟历史。
评分这本《空降东山:中华民国伞兵作战史最后乐章》简直像一本电影剧本,充满了紧张、刺激和令人窒息的悬念。我一直对军事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个体命运巧妙融合的书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眼目睹着那些身披伞花的勇士们,如何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技艺,一次次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作者对细节的描绘可谓是入木三分,从武器装备的性能分析,到战术部署的严谨推敲,再到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每一次空降行动前的准备工作的描写所震撼,那些简陋的条件,那些默默承受的压力,还有那些对家人的思念,都让人鼻头一酸。更不用说那些在万米高空,面对未知敌人,毅然决然跳出机舱的瞬间,那种勇气,那种牺牲精神,足以让任何一个读者热血沸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人性,关于在绝境中爆发出的生命力。它让我对那些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伞兵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很沉静,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喧嚣的、充斥着英雄主义的史诗,而更像是一份冷静而客观的审视,是对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伞兵作战的深刻梳理。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有耐心且眼光独到的历史学家,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用大量详实的史料,一点点地拼凑出那段被许多人遗忘的时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战役过程的剖析,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对因果关系的清晰阐述,让我对伞兵作战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跳下去,打一仗”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情报的收集、目标的选择、后勤的保障、以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等等。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许多战役决策背后,那些艰难的取舍和可能存在的遗憾。这种写实的手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军事爱好者而写,更适合那些对历史真相有探究精神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年代的军事变革,以及“东山”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历史重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史诗感”与“生活化”的完美结合。它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细腻的个体情感;既有严谨的军事分析,也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作者在构建整部作战史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每一个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感受。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出发前的低语,能感受到他们跳出机舱时的心跳,能看到他们在硝烟弥漫中相互鼓励的眼神。书中对一些战役的描写,不仅仅是列举战果,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战术动作的细节,甚至是士兵们在饥饿、寒冷、恐惧中的挣扎。这种写实的手法,让我对伞兵这个兵种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胜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和牺牲。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的介绍,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饱满,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伞兵作战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兵在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评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想起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些场景,那种真实到令人心悸的战争场面,那种在血与火中挣扎求生的个体。当然,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更为克制和宏大,但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残酷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仿佛是一个旁观者,却又深深地理解着每一个士兵的感受。他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扶持的战友,那些在疲惫与伤痛中坚持的眼神,那些写在泛黄信纸上的思念,都自然而然地触动人心。书中对每一次战役的描写,都力求还原当时的原貌,从天气条件到地形地貌,再到士兵们的装备和士气,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在描述战役的间隙,也会穿插一些关于伞兵战术发展历程的介绍,这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它不仅仅是一部作战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一群特殊战士的群像,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荣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