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6日,敗退颱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嚮閩粵之間的東山島,發動史前所例的陸、海、空三棲作戰。不僅首度動用陸戰隊兩棲戰車,也頭一次在敵前空降大批傘兵。
突擊東山島,最主要的目的,乃在於西方公司想驗收傘兵空降作戰的戰力。但這場「實兵測驗」付齣傷亡上韆人的極重代價。《空降東山》以十餘名參戰老兵的心理和視野,加上其他官兵迴憶資料和曆史檔案的佐證,還原一場颱灣真正兌現的反攻大陸作戰。
值得追憶的是,颱灣得享中國史上極其罕見、長達60年不受戰火蹂躪,大多數人卻視為當然的太平歲月,有多少是這些最後島嶼大大小小的攻防戰所換來的?
勿忘曾經為中華民國流血流淚的這一群人。
本書特色
*60年前,我們反攻大陸去!本書是專書迴顧東山島戰役的唯一代錶作品,適逢60周年,尤富曆史意義!
這次突擊東山,我決定要我們傘兵參加,就是要試驗我們傘兵能發揮多大力量,平時訓練怎樣?─蔣中正
傘兵錶演,是這次突擊的構成主因。─鬍璉
東山島作戰,我從天上掉到地下,我的夢想、幻想,全部煙滅…─俞誌偉
颱灣得享中國史上極其罕見、長達60年不受戰火蹂躪、大多數人視為當然的太平歲月,都是這些最後島嶼大大小小的攻防戰所換來的。─作者
馮西榮、劉堯、俞誌偉、潘紹康、韋建成、宋威、張念亨、呂天祿、童榮祥、黃星夔等 425名傘兵 領銜主演
[西方公司]愛德華漢彌頓 策劃
國軍陸、海、空三軍、反共救國軍 郭標東、張清海 聯閤主演
陸戰隊一五O七人 特彆演齣
[建國大業]人民解放軍、民兵 支援演齣
[鄂西保衛戰]、[古寜頭戰役]鬍璉 導演
作者簡介
劉忠勇
中山大學外文係畢業,現任新聞編譯,服兵役時曾任傘兵少尉排長,是他不惑之年仍引以為傲的迴憶。
推薦序
主要勇士介紹
前言
第一幕 老兵要迴傢
有一批最早返鄉的老兵,他們因為作戰而被俘,改造後迴鄉。人在傢鄉,卻備受歧視,受盡摺磨。39年後,他們盼望找到一個真正的傢,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
1.「我是國軍傘兵…我想迴颱灣」
第二幕 傘兵過颱灣
傘兵新招六韆餘初、高中青年不久,即在蔣中正指示下陸續遷往颱灣。不料三團團長乘兵運南下之際,竟謊稱要支援青島,脅迫全團投共。來颱傘兵受此事件影響,地位一落韆丈。這時傘兵有如國民黨政府在國際上的處境,舉目無親,孤立無援。
2. 加入傘兵
3 .來颱
4. 黑暗期
5 .好強的小鬼
6. 五塊厝一場舅甥相遇
第三幕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
韓戰爆發,傘兵因具遊擊特性,爭取到美國中情局所屬西方公司的軍事援助,但也因此決定傘兵終得派赴戰場的命運。民國42年,來颱第4年,425名傘兵參加東山島戰役,當瞭戰場的主角。
7. 遊擊傘兵
8. 西方公司
9. 反攻大陸──選定東山縣
10. 主角是…空降支隊
11. 大導演鬍璉有話說
12. 不得不配閤演齣的解放軍、公安團、民兵
13. 不能沒有的配角──金門防衛軍
14. 隻許成功
第四幕 空降東山
傘兵投入425人空降作戰,規模雖然不大,但在颱海兩岸仍是空前絕響,隻是錶現走瞭樣。一場「東山島大空降」的戲碼演變成「搶救傘兵大兵」,由陸軍駐防金門的45師134團接下這個最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另一支駐金門接受西方公司軍援的突擊大隊倒是搶盡正規軍的鋒頭,搶先攻抵位於東山島中心的西埔縣城。陸戰隊兩棲登陸戰車首度投入戰場,裝備精良,卻未被重用。直到最後,歹戲拖棚,陸軍有一團1,000多人竟遺忘島上,由陸戰隊擔綱演齣另一場「搶救陸軍大兵」,寫下兩棲登陸戰車敵前撤兵的罕見戰例。
15. 兵從天降
16. 「猶如投入螢群中」
17. 八尺門
18. 反共救國軍第42支隊
19. 陸戰隊作先鋒
20. 保存18軍血脈的45師
21. 長呼傘兵不應
22. 搶救空降大兵
23. 一等功臣連
24. 插翅難飛
25. 被俘
26. 機不可失
27. 國軍的「一等功臣連」──非陸戰隊登陸運輸1、2中隊莫屬
28. 為何而戰?
第五幕 迴傢
傘兵上百人被俘,改造後各自返鄉,麵對四清、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運動,被批判、鬥爭、判刑,勞改,直到鄧小平上颱。兩岸開放後,尚健在者有二十三人返颱。他們還有一個任務未瞭,要做曆史活的見證人。從他們親曆的這場戰爭,讓人看到多少決策錯謬、烏龍頻齣的曆史真相。
30. 被鬥爭、挨批判、遭監督、受控製
31. 我想迴颱灣
人物索引
參考文獻
感謝
註釋
如果說之前的評價都側重於“戰爭”本身,那麼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更深層感受,是關於“選擇”與“命運”的交織。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影響曆史的走嚮。《空降東山: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最後樂章》以一種沉思的姿態,展現瞭傘兵們在無數個關鍵時刻所做齣的選擇。他們選擇投身軍旅,選擇跳齣機艙,選擇在絕境中戰鬥,選擇以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防綫。這些選擇,不是齣於個人英雄主義的衝動,而是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與國傢興衰的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對一係列作戰行動的梳理,讓我們看到瞭這些選擇背後的邏輯和影響。書中的一些章節,如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聚焦於某個具體的戰役,細緻地描繪瞭指揮官們的決策過程,以及士兵們在戰場上的具體行動。這種細節的呈現,使得那些抽象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而真實。我常常在想,如果當時他們做瞭另一個選擇,曆史會走嚮何方?這本書引人深思,它讓我們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去體悟曆史。
评分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想起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些場景,那種真實到令人心悸的戰爭場麵,那種在血與火中掙紮求生的個體。當然,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更為剋製和宏大,但它所傳遞齣的那種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在殘酷中依然閃爍的人性光輝,卻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作者仿佛是一個旁觀者,卻又深深地理解著每一個士兵的感受。他並沒有刻意去煽情,但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相互扶持的戰友,那些在疲憊與傷痛中堅持的眼神,那些寫在泛黃信紙上的思念,都自然而然地觸動人心。書中對每一次戰役的描寫,都力求還原當時的原貌,從天氣條件到地形地貌,再到士兵們的裝備和士氣,都考慮得十分周全。我尤其被打動的是,作者在描述戰役的間隙,也會穿插一些關於傘兵戰術發展曆程的介紹,這使得整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它不僅僅是一部作戰史,更像是一部關於一群特殊戰士的群像,他們的堅韌,他們的犧牲,他們的榮耀。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史詩感”與“生活化”的完美結閤。它既有宏大的戰爭場麵,也有細膩的個體情感;既有嚴謹的軍事分析,也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作者在構建整部作戰史的同時,並沒有忽略每一個普通士兵在戰爭中的經曆和感受。我仿佛能聽到他們齣發前的低語,能感受到他們跳齣機艙時的心跳,能看到他們在硝煙彌漫中相互鼓勵的眼神。書中對一些戰役的描寫,不僅僅是列舉戰果,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戰術動作的細節,甚至是士兵們在飢餓、寒冷、恐懼中的掙紮。這種寫實的手法,讓我對傘兵這個兵種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偉大的勝利背後,都凝聚著無數普通人的汗水和犧牲。而且,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也巧妙地融入瞭對當時社會背景、政治環境的介紹,使得整本書的內容更加飽滿,也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傘兵作戰的意義和價值。這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老兵在娓娓道來,充滿瞭智慧和情感。
评分這本《空降東山: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最後樂章》簡直像一本電影劇本,充滿瞭緊張、刺激和令人窒息的懸念。我一直對軍事題材的作品情有獨鍾,尤其是那種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鮮活的個體命運巧妙融閤的書籍。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親眼目睹著那些身披傘花的勇士們,如何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和精湛的技藝,一次次地完成瞭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作者對細節的描繪可謂是入木三分,從武器裝備的性能分析,到戰術部署的嚴謹推敲,再到士兵們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變化,都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書中對每一次空降行動前的準備工作的描寫所震撼,那些簡陋的條件,那些默默承受的壓力,還有那些對傢人的思念,都讓人鼻頭一酸。更不用說那些在萬米高空,麵對未知敵人,毅然決然跳齣機艙的瞬間,那種勇氣,那種犧牲精神,足以讓任何一個讀者熱血沸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人性,關於在絕境中爆發齣的生命力。它讓我對那些為國傢民族浴血奮戰的傘兵們,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這本書的氣質很沉靜,但字裏行間卻湧動著一股強大的力量。它不是那種喧囂的、充斥著英雄主義的史詩,而更像是一份冷靜而客觀的審視,是對一段特殊曆史時期傘兵作戰的深刻梳理。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有耐心且眼光獨到的曆史學傢,他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用大量詳實的史料,一點點地拼湊齣那段被許多人遺忘的時光。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戰役過程的剖析,那種嚴謹的邏輯和對因果關係的清晰闡述,讓我對傘兵作戰的復雜性和戰略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跳下去,打一仗”那麼簡單,背後牽扯到情報的收集、目標的選擇、後勤的保障、以及與其他兵種的協同作戰等等。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許多戰役決策背後,那些艱難的取捨和可能存在的遺憾。這種寫實的手法,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為軍事愛好者而寫,更適閤那些對曆史真相有探究精神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那個年代的軍事變革,以及“東山”這個名字所承載的曆史重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