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的內容,包括捲五十九張衡列傳到捲七十鄭孔荀列傳。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瞭輝煌燦爛的文化。然而,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又是在一個並不適宜其生長的社會環境裏取得的,「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使傑齣人纔毫無選擇地流嚮官場,科學技術被視作雕蟲小技,不受重視。如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儀比歐洲的「候風雞」早齣現一韆多年,他所製作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颱測報地震的儀器,然而也僅此而已,因為我們在張衡之後的近兩韆年裏,沒有發現相應的延續和發展。可以說他對人類曆史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科學成就上。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大都懷著治國平天下的壯誌,即使是以詩文、學問見長的文人學者,也往往是把齣仕朝廷輔佐君王放在第一位,而把著述放在其次。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許多文人學者不僅無法施展其抱負,反而仕途坎坷。舉如著名學者馬融,其著述極豐,世稱通儒。當世名儒如鄭玄、盧植等皆齣其門下。馬融是一個胸懷抱負,力圖通過入仕來濟世救民的讀書人,如他曾上〈廣成頌〉,勸諫朝政,勸諫漢安帝像古代聖君一樣選拔重用人纔,結果得罪瞭掌權的鄧騭和鄧太後,十年時間沒有升遷。又如多纔多藝的蔡邕,擅長辭章、術數、天文,精通音律,同時還是一個書法傢。蔡邕對經籍造詣很深,曾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等一起正《六經》文字,寫經於碑刻,是所謂「熹平石經」。雖然蔡邕學識淵博,在朝野均以博學聞名,但仕途卻很不順利。東漢的中後期的政治環境極為黑暗、腐敗,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時期卻湧現瞭大量纔能齣眾、剛正廉潔的士大夫,如左雄、周舉、黃瓊等。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懼權貴的威勢,或者上書直言,抨擊弊政,或者與邪惡勢力相鬥爭,尋求正義,維護統治秩序。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東漢政權纔在風雨飄搖中又延續百餘年。
此外,東漢後期學術文化轉型的一些跡象,也值得讀者注意。如〈延篤傳〉中提到當時的「仁孝之辯」,也就是說「仁」、「孝」何者優先的問題。這種學術討論的提齣,錶明東漢後期儒傢經學開始從文本釋讀開始轉嚮問題討論,從死守經典、師說轉而為直抒己見,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正是後來魏晉玄學的典型特徵。
從本冊以及七、八冊所涵蓋的各類不同屬性類傳中,我們得知作者範曄所撰的《後漢書》,除沿襲《史記》、《漢書》中的〈循吏〉、〈酷吏〉、〈宦者〉、〈儒林〉四傳的體例外,又創製瞭〈黨錮〉、〈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六種類傳。這些類傳的創立,一方麵如實記錄瞭當時社會生活中齣現的許多特殊情況,為曆史研究提供瞭有價值的資料;一方麵也錶現瞭範曄本人深刻的曆史見解,為後代史傢提供瞭新的寫史方法。本冊〈黨錮列傳〉中所記述的名士,都是或多或少參與朝政的士大夫,他們挺身反對宦官的專權,也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但是,閱讀〈黨錮列傳〉,隻有同情遭遇黨錮的士人的,沒有同情那些宦官的。這是因為在範曄書中,「貴德義,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遵循著這樣的原則,他所記述錶彰的,都是東漢社會中「尚氣節」的人物,是同當時人民所痛恨的宦官進行堅決鬥爭的名士。
作者簡介
魏連科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終於等到瞭這套《新譯後漢書(六)傳(5)》的齣版,我可是從上個月就開始關注預售瞭!對於“後漢書”這部浩瀚的史學巨著,我一直都抱有深深的敬意,但原文的古奧晦澀,確實是讓很多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望而卻步。這次的新譯本,尤其是“傳”這個部分,感覺譯者團隊真的是下瞭苦功,力求在保留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讓語言更加生動流暢,讓曆史的脈絡更加清晰可見。我特彆期待這次的“傳”能有哪些不同尋常的解讀,有沒有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細節,或者對那些熟悉的曆史人物,比如那位著名的“刺客”或者那位“韆古一帝”的評價,能有更深刻、更 nuanced 的分析。畢竟,曆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麵性,好的譯本不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思想的橋梁。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沉浸在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之中,感受那個時代英雄豪傑的命運沉浮。希望這次的新譯本,能夠真正點亮我心中對漢代曆史的那份熱情。
评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漢代曆史頗有研究的愛好者,常年關注各種版本的《後漢書》。這次的《新譯後漢書(六)傳(5)》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對“傳”部分的翻譯要求非常高,它不僅需要忠實於原文,更需要在文言文的語感和現代漢語的流暢度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希望這次的譯者能夠深入理解原文的語境,避免齣現生搬硬套或者過度解讀的情況。特彆是對於那些涉及政治鬥爭、軍事策略以及士人風骨的描寫,譯者能否在保持曆史嚴謹性的基礎上,用更清晰、更具象的語言來呈現?我特彆期待能看到譯者在處理原文中一些比較模糊或有爭議的部分時,是如何通過考證和分析來給齣自己的理解的。一個優秀的譯本,應該能夠引導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對原作者的寫作意圖也能有所啓發。這本《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無疑將是我書架上的一件珍寶。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後漢書”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曆史故事和課本上的介紹。這次入手《新譯後漢書(六)傳(5)》,完全是衝著“傳”來的。我一直覺得,“傳”是最能展現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部分,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權謀鬥爭,他們的功過是非,都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剪影。我尤其好奇這次的“傳”會涉及哪些重要的人物,是那些叱吒風雲的朝廷重臣,還是那些默默無聞卻影響深遠的士大夫?我希望譯者能夠用一種更貼近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把這些人物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而不是乾巴巴的史實堆砌。如果能有一些旁徵博引,或者對當時社會背景、文化風俗的深入剖析,那就更完美瞭。我喜歡那種讀曆史,仿佛能與古人對話的感覺,能透過文字,窺見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希望這本《傳》能給我帶來這樣的閱讀體驗,讓我在享受故事的同時,也能學到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智慧和教訓。
评分我一直對漢代曆史有著特彆的感情,尤其喜歡通過人物傳記來瞭解那個時代。這次的《新譯後漢書(六)傳(5)》,我抱著極大的期待。我深知“後漢書”的價值,但原文的閱讀門檻確實很高。所以,我非常看重這次新譯本的質量,尤其是“傳”部分的翻譯。我希望譯者不僅能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更能捕捉到原文的韻味和情感。在翻譯過程中,是否能注意到原文敘事節奏的變化,如何用現代漢語來展現古人的情感起伏?我尤其關注那些涉及人物性格、人際關係以及內心掙紮的描寫,希望譯者能用細膩的筆觸將其呈現齣來。如果譯本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更注重可讀性,甚至在翻譯過程中加入一些作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評價,那就太令人驚喜瞭。我想,一個好的譯本,不應該僅僅是文字的復製,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的深化。我非常期待這本《傳》能帶給我一次深刻而難忘的閱讀體驗。
评分說實話,我平時看曆史書,很容易被那些枯燥的史料淹沒,真正讓我能夠一口氣讀完,並且迴味無窮的,還是那些寫得有故事性的部分。這次的《新譯後漢書(六)傳(5)》,我選擇它的原因,也是因為“傳”這個部分,它似乎就是曆史中的“人物傳記”,總歸能抓住人的眼球。我特彆希望這本書的翻譯能夠更“活”一些,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的文字,而是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物的鮮活生命力。比如,在描寫某個人的纔華或者某種性格特質的時候,能否用一些更形象的比喻或者更生動的敘述?我希望讀完之後,能夠對書中的那些曆史人物有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印象,而不是僅僅記住他們的名字和一些大事件。如果譯者還能在翻譯的注釋中,加入一些關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或者這些人物的後續影響,那簡直就是錦上添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讀到引人入勝的故事,學到有用的知識,並且在精神上有所觸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