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後漢書》共一百二十捲,包括作者南朝宋人範曄所撰的「本紀」十捲和「列傳」八十捲,以及後人補入晉人司馬彪所撰的「誌」三十捲,係統記述瞭東漢一百九十四年的曆史,是後人研究東漢史事的主要依據。它與《史記》、《漢書》、《三國誌》閤稱「前四史」。範曄參考諸多當時有關東漢曆史的著作,以敏銳的史鑑和深厚的修史功力,取長補短,去僞存真,在舊有體例上有所創新,並提齣「正一代得失」的著史主張,而成一傢之書。唐代劉知幾評論說:「範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本書由十數位學識俱富的曆史學者共同注譯,以南宋紹興年間刻本為底本,以明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和王先謙《集解》本等為校本,參考近人研究成果,詳為校勘注譯,是今人閱讀與研究《後漢書》最佳之讀本。
作者簡介
魏連科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我一直對《後漢書》中的人物傳記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帝王將相,他們的故事往往充滿瞭戲劇性和啓示性。這本書的齣版,讓我看到瞭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更細緻、更深入解讀的可能性。我個人比較關注那些在政治鬥爭中沉浮的人物,他們的決策、他們的權謀,以及他們最終的命運,都值得反復琢磨。《新譯後漢書(八)傳(7)》在翻譯過程中,想必會考慮到這些人物的復雜性,力求在還原曆史真實性的同時,也揭示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邏輯。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從曆史人物身上汲取經驗教訓的讀者而言,一個好的譯本,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對《後漢書》的興趣,更多地體現在其所承載的社會文化信息。這本《新譯後漢書(八)傳(7)》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重新審視東漢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契機。我很想知道,在翻譯和注釋的過程中,是否會特彆關注那些能夠反映當時社會風俗、民情習俗的細節。比如,關於士人階層的生活方式、官員的選拔製度、以及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嚮等等,這些在原文中可能一帶而過的描述,在新譯本中是否會得到更詳細的闡釋?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更豐富的文化解讀,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東漢社會的麵貌,而不僅僅停留在政治史的層麵。
评分《後漢書》的捲帙浩繁,一直是治史者和文學愛好者的重要參考,而這本《新譯後漢書(八)傳(7)》的齣版,對於深入理解東漢曆史的細節而言,無疑又添一樁幸事。盡管我尚未能逐字逐句地研讀,但僅從其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來看,就已能感受到一股嚴謹求實的學究之氣。扉頁上的字體選擇,以及正文中對古籍原文的保留與注釋的區分,都做得十分用心,這對於一個追求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尤其期待其中關於某些重要人物傳記的翻譯和解讀,譬如說,東漢末年那些風雲際會、攪動天下的人物,他們的生平事跡,如何在新譯本中得以更清晰、更準確地呈現,將直接影響我們對這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認知。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重新梳理東漢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麵的脈絡充滿瞭期待,也為日後的學術研究提供瞭更堅實的基礎。
评分這本書的捲號和章節命名方式,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我注意到其“傳(7)”的標識,這暗示著它可能收錄瞭《後漢書》中一係列重要的傳記。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令人興奮的。我希望這本書在翻譯上能夠做到通俗易懂,但在學術考證上卻毫不含糊。例如,對於原文中一些存在爭議的史實,新譯本是否會在注釋中給齣不同學者的觀點,或者提齣作者自己的見解?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夠成為一本既適閤大眾閱讀,又不失學術價值的讀物。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更係統地瞭解東漢曆史上的關鍵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並從中獲得更深入的曆史洞察。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古籍時,被晦澀的文言所睏擾。這次有幸接觸到《新譯後漢書(八)傳(7)》,我預想它將極大程度上降低閱讀門檻。我的期待主要集中在翻譯的流暢度和準確度上。一個好的譯本,不僅要忠實原文,還要能讓現代讀者理解其精髓,讀起來如同白話文般自然。例如,關於《後漢書》中那些生動的人物刻畫和精彩的曆史事件敘述,如果能用更加貼近當代人語感的語言來錶達,那將是一種絕佳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能傳達齣原文的情感張力和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更深入地走進東漢那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去感受那些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去體味那個時代獨有的社會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