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內容包括捲三十四梁統列傳到捲四十四。其中記述涉及三個重點:外戚與宦官勢力的消長、東漢製作新的禮樂製度,以及當時學術文化的發展。
東漢長期影響政治的外戚傢族,有鄧氏、竇氏、馬氏、梁氏,其興起均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政治布局有關。東漢是在王莽引發的巨大社會動盪之後建立的,而王莽以外戚身分篡取瞭西漢政權,這使得光武帝有意識地消弱外戚乾政的可能性。當梁翼大攬其權時,是東漢外戚專權的頂峰,同時也是外戚乾政的終結。桓帝劉誌終究不得不利用宦官翦除梁氏,而宦官自此在皇權的縱容下,壓製外戚勢力,掌控瞭朝廷,使得當下的政治環境因此進入最黑暗的時期。
東漢製作新的禮樂製度,隨處可見皇帝詔書、大臣的上疏多引讖緯圖書之言,可知當時讖緯之學是充斥著整個朝廷。此外,東漢時期學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現實的政治對於《左傳》地位的認定,正好反映瞭漢代經學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在漢代儒學內部紛爭中,《左傳》最具典型。漢代儒學引發「今古文之爭」,反映在《春鞦》上也就是《公羊傳》與《左氏傳》誰是誰非之爭。光武帝最終拍闆將《左傳》列於學官,「於是諸儒以《左氏》之立,論議讙譁,自公卿以下,數廷爭之」。然而真正給《左傳》帶來轉機的是賈逵,這不僅因為章帝「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還在於與鄭興對光武帝直言「臣不為讖」不同,賈逵有意迎閤現實政治需要,聲稱《左傳》一些記述正好證明瞭劉氏皇位的閤法性:「《五經》傢皆無以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章帝於是令賈逵挑選一批原本學習《公羊傳》的太學生轉學《左氏傳》,又「詔諸儒各選高纔生,受《左氏》、《榖梁春鞦》、《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於世。」漢代儒學原本已是政治學術,學術之爭也因政治權力的強勢介入最終分齣伯仲。
另外,冊中介紹兩位著名的史學大傢班彪、班固。傳中為突齣他們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作者詳寫瞭他們的政治主張、史學觀點,如班彪對隗囂的談話、對前代史籍的評論、對選用師保的建言,班固對人纔的推薦及奬掖等等,都顯示齣瞭他們過人的纔華和深謀遠慮的卓越見識。對班固,除強調他的早慧和編撰史書的坎坷經曆外,還重點展現瞭他的文學纔能,全文照錄〈兩都賦〉和〈典引〉。班固在對待匈奴的關係上,主張羈縻綏靖的策略是可取的,而他受竇憲重用,又不能約束子弟及傢奴,這些人倚仗權勢,鬍作非為,終於招緻殺身之禍,是班固一生最大失誤。作者記錄史實,既錶惋惜,亦在警世。
作者簡介
魏連科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我必須承認,我並非一個專業的曆史學者,對於一些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可能瞭解不深。但是,當我拿到這套《新譯後漢書》時,我立刻感受到瞭它與眾不同的專業性和嚴謹性。這本書的翻譯,不是那種為瞭追求“白話”而犧牲瞭原文精髓的粗製濫造,也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者腔”,而是恰到好處地找到瞭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點。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譯者在文字背後付齣的巨大努力,他/她對曆史的理解,對原文的把握,都深深地體現在字裏行間。我尤其欣賞它在翻譯人物傳記時,能夠生動地刻畫齣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讓我仿佛能親眼見到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在曆史的舞颱上縱橫捭闔。而且,這套書的配圖和地圖也做得非常用心,它們並非簡單的圖解,而是經過嚴謹考證,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地理環境、軍事部署等重要信息。這套書就像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將漢代的曆史徐徐展開在我麵前,讓我看得過癮,學得紮實。
评分這套《新譯後漢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漢代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古籍的白話翻譯都顯得生硬,甚至有些地方斷章取義,讀起來總覺得隔靴搔癢。直到我偶然翻到這套書,纔算是真正找到瞭“對味兒”的讀物。它不像某些翻譯那樣,把原文的句子拆解得七零八落,然後用一種現代人聽起來怪怪的白話文重新拼湊,而是保留瞭原文的韻味和氣勢,用一種非常流暢、自然、甚至帶著些許文人情懷的語言呈現齣來。讀它的時候,我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位史官在燈火闌 the下,一絲不苟地記錄著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而且,它的注釋也做得相當到位,不隻是簡單的字詞解釋,還會對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人物關係進行補充說明,甚至會引申齣一些相關的曆史學觀點,這對於深入理解《後漢書》的內涵非常有幫助。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一些史料矛盾或者記載模糊的地方時,會給齣不同的解讀方嚮,而不是簡單地選擇一種說法,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非常佩服。買之前我還有些猶豫,畢竟一套書的價格不菲,但現在看來,這筆投資絕對值瞭。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和曆史進行一次深度對話,充實而愉悅。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購入的這套《新譯後漢書》,主要是因為我對《後漢書》的內容本身就比較感興趣,但市麵上的一些版本實在是不太敢恭維。然而,這套書的質量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首先,它的翻譯是讓我最滿意的地方。我試著對比瞭一些原文的段落,這套書的譯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不僅準確傳達瞭原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他/她能夠捕捉到原文的語境和情感,用一種非常地道的現代漢語錶達齣來,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有一種閱讀當代優秀散文的感覺。我尤其喜歡它在翻譯一些詩賦或者文言味道濃厚的句子時,並沒有生硬地套用直譯,而是巧妙地運用瞭意譯,保留瞭那種文采,讓那些優美的句子在我眼前活瞭起來。而且,這套書的編校質量也相當高,我翻閱瞭多頁,幾乎沒有發現錯彆字或者排版錯誤,這對於一本厚重的曆史著作來說,是很難得的。總體而言,這是一套我非常願意推薦給任何對漢代曆史感興趣的朋友的書。
评分我必須說,《新譯後漢書》在裝幀設計上就已經成功瞭一半。當它被我抱在懷裏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已經預示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大部頭”。我一直覺得,閱讀不僅僅是文字的吸收,更是一種儀式感,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閱讀儀式的所有想象。它的封麵設計古樸典雅,沒有一絲一毫的浮誇,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蘊。打開書頁,我最看重的就是它的排版。每一頁都經過精心設計,文字的行距、字號都恰到好處,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它在原文和翻譯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可以一邊對照,一邊在腦海中構建自己的理解。更讓我驚喜的是,每捲的開頭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根據史書記載,細緻地描繪瞭當時的場景、人物、器物,為我提供瞭一個直觀的視覺參考,讓原本抽象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在閱讀過程中,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欣賞那些插圖,它們就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窺探到那個遙遠時代的點點滴滴。
评分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讀者,每次閱讀曆史文獻,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錶述。而這套《新譯後漢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在翻譯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字麵意思的簡單轉譯,更是對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一些潛在的文化含義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闡釋。我特彆注意到,在處理一些涉及朝堂政治、宗室關係、或是邊疆戰事的復雜敘述時,譯者會旁徵博引,結閤其他史料進行佐證和補充,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清晰明瞭。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翻譯本,更像是一部解讀《後漢書》的“導覽手冊”。我曾在一個關於某位大臣政治生涯的記載處卡殼許久,但在這套書中,譯者通過詳細的注釋和對相關事件的梳理,為我撥開瞭迷霧,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這位大臣的處境和他的決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後漢書》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