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高华教授曾苦苦相问:红太阳是怎么样升起来的?萧军1940-1945年这两卷近百万字日记,提供了第一手未公开过的资料。萧军说过:「写下这些日记时,并没想到给第二个人——连我妻子也在内——看,更没想到后来会被抄家而今天竟被作为罪证。如果那时我会预想到今天的后果,也许就不会写日记了。如今这日记中偶尔记下来的某些不好的、坏的思想、语句,以及记录的片段,既然也成为了我的反党罪证,我也无话可说。」
作者简介
萧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作家,1932年结识女作家萧红并共同生活,成名作《八月的乡村》,1936年,任鲁迅出殡万人队伍总指挥,作为鲁迅的忠实弟子,鲁迅的名字影响其一生。
1938年应邀去山西第一次到达延安,会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袖。1940年,第二次赴延安,之后五年,在延安从事文学编辑及教育工作,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参加了着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大批中共领袖和左翼艺术家接触。
萧军是一个左翼但又是一个非党员作家,这是特点也是他性格的体现。他是一个极少数之一与鲁迅和毛泽东都密切接触过的作家,而且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曾经是宪兵,编辑,作家,出版人,医生,文物专家,他的职业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戚戚相关。他与名作家萧红六年浪漫又苦难的婚姻及艺术成就,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不衰的话题。萧军与「四人帮」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都有过特别的渊源。1988年6月22日,夏至,他病逝于北京,终年81岁。
在阅读历史题材的作品时,我尤其看重作者的叙述视角和情感表达。一本好的日记,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碰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作者在那个特殊年代,内心世界的起伏和变化。或许他会记录下初到延安时的激动与憧憬,也可能在经历困难后,体会到现实的严峻。我希望他能用真诚的笔触,展现出他在面对人生选择、信仰坚持以及情感羁绊时的复杂心绪。这种期待,源于我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也源于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情感真实的人们的敬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评分我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往往偏爱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的作品。很多时候,宏大的历史叙事虽然重要,却容易让我们忽略了其中个体命运的沉浮。这本书的书名“延安日记”就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猜测,这本书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重要的历史事件,更可能包含着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观察,他对周遭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我设想,或许在某个炎热的午后,他会记录下关于食物短缺的烦恼;或许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他会抒发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这些细节,往往比那些官方史料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通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录,逐渐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延安,一段鲜活的历史。这种期待,源于我对历史的尊重,也源于对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个体生命的关注。
评分我对于历史的回顾,总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不仅仅是了解发生了什么,更是想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的“日记”形式,让我看到了一个从微观层面去理解历史的机会。我设想,作者在记录某些事件时,或许会带入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判断,而这种主观视角,恰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个体在面对同一事件时的不同反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眼见为实”的感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在那个特定时期,人们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些微小的个体行为,是如何汇聚成历史的洪流。这种期待,来自于我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也来自于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充满好奇。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延安文艺运动和当时社会生活的书籍,但总觉得那些描述有些宏大,缺乏微观的细节。这本书的“日记”形式,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我设想,作者或许会记录下当时人们穿着打扮的细节,他们日常的饮食起居,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文化创作和思想交流的。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日子里,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维持精神的丰盈?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这些细枝末节,或许才是理解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切入点。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也正是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最具体的生活场景,去感受那份独特的人文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沉甸甸的纸张,复古的封面设计,都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深感兴趣,特别是延安,那个承载了无数梦想与奋斗的红色圣地。我曾读过不少关于那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无法真正触碰到历史的肌理。这次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尤其是“日记”二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相信,日记是最贴近真实的记录,它没有经过后人的修饰和解读,是当时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和观察。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那个年代最鲜活的个体生命,最真实的社会图景,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延安的空气,去倾听延安的声音,去理解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求知欲,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和奋斗历程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