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

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夏商周
  • 春秋战国
  • 秦朝
  • 文化
  • 考古
  • 历史人物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王夜梦飞熊兆,
周穆王奏笛止霖雨,
伍子胥一夜白发,
干将莫邪造雌雄二剑,
孟姜女哭倒长城,
塑造庞大瑰丽的中国历史。

  《封神演义》中的奇人异事、《搜神记》中的古英雄事真是假?

  神话世界里,天上或人间的各路英雄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烙印上人类社会的足迹。千百年来,中国传说一直拥有不朽的魅力,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是中国人不可多得也无法取代的文化遗产,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作者集毕生之精力,从这些零碎的材料中,通过蒐集、整理、梳理、分析,并构建出神话的轮廓,使那些在时代的流变中因被误认为圣君、或被误认为凶神、或被拔高为创世神,而彻底失去了本来面目的神话人物各归各位,从架两条龙的启开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建盖皇冢与阿房宫等,用简练、流畅、平实的文字进行了系统性的陈述,搭建出中国神话传说系谱的相对完整性和清晰性,传说不再仅仅是故意捏造、美化前人的史诗,而是一幅动人的艺术画作。

本书特色

  作者袁珂为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本书是他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因其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选入学校课本。

  书中内容除导论篇外,撰写模式就像是故事一般,不仅文字浅显,甚至有对话的模式,可将本书作为故事书来阅读。此外,近几年来,由于大陆小说家的缘故,山海经一书重新活跃于市场,加上中国人对神话传说一直都有神祕的好奇,这类的书籍一直是市场上较为热门的题材

作者简介

袁珂

  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一九四六年,曾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一九四九年后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尔后更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及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一生着述颇丰。一九五○年,第一部神话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从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更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着)等二十多部着作及八百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多数着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俄、日、英、法、义、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 坡等国入选为学校课本。

史海拾贝:中国古代文明的宏伟画卷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探寻中国古代文明从早期曙光到帝国建立的壮阔历程。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与政治格局的关键时期、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辅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勾勒出一幅既有宏大叙事,又不失细节描摹的古代史画卷。 第一部分:文明的肇始与夏商的轮廓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态,着眼于传说时代的尾声与信史时代的开端。 一、史前文化的多元并进 我们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入手,如仰韶、龙山文化,展现早期农业社会的萌芽与氏族社会的形态。重点分析红山、良渚等区域性文化在礼器、玉器制作上的卓越成就,这些艺术成就为后世礼制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同时,讨论“五帝”时代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与神话传说的交织,探讨尧舜“禅让”背后的政治权力转移逻辑。 二、夏代的探索与早期国家形态 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被史书记载的王朝,其考古学证据的探索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将梳理二里头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与夏文化可能存在的关联,包括早期青铜铸造技术、都邑规划的初步形态,以及早期文字符号的出现迹象。分析夏朝在国家组织、祭祀体系以及军事动员能力上的初步构建,理解“家天下”这一政治模式的雏形。 三、商代的辉煌与成熟的青铜文明 商朝的章节将聚焦于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成熟的文字系统。 首先,深入剖析殷墟遗址的发掘意义,特别是宫殿区、王陵区的布局,揭示商代王权的集中程度和神权色彩。其次,详尽解读甲骨文,阐释其记录的祭祀活动、战争、农业收成等内容,展现商代宗教信仰体系和国家运行的侧面。重点分析商代青铜礼器的谱系、铸造工艺的突破,以及青铜技术对商代社会等级划分和战争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探讨商代天文历法和医学知识的初步发展。 第二部分:周礼的构建与礼崩乐坏 本部分将聚焦于周朝,特别是西周如何建立起一套影响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社会哲学体系,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体系如何走向解构与重塑。 一、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礼乐 重点阐述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功绩。详细解读分封制(或称“封建制”)的运作机制:天子与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权力分配与义务关系。阐述宗法制度如何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等级秩序和政治稳定,分析“礼”在维护社会结构中的核心作用。讨论井田制与初级的土地使用权关系。 二、东迁后的权力真空与诸侯争霸 分析犬戎之乱导致西周灭亡的深层原因,探讨王室权威的衰落。在春秋时期,阐述“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诸侯国僭越天子权力,通过城邑战争和外交联盟(如春秋五霸)来争夺霸权。分析影响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如宗庙祭祀的衰微与士人阶层的崛起。 三、百家争鸣:思想的爆发与重塑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的黄金时代。本章将系统梳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 1. 儒家(孔子、孟子): 探讨“仁”、“礼”的内涵,以及其对道德政治的推崇,特别是孟子“性善论”对后世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 2. 道家(老子、庄子): 解析“道”、“无为”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其对政治权谋的潜在影响。 3. 法家(商鞅、韩非): 重点分析其“法、术、势”理论,阐述其在战国变法中如何重构国家权力结构,强调中央集权和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4. 墨家: 探讨“兼爱”、“非攻”等主张,及其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团体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大一统帝国的诞生与巩固 本部分将分析秦国如何实现兼并,以及秦朝为维护大一统所采取的激进措施,并探讨随后的汉初调整。 一、秦的崛起:商鞅变法与军功制度 深入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秦国国家机器的重塑作用。重点探讨军功爵制如何打破旧有的贵族等级,激发社会活力,并为秦军的强大奠定组织基础。分析秦国独特的法律严苛性对国家统一战争的推动作用。 二、横扫六合与帝国的创立 描绘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军事进程和战略布局。着重分析“皇帝”称号的创立及其政治意义——标志着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统一。详细列举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措施: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统一文字(小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以及修建驰道和万里长城。这些措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地理和社会结构。 三、秦末风云与汉的开局 分析秦朝速亡的结构性原因,包括严苛的法律、繁重的徭役和对思想的钳制(焚书坑儒的得失)。简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标志性意义。最后,概述楚汉相争的格局,以及刘邦如何吸取秦亡教训,在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策略,为新帝国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细致梳理,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从分散的部落到统一的帝国,中国古代文明在制度构建、思想塑造和物质生产方面所经历的艰难演进与历史性突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夏殷篇

第一章
大乐之野夏启写作的新歌剧 / 孟涂和血衣 / 启的荒淫生活 / 童年时代的后羿 / 楚狐父教后羿射箭 / 灶台前的哀思 / 后羿和吴贺 / 「大野猪」和「黑狐狸」 / 寒浞和玄妻合谋杀死后羿 / 少康复国

第二章
孔甲收养了一个平民的儿子 / 「破斧之歌」 / 龙和夏王朝的关系 / 刘累给孔甲吃死龙 / 孔甲受不了师门的抬杠 / 孔甲的死

第三章
夏桀的荒淫生活 / 风沙埋葬了长夜宫 / 吃人的蛟妾 / 王城里市民的歌声 / 两个太阳同时出现在黄河岸上 / 空桑中的婴儿 / 有莘国嫁送姑娘 / 伊尹在汤王面前卖弄烹调本领

第四章
殷民族的兴起 / 王亥和王□赶了牛羊到有易做生意 / 王亥进餐的图画 / 弟兄俩搅进了爱情的纷争中 / 血染的床上王亥尸分为八 / 王□向有易王索还被没收的牛羊 / 河伯□明上甲微灭了有易 / 有易被河伯变做摇民 / 草原的儿子们请河伯吃美酒和羊肉

第五章
「网开三面」的汤王 / 汤王被囚禁在夏台 / 失宠的妹喜结交伊尹 / 汤王砍掉夏耕的脑袋 / 火神祝融放火烧毁夏桀的都城 / 暴君的穷途末日 / 汤王在桑林祷雨

第六章
武丁的异梦 / 在傅岩寻访到的贤人 / 「圣人窟」和「傅说星」 / 桀纣故事的类同 / 纣的仪表、力气和辩才 / 酒池和肉林 / 残酷的刑罚:炮格 / 暴君的种种暴行 / 被囚禁在羑里的周文王 / 父亲喝了儿子的肉汤 / 有莘国的美女解救了危难 / 「吐子冢」

第七章
近视眼的周文王 / 文王梦中的大贤 / 太史编替文王卜课 / 文王在渭水边遇见姜太公 / 姜太公的坎坷身世 / 关于太公遇文王的种种传说 / 山神的女儿向文王诉苦

第八章
姜太公赞助周武王兴兵伐纣 / 伯夷叔齐和军队闹了点小别扭 / 四海的海神和河伯雨师都来帮忙 / 八百诸侯月夜渡黄河 / 鹰鹯群飞在牧野的战场上 / 暴君的毕命 / 关于妲己 / 首阳山二位贤人的结局

周秦篇(上)

第一章
周昭王到南方迎接白色野鸡 / 胶船的悲剧 / 化人引起了周穆王游行天下的兴趣 / 造父调教的八匹骏马 / 周穆王在崦嵫山见到了西王母 / 偃师的灵巧手艺 / 徐偃王诞生的神话 / 周穆王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 / 昆吾割玉刀和夜光常满杯

第二章
周穆王的神性 / 高奔戎生擒勐虎 / 周宣王无辜杀杜伯 / 左儒为朋友而自杀 / 杜伯的鬼魂射死了周宣王 / 伯奇落进了后母的圈套 / 「履霜操」 / 水上歌声感悟了昏暴的父亲 / 伯奇化鸟 / 尹吉甫射杀后妻

第三章
尹氏的大饭锅 / 周幽王宠爱褒姒 / 太子宜臼吓退老虎 / 两条怪龙的神话 / 卖山桑弓和萁草袋的乡下夫妇 / 孤女褒姒的奇特命运 / 烽火台上的大笑 / 悲剧的收场

第四章
周灵王的胡须和昆昭台 / 苌弘想模仿姜太公的法术 / 神人施法变夏改寒 / 野猫头没有起到作用 / 「智多星」用了反间计 / 苌弘遭到车裂的惨祸 / 「碧血丹心」

第五章
黑鹤跳舞,丢掉明珠 / 师旷拿琴撞晋平公 / 太子晋难倒叔向 / 师旷在殿堂下踏足 / 河东王乔和犍为王乔 / 缑氏山巅停驻的骑鹤仙人 / 崔文子向王子乔学仙 / 王子乔陵墓中的宝剑

第六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叔梁纥举千斤闸 / 关于孔子履的传闻 / 孔子的力气和射艺 / 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 使人「三月不识肉味」的韶乐 / 羵羊是羊不是狗 / 防风氏的巨骨 /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 博学的孔子 / 七岁的项囊难倒了孔子

第七章
孔子向老子问礼 / 三头怪人守护琼枝树 / 貌似阳虎,孔子遭殃 / 公良孺拔大树 / 孔子和子路共擒鲢鱼精 / 杜三娘穿九曲明珠 / 孔子坟墓周围的树 / 孔子和七十二门徒悠游在仙岛上

第八章
没足的鼎像只船 / 颜渊挥剑斩蟒怪 / 徘徊山上的网罗 / 学生和老师比赛眼力 / 初进孔门的子路 / 「下士杀人怀石盘」 / 临死还不愿丢掉帽子 / 子贡的仪容和辩才 / 子贡奉命「调琴(情)」 / 野人妙语索还被扣的马

第九章
曾参和母亲精神相感的程度 / 小棍子可以忍受,大棍子便得逃跑 / 杀猪的家庭教育 / 懂得鸟兽语言的人们 / 公冶长知鸟音关进监狱 / 雀儿报告军情 / 以貌取人的差错 / 澹台子羽打掉河伯的威风 / 宰予被子路踢下大车

第十章
一生下来就是白头发 / 三尺木钻钻穿五尺石盘 / 「铁杵磨成绣花针」 /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 / 青羊肆上的青羊观 / 墨子造的木鸢三天不落地 / 禽滑釐学到了守城的本领 / 杨朱门徒的诡辩术 / 墨子居然成了「仙人」

第十一章
公输般替楚王造「钩」、「拒」 / 木鹊能飞不如车辖 / 公输般乘坐木鸢去侦探宋城 / 十天十夜的长途行程 / 楚王攻宋不听劝阻 / 殿堂上拿衣带和木片模拟军事演习 / 墨子说服了公输般 / 想在宋国城楼下躲躲雨也不行 / 鲁班的巧艺 / 门户铺首原是仿造螺蛳 / 忖留神不敢出头见鲁班 / 敦煌鲁般用巫术报了父亲的仇 / 鲁班和妹妹比赛修造赵州桥

周秦篇(下)

第一章
伍子胥智吓关吏 / 一夜头白居然混过昭关 / 「芦中人」和「渔丈人」 / 溧水沉没的击绵老处女 / 「一人之下」的勇士 / 吴市的吹箫行乞者 / 专诸刺王僚 / 菑丘䜣奋战水神 / 要离折服菑丘䜣 / 要离刺杀王子庆忌

第二章
阖闾舞鹤诱人殉葬死女 / 风湖子论剑 / 伍子胥鞭尸 / 夫差不忘报父仇 / 勾践卧薪尝胆 / 蹲在洞前学狗叫的范蠡 / 夫差营造姑苏台 / 一双神木四十丈长 / 关于西施的种种传说 / 馆娃宫和响屧廊 / 南林处女击剑胜袁公 / 陈音论说弓弩的起源

第三章
朝堂上生荆棘的劝谏 / 伍子胥的头悬挂在吴都东门 / 越军受到暴风骤雨的阻止 / 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 / 文种和伍子胥一起做了潮神 / 素车白马站在潮头的伍子胥 / 洞庭湖里的范蠡鱼 / 陶朱公救儿子 / 祝鸡翁养鸡登仙 / 祝鸡翁和陶朱公

第四章
干将莫邪铸造宝剑 / 吴鸿扈稽的血衅成金钩 / 王妃生产的铁和吃铁怪兽的铁胆肾 / 楚王借口杀干将 / 眉间尺觅得宝剑报父仇 / 黑衣服汉子的奇计 / 煮不烂的勇士头 / 三头相咬的壮观 / 「三王墓」

第五章
吴王脍余、脍残和王余鱼 / 东海黄花鱼的来源 / 紫玉和韩重 / 服食菖蒲的韩终和韩终李 / 宋康王作无头冠 / 十二个字的谜语 / 青陵台上蝴蝶飞舞 / 「乌鹊歌」 / 相思树和韩朋鸟

第六章
动物也喜欢听音乐 / 「方子春先生」在海上 / 伯牙和钟子期 / 甯戚餵牛夜半唱歌 / 齐桓公用人不疑 / 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 / 华堂上老嬷嬷的歌声 / 箫声把白鹤孔雀都引来了 / 凤凰台上的箫声 / 华山玉女洗头盆

第七章
鬼谷先生的门徒 / 苏秦张仪辛苦寻师 / 奇特的毕业考试 / 两个童子变成野鸡飞去 / 大梓树中跳出青牛 / 「乌头白,马生角」 / 燕太子丹冒险回国 / 田光先生品评勇士 / 荆轲能忍小辱 / 太子丹礼待荆轲 / 荆轲刺杀秦王 / 异样的琴音救了命 / 「白虹贯日」只贯了一半

第八章
缥缈的仙山传说 / 安期生吃的大枣子 / 不死草救活了大苑的冤死者 / 宛渠国的螺舟 / 徐福求仙一去不还 / 大翮山和小翮山 / 神女向秦始皇脸上吐唾沫 / 驱山填海的王勤 / 海神替秦始皇竖柱 / 「地市」的奇闻

第九章
驱山铎和赶山鞭 / 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 / 冬瓜里的女婴儿 / 失足落水的姻缘 / 孟姜女寻夫拍干一条河 / 小乌鸦替孟姜女引路 / 哭崩的长城下面白骨纵横 / 秦始皇替允婚的孟姜女办三件事 / 孟姜女殉夫自沉鸭绿江 

第十章
阿房宫、长狄和翁仲 / 建造始皇冢需要的大石头 / 埋葬的工人在坟里写「怨碑」 / 由拳县沦陷成了湖泊 / 端溪县的龙母 / 关于秦始皇的神话传说种种

图书序言

序言

  本书原名《中国古代神话》,一九五○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七、八万字,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由于适应了读者的需要,几乎每年都在重印,到一九五五年底,已重印过六次。于是,得到出版单位的赞助和支援,来函要求我对此书加以修订和扩充,字数还可以增加一倍,到十五、十六万字。

  我对中国神话的研究,解放以前虽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生活的动盪、条件的不足等,始终还处于「杂学旁搜」的状态,没有下定决心以此为终身职志。不过,书出版几年以来,还是陆续积累了若干可供增补修订的神话传说材料,而外界的这种敦促,更坚定了我逐步转移到专门来研究神话的信心。经过领导的同意和我本人将近一年的努力,又得到从四川大学图书馆新发现的许多材料,改写的工作便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改写本的篇幅,突破了出版单位要求字数的范围,扩大到原作的四倍左右,很多章节,都是原作没有的,即使有、也往往面目迥异,可以说不是在改写,而是在另起炉灶地重作了。除了将旧有材料尽可能地运用以外,又加入了两、三倍于旧材料的新材料。全书所注明引用的神话传说的片段,不下千条,连同虽引用而未加以注明的,实在在千条以上。要把这些碎片排比起来,加以考订,汰其重复,去其矛盾,扫除其由历史学家、哲学家、神仙家所加予的烟瘴,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把它安排在一个适当位置上,用艺术的炉火与匠心,熔铸它成为结晶的整体,这工作确实是相当繁难的。我尝试着这么做了,自然还是做得不够好,不过,比较起先前的那本简陋的小书来,总算是又跨进了一步。

  在经过彻底改写的这本神话里,视野大大地开阔了:不但增加了许多新的神话资料,并且连很多仙话和传说的资料也都运用进去了。这在以前是不敢这么大胆运用的,后来从那篇神话、传说、仙话无所不包,屈原所写的汪洋浩瀚诗篇〈天问〉中,才悟出神话、传说和仙话实在不应该那么判然地划分,它们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传说里,实际上恐怕也是彼此包容,划分不了的。因此,我才从谨小慎微的窘境中放开手来,採择了一些历史传说和仙话的资料进去,这么一来,神话的时代就延长了,神话的领域也扩大了。而且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结果,连一些看来是哲学里的寓言都复原成了神话资料而被运用进神话中:像《庄子》里的鲲鹏之变、黄帝遗失玄珠、藐姑射仙人等等。

  在放开视野寻找传说和仙话的资料来充实神话内容的过程中,当然也不是兼收并蓄、不加甄选、随手摘拾的,实际上也还是经过相当的选拣。传说,就尽可能避免近于历史的一类;仙话,也只选取了几个古仙人的行迹,如赤松子、甯封子、彭祖、师门、啸父、王子乔等,并没有把《列仙传》或《神仙传》里的仙人们都搬列进去。偶然叙写到一些修仙慕道的小故事时,抑或加以调侃,或斥其虚妄,这也表明我在运用这些资料时的态度和运用神话的资料有所不同。

  古代的风俗习惯,如求雨的暴巫聚尪、逐疫的游行唿噪、高禖神庙前的唱歌跳舞等,都很有趣而且和神话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也不惮词费将它们叙写进去;至于与神话有关的壮丽山河、名胜古迹,在谈到的时候,也有意地加以刻画和点染,这也是使视野扩大的因由。

  从改写的本书里可以看到: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议论,而增加了许多文学笔墨的叙述和描写。这在先前是没有充分做到的,现在则突破了不必要的拘谨,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想像和推想。这种想像和推想的发挥,尤其在夏代以后的一些章节,如王亥和王□的故事、姜太公遇文王等的故事里可以见到,使文章在这些地方显得比较活泼而有生气。但是这些想像和推想,仍然是从一定的根据出发,不是架空的玄想。

  有些朋友希望我用纯文艺的体裁来写作一部神话,不要用目前这种夹叙夹议体。我感谢他们为青年也为文艺着想的好意,将来也许我会尝试为之,大胆地写出那么一部来,可是,目前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又是做初步的整理工作,若不用这种体裁,好些东西就都缀集不起来。用了这种体裁,倒觉得既不失为谨严,又比较方便灵活,所以还是用了。
  
  本书每章后面的注释和引文,花去我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正文少,为的是说明所整理的神话有哪些资料的依据、安排是否恰当、理解是否正确(有的注释和引文还担当着补充正文不足的任务),同时也为了引起青年们研究古代神话的兴趣,并不只是为注释而注释、为引文而引文。所以,虽然附以注释和引文,也尽量求其简短。例如内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引文都是摘引,原来都有在删节处加以虚点,后来觉得虚点太多,既碍视线,且占空间,所以于抄录时,只除了文意过于不连贯的几处还保存着以外,大多删除。我想这当无碍于查对原书和对所引资料本身作初步的理解。

  改写本的《中国古代神话》,一九五七年七月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五八年六月重印了一次,以后又转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印过一次。后来由于业务分工,又将此书转给了中华书局。在中华书局重印出书以前,我又就原来纸型所允许的范围,作了一次小的增补修订。从几个字的小修订到几百个字的较大增补都有,总计大小不下百余处,也可算是尽了相当的努力。修订本的此书,一九六○年一月便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二十多年以后,一九八一年六月又由该书局在成都重印过一次。

  在对本书作小修订的当时,我正住在北京,由于几年以来对中国神话探究的逐步深化,脑子里产生了将本书的结构加以改造、索性分篇为七的设想:篇幅还要大加扩充,内容还要仔细订补,时代还要往后延长。这个计画,记得当时曾和中华书局的金灿然、徐调孚两位约略谈过,他们也表示很支持。

  但是,事物的发展每每不是一帆风顺向前进行,而是曲折迂徐最后终于勉强达到目的的。因而,虽然有了如上所说的设想,回到成都以后,因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并没有按照计画将它完成。只是把周秦传说部分,就已经搜集到手的材料,断断续续,整理编写出了一些,约十万字,但是看了看,连自己也感到不很满意,便将它们束做一札,置之箧底,没有再去过问了。

  接着,便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和所有人一样,我也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幸非「长汉」,家又僻处城西小巷,未遭籍没之灾,书籍文稿赖以保存。四害既除,春回大地,我像被冻得半僵的虫豸一样,慢慢地舒展着足爪和翅翼。几年之中,陆续做完几件先前未了的工作,包括校改《古神话选释》,增补《山海经校注》的「山经」部分,完成《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的编写等。这以后,才从箧底翻检出十多年前编写的周秦传说旧作,觉得某些部分还能有用,便下定决心,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从去年(一九八二年)下半年到今年(一九八三年)春初,将整个《中国古代神话》拆散开来,截长补短,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在剪刀和糨煳的帮助下,修修补补,终于完成了这部分篇凡七的《中国神话传说》。为什么要把本书更名为《中国神话传说》呢?因为本书补充的重点是在〈周秦篇〉部分,补充了近二十万字。这些大都是带有神话因素的传说,和历史也有相当关联,不像古代神话那样较具有纯粹神话的性质。循名责实,或者据实立名,应该加上「传说」二字,才能更妥善准确地将它概括。所以书名就这样更定了。

  这次可说是最后一次较大的增补修订,又从原来的三十万字扩充到六十万字,增加了约一倍的篇幅,比起一九五○年底所出的简本,则增加的字数达七、八倍,半生以来我整理中国神话的工作这回算是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这回增订,全是就原来《中国古代神话》的格局整理编写,各章都有增补。增补得最多的是原书第九、十章。〈夏以后的传说(上)、(下)〉部分,增补扩充成〈夏殷篇〉和〈周秦篇〉两篇文字,共二十多万字。〈周秦篇〉因增补字数过多,不得不分为上、下两篇。〈羿禹篇〉因分量较大,也只好分为上、下两篇。由是从〈导论篇〉、〈开辟篇〉、〈黄炎篇〉、〈尧舜篇〉、〈羿禹篇〉、〈夏殷篇〉到〈周秦篇〉,篇名为七,实际凡九。〈周秦篇〉绝大部分都是增补的。这样,就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历史长河的肩架上,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而它们先前本来是各不相干、断简零篇地散落在大量古书里的。这种整理编写的尝试,是否成功,现在还不能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预言,还要靠将来在群众中实践的证明——那就只好让它去吧。

  十年前,我在西安参观过从秦始皇陵墓发掘出来陈列展览的几尊兵马俑,从那种朴茂、雄健的艺术造型,以及各个兵马俑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形姿,使我深深地感到我国古代文化基础的宏伟、深厚。几尊兵马俑不过是未经发掘或未经整理的数千兵马俑中的极小部分,即此已可略见秦代文化水准的一斑。这本书讲的虽是从盘古到秦始皇的神话传说,然而通过神话传说三稜镜的折射,也处处可以见到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影像。希望此书多少能起到一点像兵马俑那样的作用,使人受到想像的启示、感情的激发,从古代文化的滋育中精神振奋地走我们自己的新路子,能如此,则着者微薄的愿望就算是达到了。

  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一日,春节前夕,于成都;同年九月二日改定。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夏代的开国君主是禹,继承禹做了国君的,是禹的儿子启,启就是从在嵩高山脚下变做石头的母亲的裂开肚子里生出来的。这位启在《山海经》里也很有名,他原是神和人间女儿所生的儿子,虽不全是神,但也算是一个神性的英雄。我们来看看他的状貌:耳朵上挂两条青蛇,驾两条龙,三层云簇拥着他;他左手拿一把羽伞,右手握一个玉环,身上还佩戴一只玉璜,这仪容是多么俊伟!据说他曾经三次乘飞龙上天,到天帝那里去做客,就把天庭的乐章〈九辩〉和〈九歌〉偷偷地记下来,带到人间,改作了一遍,成为〈九招〉,也就是〈九韶〉,在高一万六千尺的大穆之野,叫乐师们在那里开始第一次的演奏。后来又根据这支曲子,写做歌舞剧的形式,吩咐歌童舞女手里拿着牛尾巴,在大运山北方的大乐之野表演起来。他本人便乘龙驾云,张伞握环,仪态闲雅地在那里观看自己的创作在云烟山树的缥缈中一幕幕地展开,想来他还会不知不觉地拿握在手里的玉环,敲着佩在身上的玉璜,用以代替乐曲的节拍呢。人间从此有了新的繁复的音乐,那旧式的、单调的女娲的笙簧,人们恐怕已经不想再去欣赏了。

他有一个臣子,名叫孟涂,也是一个半神半人的奇怪人物。据说当他在巴(今川东一带)这地方做巫教主的时候,老百姓到他那里去打官司,他全不管原告、被告双方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他只消作起一阵法术,抬起眼睛一看,见那衣服上露出血迹的,就叫人把他捉住,定下他的罪名。因为衣服上有血,乃是神的示意,具体说明了犯罪者的犯罪事实。像这样的断案,比起有些煳涂官草菅人命的断案来,算是充分具有好生之德的了。后来孟涂死了,人民就把他埋葬在巫山上,之后还在巫山下面给他建修了一座庙,叫做「孟涂祠」,以纪念他的功德。

启自从得到天乐〈九辩〉和〈九歌〉,就自以为确实是个非凡人物,简直忘乎所以,一点也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只是淫荡放恣,图自己的舒适快乐。他常到郊外举行盛宴,大会宾客,这时只听见箫管声和钟磬声齐作,一片锵锵锽锽的音乐,加上人们的笑声、闹声,嘈杂得实在是有些聒耳。可是这位夏启王,却沉湎于醇酒和美色里面,醉眼迷离地举着酒杯,朦胧地瞧着面前歌童舞女表演的模仿蝎形的独足舞蹈——万舞,一队去了一队又来,他非但不觉得乐声和吵闹声聒耳可厌,反倒觉得可以给他添欢助兴,像这样不拘形迹的野外宴游,真是其乐无穷。
这些音乐声、笑闹声,大概是过于响亮和喧嚣了,因而不止一次从地面飘扬到了天上,让天帝都听见了。这位神的儿子的胡作非为,起初天帝还稍稍能够容忍,后来见他闹得愈来愈不像话,便决定把他抛弃,并且给他应有的惩罚。所以启刚刚死去不久,他的五个儿子就闹起内讧来,致使夏家的天下被有穷国国王后羿所夺,让夏家的基业中断了数千年之久。

有穷国国王后羿,原本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因为仰慕为民除害的天神羿的善于射箭,自己也喜欢射箭,因而也取名叫羿,后来做了国王,人们便尊称他为后羿。「后」就是王,是首领的意思。

他生来就有射箭的才能,当他还是小婴孩、躺在摇篮里的时候,茅檐下的苍蝇常来叮他的眼睛、吮他的鼻子,搅扰得他不能睡觉,他就要求他的爹妈拿荜草来给他做一把小弓和几束小箭,他拿起小弓和小箭,左开弓、右射箭,向着空中飞舞的苍蝇射去,居然一下子射死许多,使苍蝇们都不敢近身。

他五岁那年,有一天,爹妈带着他上山去採寻药物。那时正是夏秋天气,山间多的是鸣噪的蝉儿。走了大半天,走到一棵大树下,他疲倦得直想睡觉,再也走不动了。这时候,整个山上只有这棵大树上有一只蝉,正「知了——知了」地鸣叫着。爹妈商量,只好让他在这棵蝉鸣的大树下暂睡一会儿,回来再凭蝉叫声来寻找他。安顿已毕,老两口就自去採药去了。

到傍晚,老两口採药回来寻找儿子时,却发现山上到处都是树,棵棵树上都有「知了——知了」的蝉声,原来打算拿树上蝉叫做记认的,现在再也无法辨认了。

暮色渐渐来临了,老两口实在找不着孩子,只得含着一眶眼泪,哭哭啼啼地走回家去。以后又来山间找过好多次,还是杳无踪影。

再说后羿在大树下一觉醒来,只听见满山的蝉儿乱叫,却不见了爹妈。起初他只觉得好玩,并不害怕,就跳跳蹦蹦地,从这山到那山,到处乱窜。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才觉得事情有些不妙,于是只得坐在山道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傻愣愣地张着嘴巴大哭。

哭着哭着,来了一个山间的单身猎户,名叫楚狐父,见孩子哭得怪可怜的,就问起他家住哪里?姓甚名谁?为什么会丢失在这里?傻小子后羿只是摇头,结结巴巴地,什么也说不清楚。楚狐父见孩子虽然愣头愣脑,长相倒还气势,就把他收养下来,做自己的儿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以故事性为主导的书籍,能够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出夏启到秦始皇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次历史的“解构”与“重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事件,而是深入地剖析了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逻辑与动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史学研讨会,不断地被提出问题,被引导思考。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似乎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严谨的推演,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固有认知产生怀疑。它没有直接给出“传说”,而是让我去品味历史的“真相”是如何一点点被揭示出来的。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想实验”类的读物,它不只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虽然过程中我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但这反而让我觉得收获更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传说”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史实背后,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挖掘。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方式,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这本书,它成功地让我认识到了“传说”这个词可以有如此多的解读方式。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故事跌宕起伏的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夏启的登基,感受秦始皇一统六合的雄心壮志。然而,这本书的风格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人文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去剖析历史的源头。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需要一步步地去解开历史的谜团,去追溯那些模糊不清的线索。它没有给我直接呈现一个现成的“传说”,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究,去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历史认知。书中的论证过程十分详实,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底。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阅读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思考。它不像市面上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生搬硬套“传说”的书籍,而是力求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给出更具深度和启发性的解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反复推敲之上。它挑战了我原本对历史读物的固有印象,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传说”叙述。

评分

我必须得说,《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这本书,它彻底刷新了我对“传说”一词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帝王将相们的传奇故事,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事实是,这本书的内容 far from such expectations. 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历史“拼图”,作者将零散的史料和考古发现 meticulously piece together,试图勾勒出一个更为宏观和复杂的历史图景。我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档案馆里,一点点地去搜寻和整理那些尘封的卷宗。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和客观,没有刻意渲染戏剧性,而是注重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上的 depth 和 rigor,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英雄的舞台,更是社会变迁、文化发展和思想碰撞的复杂载体。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夏启有多么英勇”或者“秦始皇有多么残暴”,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 subtle 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具启发性,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给我的阅读体验可谓是“惊喜”连连,只是这惊喜的性质嘛,我得好好斟酌一下。一开始,我被书名中的“传说”二字深深吸引,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英雄辈出的年代,是王朝更迭的壮丽史诗,是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但当我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却是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庄严的图书馆,而非一个充满奇遇的传说国度。本书对夏启和秦始皇的论述,与其说是“传说”,不如说是对现有史料的一种严谨梳理和考证。它更侧重于事件的发生、人物的生平,以及相关的历史脉络,而不是去挖掘那些流传于民间、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我可以理解作者在还原历史真实性方面的努力,但对于追求“传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就显得过于“严肃”了。它更像是一本专业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而非通俗的文学作品。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点燃我好奇心的细节,是那些能够让我对古人产生共鸣的描绘,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更多是冷静客观的陈述。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对考据和梳理史实有着极大的兴趣,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对我而言,它似乎偏离了我对“传说”的定义,让我感到一丝失落。

评分

这次买的《传说:从夏启到秦始皇(二版)》简直是让我大失所望!本来对书名里的“传说”抱有无限遐想,想着能看到一段波澜壮阔、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历史画卷。结果呢?我打开书,看到的却是一堆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仿佛是把教科书上的文字直接搬了过来,连一点润色都没有。夏启?秦始皇?在我看来,这本书根本就没有触及到他们真正的“传说”之处。我期待的是能看到那些关于他们英勇事迹、治国方略、甚至一些民间野史中的奇闻异事,能够生动地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然而,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更像是冰冷的档案,缺乏温度和想象力。我花了将近三个小时才看完前面不到四分之一的内容,感觉自己像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别提有多么乏味了。更让我生气的是,书中的语言也十分生硬,读起来像是流水账,没有任何吸引力。我完全想象不到,这竟然是一本所谓的“传说”读物。我感觉自己被骗了,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传说”,而是对历史的干瘪描绘。我建议,如果你跟我一样,期待的是能被历史故事所吸引,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那么这本书绝对不是你的菜。它更适合那些只需要硬核史料,对阅读体验毫无要求的人。我真的想把这本书退回去了,太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