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计收录专论九篇,内容含盖日常生活、宗教科仪、士人文化、城市空间、商标与广告、舶来品等内容。全书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庶民生活展开,论及食物、居住、衣着、岁时行事及生命仪礼等面向;其后则连接汉唐之际饮食结构的转变,与饮茶风气的出现。在物质生活之外,精神性的宗教信仰亦不可或缺,中古道教科仪从世俗性、生活化转向神圣性的宗教化,就让科仪有其严格的规矩可以遵循。汉代以降的士人文化,更是此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汉唐之间,士大夫透过「京城社会」的社交圈,寻求自我高尚化与自我认同。元代书院的发展,则与士人文化、官方的儒户政策、理学的正统化和官学化,有着极深的关联。明中叶以迄清初,士人的社交、狎游、文艺活动、生活经营等面向,更存在「雅」、「俗」之间的辩证与互动。关于明清城市空间与城市化研究,则有一篇专论加以回顾。另外,明清的城市消费和广告文化的关联性,与士大夫在广告促销上的角色,书中亦有特别分析。而随着全球化的展开,晚明以来陆续传入的各种西洋镜,对民众视觉感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之一。
作者简介
邱仲麟
台湾宜兰人,1964年生。淡江大学历史学学士(1988)、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1991)、博士(1997)。曾任淡江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副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副研究员。现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范畴为明清北京史、明清医疗史、明清社会史、明清生活文化史与明清环境史。
《中国史新论》总序(王汎森)
导言 (邱仲麟)
许倬云,中国古代平民生活——食物、居住、衣着、岁时行事及生命仪礼
一、前言
二、农耕
三、饮食
四、居住
五、衣着
六、岁时与生命行事
王利华,汉唐饮食与生态环境
一、饮食体系之地域分野及其自然基础
二、食料结构之调整及其生态背景
三、造食技术和饮食结构与环境的关联
四、简短的结语3
葛兆光,由俗而圣——中古道教科仪的宗教化
引言:从胡适和杨联陞的通信说起
一、早期道教的流风余韵?涂炭斋、过度仪与厨会
二、寇谦之与陆修静:5世纪南北道教科仪的圣洁化
三、中古道教科仪的确立:理论、制度与方法
尾声:中古道教科仪的最终总结
甘怀真,汉唐间的京城社会与士大夫文化
一、京城社会作为一个中国史的课题
二、汉代选举制与京城社会的成立
三、汉末的党人与京城社会的成熟
四、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与京城社会
五、唐代的京城社会
六、京城的文化意象与权力
七、结语
陈雯怡,元代书院与士人文化
前言
一、蒙元前期北方与南方的书院
二、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元代的士人政策
四、书院在北方的传布
结论
王鸿泰,明清的士人生活与文人文化
前言
一、明清士人的历史图像
二、城市生活与社交活动
三、士人生活与文人文化
结语
费丝言,明清的城市空间与城市化研究
一、城市作为一新兴社会空间
二、城市化与城市空间
结论:由以「中国」为中心到「朝代」为中心的城市研究
巫仁恕,明清的广告文化与城市消费风尚
导言
一、商标、品牌与字号
二、招幌与楹联
三、社交与广告
四、节庆赛会的展示
五、广告与城市
六、流行时尚的宣传与创新
七、士大夫的品味与身分的塑造
结论
邱仲麟,晚明以来的西洋镜与视觉感官的开发
一、序论:奇器制造家
二、千里镜与目光的延伸
三、西洋镜与艺术活动
四、小小洞天西洋景
五、摄影术与西洋写真
六、从幻灯影戏到电光影戏
七、结语:新视觉时代的来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