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大时代,阶级出身决定一切!
与青春捆绑在一起的记忆,时时事事都刻骨铭心
河北大平原上两个相邻的村庄;山东大运河畔一座古老的县城;东北大山里几处简陋的军营,文革成了贯穿整出狂热时代下荒诞大戏的主题。「麻色文革」三部曲完整记述了一个家庭的变迁,叙说了一个普通青年的苦涩感受,为家庭出身决定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留下精辟的註脚。
介于「红五类」和「黑五类」之间,还有一群出身五花八门的人,不上也不下、不红也不黑,被称之为「麻五类」,尴尬的家庭成份造就了文革中无可奈何的麻色宿命。
本书特色
「麻色文革」三部曲完整记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变迁,也为大时代的狂热留下了最深刻的纪录
作者透过平实、情感真挚的书写,让真实的生命记忆,见证了国家的矛盾、荒谬,以及进而的回归与和解
作者简介
南怀沙
本名臧宝兴,一九五○年出生于河北,三岁迁至山东。读高中时遭遇文革,惊慌迷茫两年有半。笔碎从戎,当了六年士兵。退役后历任汽车调度、政工干事、机关公务员、外资企业高管,现已退休。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南刘家口村
一、一个邻近白洋淀遥望太行山的村庄
二、来自山西沁州的移民
三、进德堂
四、小四合院﹙上﹚
五、跑反
六、兰至尔与大毡
七、我的祖父
八、保定二师附小
九、土改
十、上中农﹙上﹚──三户上中农的诞生
第二章 北刘家口村
十一、后头院里
十二、俊改换变拾够剩
十三、通敌案和国特案
十四、逃往土木尔台
十五、扫地出门
十六、腊月十四月亮白
十七、大姨﹙上﹚
十八、大姨﹙下﹚
十九、驾返瑶池
二十、三舅
二十一、二姨夫
二十二、巴扎表兄
第三章 走出刘口村
二十三、父母的婚姻
二十四、小四合院﹙下﹚
二十五、我到人间
二十六、乡亲们的乳汁
二十七、张超经理的信
二十八、去外面过咱们的小日子
二十九、刘口村人小名与外号拾趣
第四章 童年岁月﹙上﹚
三十、两省边界的小城
三十一、徒步到临清
三十二、下堡寺
三十三、又回刘口村
三十四、纸马巷
三十五、先当技师后做学徒
三十六、从三完小到三元阁
三十七、反右印象
三十八、大跃进二三事
三十九、饥饿三十六、从三完小到三元阁
三十七、反右印象
三十八、大跃进二三事
三十九、饥饿﹙上﹚
四十、一九六○年暑假──「旅游」的乐趣
第五章 童年岁月﹙下﹚
四十一、重返三完小
四十二、一九六一年暑假──两支钢笔的故事
四十三、大西河
四十四、舍利宝塔
四十五、进德会
四十六、元仓大杂院
四十七、峦山芋
四十八、一九六二年暑假──三支钢笔的故事
第六章 初一二班
四十九、十字楼
五十、我的老师
五十一、憨老孟﹙上﹚
五十二、饥饿﹙下﹚
五十三、一九六三年暑假﹙上﹚──小工
五十四、一九六三年暑假﹙下﹚──洪水
五十五、我的同学
五十六、四清﹙上﹚
五十七、我的理想
第七章 高一二班
五十八、二闸口
五十九、平庸的班级和三个不幸的学生
六十、元旦会餐
六十一、地震
六十二、五姑
六十三、四清﹙下﹚
六十四、五一晚会
附录 「麻色文革」三部曲总目次
自序
所谓老三届,指的是中国大陆文革开始那年正在中学读书的高中和初中各三届的学生。其实称唿为老六届才更能尽言其详。这六届中学生,多数出生于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三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是十三岁至二十岁。
本人出生在一九五○年,高中一年级没有读完,就赶上了文革,算是老三届中的老高一。老高一有时还会被人称作一九六八届高中毕业生。
现在回头来看,老三届无疑是特殊时代造就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受骗最久,受害最深,受苦最多的群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历无可复制的群体。
自打我们降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场场政治运动便接踵而来: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公私合营、抓胡风、合作化、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四清,连喘息的间隙都没有,直至波浪滔天烈焰滚滚的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一代人是吮吸着政治运动的狼奶长大的。是谁从小就把我们当做狼崽子来养的呢?
我们刚刚识图认字,家长老师报纸书籍戏剧电影,教育我们的全是这主义那思想甲模范乙标兵,冷酷无情的人是英雄。谁个告诉过我们世界的真相?何人给我们讲解过什么是慈悲与怜悯?什么是善良与宽容?什么是真诚与尊重?
正当我们身体成长发育需要营养的时候,却赶上了亘古未有的人为饥荒;我们吃糠咽菜含辛茹苦就读到中学,学业却被「史无前例」无情地终止。
文革伊始,狼崽子们就露出了冷酷残忍的本性。我们焚烧图书;我们砸毁文物;我们横冲直撞;我们「文攻武卫」;我们批斗侮辱刑讯关押逼死校长和老师;我们谩骂毒打杖毙无仇无冤无罪无辜的人。所作所为几乎都是对人类价值观的否定,每一桩罪恶几乎都可以被列入人类文明史上的登峰造极。
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老三届就被无情地甩下了决策者的战车。红卫兵小将成了文革牺牲品中的又一批,也是人数最多下场最惨的一批,几乎囊括了整整一代人。所有的老三届都沦为了失学青年和失学少年;千千万万城市里的老三届被发配去了山区边疆农村。老三届们从此落得一无所有,只剩下一句尴尬无奈的口号:「青春无悔!」老三届的命运何其苦啊!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最年轻的老三届如今也都年逾耳顺了。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我们老三届人人都是江山不幸民众遭难国家蒙羞的见证者。
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见证者的责任,我们应该把当年的经历见闻感悟一五一十地说给后人听,避免类似的悲剧在他们身上重复再现;我们也希望把历史的真相告知于自由天空下的人;我们还要说的是:老三届并非是突然降临地球的天外来客,我们的所作所为既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延续,也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
近年出现了不少老三届秉笔直书往事的文章,有的已经出版成书。本人有幸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没承想键盘啪啪哒哒竟然敲出来七十多万字。
我把叙事的笔端嘎然停止在了一九七五,那一年我二十五岁正当年。老三届的青春无一不是来自荒漠的歌,我的这一曲或许也苍茫。如此多的文字记述了一束人们不曾听到过的陈年往事,我现在叙说起来仍悲凉。
如果介绍自己是序言的必要内容,我只能并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普通的北方人;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我家之所在是一座普通的县城;我读书的母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我服役的军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退役后的几十年,我依旧是普通了再普通。所以我展示给读者的只能是一个普通人的所经所历,一个普通人的所见所闻。
普通人的故事或许低沉卑微,却也不缺少酸甜苦辣跌宕起伏;普通人的感受往往难以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却最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普通人是组成社会肌体的基本细胞,普通人心跳的声音才是国家民族最真实的脉动。所以我执着地相信:普通人的所经所历同样可以用来书写历史,诠释历史,传承历史。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的时候,我阅读到一位朋友在她的书中写出的一句话:「切莫因生命的平凡而放弃神圣的记忆权利。唯千千万万朴实的生命记忆,才能熔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我的书中阅读出「历史真实」。
南怀沙
二○一三年三月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下普通人命运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近期读到的一部作品,正是这样一部让我反复回味的佳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宏大的历史视角,而是聚焦于一个被特定时代笼罩的小城,将读者带入其中,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我尤其被书中对“饥饿”的深刻描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焦灼,是人们对基本生存保障的渴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人物的形象鲜活而饱满,他们的对话、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小小举动,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和人性的光辉。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亲身经历那个时代,去体会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希望。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历史题材的读者,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并未直接提及,但它所描绘的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那种弥漫在空气中难以言说的压抑与挣扎,却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人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生存而奔波的身影;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迷茫,以及偶尔显露出的纯真;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如何被无情裹挟,身不由己的无奈。叙事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不动声色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食物的匮乏,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饥饿,更是精神上的某种缺失,是对安稳生活的渴望,是对未来的期盼。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坚韧。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去感受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情感与经历。它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激昂的政治口号,而是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一角,体会到个体在历史巨变中的渺小与顽强。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时代深层脉络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最近接触到的一部作品,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题材的期待。这本书没有采取宏大的叙事角度,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小”的切入点,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被特定时期笼罩的城镇。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抒情,却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生存状态。我尤其被书中对“饥饿”这一概念的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是对安全感、归属感,甚至是对未来希望的渴望。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物,他们的对话、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故事感。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嘈杂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简陋饭菜的味道,感受到在严酷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时代图景,让我们得以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评分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弥漫的那个特殊年代的气息,却浓烈得让人无法忽视。作者以一种极为沉静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展开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卷。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城,这里的居民,无论年幼年长,都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努力地寻找着生存的意义。我被书中对“饥饿”这一主题的解读深深触动,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空虚,更是一种对安稳、对温饱、对未来的深切期盼。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对话,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都仿佛带着时代的烙印,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独特氛围。书中人物的命运并非轰轰烈烈,却在平凡中展现出人性的韧性与光辉。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听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声音,体会到那些普通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没有说教,没有评判,只是静静地讲述,却足以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让我对历史,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读者,我常常会被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时代肌理的作品所吸引,而最近我读到的一本书,正是这样一部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它并没有直接去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微观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特定时期下的一个小城。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文字一点点勾勒出那个年代的景象。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特别是书中对于“饥饿”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匮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深层焦虑,是对稳定与未来的期盼。那些日常生活的点滴,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却饱含着时代的重量和人性的温度。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渴望与坚持。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与坚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