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创造,是对政治学理论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完备的、历史悠久、超级稳定的文官制度,堪称世界之最。很多朝代更替,与其说是王朝兴替,倒不如说是「换皇帝不换官僚」──皇室家族变了,文官集团及其制度雷打不动。它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智慧的传承,对历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糟粕,比如对官本位思想的助长、消极的为人从政思想等等。几千年的制度流弊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解决,千百代人积累的政治智慧、制度精华,如果不及时总结和认真学习,却可能毁于一旦。好在,历史是不断进步的,随着读史热潮的兴起,对官制史的解读也成了热点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具体有哪些内容,古代官吏如何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乐趣和哀愁呢?进而,从古代官吏的职场经历中,我们能发现中国历史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本书就是梳理这些问题的通俗读物。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官吏」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有官职有编制的人员,而泛指那些能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古代人要行使公权力,有四种方式:当官、为吏、入幕府、做差役。以上四类人,都属于「官吏」的范畴。本书着重写正式官员的同时,也涉及后三类人,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张程
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研读政治学、外交学。着有《泛权力》、《禅让: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权力游戏》、《夺宫: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大谋略:三国外交智慧书》、《微博晚清民国史》等,另有译着、编着若干。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梅毅
第一章 科举: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径
第一节 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
第二节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节 别有一番苦滋味
第四节 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第五节 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章 职责:古代官吏的职场生活
第一节 走马赴任和身分证明
第二节 古代官吏的具体工作
第三节 难缠的衙门小鬼
第四节 官员也有难念的经
第三章 官魅:全民狂热的原动力
第一节 当官的经济帐
第二节 古代衙门的「三公消费」
第三节 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
第四节 古代官吏的青楼梦
第四章 规矩:衙门里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第一节 绕不开的体制「暗箱」
第二节 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
第三节 有些事儿比政绩更重要
第四节 为官切忌犯众怒
第五章 捷径:官员任用与升迁的争斗
第一节 古代官场的人脉关系
第二节 官吏的圈子与群体
第三节 「唯上」与「圆滑」
第四节 官场的「名」与「利」
第六章 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
第一节 退休前后的挣扎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
第三节 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
第四节 盖棺论定身后名
第七章 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
第一节 官场礼多人情薄
第二节 寒暄声中的禁忌
第三节 自古忠孝「两不全」
第四节 腐败是官场癌症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
第八章 怪圈:衙门背后的权力规律
第一节 「海瑞-李用清现象」
第二节 王朝腐败周期律
第三节 「清官」不一定是好东西
第四节 人生终须一个土馒头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官职表
后记
序
着名历史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梅毅
衙门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站在衙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场百态,看一个个官员粉墨登场;站在衙门口朝外看,可以看到市井炎凉,看社会如何围绕着衙门运转。看不懂没关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衙门口看到的一幕幕,保管精彩。说不定,一不小心看到了不该看的,就会连累「衙门口」成了一个「敏感词」。
现在,我的老朋友张程就选择站在衙门口,对着读者诸君大谈特谈古代衙门和官场中人。他谈了衙门和官吏的方方面面,大到王朝的官制,小到官员轿子的规格,每个方面都独立成章,又在逻辑上紧紧相扣,最后组成了这本很好看、很耐看的书。书名就叫《衙门口》。这里面的内容,表面上都在谈古代官场,谈古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它在谈衙门在古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谈古代中国人对官场的追捧和无奈。
一开卷,《衙门口》就直言「科举考场通向官场」,古代社会对科举的痴迷就是对官场的痴迷,接着分章节介绍了古代人该如何进入官场,进去后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退休,以及退休后的待遇和晚景。把这些内容串起来,就是古代官员的一生了。之后,书中辟出三章,介绍在衙门里流传的「官场病」、「衙门规律」和从古代笔记、小说中挖掘的官场案例。如果哪位读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嵌进去,说不定能过一把在古代当「官老爷」的瘾。
我以前看到过不少讲古代官场的图书,其中多数是浮躁的出版商找人拼凑或者「编着」的,内容不忍细看,更不能当真。也有一些是象牙塔中的先生们的大作,一写出来就准备束之高阁,或者当做「着作等身」中的一本的。多数读者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但是,张程这本书不同,既通俗又不失严谨,既扎实又不枯燥晦涩。张程是北大政治学科班出身,又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青年历史作家,写的东西有学院气,又照顾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不是为了写衙门而写,而是想把衙门写好,把衙门里的古人写活,从正史、野史、趣史中拉出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来摇旗吶喊,来说服读者、吸引读者。
看了〈后记〉,我才知道,在这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我特意闭上眼睛回顾了一下刚刚浏览的内容,还的确有那么一点「徜徉」在古代市井中的味道。
这趟「徜徉」的感觉是沉重的。衙门制度(官僚制度)是我们历史的一大特产,这个制度的弊端和成就一样明显。「腐败就是政治的顽疾,像癌症一样无法根治」、「官衙的后门直通造假工厂的正门」、「论资排辈的升迁环境,也迫使官吏们要少做事、少出错,争取『无灾无病到三公』」、唯上和圆滑的古代官风、恋栈不去的老官僚等,无不指出古代官场的弊病。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弥漫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潮。由此,这本书深入到了社会层面。张程从社会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的变迁,这也是现在历史图书的一大写作趋势。
我建议那些有意于衙门人生的「有志青年」,在急着往衙门里面扎之前能够站在衙门口,看看古代官场的生态和市井炎凉。
是为序。
后记
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创造,是对政治学理论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现今的文官制度,深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英国被视为当代文官制度的发源地,但孙中山先生曾有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官吏在谈论「职官」、「选政」、「铨叙」,纠结于品级、考核、官身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身处的文官制度的体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覆盖之广阔、影响之深远,会超越国界、跨越时间。后人会深受其影响,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完备的、历史悠久、超级稳定的文官制度,堪称世界之最。很多朝代更替,与其说是王朝兴替,倒不如说是「换皇帝不换官僚」──皇室家族变了,文官集团及其制度雷打不动。它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智慧的传承,对历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糟粕,比如对官本位思想的助长、消极的为人从政思想等等。几千年的制度流弊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解决,千百代人积累的政治智慧、制度精华,如果不及时总结和认真学习,却可能毁于一旦。好在,历史是不断进步的,随着读史热潮的兴起,对官制史的解读也成了热点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具体有哪些内容,古代官吏如何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乐趣和哀愁呢?进而,从古代官吏的职场经历中,我们能发现中国历史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本书就是梳理这些问题的通俗读物。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官吏」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有官职有编制的人员,而泛指那些能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古代人要行使公权力,有四种方式:当官、为吏、入幕府、做差役。以上四类人,都属于「官吏」的范畴。本书着重写正式官员的同时,也涉及后三类人,特此说明。
这其中可说、可写的内容很多。本书只写我熟悉或者我行文时联想到的内容。如今,书稿已经杀青了,我再补充两点感想:
纵观中国历史,做官往往带有很现实的、功利的目的,少有将做官作为事业的人,多是将做官作为职业的人。虽然士大夫们平日里高喊「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实践中主要把心思放在了「家」上,很少有人去管「国」,关心「天下兴亡」的就更少了。古人从年幼读书时起,就抱着功利的目的,读书不是为了追求文化传承、完善思考和精神享受,而是为了当官发财。从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读书入仕制度在中国萌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读书、当官、禄利三者被画上了等号,这就可以解释士大夫们和古代官场上诸多匪夷所思的言行。
具体到官僚个体,仕途游宦生涯可能是一个不断被「敲打」,不断妥协,心态趋于平淡,为人处世趋于圆滑的过程。人生是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妥协,官僚的职业生涯更是如此。比如,古代人所受的教育和官场实践严重脱节,理想和抱负更是不受衙门世界待见,他们踏入官场后发现日常主要工作除了迎来送往,就是征税收粮,谈不上高尚或者重要。这就需要他们调适心态,适应衙门工作。唐朝文豪白居易就一边狠下心来收税,同时又写下不少充满悲悯之情的诗歌。如〈纳粟〉一诗:「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至于其他人怎么完成从「民」到「官」的思想转变,就不得而知了。又比如,有个叫宋成勋的学官撰联云:「宦海风波,不到藻芹池上;皇朝雨露,微沾苜蓿盘中。」「藻芹池」指的是官学,「苜蓿盘」说的是学官的清苦生活。这副对联反映了作者生活虽然有些清苦,却平静而满足。从州县学堂到中央国子监的官办学校中的教职,是典型的冷官、清官。宋成勋能够调整心态,满足现状,殊为不易。毕竟,历史上有多少官员不满足现状而钻营苛求啊!
本书并非学术着作。在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形形色色的衙门内外。野史、传说同正史一样得到了认真对待,登堂入室,在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我相信,所有文字都指向事实,它们不是写作者个人思想的反映,就是社会现实的写照。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甚至纯虚构的小说,我们同样能够透过尘埃,触摸到当时、当地的现实。曾经有个编辑,好心地指出第一章中王维中状元的内容有误。她说,根据王维和太平公主二人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存在交往。这固然是事实。书中这则故事引自宋代的野史和小说汇编《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不是正史(转引自《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第六十五页)。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王维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荐举,就否定这种行为的存在,更不能否认唐宋时期士人科举时奔走豪门,谋求荐举的现象的存在。我引用这则野史,一来为了见微知着、以小见大;二来也因为王维和太平公主都是「名人」,借名人效应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希望读者理解。
本书可看作是拙着《泛权力》一书的延伸和具体化。本书偏重官吏具体工作和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泛权力》偏重现象的揭示和案例的分析。两本书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结合起来阅读可能对古代衙门内外的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书中的绝大多数观点、论据和故事,是我近几年读书、写作中积累下来的。在写作《泛权力》的时候,我就「剩余」了不少的资料,之后将近一年我又搜罗、阅读了部分资料,结合平日的记忆与思考,写作了本书。其中的多数参考文献,我已经附录说明了。同时,我参考、引用了一些网路资料,其中:民国李定夷着的《民国趣史》(大通图书社一九三六年出版)是网路文本;署名「莆阳老山」的博客中有一篇〈莆阳名臣谱〉的文章,多有参考;新华网理论频道的〈古代官员退休后也做「房奴」〉、署名赵海永的网路论文〈论清官文化对我国宪政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阻碍〉、中国网〈「四善二十七最」: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此文注明来源《香港文汇报》)等文也是书中相关章节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此,对所有前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本书能在台湾出版、能由远流出版,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个惊喜。大陆与台湾两地,在历史认知、社会现状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书稿部分内容是在大陆背景中展开论述的,最初面向的也是大陆读者。然而,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不仅是大陆和台湾,也是当今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遗产。其精华值得今人借鉴,糟粕需要今人摒弃。我相信,本书内容是可以跨越海崃的,很期待台湾读者对该书会有怎样的观感。
我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感谢北京博闻春秋图书公司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我要感谢李向晨、李婷晓、杨晴、穆国库、张万文和金小芳等的认可与付出。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感谢她一如既往的支持与爱。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一三年七月于北京宣武门
这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层对话,让我对“为官”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总觉得,中国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都与官员群体的行为息息相关。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有时也是变革的发起者。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让我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出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官员的选拔、晋升、任用以及监督机制的演变脉络。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变革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官员,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国家的走向,他们的个人命运又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沉浮。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真正地参与到历史的分析和思考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逻辑,去理解那个时代“官”的真实生存状态。
评分读罢此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千年官场的光辉与阴影。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绕不开“官”这一群体。他们身处权力中心,一言一行都可能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走向。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那些古老的“衙门口”,去感受那里的气息,去聆听那里的声音。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不同时代官员的生存智慧、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以及那些在历史大潮中沉浮的人物命运。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古代官场。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一直以来,我对“官”这个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都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他们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他们的行为又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解开这些疑问的钥匙。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官场的生态环境,以及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人物。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衙门口”这个概念是如何演变的,它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又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命运。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中国政治史的深刻梳理和解读。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对历代官僚制度的简单罗列,更像是对“衙门口”这一概念的深度解析。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权力象征,一种社会身份,一种人际关系的枢纽。书中所描绘的,是无数官员在这个空间里的悲欢离合,是他们如何在这个体系中生存、晋升、斗争,甚至陨落。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官场潜规则、人情世故、派系斗争等方面的细腻描绘,因为这些往往比宏大的政策宣言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生动趣味的历史读物。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便被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官场那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权力运作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命运有着强烈的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满足我这种求知欲的绝佳选择。从中央到地方,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无数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他们的智慧、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都构成了这幅宏大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待着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了解那些“衙门口”背后隐藏的故事,去体会权力是如何被塑造、被运用、被腐蚀,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述,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深刻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