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

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官场文化
  • 政治史
  • 明清史
  • 社会史
  • 衙门
  • 为官之道
  • 制度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创造,是对政治学理论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完备的、历史悠久、超级稳定的文官制度,堪称世界之最。很多朝代更替,与其说是王朝兴替,倒不如说是「换皇帝不换官僚」──皇室家族变了,文官集团及其制度雷打不动。它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智慧的传承,对历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糟粕,比如对官本位思想的助长、消极的为人从政思想等等。几千年的制度流弊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解决,千百代人积累的政治智慧、制度精华,如果不及时总结和认真学习,却可能毁于一旦。好在,历史是不断进步的,随着读史热潮的兴起,对官制史的解读也成了热点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具体有哪些内容,古代官吏如何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乐趣和哀愁呢?进而,从古代官吏的职场经历中,我们能发现中国历史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本书就是梳理这些问题的通俗读物。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官吏」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有官职有编制的人员,而泛指那些能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古代人要行使公权力,有四种方式:当官、为吏、入幕府、做差役。以上四类人,都属于「官吏」的范畴。本书着重写正式官员的同时,也涉及后三类人,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张程

  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研读政治学、外交学。着有《泛权力》、《禅让: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权力游戏》、《夺宫: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大谋略:三国外交智慧书》、《微博晚清民国史》等,另有译着、编着若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题材书籍的简介,避开了《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的具体内容: --- 《帝国兴衰:从秦汉到晚清的权力结构演变》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及其权力运行逻辑的通史性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官僚制度细节,而是着眼于自秦朝建立统一帝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以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分配的长期变迁轨迹。 第一部分:帝国构建与早期权力制衡(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本书开篇追溯了秦汉帝国如何通过郡县制和察举制构建起初步的中央集权框架。重点探讨了汉代“外朝”与“内朝”的权力流转,以及皇帝权威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巩固或削弱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讨论,着重于门阀士族的崛起如何对中央权威构成挑战。这段历史并非简单地描述士族对政治的干预,而是分析了在帝国权力结构动荡期,地方豪强与中央政府之间复杂且动态的博弈关系。作者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变迁,展示了门阀政治对未来政治制度设计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集权与官僚化的深化(隋唐宋) 隋唐五代,是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关键时期。本书详尽阐述了科举制的创立与成熟,将其置于整个官僚体系的宏观框架内考察。科举制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更是皇帝用来打破传统士族垄断、强化对文官阶层控制的核心机制。 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及其权力制衡机制被详细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制度介绍,而是侧重于实际操作中,决策权如何在不同部门间流动、相互掣肘,以及这种制度设计如何服务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代部分,聚焦于“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如何重塑了权力结构。宋代的文官政治达到一个高峰,但随之而来的是冗官、冗费以及决策效率的下降。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皇帝如何通过设立“中书门下”之外的咨询机构(如枢密院、参知政事等)来制衡宰相权力,展现了宋代精巧而又略显低效的权力制衡艺术。 第三部分:专制顶峰与权力的高度集中(元明清) 元朝的统治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军事特点,本书讨论了其独特的行省制度和对地方事务的干预模式,这与前朝的治理经验有显著不同。 明代是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标志。洪武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以及随后的内阁制度的形成,被视为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内阁视为一个“虚位”机构,分析了皇帝如何通过设立宦官机构(如东厂、西厂)和后期的军政大权(如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来直接控制行政和军事权力,展示了高度个人化的统治模式。 清朝的统治,则是在继承明代专制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更为严密和多层次的控制体系。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决策机制的最终简化——一切权力最终汇聚于皇帝一人。本书细致考察了军机处在日常行政、军务决策和人事任免中的实际作用,以及皇帝如何利用其作为最高决策中枢的地位,实现对庞大帝国资源的绝对掌控。 第四部分:帝国晚期的权力困境与转型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投向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传统的官僚体系暴露出其僵化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地方大员的权力膨胀(如督抚权力增大)到中央政府对帝国资源的调动困境,本书分析了在传统权力结构下,帝国如何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压力。对洋务运动中新机构的出现与旧有官僚体系之间的冲突描写,揭示了王朝末期权力结构内部的巨大张力。 核心观点 《帝国兴衰》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围绕“如何有效集权而又不使中央权力失衡”的长期探索史。每一项制度的变革,无论是科举制的推行、宰相权的削弱还是内阁/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历代统治者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为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所做出的结构性调整。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侧重于权力网络和制度演变的分析框架,而非琐碎的制度条例汇编。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梅毅

第一章 科举: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径
 第一节 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
 第二节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节 别有一番苦滋味
 第四节 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第五节 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章 职责:古代官吏的职场生活
 第一节 走马赴任和身分证明
 第二节 古代官吏的具体工作
 第三节 难缠的衙门小鬼
 第四节 官员也有难念的经

第三章 官魅:全民狂热的原动力
 第一节 当官的经济帐
 第二节 古代衙门的「三公消费」
 第三节 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
 第四节 古代官吏的青楼梦

第四章 规矩:衙门里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第一节 绕不开的体制「暗箱」
 第二节 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
 第三节 有些事儿比政绩更重要
 第四节 为官切忌犯众怒

第五章 捷径:官员任用与升迁的争斗
 第一节 古代官场的人脉关系
 第二节 官吏的圈子与群体
 第三节 「唯上」与「圆滑」
 第四节 官场的「名」与「利」

第六章 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
 第一节 退休前后的挣扎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
 第三节 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
 第四节 盖棺论定身后名

第七章 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
 第一节 官场礼多人情薄
 第二节 寒暄声中的禁忌
 第三节 自古忠孝「两不全」
 第四节 腐败是官场癌症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

第八章 怪圈:衙门背后的权力规律
 第一节 「海瑞-李用清现象」
 第二节 王朝腐败周期律
 第三节 「清官」不一定是好东西
 第四节 人生终须一个土馒头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官职表
后记

图书序言

着名历史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梅毅

  衙门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站在衙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场百态,看一个个官员粉墨登场;站在衙门口朝外看,可以看到市井炎凉,看社会如何围绕着衙门运转。看不懂没关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衙门口看到的一幕幕,保管精彩。说不定,一不小心看到了不该看的,就会连累「衙门口」成了一个「敏感词」。

  现在,我的老朋友张程就选择站在衙门口,对着读者诸君大谈特谈古代衙门和官场中人。他谈了衙门和官吏的方方面面,大到王朝的官制,小到官员轿子的规格,每个方面都独立成章,又在逻辑上紧紧相扣,最后组成了这本很好看、很耐看的书。书名就叫《衙门口》。这里面的内容,表面上都在谈古代官场,谈古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它在谈衙门在古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谈古代中国人对官场的追捧和无奈。

  一开卷,《衙门口》就直言「科举考场通向官场」,古代社会对科举的痴迷就是对官场的痴迷,接着分章节介绍了古代人该如何进入官场,进去后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退休,以及退休后的待遇和晚景。把这些内容串起来,就是古代官员的一生了。之后,书中辟出三章,介绍在衙门里流传的「官场病」、「衙门规律」和从古代笔记、小说中挖掘的官场案例。如果哪位读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嵌进去,说不定能过一把在古代当「官老爷」的瘾。

  我以前看到过不少讲古代官场的图书,其中多数是浮躁的出版商找人拼凑或者「编着」的,内容不忍细看,更不能当真。也有一些是象牙塔中的先生们的大作,一写出来就准备束之高阁,或者当做「着作等身」中的一本的。多数读者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但是,张程这本书不同,既通俗又不失严谨,既扎实又不枯燥晦涩。张程是北大政治学科班出身,又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青年历史作家,写的东西有学院气,又照顾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不是为了写衙门而写,而是想把衙门写好,把衙门里的古人写活,从正史、野史、趣史中拉出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来摇旗吶喊,来说服读者、吸引读者。

  看了〈后记〉,我才知道,在这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我特意闭上眼睛回顾了一下刚刚浏览的内容,还的确有那么一点「徜徉」在古代市井中的味道。

  这趟「徜徉」的感觉是沉重的。衙门制度(官僚制度)是我们历史的一大特产,这个制度的弊端和成就一样明显。「腐败就是政治的顽疾,像癌症一样无法根治」、「官衙的后门直通造假工厂的正门」、「论资排辈的升迁环境,也迫使官吏们要少做事、少出错,争取『无灾无病到三公』」、唯上和圆滑的古代官风、恋栈不去的老官僚等,无不指出古代官场的弊病。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弥漫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潮。由此,这本书深入到了社会层面。张程从社会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的变迁,这也是现在历史图书的一大写作趋势。

  我建议那些有意于衙门人生的「有志青年」,在急着往衙门里面扎之前能够站在衙门口,看看古代官场的生态和市井炎凉。

  是为序。

后记

  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创造,是对政治学理论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现今的文官制度,深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英国被视为当代文官制度的发源地,但孙中山先生曾有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官吏在谈论「职官」、「选政」、「铨叙」,纠结于品级、考核、官身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身处的文官制度的体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覆盖之广阔、影响之深远,会超越国界、跨越时间。后人会深受其影响,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完备的、历史悠久、超级稳定的文官制度,堪称世界之最。很多朝代更替,与其说是王朝兴替,倒不如说是「换皇帝不换官僚」──皇室家族变了,文官集团及其制度雷打不动。它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智慧的传承,对历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糟粕,比如对官本位思想的助长、消极的为人从政思想等等。几千年的制度流弊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解决,千百代人积累的政治智慧、制度精华,如果不及时总结和认真学习,却可能毁于一旦。好在,历史是不断进步的,随着读史热潮的兴起,对官制史的解读也成了热点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具体有哪些内容,古代官吏如何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乐趣和哀愁呢?进而,从古代官吏的职场经历中,我们能发现中国历史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本书就是梳理这些问题的通俗读物。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官吏」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有官职有编制的人员,而泛指那些能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古代人要行使公权力,有四种方式:当官、为吏、入幕府、做差役。以上四类人,都属于「官吏」的范畴。本书着重写正式官员的同时,也涉及后三类人,特此说明。

  这其中可说、可写的内容很多。本书只写我熟悉或者我行文时联想到的内容。如今,书稿已经杀青了,我再补充两点感想:

  纵观中国历史,做官往往带有很现实的、功利的目的,少有将做官作为事业的人,多是将做官作为职业的人。虽然士大夫们平日里高喊「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实践中主要把心思放在了「家」上,很少有人去管「国」,关心「天下兴亡」的就更少了。古人从年幼读书时起,就抱着功利的目的,读书不是为了追求文化传承、完善思考和精神享受,而是为了当官发财。从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读书入仕制度在中国萌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读书、当官、禄利三者被画上了等号,这就可以解释士大夫们和古代官场上诸多匪夷所思的言行。

  具体到官僚个体,仕途游宦生涯可能是一个不断被「敲打」,不断妥协,心态趋于平淡,为人处世趋于圆滑的过程。人生是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妥协,官僚的职业生涯更是如此。比如,古代人所受的教育和官场实践严重脱节,理想和抱负更是不受衙门世界待见,他们踏入官场后发现日常主要工作除了迎来送往,就是征税收粮,谈不上高尚或者重要。这就需要他们调适心态,适应衙门工作。唐朝文豪白居易就一边狠下心来收税,同时又写下不少充满悲悯之情的诗歌。如〈纳粟〉一诗:「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至于其他人怎么完成从「民」到「官」的思想转变,就不得而知了。又比如,有个叫宋成勋的学官撰联云:「宦海风波,不到藻芹池上;皇朝雨露,微沾苜蓿盘中。」「藻芹池」指的是官学,「苜蓿盘」说的是学官的清苦生活。这副对联反映了作者生活虽然有些清苦,却平静而满足。从州县学堂到中央国子监的官办学校中的教职,是典型的冷官、清官。宋成勋能够调整心态,满足现状,殊为不易。毕竟,历史上有多少官员不满足现状而钻营苛求啊!

  本书并非学术着作。在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形形色色的衙门内外。野史、传说同正史一样得到了认真对待,登堂入室,在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我相信,所有文字都指向事实,它们不是写作者个人思想的反映,就是社会现实的写照。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甚至纯虚构的小说,我们同样能够透过尘埃,触摸到当时、当地的现实。曾经有个编辑,好心地指出第一章中王维中状元的内容有误。她说,根据王维和太平公主二人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存在交往。这固然是事实。书中这则故事引自宋代的野史和小说汇编《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不是正史(转引自《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第六十五页)。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王维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荐举,就否定这种行为的存在,更不能否认唐宋时期士人科举时奔走豪门,谋求荐举的现象的存在。我引用这则野史,一来为了见微知着、以小见大;二来也因为王维和太平公主都是「名人」,借名人效应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希望读者理解。

  本书可看作是拙着《泛权力》一书的延伸和具体化。本书偏重官吏具体工作和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泛权力》偏重现象的揭示和案例的分析。两本书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结合起来阅读可能对古代衙门内外的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书中的绝大多数观点、论据和故事,是我近几年读书、写作中积累下来的。在写作《泛权力》的时候,我就「剩余」了不少的资料,之后将近一年我又搜罗、阅读了部分资料,结合平日的记忆与思考,写作了本书。其中的多数参考文献,我已经附录说明了。同时,我参考、引用了一些网路资料,其中:民国李定夷着的《民国趣史》(大通图书社一九三六年出版)是网路文本;署名「莆阳老山」的博客中有一篇〈莆阳名臣谱〉的文章,多有参考;新华网理论频道的〈古代官员退休后也做「房奴」〉、署名赵海永的网路论文〈论清官文化对我国宪政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阻碍〉、中国网〈「四善二十七最」: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此文注明来源《香港文汇报》)等文也是书中相关章节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此,对所有前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本书能在台湾出版、能由远流出版,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个惊喜。大陆与台湾两地,在历史认知、社会现状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书稿部分内容是在大陆背景中展开论述的,最初面向的也是大陆读者。然而,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不仅是大陆和台湾,也是当今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遗产。其精华值得今人借鉴,糟粕需要今人摒弃。我相信,本书内容是可以跨越海崃的,很期待台湾读者对该书会有怎样的观感。

  我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感谢北京博闻春秋图书公司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我要感谢李向晨、李婷晓、杨晴、穆国库、张万文和金小芳等的认可与付出。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感谢她一如既往的支持与爱。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一三年七月于北京宣武门

图书试读

第一节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

知识分子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读书人空怀满腹经纶,徒有一腔抱负,实现不了,只能发发「怀才不遇」、「冯唐易老」的感慨,于人于己都无益。现代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很多,可以经商致富,横跨农工商各业,用金钱来衡量自我价值;可以投身艺术,在歌舞、书画、戏曲等领域里驰骋,张扬个性,追求精神满足;还可以教书育人,在学术殿堂中着书立说乃至开山立派。然而,古代读书人的途径很窄。你去经商,官府对你征收繁重的税赋,将你视为不稳定的低等阶层,老百姓则认为「无商不奸」,把经商致富的人视为「暴发户」、「为富不仁」;你去做工匠、画画卖字或者作曲唱戏,别人视你为贱民,和乞丐同流,还要连累得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来;你去教书育人做学问,可官学都是政府兴办控制的,里面品级森严,俨然一个小官场,去教私塾则要仰人鼻息,为生计奔波,很难安心做学问。于是,古代读书人可选的道路几乎只剩一条:做官去!只有做官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才有可能让理想化为现实。

有人说,我不当官,我去做和尚道士,或者归隐山林,总可以吧?且不说大多数的人达不到出家或者归隐的境界,就算达到了你也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官府的人承认你的身分,给你发个度牒,不然的话你就是「野和尚」、「游方道士」;一个是解决吃穿用度的物质基础问题。晋末的陶渊明是读书人归隐的先驱、千年闻名的隐士,可除了最初的三四年光阴,陶渊明归隐的大部分时间生活窘迫,最终在饥寒贫病中死去。没有「阡陌纵横」的经济基础,世外桃源只能是个传说。在古代,出家和归隐更多的是读书人自我炒作、自抬身价求官的终南捷径。

所以,古代读书人如果不想蹉跎一生、无所作为,就必须去做官。士(读书人)和仕(做官)合二为一。儒家宗师孔老夫子就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三日见不到君主就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亚圣孟子更是大唿帮助君主治乱平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进一步说明:「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也。」(《孟子‧滕文公下》)比两位圣人晚些时候的苏秦刻苦学习,留下了「刺股读书」的典故,应该说学识渊博、能力出众,但长期没有官做,生活穷困潦倒,「羸滕履硚,负书担橐,形容枯藁,面目黧黑」,连父母兄嫂都不理他,真可谓是孟子所说的无地流民、亡国诸侯。待到游说诸侯成功,苏秦身挂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父母张乐设饮提前走了三十里地迎接儿子。嫂子更是匍匐在地长跪不起。苏秦问嫂子:「大嫂,你为什么前倨后卑,态度反差这么大?」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现在做了相国,地位尊贵,有万贯钱财啊。」苏秦不禁感叹:「读书人贫困的时候,父母不把你当儿子看;发达了以后亲戚都来巴结你。人生在世,权势地位的力量真是强大啊!」有没有做相国,并没有影响苏秦的学问才能,但决定了苏秦的生活境遇,决定了他能否实现心中的抱负。秦汉以来,做官更是成为衡量读书人贵贱荣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成为他人对待读书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层对话,让我对“为官”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总觉得,中国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都与官员群体的行为息息相关。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有时也是变革的发起者。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让我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出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官员的选拔、晋升、任用以及监督机制的演变脉络。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变革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官员,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国家的走向,他们的个人命运又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沉浮。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真正地参与到历史的分析和思考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逻辑,去理解那个时代“官”的真实生存状态。

评分

读罢此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千年官场的光辉与阴影。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绕不开“官”这一群体。他们身处权力中心,一言一行都可能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走向。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那些古老的“衙门口”,去感受那里的气息,去聆听那里的声音。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不同时代官员的生存智慧、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以及那些在历史大潮中沉浮的人物命运。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古代官场。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一直以来,我对“官”这个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都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他们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他们的行为又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解开这些疑问的钥匙。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官场的生态环境,以及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人物。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衙门口”这个概念是如何演变的,它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又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命运。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中国政治史的深刻梳理和解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对历代官僚制度的简单罗列,更像是对“衙门口”这一概念的深度解析。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权力象征,一种社会身份,一种人际关系的枢纽。书中所描绘的,是无数官员在这个空间里的悲欢离合,是他们如何在这个体系中生存、晋升、斗争,甚至陨落。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官场潜规则、人情世故、派系斗争等方面的细腻描绘,因为这些往往比宏大的政策宣言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生动趣味的历史读物。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便被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官场那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权力运作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命运有着强烈的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满足我这种求知欲的绝佳选择。从中央到地方,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无数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他们的智慧、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都构成了这幅宏大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待着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了解那些“衙门口”背后隐藏的故事,去体会权力是如何被塑造、被运用、被腐蚀,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述,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深刻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