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大时代,阶级出身决定一切!
介于「红五类」和「黑五类」之间,还有一群出身五花八门的人,不上也不下、不红也不黑,被称之为「麻五类」,尴尬的家庭成份造就了文革中无可奈何的麻色宿命。
与青春捆绑在一起的记忆,时时事事都刻骨铭心
河北大平原上两个相邻的村庄;山东大运河畔一座古老的县城;东北大山?几处简陋的军营,文革成了贯穿整出狂热时代下荒诞大戏的主题。「麻色文革」三部曲完整记述了一个家庭的变迁,?说了一个普通青年的苦涩感受,为家庭出身决定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留下精辟的註脚。
本书特色
「麻色文革」三部曲完整记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变迁,也为大时代的狂热留下了最深刻的纪录
作者透过平实、情感真挚的书写,让真实的生命记忆,见证了国家的矛盾、荒谬,以及进而的回归与和解。
作者简介
南怀沙
本名臧宝兴,一九五○年出生于河北,三岁迁至山东。读高中时遭遇文革,惊慌迷茫两年有半。笔碎从戎,当了六年士兵。退役后历任汽车调度、政工干事、机关公务员、外资企业高管,现已退休。
自序
前言
第十二章 穿上军装
一、征兵大会
二、「要不,你也去当兵吧!」
三、我们要去珍宝岛
四、红色的帽徽红领章
五、绒衣
六、「打倒台湾!」
七、感受青春
八、走进深山
第十三章 二连二班
九、山沟?的保尔?柯察金们
十、二班的战友
十一、一只狼
十二、爆破事故
十三、五好战士
十四、王彦梅与岳保才
十五、离开二连
第十四章 经始班(甲)
十六、村民老王家
十七、小知识份子成堆的地方
十八、芒果
十九、王部长诠释工程建筑兵
二十、林副统帅一号战斗令
二十一、关班长
二十二、黄助理与刘技术员
二十三、两忆三查
二十四、煤矿农工冯海山
二十五、申请入党
二十六、上中农﹙下﹚──政审调件来了
二十七、「打倒现代修正主义!」
二十八、火焰在爆炸声中燃烧
二十九、刘维恩
三 十、杜英豪
三十一、「出土文物」
第十五章 经始班(乙)
三十二、赵班长
三十三、杀猪与搓背
三十四、张副营长
三十五、特异功能早期版
三十六、居栋与白德胜
三十七、李靖
三十八、三千个雷管和两枚火箭弹
三十九、拉练﹙上﹚
四 十、党支部委员老李
四十一、被枪毙了──第一份入党志愿书
四十二、胃溃疡
四十三、驴
第十六章 经始班(丙)
四十四、林彪叛逃
四十五、通缉令
四十六、「精神病患者」
四十七、青山沟子
四十八、山坡上有人唱《国际歌》──第二份入党志愿书
四十九、军属
五 十、永远十九岁的马九成
五十一、概率
五十二、朱文芝
五十三、两名女知青、两车钢材和一块上海牌手表
五十四、「伯恩施坦」
五十五、「现编的!」
五十六、好兵陆逊
五十七、营房前后的两座山包──第三份和第四份入党志愿书
五十八、山中人惘解天下事
第十七章 经始班(丁)
五十九、代理班长
六 十、三个女兵
六十一、五月一日的嘉奖令
六十二、军属﹙下﹚
六十三、相亲
六十四、山梁上的鬼火
六十五、卸磨杀驴
六十六、兔子急了也咬人
六十七、书记官周瑜
第十八章 二连十一班(上)
六十八、回二连
六十九、拉练﹙下﹚──小山村的两户人家
七 十、「康德」、「托洛斯基」和「布叔叔」
七十一、「西哈努克」解排长
七十二、党小组长李金海
七十三、安全员
七十四、卸水泥
七十五、父亲的失望与愤怒
第十九章 二连十一班(下)
七十六、批林批孔
七十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七十八、山洪中的推土机手
七十九、生产模范
八 十、「劳动党」
八十一、刘占岭
八十二、「老九」
八十三、辛光学
八十四、一篇黑板报稿和一份发言提纲
八十五、「我们施工为人民」
八十六、「雷打不动」
第二十章 脱去军装
八十七、经始班出事了
八十八、二百米赛跑
八十九、去商业局工作?
九 十、终成「正果」──第五份和第六份《入党志愿书》
九十一、站好最后一班岗
九十二、「康德」排长打开了我的档案袋
后记
一、关于上中农
二、关于童子军
三、关于调件的演绎与推理
四、铺砖
五、汽车调度
六、政工干事
七、国人共一哭
八、一九七七年高考
九、四十八根萤光灯管
十、离开临清
十一、梦
附录 「麻色文革」三部曲总目次
自序
所谓老三届,指的是中国大陆文革开始那年正在中学读书的高中和初中各三届的学生。其实称唿为老六届才更能尽言其详。这六届中学生,多数出生于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三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是十三岁至二十岁。
本人出生在一九五○年,高中一年级没有读完,就赶上了文革,算是老三届中的老高一。老高一有时还会被人称作一九六八届高中毕业生。
现在回头来看,老三届无疑是特殊时代造就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受骗最久,受害最深,受苦最多的群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历无可复制的群体。
自打我们降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场场政治运动便接踵而来: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公私合营、抓胡风、合作化、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四清,连喘息的间隙都没有,直至波浪滔天烈焰滚滚的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一代人是吮吸着政治运动的狼奶长大的。是谁从小就把我们当做狼崽子来养的呢?
我们刚刚识图认字,家长老师报纸书籍戏剧电影,教育我们的全是这主义那思想甲模范乙标兵,冷酷无情的人是英雄。谁个告诉过我们世界的真相?何人给我们讲解过什么是慈悲与怜悯?什么是善良与宽容?什么是真诚与尊重?
正当我们身体成长发育需要营养的时候,却赶上了亘古未有的人为饥荒;我们吃糠咽菜含辛茹苦就读到中学,学业却被「史无前例」无情地终止。
文革伊始,狼崽子们就露出了冷酷残忍的本性。我们焚烧图书;我们砸毁文物;我们横冲直撞;我们「文攻武卫」;我们批斗侮辱刑讯关押逼死校长和老师;我们谩骂毒打杖毙无仇无冤无罪无辜的人。所作所为几乎都是对人类价值观的否定,每一桩罪恶几乎都可以被列入人类文明史上的登峰造极。
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老三届就被无情地甩下了决策者的战车。红卫兵小将成了文革牺牲品中的又一批,也是人数最多下场最惨的一批,几乎囊括了整整一代人。所有的老三届都沦为了失学青年和失学少年;千千万万城市里的老三届被发配去了山区边疆农村。老三届们从此落得一无所有,只剩下一句尴尬无奈的口号:「青春无悔!」老三届的命运何其苦啊!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最年轻的老三届如今也都年逾耳顺了。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我们老三届人人都是江山不幸民众遭难国家蒙羞的见证者。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见证者的责任,我们应该把当年的经历见闻感悟一五一十地说给后人听,避免类似的悲剧在他们身上重复再现;我们也希望把历史的真相告知于自由天空下的人;我们还要说的是:老三届并非是突然降临地球的天外来客,我们的所作所为既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延续,也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
近年出现了不少老三届秉笔直书往事的文章,有的已经出版成书。本人有幸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没承想键盘啪啪哒哒竟然敲出来七十多万字。
我把叙事的笔端嘎然停止在了一九七五,那一年我二十五岁正当年。老三届的青春无一不是来自荒漠的歌,我的这一曲或许也苍茫。如此多的文字记述了一束人们不曾听到过的陈年往事,我现在叙说起来仍悲凉。
如果介绍自己是序言的必要内容,我只能并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普通的北方人;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我家之所在是一座普通的县城;我读书的母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我服役的军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退役后的几十年,我依旧是普通了再普通。所以我展示给读者的只能是一个普通人的所经所历,一个普通人的所见所闻。
普通人的故事或许低沉卑微,却也不缺少酸甜苦辣跌宕起伏;普通人的感受往往难以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却最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普通人是组成社会肌体的基本细胞,普通人心跳的声音才是国家民族最真实的脉动。所以我执着地相信:普通人的所经所历同样可以用来书写历史,诠释历史,传承历史。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的时候,我阅读到一位朋友在她的书中写出的一句话:「切莫因生命的平凡而放弃神圣的记忆权利。唯千千万万朴实的生命记忆,才能熔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我的书中阅读出「历史真实」。
南怀沙
二○一三年三月
从《麻色文革最终曲:挖山洞的大兵》这个书名来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麻色”两个字,仿佛能触碰到那个年代人们身上穿着的粗布衣衫,也暗示着一种朴素、甚至有些贫瘠的生活状态,但这种颜色又带着一种特殊的质感,不容忽视。而“文革最终曲”,则直接将我带入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尾声,一个充满了变革、反思,但也可能残留着复杂情感的时期。我好奇的是,这个“最终曲”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是走向平静,还是留下更深的余味?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挖山洞的大兵”这个极具画面感的描述。大兵,通常是秩序和集体力量的象征,但“挖山洞”这个行为,却显得格外孤寂和个人化。这是否象征着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或者是在混乱年代里,寻求个体庇护的本能?我想象着,这个大兵可能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在坚硬的土地上,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片空间可能狭小,但却是他对抗外界喧嚣的唯一方式。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作者的叙事方式和想要传达的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是否在讲述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寻找自我价值,如何在沉默中坚持的故事?我期待着,它能够揭示那个时代下,那些被历史洪流掩盖的个人命运的细节,以及那个“山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浑厚的历史感和一种隐秘的叙事张力,“麻色”似乎暗示着一种灰暗、朴素,又带着几分时代烙印的色彩,而“文革最终曲”更是直接将读者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集体记忆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探寻欲。“挖山洞的大兵”这个意象则显得尤为奇特,为什么是大兵?为什么要挖山洞?是隐匿、是躲藏、是某种特殊的工程,还是象征着某种绝望中的坚持?这些疑问在脑海中盘旋,让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个看似寻常的士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究竟经历了怎样不平凡的命运,又为何会选择“挖山洞”这一行为,它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它会不会讲述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挣扎求生,又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意义的故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还原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挣扎,以及在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独特轨迹,尤其是在那个“最终曲”的节点上,会有怎样令人唏想的结局。
评分《麻色文革最终曲:挖山洞的大兵》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叙事张力。首先,“麻色”这两个字,就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特有的色调,它不是鲜艳的,而是朴实、沉静,甚至带着几分沉重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历史印记的时代。而“文革最终曲”,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最终曲”这个词,又增添了几分意味深长,它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可能是一种对过往的回顾与审视,带着某种告别的伤感,又或者是一种走向新生的希望。“挖山洞的大兵”这个意象则更加令人费解和好奇。大兵,是时代的产物,是集体的符号,但“挖山洞”这个行为,却显得如此个人化、甚至有些隐秘。为什么是大兵?为什么是挖山洞?他是在躲避什么?还是在创造什么?这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我对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充满了猜测。我猜测,这本书也许会讲述一个在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士兵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寻找生存的意义,或者是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尊严的故事。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切地想要去解开它背后隐藏的故事,去探寻那个“大兵”的世界,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最终曲”的时代。
评分读完《麻色文革最终曲:挖山洞的大兵》的封面,我首先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粗砺而又充满力量的美学所吸引。封面设计上的色彩运用,那种“麻色”,不是廉价的单调,而是一种沉淀了岁月痕迹、承载了无数故事的饱和度,仿佛能嗅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而“文革最终曲”这几个字,虽然直接点明了时代背景,但“最终曲”三个字却透露出一种不落俗套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陈述,而是带着一种回响,一种对过往历史的审视和总结,仿佛是那个时代画上了句号,但留下的回音仍在耳边。至于“挖山洞的大兵”,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大兵,通常是阳刚、服从、执行命令的符号,但“挖山洞”的行为却又显得如此个人化、隐秘,甚至带有一丝反叛的意味。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还是在绝境中,他选择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者保存某种珍贵的东西?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首未完的歌,勾起了我对故事核心的无限猜想,它是否是在描绘一个在集体狂热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或者是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寻找内心宁静的独特方式?我非常好奇这个“大兵”的故事,究竟是如何与“文革最终曲”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交织在一起的,它会是关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还是关于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努力?
评分仅仅是书名《麻色文革最终曲:挖山洞的大兵》,就足以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能想象到,那“麻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一种时代的底色,一种人们生活在这种色彩笼罩下的压抑与坚韧。而“文革最终曲”则暗示着故事可能发生在那段历史的尾声,那个被漫长动荡折磨后,人们心中渴望平静又带着伤痕的时刻。我尤其对“挖山洞的大兵”这个意象着迷。大兵,本应是国家的战士,是时代的螺丝钉,但“挖山洞”这个动作,却透露出一种与主流叙事截然不同的选择。这是一种避世?是一种准备?还是一种对某种价值观的捍卫?我想象着,在那个被政治口号填满的时代,这个大兵是否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或者是在用实际行动,对抗某种虚无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他选择“挖山洞”的动机,以及这个行为在整个“文革最终曲”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它能够讲述一个关于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沉默中爆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历史对话的故事,也许,那个山洞里,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却极其动人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