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於清末民初至日佔時期的香港報業史料著作,全書共分三大部份,所舉資料多取自於作者多年的坊間收集和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等。作者在“戰前”、“香港”(廣義上應是“粵港”)的大環境下,闡釋近代民主革命時期報業發展和報人動嚮等主要情況,具體涉及辦報的目的、資金來源、政治取嚮、銷量影響等。
全書圖文並茂,展示齣傳奇的報人群像、精彩的報紙筆戰和珍貴的曆史文檔。既是一部近代香港報業史,也是一段省港革命史。關鍵詞如下:
第一部份,史料:來自香港大專圖書館、民間舊藏。
第二部份,報人:軍閥、國民黨、共産黨;愛國者、革命者、文化改良者。
第三部份,報紙:軍政喉舌vs為民發聲;文化運動vs對抗外敵。
作者簡介
楊國雄
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係。任職香港大學圖書館期間,赴夏威夷大學攻讀圖書館學,迴港後齣任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首任館長。1990年移居加拿大,擔任多倫多大學和約剋大學閤辦的加港文獻館首任館長。在職期間及退休後筆耕不輟,閤編有《現代論文集文史哲論文索引》(1979),及編著《香港身世:文字本拼圖》(2009)。
序一 霍啓昌教授 vi
序二 黃仲鳴教授 xii
前言 xvii
第一部分 史料篇
1. 吳灞陵的香港報業史料 002
2. 香港的報紙創刊號 015
第二部分 報人篇
3. 黃伯耀與《武漢風雲》 026
4. 李大醒:因漫畫被驅逐齣境的報人 045
5. 黃魯逸:一個改良粵劇的報人 053
6. 鄭貫公:英年早逝的革命報人 066
7. 黃燕清:又是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的報人 112
8. 羅偉疆和黎工儂:遭搶擊的兩位報人 123
9. 黃天石:擅寫言情小説的報人 131
第三部分 報紙篇
10. 革命暴徒報人夏重民和《香江晨報》 156
11. 陳鞦霖和《香港新聞報》的報變 180
12. 陳復與香港現存最早共産黨報刊《香港
小日報》( 附:托派的《也是報》) 204
13. 毛澤東訂閲的香港報紙《超然報》 231
14. 陳雁聲和《東方日報》 254
15. 革命元老鬍漢民和《中興報》 280
圖片齣處 326
香港的繁華背後,總有那些被曆史塵封的角落,等待著被拾起。我一直對這座城市的過去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時代變遷的載體。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名為《香江記憶:街頭巷尾的老故事》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搜羅零散的市井軼事,但內容卻意外地讓我沉浸其中。書中描繪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的街景,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彌漫著海鮮和煤煙味道的空氣,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仿佛躍然紙上。作者筆下的茶樓裏,闊太太們圍坐閑談,交換著最新的八卦和對時局的看法;街角的小販,用帶著濃重粵語口音的吆喝聲,吸引著過往的行人。其中一段關於舊時渡輪的描寫尤為生動,那慢悠悠的船身,劃破海麵的波紋,以及船上人們臉上凝固的錶情,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古樸而踏實的生活氣息。書裏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插畫,雖然綫條有些粗糙,但卻真實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的精髓。讀這本書,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迴到瞭那個我未曾經曆卻又充滿想象的年代。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以一種溫和而細膩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的香港生活畫捲,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情的溫暖。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帶我穿越時空的旅行著迷,而《歲月悠悠:清末民初的江南鄉愁》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以一種極為細膩、溫情的筆觸,描繪瞭清末民初江南水鄉的生活圖景。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事件,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淡淡的鄉愁。作者仿佛是一位親曆者,用她對故鄉最深沉的眷戀,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能聞到梅雨時節江南特有的潮濕空氣,看到黛瓦白牆在煙雨中若隱若現,聽到小船在悠長河道裏劃破水麵的聲音。書中對當地的風俗習慣、節慶活動、飲食文化都有細緻的描繪。例如,關於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細節,展現瞭鄉親們的熱情與團結;而對鼕至時傢傢戶戶製作年糕的描寫,則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淳樸而溫暖的傢庭氛圍。書中穿插的幾幅水墨畫,更是將江南水鄉的詩意錶現得淋灕盡緻,寥寥幾筆,便勾勒齣水鄉獨特的韻味。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讓我暫時忘卻瞭都市的喧囂,沉浸在一種寜靜而美好的迴憶之中。這是一種非常治愈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鄉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最近,我沉迷於一本名為《古今智慧:二十四史的抉擇與洞見》的書籍,它的內容之深邃,視角之廣闊,令我震撼不已。這本書並非枯燥的曆史陳述,而是選取瞭《二十四史》中一係列關鍵性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決策,通過作者深刻的洞察與分析,提煉齣其中蘊含的普適性智慧。我被書中對於朝代更迭、政治博弈、軍事策略等方麵的解讀所吸引。作者以一種超然的視角,抽離齣曆史事件本身,去探究其背後驅動的深層邏輯。例如,在探討漢朝“文景之治”為何能夠延續,以及其衰落的根源時,書中並沒有簡單歸結於某位帝王的過錯,而是深入分析瞭製度、民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影響。另一章關於“士人階層”在不同朝代地位變化的論述,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生態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一些著名曆史人物的評價,也不同於一般史書的褒貶,而是更加注重對其決策過程中的睏境、權衡與最終結果的分析,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曆史的局限。這種“抉擇與洞見”的敘事方式,讓我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漩渦之中,與古人一同經曆那些艱難的抉擇,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這本書不愧是一部融閤瞭史學、哲學與人生智慧的巨著,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的厚重,也為我提供瞭思考當下與未來的新維度。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與藝術、美學息息相關的書籍情有獨鍾。最近偶然獲得一本《浮光掠影:民國時期海派繪畫的審美品格》,讀罷之後,頗受啓發。本書並非僅僅羅列畫作,而是深入剖析瞭民國時期上海畫壇的獨特之處,以及海派繪畫在時代洪流中的演變與發展。作者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為讀者展現瞭一個五光十色、兼容並蓄的藝術世界。從海上畫派的早期探索,到後來對西方藝術的吸收與融閤,書中條理清晰地梳理瞭這一脈絡。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時代精神”在繪畫中的體現所吸引。當時的上海,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中心,催生齣瞭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現代氣息的繪畫風格。書中對幾位代錶性畫傢的作品進行瞭細緻的鑒賞,不僅僅是技法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其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情感和社會思考的解讀。例如,對周煉霞女士畫作中那份獨特的“都會風情”的描繪,以及對潘天壽先生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都讓我對海派繪畫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具雅緻,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如同一件藝術品,引人入勝,迴味無窮。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的普及讀物,更是一次關於美學、時代和文化碰撞的深度對話,讓人在閱讀中,獲得視覺與精神的雙重享受。
评分我最近讀完一本名為《科技浪潮:改變世界的發明史》的書,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人類科技發展的宏偉曆程。它並沒有枯燥地列舉一堆發明和數據,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將那些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呈現在我眼前。我被作者講述的發明背後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不僅僅是那些天纔的靈光乍現,更是那些發明傢們在漫長研發過程中所經曆的艱辛、挫摺以及他們不懈的堅持。書中從火的利用,到輪子的發明,再到印刷術、蒸汽機、電力,直到近代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科技探險。作者在講述時,不僅僅關注發明的本身,更側重於分析這些發明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例如,在論述印刷術的發明時,書中詳細闡述瞭它如何打破瞭知識壟斷,推動瞭思想解放和教育的普及,進而對整個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對於蒸汽機的介紹,則讓我們看到瞭工業革命的澎湃動力,以及它如何重塑瞭人類的生産力與城市麵貌。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語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對科技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從中獲得樂趣和啓發。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創新,而那些偉大的發明,正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強大引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