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戰前報業

香港戰前報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戰前報業
  • 新聞傳播
  • 媒體研究
  • 社會文化
  • 近代香港
  • 報紙研究
  • 曆史文獻
  • 香港研究
  • 殖民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一部關於清末民初至日佔時期的香港報業史料著作,全書共分三大部份,所舉資料多取自於作者多年的坊間收集和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等。作者在“戰前”、“香港”(廣義上應是“粵港”)的大環境下,闡釋近代民主革命時期報業發展和報人動嚮等主要情況,具體涉及辦報的目的、資金來源、政治取嚮、銷量影響等。

  全書圖文並茂,展示齣傳奇的報人群像、精彩的報紙筆戰和珍貴的曆史文檔。既是一部近代香港報業史,也是一段省港革命史。關鍵詞如下:

  第一部份,史料:來自香港大專圖書館、民間舊藏。
  第二部份,報人:軍閥、國民黨、共産黨;愛國者、革命者、文化改良者。
  第三部份,報紙:軍政喉舌vs為民發聲;文化運動vs對抗外敵。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香港戰前報業》的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的具體內容,但力求詳細、專業,並具有實體書籍的介紹感: --- 《香港戰前報業:香江輿論場的生成與演變(1841-1941)》 一、 導言:開埠與信息洪流的初現 本書旨在深度考察香港自1841年英方接管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一百年間,本地報業的興起、發展、生態變遷及其對殖民地社會結構、公共輿論乃至政治運作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香港,作為維多利亞港畔的一顆新星,其誕生之初便自帶信息傳播的基因。殖民政府的治理需求、移民社會的復雜構成以及國際貿易的活躍,共同為現代新聞業的萌芽提供瞭獨特的土壤。 本研究並非簡單梳理曆年來創刊報紙的名錄,而是聚焦於一個關鍵命題:在缺乏成熟政治體製和穩定社會秩序的初期,報紙如何從政府喉舌、商業廣告闆,逐步蛻變為塑造“香港人”身份認同、介入公共事務討論的“第四權力”雛形。我們考察瞭早期報紙在文字語言、版麵設計、新聞觀念上的模仿與創新,以及它們如何在多元族群(英人、華人、葡人等)構成的社會夾縫中,尋找並確立自身的社會功能與市場定位。 二、 殖民地語境下的媒體生態構建 香港戰前報業的生態極為復雜,其特點在於明顯的“雙軌製”與“多語種並存”。 1. 英文報業的定型與精英化: 本書詳細分析瞭早期英文報紙的創辦動機、主要讀者群體及其與殖民地政府、商界精英的微妙關係。這些報紙,如《香港先驅報》(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及後來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前身,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英資洋行意誌的延伸。它們如何處理英國母國與遠東殖民地的消息平衡?它們如何看待本地華人的政治參與?我們通過對這些刊物的社論、商業廣告和海外通訊的文本分析,重構瞭殖民地權力核心的信息流通網絡。 2. 中文報業的勃興與本土化: 中文報業的崛起是香港社會本土化進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早期的中文報紙,如《中外新報》,多由西方傳教士或對西學有興趣的華人精英創辦,帶有強烈的教育和啓濛色彩。然而,隨著本土商界力量的增強,中文報紙逐漸脫離西方語境,開始關注本地經濟動態、民生訴求和宗族事務。本書著重探討瞭中文報紙在“維新”與“保守”兩種思潮間的張力,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引入新的詞匯、新的敘事方式,有效地服務於日益壯大的本地華人群體。 3. 族群媒體的邊緣角色: 除瞭英、漢兩種主流語言報業外,本書也對其他族群(如印度裔、葡裔社群)創辦的短暫性刊物進行瞭梳理。這些刊物雖然影響力有限,但卻為我們理解戰前香港的社會碎片化和多重身份認同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三、 政治參與、審查製度與“輿論場”的試探 報紙的生命力在於其對公共議題的介入程度。戰前香港的政治環境是“有限自治”與“有效控製”的混閤體,這對新聞自由構成瞭持續的挑戰。 1. 法律框架下的約束: 本書詳述瞭殖民地政府如何運用《誹謗法》、《煽動叛亂法》以及19世紀末逐漸完善的《印刷品法令》來規範新聞活動。對言論的“軟性”乾預與“硬性”壓製是如何交替使用的?例如,對涉及土地批給、司法腐敗或種族歧視的報道,政府采取瞭哪些策略進行引導或封鎖? 2. 議題設置與社會動員: 盡管麵臨壓力,報紙仍是社會議題的主要設置者。我們分析瞭報紙在應對天災(如瘟疫、颱風)、重大經濟危機(如銀行業擠兌)以及社會運動(如反苛捐雜稅運動)時所扮演的角色。報紙如何在不觸碰殖民地核心統治底綫的前提下,有效地凝聚華人社會的集體情緒,並轉化為對殖民地政策的具體訴求,是本部分的核心內容。 3. 商業化與獨立性的博弈: 隨著發行量增加和廣告收入的增長,報紙的經濟基礎逐漸穩固。這種商業化趨勢,一方麵促進瞭新聞專業化和獨立報道的可能,另一方麵也使得報紙更容易屈從於大財團的商業利益。我們考察瞭191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媒體所有權結構的變化,及其對新聞內容傾嚮的影響。 四、 戰火陰影下的終結與遺産 1930年代末,國際局勢的動蕩開始滲透到香港的報業版麵。親日或反日的宣傳力量逐漸加劇,本地報紙的立場選擇成為一個嚴峻的考驗。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1937年至1941年間,報紙如何報道遠東的戰事,以及這種報道如何影響瞭香港本地市民對未來局勢的判斷。當戰爭最終爆發,許多報社麵臨疏散、停刊或被日軍接管的命運。然而,戰前報業所建立起的專業人纔隊伍、成熟的發行網絡以及民眾對信息的需求慣性,為戰後香港媒體的迅速復蘇奠定瞭基礎。 結論: 《香港戰前報業》不僅是一部關於新聞史的著作,更是研究近代香港社會結構、文化融閤與政治意識萌芽的重要窗口。它揭示瞭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最前沿,報紙如何超越單純的信息傳遞功能,成為殖民地現代性構建不可或缺的基石。 --- 關鍵詞: 香港開埠、殖民地新聞史、中文報業、英文媒體、殖民地審查、公共輿論、19世紀香港社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國雄


  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係。任職香港大學圖書館期間,赴夏威夷大學攻讀圖書館學,迴港後齣任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首任館長。1990年移居加拿大,擔任多倫多大學和約剋大學閤辦的加港文獻館首任館長。在職期間及退休後筆耕不輟,閤編有《現代論文集文史哲論文索引》(1979),及編著《香港身世:文字本拼圖》(2009)。

圖書目錄

序一 霍啓昌教授 vi
序二 黃仲鳴教授 xii
前言 xvii

第一部分 史料篇
1. 吳灞陵的香港報業史料 002
2. 香港的報紙創刊號 015

第二部分 報人篇
3. 黃伯耀與《武漢風雲》 026
4. 李大醒:因漫畫被驅逐齣境的報人 045
5. 黃魯逸:一個改良粵劇的報人 053
6. 鄭貫公:英年早逝的革命報人 066
7. 黃燕清:又是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的報人 112
8. 羅偉疆和黎工儂:遭搶擊的兩位報人 123
9. 黃天石:擅寫言情小説的報人 131

第三部分 報紙篇
10. 革命暴徒報人夏重民和《香江晨報》 156
11. 陳鞦霖和《香港新聞報》的報變 180
12. 陳復與香港現存最早共産黨報刊《香港
小日報》( 附:托派的《也是報》) 204
13. 毛澤東訂閲的香港報紙《超然報》 231
14. 陳雁聲和《東方日報》 254
15. 革命元老鬍漢民和《中興報》 280

圖片齣處 32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香港的繁華背後,總有那些被曆史塵封的角落,等待著被拾起。我一直對這座城市的過去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時代變遷的載體。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名為《香江記憶:街頭巷尾的老故事》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搜羅零散的市井軼事,但內容卻意外地讓我沉浸其中。書中描繪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的街景,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彌漫著海鮮和煤煙味道的空氣,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仿佛躍然紙上。作者筆下的茶樓裏,闊太太們圍坐閑談,交換著最新的八卦和對時局的看法;街角的小販,用帶著濃重粵語口音的吆喝聲,吸引著過往的行人。其中一段關於舊時渡輪的描寫尤為生動,那慢悠悠的船身,劃破海麵的波紋,以及船上人們臉上凝固的錶情,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古樸而踏實的生活氣息。書裏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插畫,雖然綫條有些粗糙,但卻真實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的精髓。讀這本書,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迴到瞭那個我未曾經曆卻又充滿想象的年代。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以一種溫和而細膩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的香港生活畫捲,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情的溫暖。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帶我穿越時空的旅行著迷,而《歲月悠悠:清末民初的江南鄉愁》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以一種極為細膩、溫情的筆觸,描繪瞭清末民初江南水鄉的生活圖景。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事件,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淡淡的鄉愁。作者仿佛是一位親曆者,用她對故鄉最深沉的眷戀,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能聞到梅雨時節江南特有的潮濕空氣,看到黛瓦白牆在煙雨中若隱若現,聽到小船在悠長河道裏劃破水麵的聲音。書中對當地的風俗習慣、節慶活動、飲食文化都有細緻的描繪。例如,關於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細節,展現瞭鄉親們的熱情與團結;而對鼕至時傢傢戶戶製作年糕的描寫,則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淳樸而溫暖的傢庭氛圍。書中穿插的幾幅水墨畫,更是將江南水鄉的詩意錶現得淋灕盡緻,寥寥幾筆,便勾勒齣水鄉獨特的韻味。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讓我暫時忘卻瞭都市的喧囂,沉浸在一種寜靜而美好的迴憶之中。這是一種非常治愈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鄉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

最近,我沉迷於一本名為《古今智慧:二十四史的抉擇與洞見》的書籍,它的內容之深邃,視角之廣闊,令我震撼不已。這本書並非枯燥的曆史陳述,而是選取瞭《二十四史》中一係列關鍵性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決策,通過作者深刻的洞察與分析,提煉齣其中蘊含的普適性智慧。我被書中對於朝代更迭、政治博弈、軍事策略等方麵的解讀所吸引。作者以一種超然的視角,抽離齣曆史事件本身,去探究其背後驅動的深層邏輯。例如,在探討漢朝“文景之治”為何能夠延續,以及其衰落的根源時,書中並沒有簡單歸結於某位帝王的過錯,而是深入分析瞭製度、民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影響。另一章關於“士人階層”在不同朝代地位變化的論述,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生態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一些著名曆史人物的評價,也不同於一般史書的褒貶,而是更加注重對其決策過程中的睏境、權衡與最終結果的分析,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曆史的局限。這種“抉擇與洞見”的敘事方式,讓我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漩渦之中,與古人一同經曆那些艱難的抉擇,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這本書不愧是一部融閤瞭史學、哲學與人生智慧的巨著,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的厚重,也為我提供瞭思考當下與未來的新維度。

评分

我嚮來對那些與藝術、美學息息相關的書籍情有獨鍾。最近偶然獲得一本《浮光掠影:民國時期海派繪畫的審美品格》,讀罷之後,頗受啓發。本書並非僅僅羅列畫作,而是深入剖析瞭民國時期上海畫壇的獨特之處,以及海派繪畫在時代洪流中的演變與發展。作者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為讀者展現瞭一個五光十色、兼容並蓄的藝術世界。從海上畫派的早期探索,到後來對西方藝術的吸收與融閤,書中條理清晰地梳理瞭這一脈絡。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時代精神”在繪畫中的體現所吸引。當時的上海,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中心,催生齣瞭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現代氣息的繪畫風格。書中對幾位代錶性畫傢的作品進行瞭細緻的鑒賞,不僅僅是技法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其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情感和社會思考的解讀。例如,對周煉霞女士畫作中那份獨特的“都會風情”的描繪,以及對潘天壽先生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都讓我對海派繪畫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具雅緻,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如同一件藝術品,引人入勝,迴味無窮。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的普及讀物,更是一次關於美學、時代和文化碰撞的深度對話,讓人在閱讀中,獲得視覺與精神的雙重享受。

评分

我最近讀完一本名為《科技浪潮:改變世界的發明史》的書,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人類科技發展的宏偉曆程。它並沒有枯燥地列舉一堆發明和數據,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將那些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呈現在我眼前。我被作者講述的發明背後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不僅僅是那些天纔的靈光乍現,更是那些發明傢們在漫長研發過程中所經曆的艱辛、挫摺以及他們不懈的堅持。書中從火的利用,到輪子的發明,再到印刷術、蒸汽機、電力,直到近代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科技探險。作者在講述時,不僅僅關注發明的本身,更側重於分析這些發明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例如,在論述印刷術的發明時,書中詳細闡述瞭它如何打破瞭知識壟斷,推動瞭思想解放和教育的普及,進而對整個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對於蒸汽機的介紹,則讓我們看到瞭工業革命的澎湃動力,以及它如何重塑瞭人類的生産力與城市麵貌。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語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對科技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從中獲得樂趣和啓發。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創新,而那些偉大的發明,正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強大引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