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乌石,流连瞻仰于彭大将军留下的「心碑」之前;在花明楼,纷纭议论于共和国主席的惨死的沉痛话题之中;肃立于北京箭杆胡同二十号那个老屋,倾听五四运动旗手「世纪唿唤」的回声;徜徉于宿州城郊大泽乡田野中,端详揭竿而起者远去的身影。
作者在游历中国与台湾各地途中,夹叙带议,提供其景其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事过往故事,并谈中共党内历史人物评价。
本书特色
未见其人,先读其文,顿觉眼前一亮。延安景观、韶山风物,世人皆知,扶杖而游,独有得于心;归而着文,娓娓道来,于平淡朴实敍事之中,特见冷静深邃之思考,读来确乎耐人寻味,翩然智者也。不妨随作者去拜访司马迁、陶渊明、苏东坡、曹雪芹、孔孟之乡;去瞻仰鹤山坪、乌石、翠亨村这些政治伦理的制高点。若是共产党员,应该去看看北京箭杆胡同二十号,上海渔阳里二号,那孕育和诞生共产党的地方。当然延安,花明楼,韶山也可一游。中国山河壮美,黄山,黄河,长江,长城,日月潭,阿里山,可看的地方太多了。
作者简介
丁弘
先后在南通农学院、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主持地方报纸三十年,致力于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和文史的研究。着有《在历史的天平上》、《历史履痕》、《流年回眸》、《探访陈独秀》、续集等许多着作。先后在深圳大学、南通大学任教授。早年先后参与创办《南通日报》和《柴达木报》。
序言老眼如镜 论事从容 萧蔚彬/4
旅途沈思
大泽乡纪行―漫谈农民起义/12
来到焦裕禄墓前/21
漫步「醉翁亭」/28
缅怀中山先生/35
心碑―访彭德怀元帅的家乡/47
韶山「日落」之后/55
访花明楼―刘少奇的家乡/62
夏都庐山告诉我们什么/73
探访陈独秀
瞻仰那一个老屋/84
叩问上海「渔阳里二号」―中共孕育形成之地/92
鹤山坪―陈独秀生命的终点站/100
「老虎桥」传奇―陈独秀在南京的牢狱生活/107
陈独秀在狱中读的书/116
去陈独秀的家乡/118
光彩的石墙院―访江津鹤山坪陈独秀故居/127
巍巍独秀园/138
跟踪先贤
和苏东坡合影/148
瞻仰史可法/150
拜谒林则徐/152
看望曹雪芹/154
吴敬梓的魅力―全椒之行散记/157
「史笔昭世」―去韩城瞻仰司马迁/160
行程万里
南行十日记/170
初夏在青岛/189
从曲阜到邹县―温故知新话孔孟/200
豫皖纪行/207
我所看到的平遥/220
皖南山区感悟/224
旅杭散记/230
送别冒富之―我所看到的农村人民公社/239
旅游札记
虎门之行/252
钟警百代―游秦二世墓地有感/256
走过台儿庄/261
登上孟良崮/268
母亲河的咏叹/272
漫步南通濠滨两公里/281
台湾之旅
回望大陆―旅台散记/288
在阿里山农家作客/302
旅游的乐趣/308
序
老眼如镜 论事从容 萧蔚彬
丁弘老出版(游记),文坛盛事,我深知他的文笔是群众喜爱的。
余忝为一个刊物的主编十余载,为人作嫁衣,乐此不疲,冷暖自知。其间最感幸运者,乃结识了一批学问人品俱佳的师长辈,其中便有江苏的丁弘先生。
未见其人,先读其文,顿觉眼前一亮。延安景观、韶山风物,世人皆知。丁老慕名前往,扶杖而游,独有得于心;归而着文,娓娓道来,于平淡朴实叙事之中,特 见冷静深邃之思考,读来确乎耐人寻味。老人在(滴水洞)前的留影,也就从此刻在我脑海中:前额宽阔,白发如银,翩然智者也。
自兹而 始,丁老的华章联翩而至,令我心中大喜。数千字长文,头一年就在(同舟共进)发了七八篇。智者引路,读者随行。于是,人们到乌石,流连瞻仰于彭大将军留下 的(心碑)之前;在花明楼,纷纭议论于共和国主席的惨死的沉痛话题之中;肃立于北京箭杆胡同二十号那个老屋,倾听五四运动旗手(世纪唿唤)的回声;徜徉于 宿州城郊大泽乡田野中,端详揭竿而起者远去的身影……随行者在所见所闻之外,感受尤深的,是引路者广阔的历史视野,敏锐的批判眼光,深厚的人文精神,乃至 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尝与编辑诸公言:不必看署名,读其文而知其人也。(同舟共进)得此智者,与有荣焉。
及见其人,倾盖如故。二○○ 三年深秋,借南京开会之隙,轻装简从,直奔南通。丁弘老早迎候于客舍,我亦一眼认出:银发飘拂眉眼慈祥,蔼然长者也。(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握住 老人温暖绵软的双手,感受着两代人之间心与心的沟通。短短的一天时间,依然是长者引路,晚辈随行。于是,我领略了河道纵横、山水相映的这颗江海明珠的天然 色彩;探寻了五山拱卫、濠河环绕的这座文化古城的人文底蕴。但让我久久萦绕于心的,是一位满怀理想的文人与他深情相依的城市的故事,其间有风和日丽的欢 乐,也有凄风苦雨的痛苦……从坎坷曲折的故事中走出来的老人啊,在文峰塔畔秋日的映照中,是如此的从容淡定,如此的平和乐观,依然充满了对新故事的追求和 思考。遇此长者,得以为忘年之交,亦三生有幸矣。
去岁末,丁弘先生携夫人南来羊城,遂有缘再度相聚。我陪二老饮茶粤海,漫步云山,盘桓竟日,不知黄昏之既近,但见夕阳之美好。此亦旅游之乐也。祝贺丁老(游记)出版,吟歌一阕,不禁赞曰:
崇山福地,水城南通;
人文荟萃,物阜民丰。
名士风流,八十老翁;
鹤发童颜,夕阳犹红。
老眼如镜,论事从容;
大笔如椽,立言立功。
文峰塔下,不老青松;
傲然特立,美哉丁弘。
大泽乡记行
——漫谈农民起义
这个遥远的故事,人们多已置之脑后了。
两千两百年前,陈涉、吴广有大泽乡的起义。它如同一个「支点」,动摇了秦王朝的庞大的基石,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无意之间,来到了大泽乡。
西元二○○○年五月,和老伴安排一次「探亲访友之旅」,计画自江苏到安徽、至河南、至河北、后到北京,一站站短途走过去。十四日晚,开始从南通上船,溯江而上。次日晨到南京,然后乘火车,下午到安徽宿州。这是应约前去看望德玉弟和素华弟妹。
德玉弟从中学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仍住在学校一隅,平房小院,花木扶疏,是最佳的民居。晚年,仍挑着书画协会的工作,所以在他家盘桓两天,除拜会师友之外,就是看他收藏的画了。
第三天,我说:「我们要走了,前边还有很多路呢!」他说:「不可,不可,再住几天。」看留不住我们时,忽然说:「大泽乡就在这城的东南。我来安排一下,明天一块儿去看看。」他这话出我意料,使我颇为惊喜。没想到童年时代即闻名的「大泽乡」就在这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大小百余次。这大泽乡的发难是一个起点。司马迁有《陈涉世家》记其事。「人以文传」,这故事更广为人知。德玉弟说:「我们在这儿几十年,还没去过呢!也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看看。总之,咱们去一趟。」
次日晨,侄儿小础驾车送我们兄弟伉俪四人前往。车子出了城,很快转入了乡间公路。路比国道窄得多,倒也是黑色路面,正直夏收之时,不料农家各取一段借用,成了打谷场。汽车在一侧,寻路而行,「法不责众」。一路金黄,倒也是丰收的欢乐景象。
三十公里左右到达大泽乡。这是一个大的村子,数百户聚居。我们问一农民:「还有纪念陈涉吴广起义的地方可以看看的吗?」「有、有!在那边,你们去看吧。」他指向村外的东南方向……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长者,步履蹒跚却目光炯炯,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行走,回首来时路,将一路所见所感,化为文字。 “让历史诉说”,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与从容?似乎历史本身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而这位老党员,便是它最忠实的倾听者和转述者。他的“行脚”,绝非简单的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跋涉,一种精神上的追寻。我想象着,他或许会走过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场,感受那时的硝烟与激昂;他或许会穿梭于那些曾经充满希望的建设工地,目睹了汗水与创造;他或许会徘徊在那些告别旧时代的街头巷尾,捕捉到时代变迁的细微脉络。他的“观点”,定然不会是简单的好恶褒贬,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提炼出的深刻洞察。那种“老共产党员”的身份,更是为他的叙述增添了一份特殊的分量,这意味着他经历了共和国的崛起,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辉煌,也可能反思过历史的得失。我期待着,在他的叙述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思考,一种对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规律的独特体悟。
评分“让历史诉说”,仅仅这五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本书的无限好奇。它并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历史,而是邀请历史本身开口讲述,这是一种谦逊而又充满力量的态度。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则让这份“诉说”有了具体的载体和独特的视角。我猜想,这位老党员的“行脚”,一定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他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段被历史长河冲刷却依然坚韧的记忆。他的“观点”,定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融合了他数十年的生活经历、政治信仰和人生感悟。我想象着,他或许会在某个熟悉的角落,勾勒出曾经的繁荣景象;他或许会在某个被遗忘的纪念碑前,沉思历史的厚重;他或许会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中,传递着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本书,听起来便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性,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叙事。我期待着,它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真实、更生动、更具人情味的历史世界,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历史诉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叙事方式。古老,是因为它强调“诉说”,似乎是在重现那些尘封的记忆,用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方式来呈现历史;现代,则体现在“行脚观点”上,这暗示着一种深入的、亲身的体验,而非纸上谈兵的理论。我很好奇,这位老共产党员的“行脚”都去过哪些地方?是祖国的大江南北,还是那些曾经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他又是如何将这些“行脚”与历史的宏大叙事联系起来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不同于主流历史叙事的视角。也许,他会用更具象、更具象的细节来描绘那个时代,用个体化的经历来折射时代的变迁。他的“观点”,或许不那么尖锐,但一定饱含着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智慧。我希望,通过他的眼睛,我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历史,能够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普通人的命运和选择,以及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旧闪耀的价值。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过往的温情回望。
评分仅从书名《让历史诉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来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一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独特视角,仿佛是将历史的长河浓缩在一个亲历者的眼中,又通过他的脚步丈量。 “让历史诉说”,这是一种邀请,邀请过去开口说话,邀请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重新被听见。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则为这份“诉说”赋予了独特的身份和立场。 我好奇的是,这位老党员的“行脚”究竟会触及哪些历史的角落?是那些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还是充满挑战的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他会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听到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他所形成的“观点”,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融合了理想、现实、反思和传承的独特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历史解读,它不会是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带着生命温度的讲述。我希望,通过他的“行脚”,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挣扎,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命运轨迹。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与历史深处灵魂的对话,一次关于初心与坚守的感悟。
评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感。“让历史诉说”,这几个字仿佛是一声召唤,将人引向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去倾听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回响。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则为这本书定下了基调,既有历史的宏大叙事,又不乏个体化的视角和体验。我很好奇,一位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变革的老党员,他的“行脚”会经过哪些地方,又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是站在宏观的视角审视,还是沉浸在个人的记忆片段中?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历史解读,不是教科书式的枯燥陈述,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温度和情感的个人叙述。或许,在他的笔下,那些冰冷的年代会变得鲜活起来,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会被重新挖掘,那些模糊的面孔会再次清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这不仅是对过去的探寻,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某种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