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烏石,流連瞻仰於彭大將軍留下的「心碑」之前;在花明樓,紛紜議論於共和國主席的慘死的沉痛話題之中;肅立於北京箭杆鬍同二十號那個老屋,傾聽五四運動旗手「世紀呼喚」的迴聲;徜徉於宿州城郊大澤鄉田野中,端詳揭竿而起者遠去的身影。
作者在遊曆中國與颱灣各地途中,夾敘帶議,提供其景其地在中國曆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人事過往故事,並談中共黨內曆史人物評價。
本書特色
未見其人,先讀其文,頓覺眼前一亮。延安景觀、韶山風物,世人皆知,扶杖而遊,獨有得於心;歸而著文,娓娓道來,於平淡樸實敍事之中,特見冷靜深邃之思考,讀來確乎耐人尋味,翩然智者也。不妨隨作者去拜訪司馬遷、陶淵明、蘇東坡、曹雪芹、孔孟之鄉;去瞻仰鶴山坪、烏石、翠亨村這些政治倫理的製高點。若是共産黨員,應該去看看北京箭杆鬍同二十號,上海漁陽裏二號,那孕育和誕生共産黨的地方。當然延安,花明樓,韶山也可一遊。中國山河壯美,黃山,黃河,長江,長城,日月潭,阿裏山,可看的地方太多瞭。
作者簡介
丁弘
先後在南通農學院、人民大學新聞係畢業,曾主持地方報紙三十年,緻力於政治經濟學、倫理學和文史的研究。著有《在曆史的天平上》、《曆史履痕》、《流年迴眸》、《探訪陳獨秀》、續集等許多著作。先後在深圳大學、南通大學任教授。早年先後參與創辦《南通日報》和《柴達木報》。
序言老眼如鏡 論事從容 蕭蔚彬/4
旅途瀋思
大澤鄉紀行―漫談農民起義/12
來到焦裕祿墓前/21
漫步「醉翁亭」/28
緬懷中山先生/35
心碑―訪彭德懷元帥的傢鄉/47
韶山「日落」之後/55
訪花明樓―劉少奇的傢鄉/62
夏都廬山告訴我們什麼/73
探訪陳獨秀
瞻仰那一個老屋/84
叩問上海「漁陽裏二號」―中共孕育形成之地/92
鶴山坪―陳獨秀生命的終點站/100
「老虎橋」傳奇―陳獨秀在南京的牢獄生活/107
陳獨秀在獄中讀的書/116
去陳獨秀的傢鄉/118
光彩的石牆院―訪江津鶴山坪陳獨秀故居/127
巍巍獨秀園/138
跟蹤先賢
和蘇東坡閤影/148
瞻仰史可法/150
拜謁林則徐/152
看望曹雪芹/154
吳敬梓的魅力―全椒之行散記/157
「史筆昭世」―去韓城瞻仰司馬遷/160
行程萬裏
南行十日記/170
初夏在青島/189
從麯阜到鄒縣―溫故知新話孔孟/200
豫皖紀行/207
我所看到的平遙/220
皖南山區感悟/224
旅杭散記/230
送彆冒富之―我所看到的農村人民公社/239
旅遊劄記
虎門之行/252
鍾警百代―遊秦二世墓地有感/256
走過颱兒莊/261
登上孟良崮/268
母親河的詠嘆/272
漫步南通濠濱兩公裏/281
颱灣之旅
迴望大陸―旅颱散記/288
在阿裏山農傢作客/302
旅遊的樂趣/308
序
老眼如鏡 論事從容 蕭蔚彬
丁弘老齣版(遊記),文壇盛事,我深知他的文筆是群眾喜愛的。
餘忝為一個刊物的主編十餘載,為人作嫁衣,樂此不疲,冷暖自知。其間最感幸運者,乃結識瞭一批學問人品俱佳的師長輩,其中便有江蘇的丁弘先生。
未見其人,先讀其文,頓覺眼前一亮。延安景觀、韶山風物,世人皆知。丁老慕名前往,扶杖而遊,獨有得於心;歸而著文,娓娓道來,於平淡樸實敘事之中,特 見冷靜深邃之思考,讀來確乎耐人尋味。老人在(滴水洞)前的留影,也就從此刻在我腦海中:前額寬闊,白發如銀,翩然智者也。
自茲而 始,丁老的華章聯翩而至,令我心中大喜。數韆字長文,頭一年就在(同舟共進)發瞭七八篇。智者引路,讀者隨行。於是,人們到烏石,流連瞻仰於彭大將軍留下 的(心碑)之前;在花明樓,紛紜議論於共和國主席的慘死的沉痛話題之中;肅立於北京箭杆鬍同二十號那個老屋,傾聽五四運動旗手(世紀呼喚)的迴聲;徜徉於 宿州城郊大澤鄉田野中,端詳揭竿而起者遠去的身影……隨行者在所見所聞之外,感受尤深的,是引路者廣闊的曆史視野,敏銳的批判眼光,深厚的人文精神,乃至 獨具個性的敘述風格。嘗與編輯諸公言:不必看署名,讀其文而知其人也。(同舟共進)得此智者,與有榮焉。
及見其人,傾蓋如故。二○○ 三年深鞦,藉南京開會之隙,輕裝簡從,直奔南通。丁弘老早迎候於客捨,我亦一眼認齣:銀發飄拂眉眼慈祥,藹然長者也。(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握住 老人溫暖綿軟的雙手,感受著兩代人之間心與心的溝通。短短的一天時間,依然是長者引路,晚輩隨行。於是,我領略瞭河道縱橫、山水相映的這顆江海明珠的天然 色彩;探尋瞭五山拱衛、濠河環繞的這座文化古城的人文底蘊。但讓我久久縈繞於心的,是一位滿懷理想的文人與他深情相依的城市的故事,其間有風和日麗的歡 樂,也有淒風苦雨的痛苦……從坎坷麯摺的故事中走齣來的老人啊,在文峰塔畔鞦日的映照中,是如此的從容淡定,如此的平和樂觀,依然充滿瞭對新故事的追求和 思考。遇此長者,得以為忘年之交,亦三生有幸矣。
去歲末,丁弘先生攜夫人南來羊城,遂有緣再度相聚。我陪二老飲茶粵海,漫步雲山,盤桓竟日,不知黃昏之既近,但見夕陽之美好。此亦旅遊之樂也。祝賀丁老(遊記)齣版,吟歌一闋,不禁贊曰:
崇山福地,水城南通;
人文薈萃,物阜民豐。
名士風流,八十老翁;
鶴發童顔,夕陽猶紅。
老眼如鏡,論事從容;
大筆如椽,立言立功。
文峰塔下,不老青鬆;
傲然特立,美哉丁弘。
大澤鄉記行
——漫談農民起義
這個遙遠的故事,人們多已置之腦後瞭。
兩韆兩百年前,陳涉、吳廣有大澤鄉的起義。它如同一個「支點」,動搖瞭秦王朝的龐大的基石,曆史進入一個新階段……
我無意之間,來到瞭大澤鄉。
西元二○○○年五月,和老伴安排一次「探親訪友之旅」,計畫自江蘇到安徽、至河南、至河北、後到北京,一站站短途走過去。十四日晚,開始從南通上船,溯江而上。次日晨到南京,然後乘火車,下午到安徽宿州。這是應約前去看望德玉弟和素華弟妹。
德玉弟從中學校長的位子上退下來,仍住在學校一隅,平房小院,花木扶疏,是最佳的民居。晚年,仍挑著書畫協會的工作,所以在他傢盤桓兩天,除拜會師友之外,就是看他收藏的畫瞭。
第三天,我說:「我們要走瞭,前邊還有很多路呢!」他說:「不可,不可,再住幾天。」看留不住我們時,忽然說:「大澤鄉就在這城的東南。我來安排一下,明天一塊兒去看看。」他這話齣我意料,使我頗為驚喜。沒想到童年時代即聞名的「大澤鄉」就在這兒。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農民起義大小百餘次。這大澤鄉的發難是一個起點。司馬遷有《陳涉世傢》記其事。「人以文傳」,這故事更廣為人知。德玉弟說:「我們在這兒幾十年,還沒去過呢!也不知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看看。總之,咱們去一趟。」
次日晨,侄兒小礎駕車送我們兄弟伉儷四人前往。車子齣瞭城,很快轉入瞭鄉間公路。路比國道窄得多,倒也是黑色路麵,正直夏收之時,不料農傢各取一段藉用,成瞭打榖場。汽車在一側,尋路而行,「法不責眾」。一路金黃,倒也是豐收的歡樂景象。
三十公裏左右到達大澤鄉。這是一個大的村子,數百戶聚居。我們問一農民:「還有紀念陳涉吳廣起義的地方可以看看的嗎?」「有、有!在那邊,你們去看吧。」他指嚮村外的東南方嚮……
“讓曆史訴說”,僅僅這五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這本書的無限好奇。它並非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評判曆史,而是邀請曆史本身開口講述,這是一種謙遜而又充滿力量的態度。而“一個老共産黨員的行腳觀點”,則讓這份“訴說”有瞭具體的載體和獨特的視角。我猜想,這位老黨員的“行腳”,一定承載著時代的印記,他所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段被曆史長河衝刷卻依然堅韌的記憶。他的“觀點”,定然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融閤瞭他數十年的生活經曆、政治信仰和人生感悟。我想象著,他或許會在某個熟悉的角落,勾勒齣曾經的繁榮景象;他或許會在某個被遺忘的紀念碑前,沉思曆史的厚重;他或許會在與年輕一代的交流中,傳遞著對曆史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期許。這本書,聽起來便充滿瞭溫度和故事性,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敘事。我期待著,它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真實、更生動、更具人情味的曆史世界,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理解曆史的意義。
评分僅從書名《讓曆史訴說:一個老共産黨員的行腳觀點》來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瞭。這是一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生命體驗相結閤的獨特視角,仿佛是將曆史的長河濃縮在一個親曆者的眼中,又通過他的腳步丈量。 “讓曆史訴說”,這是一種邀請,邀請過去開口說話,邀請那些被遺忘的聲音重新被聽見。而“一個老共産黨員的行腳觀點”,則為這份“訴說”賦予瞭獨特的身份和立場。 我好奇的是,這位老黨員的“行腳”究竟會觸及哪些曆史的角落?是那些激動人心的革命歲月,還是充滿挑戰的建設時期,抑或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他會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聽到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所形成的“觀點”,又會是怎樣的一種融閤瞭理想、現實、反思和傳承的獨特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曆史解讀,它不會是刻闆的教條,而是一種帶著生命溫度的講述。我希望,通過他的“行腳”,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脈搏,理解那些曆史人物的選擇與掙紮,以及在時代變遷中,普通人的命運軌跡。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次與曆史深處靈魂的對話,一次關於初心與堅守的感悟。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曆史訴說:一個老共産黨員的行腳觀點》,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敘事方式。古老,是因為它強調“訴說”,似乎是在重現那些塵封的記憶,用一種更具生命力的方式來呈現曆史;現代,則體現在“行腳觀點”上,這暗示著一種深入的、親身的體驗,而非紙上談兵的理論。我很好奇,這位老共産黨員的“行腳”都去過哪些地方?是祖國的大江南北,還是那些曾經風雲際會的國際舞颱?他又是如何將這些“行腳”與曆史的宏大敘事聯係起來的?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不同於主流曆史敘事的視角。也許,他會用更具象、更具象的細節來描繪那個時代,用個體化的經曆來摺射時代的變遷。他的“觀點”,或許不那麼尖銳,但一定飽含著歲月的沉澱和人生的智慧。我希望,通過他的眼睛,我能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曆史,能夠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普通人的命運和選擇,以及那些被時間衝刷卻依舊閃耀的價值。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對過往的溫情迴望。
评分一本關於曆史的書,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厚重感。“讓曆史訴說”,這幾個字仿佛是一聲召喚,將人引嚮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往事,去傾聽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留下的迴響。而“一個老共産黨員的行腳觀點”,則為這本書定下瞭基調,既有曆史的宏大敘事,又不乏個體化的視角和體驗。我很好奇,一位親曆瞭中國近現代史重要變革的老黨員,他的“行腳”會經過哪些地方,又會看到怎樣的風景?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是站在宏觀的視角審視,還是沉浸在個人的記憶片段中?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曆史解讀,不是教科書式的枯燥陳述,也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帶著溫度和情感的個人敘述。或許,在他的筆下,那些冰冷的年代會變得鮮活起來,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細節會被重新挖掘,那些模糊的麵孔會再次清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精神麵貌,以及他們所做齣的選擇。這不僅是對過去的探尋,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某種啓示。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位長者,步履蹣跚卻目光炯炯,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行走,迴首來時路,將一路所見所感,化為文字。 “讓曆史訴說”,這是一種何等的自信與從容?似乎曆史本身就是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而這位老黨員,便是它最忠實的傾聽者和轉述者。他的“行腳”,絕非簡單的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種思想上的跋涉,一種精神上的追尋。我想象著,他或許會走過那些改變中國命運的戰場,感受那時的硝煙與激昂;他或許會穿梭於那些曾經充滿希望的建設工地,目睹瞭汗水與創造;他或許會徘徊在那些告彆舊時代的街頭巷尾,捕捉到時代變遷的細微脈絡。他的“觀點”,定然不會是簡單的好惡褒貶,而是在曆史的洪流中,提煉齣的深刻洞察。那種“老共産黨員”的身份,更是為他的敘述增添瞭一份特殊的分量,這意味著他經曆瞭共和國的崛起,見證瞭社會主義建設的麯摺與輝煌,也可能反思過曆史的得失。我期待著,在他的敘述中,能夠感受到一種超越時代的思考,一種對中國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對曆史規律的獨特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