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過抗日、國共內戰、韓戰三場戰役。
戰亂時沒被打死,
飢荒時沒被餓死,
一係列政治運動沒被整死。」
本書為書法傢林鵬先生迴憶革命戰爭時代的人和事。
藉迴憶故人從曆當年戰爭的實況,並憶及在文革時曾被劃為右派分子之經過和省思。
本書特色
作者迴憶過去參加革命戰爭時的種種經過,雖然在文革時劃為右派分子,卻不放棄自己更加努力的閱讀書籍,最後成為一位知名的書法傢。
作者簡介
林鵬
字翮鳳,號濛齋、夏屋山等。1928年2月生,河北易縣人。1941年參加工作,1958年轉業至山西。曾任中國書法傢協會山西分會主席,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齣版著作有《丹崖書論》、《濛齋讀書記》、《林鵬書法》、《濛齋印話》及長篇曆史小說《鹹陽宮》等。
序
不能宣傳的抗日英雄-迴憶樊金堂
白發青山兩無言
迴憶陳亞夫
英雄失路張學義
馬義之的文昭關
南管頭人
尋訪禦射碑記
竇大夫祠觀感
傅山與交山義軍
紫塞雁門
感受陽謀
龍居迴憶
常平迴憶
童濛憶零
我所經曆的戰爭
戰壕裏的民謠
荷花的品格
艱難與獨特-迴憶王螢
迴憶李玉滋
紀念王朝瑞
憶梁寒冰-閑話儒法鬥爭史
記袁毓明-東花園雜記之一
那一年,那一天
我的罪孽(原名:苦菜窪)
康八裏章
孤萍浪記
李斯的性格
序幕的尾聲:方其夢也
濛齋印話
新絳筆贊
金包公傳說
《丹楓閣記》真跡發現始末
涿州行
附錄一 三打紅山包
附錄二 愉快的勞動
序
一
林鵬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長者。
打定主意要寫個痛快的文章,一起首竟是這麼一個平庸的句子,不知將來林先生看瞭會怎樣,此刻我就先覺得彆扭,不是怠慢瞭林先生,就是怠慢瞭我自己。
改吧,似乎也不好改。因為林先生確實是我敬重的一位長者。
問題齣在,我不是一個能很規矩地敬重某個自己敬重的人的人,他呢,也不是個能很規矩地端著架子等著叫敬重他的人來敬重的長者。
越說越糊塗瞭,還是說兩件事吧。
林先生是個書法傢,這沒說的,毛病齣在他以為他靠靈性成瞭書法傢,隻要他一指點,再愚鈍的人也能成瞭書法傢。一次在他傢裏,前幾年瞭,現在不會瞭,他說:石山吶,你隻要照我的法子練上兩個星期,就成瞭書法傢瞭。找兩幅自己喜歡的書法傢寫的字,字數不要多,一首七言絕句,一首五言絕句,照著寫,寫熟瞭,到瞭哪兒都是這兩幅,彆的不管他怎麼求,就是個不寫。時間一長,架子也有瞭,名氣也有瞭,不是書法傢是什麼?
我心裏直笑,這是教沒文化的官僚的辦法,韓某人怎麼會來這一套。說齣的話卻是,林先生吶,這麼一來是成瞭書法傢,且是齣自林門,隻是你的弟子那麼多,我現在纔列於門牆,將來見瞭你那些弟子,我該叫什麼,叫師兄還是叫師叔?―我還是好好當我的三流作傢吧。
林先生一聽,哈哈大笑。此話遂撂過不提。
再一件事,也與寫字有關。他知道我平日是寫字的。一次聊天過後,要走瞭,問我,要紙嗎?隨手指指地闆上堆的宣紙摞子,有一人高,全是彆人送的。我說要。他說,你自個拿吧。
將上麵的幾令翻瞭一下,抽齣一令我覺得好的,扛起便走。
從老先生傢這麼拿東西,隻有林先生傢敢。我知道,他是真心給,不是客套,他也知道我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不會扭捏。要是彆處,先不說會不會這麼說,就是說瞭,要和不要我是會掂量一下的。一掂量準壞事,―我是個窮到連紙也買不起的人嗎?
下次見瞭林先生,說起練字,我說,林先生的紙真好,寫起來的感覺就是不一樣。他驚喜地說,是嗎?彆人送我的都是好紙。我說,我傢裏也有好紙,隻是一用好紙寫,總也寫不好。用林先生的紙就不同瞭,白來的,寫壞瞭不心疼,心態放鬆,筆下也就有瞭靈氣。林先生聽瞭,哈哈大笑,說:「那你以後就隨便拿吧。」
以後他再不提拿紙的事。可我知道,隻要我開口要,他還是會給的。
敢隨意說話,敢隨意行事,這就是我敬重林先生的錶現。
允許我隨意說話,允許我隨意行事,這就是林先生品德學問之外,更讓我敬重的地方。
雖未能列於門牆,林先生還是把我當弟子看待的。隻是我這人在尊師麵前,總也沒個正經的時候,比如共同外齣赴宴,要上颱階瞭,我會過去攙扶一下,給瞭彆人,這樣的事,做就做瞭,絕不會說什麼的,我不,一邊攙扶一邊總要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每當此事,林先生總是推開我,去去去。我呢,也隻是在這樣的地方錶現一下,待到瞭餐桌上,就隻顧自己大快朵頤,絕不會說什麼「有酒食,先生饌」瞭。
有瞭這樣的亦師亦友的關係,當領瞭林先生之命,要為他新近編成的散文集寫序的時候,就會知道,我會怎樣的盡心,要寫成一篇怎樣痛快淋灕的文章瞭。
還得說是怎樣領命的―與林先生有關的事,沒有一件不是既見情誼又見個性的。
上個月吧,去瞭林府,剛落座,老先生說他的散文集編起來瞭,隨即說:「序,你寫吧。這是你鼓動我編的。一萬字,不能少!」
我心裏苦笑,有這麼讓人寫序的嗎,定下瞭字數不少於一萬。我從沒有寫過這麼長的序。可是―當時就沒有可是,隻有現實--就坐在林先生麵前,就聽到瞭林先生的話,能說的話隻有一個字,行。
二三十年的交往,林先生從來沒讓我做過力不能及的事,凡是他讓我做的事,我也從沒有撥過林先生的魂兒。真用得上那個俗之又俗的流行語: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其時我正在寫一部書,唯一的軟話是,寬限幾天行不行。
林先生說,也不能太遲。
這不,我的事一撂過手,就緊著看起林先生的散文集子。他老人傢做事,從來是大手大腳,像這樣的書稿,要是我,列印上一冊也就行瞭,他竟用四號字,印瞭不知多少本,且裝訂得跟真書一樣。看這樣的書稿,簡直是一種享受,不像是在看書,倒像是在批公文似的。
不光看瞭這本書,還看瞭先前送我的《丹崖書論》、《平旦劄》,連他的書法集也翻瞭齣來。
看林先生的書,一是痛快,越看越痛快,一是敬重,越看越敬重。
二
敬重的根基是佩服。
佩服的根基之一是經曆。
一個中學生考上北大清華,也佩服,佩服的隻是單薄的聰明,一個赴緬甸作戰的遠徵軍老兵,你隻要見瞭,就隻有佩服,不是彆的,是豐厚而苦難的經曆。
林先生是有大經曆的人。不知道他的經曆,很難理解他這個人。
要捋清他的經曆,非得編個年錶不可。還真的編瞭,抄錄下來太長,且簡略述之。
林鵬,原名張德臣,後改林鵬,字翮風。河北易縣人,生於一九二八年農曆正月廿八。一九四一年入晉察冀邊區革命中學讀書。一九四三年任區乾部。一九四五年以正連級入伍,任晉察冀一分區團、師政治部通訊乾事。一九五二年赴朝參戰,任六十五軍戰地記者、報社主編。一九五八年轉業到山西,曆任山西省人事局秘書,省革委會業務組乾部組副組長,省輕工廳科技處處長。
光看這些,不過是個有著革命經曆的老乾部。這樣的人多的去瞭,若要佩服,去瞭榮軍敬老院,進瞭門就得一步三磕頭,直到爬著齣來。
再看下麵這些。
改革開放以來,聲名大震,曾任山西省書法傢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為山西省書法傢協會名譽主席、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太原師範學院名譽教授。齣版著作有《崖書論》、《濛齋讀書記》、《平旦劄》、《林鵬書法》、《濛齋印話》,長篇曆史小說《鹹陽宮》。還有即將齣版的這本--《過往雲煙》。
還不行。大陸省區(含直轄市)書協主席,一屆就三十個還掛零,加上曾任,比我傢的祖宗牌位還要多。就是齣瞭那麼多書,也沒有什麼可稱道的,我周圍的文人朋友,哪個不是十幾部二十部?
說到底,經曆不是一個又一個的層級(官職),也不是一冊又一冊攤開的書本,這些都是直綫的,平麵的。經曆是一個豐厚的存在,是巍峨的山巒,更是山巒上升騰起的雲嵐。不是仰首可視的豐碑,也不是抬腿可進的殿堂,就是那麼一個曆盡滄桑,又渾身正氣的人。
真正的經曆,不是多少瞭不起的偉績,要的是麯摺,乃至挫摺,入死齣生的驚懼。
這纔是林先生經曆中最為可貴的,也是讓我由衷佩服的。不必詳述瞭,有位朋友正在寫他的傳記,相信看過的人,會同意我的這個看法。這裏連簡略述之的必要都不必。林先生有首名為《迴鄉》的詩,既見經曆,見性情,也見纔華。詩曰:
書劍飄零四十年,歸來依舊老山川。
項上得腦今猶在,肚裏初心已茫然。
丹心碧血成底事,白發青山兩無言。
小子狂簡歸來晚,尚有餘力綴殘篇。
對瞭,無意中寫齣瞭經曆的真諦,就是,隻有昇華為性情的經曆,熔鑄進纔氣的經曆,纔是讓人敬重的經曆。
還有一首詩,也頗見性情,不妨也抄在這裏:
吊兒郎當小八路,自由散漫一書生。
命中註定三不死,鬍寫亂畫老來風。
這裏的三不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經曆過三個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沒有被打死,睏難時期沒有被餓死,一係列的政治運動沒有被整死。」(《丹崖書論》第二三五頁)
這經曆,用他的話,還有一種更為簡潔的錶達:挨整三十年,讀書三十年。
看瞭這些經曆,瞭解瞭他的性情,他的纔氣,就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人有多高的誌嚮,積三十年之功,能做齣怎樣的業績瞭。
前麵說「挨整三十年,讀書三十年」,還應當加上「著述三十年,精進三十年」。
精進一詞不好理解,我的本意是,有人有著述而無精進,比如在下,有人有精進而無著述,比如時下不少高談闊論,而一下筆便露怯的學者。林先生則反是:會讀書,善思考,呈纔使性,多方建樹,筆走龍蛇,碩果纍纍。最能說明這精進成果的,該是經過三十年的磨礪,終於成為一代名書法傢、名作傢、名學者。
這是人生的大成功,也是挨整的大成功。
挨整與成功之間的關係,當他自己還氣猶填胸之際,倒是他的老首長,北京某部劉紹先政委先他一步,看瞭齣來。九十年代初,一次去北京,去看望老首長,劉政委說:「林鵬,你應該感謝你挨得那些整。你要是不挨整,你能讀瞭書,能寫齣長篇小說,能寫學術隨筆,能寫一筆好字嗎……跟你一發子的多瞭,誰能像你。」
既已寫瞭林先生的經曆,且將以之作為下麵談論他的散文的依憑,不妨在這裏,也將他的書藝與學問作一概述,這樣,後麵說起他的散文,就更實在瞭。
他是當今的草書大傢。料不到的是,其起步竟是篆刻。學篆刻,是為瞭學會篆字讀《說文》。為什麼讀《說文》。是為瞭學習古典文學。這個路子,是他轉業到山西後,因工作之便,結識瞭從教育部下放到山西的右派分子,語言學傢孫功炎。孫先生給他說的:「把《說文》攻下來,直接就攻讀十三經、先秦諸子……把眾經諸子攻下來,你再看這些(他指一下我正在看的唐宋八大傢文集),就像大白話一樣。」(《濛齋印話》)
於是便下瞭十幾年的功夫,由篆刻而篆字,由《說文》而先秦經典。
這是起始,也可說是最初的功夫。接下來就分作兩途,一是書藝的發展,一是學問的發展。
書藝的發展,有一個篆書而草書的過程,仲介則是明清之際的山西草書大傢傅山先生。是理之必然,也是性之必然。有瞭篆書的底子,再進入草書,這是一些研究林氏書法的人,不大注意的。從最規整的,到最草率的,其成功的奧秘或許在這裏吧?
學問的發展,則是由眾經諸子,到專注一經一子,一經者,《禮記》也,一子者《呂氏春鞦》也。
書藝與學問相糾結的,則是傅山研究,《丹崖書論》。
學問與寫作相糾結的,則是長篇曆史小說《鹹陽宮》。
直到二十世紀終結,他還不知道,他還有另一樣大本事,這便是盡情盡性而又元氣沛然的散文寫作。
想到他初到部隊,是通訊乾事,後來做到軍報的主編,擅長的是通訊寫作,我的腦子裏,登時就閃過一個意象:一條蛟龍,幾十年騰雲駕霧,興風作浪,到瞭耄耋之年,一迴頭,又咬住瞭自己的尾巴。
一切都是機緣的巧閤,一切都是命運的撥弄。一句話,一切都是纔情的使然。
初翻開《過往雲煙:林鵬先生迴憶錄》,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嘩眾取寵的傳奇故事,而是某種深刻的、不動聲色的力量。林鵬先生,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似乎一直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神秘感,仿佛是那個年代的某個沉默的見證者,也或許是某個被曆史洪流悄然推嚮前颱的普通人。翻閱他的迴憶錄,我期待的不是那些被反復渲染的時代巨變,而是他個人視角下,那些細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情感與經曆。我好奇的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他的成長軌跡中,哪些不起眼的瞬間塑造瞭他最終的品格?那些曾經的喜悅與失落,在歲月的滌蕩下,是否已經沉澱成一種豁達?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時可能平淡無奇,但迴甘卻悠長而綿長,需要細細品味。我希望從中讀到一種樸實的人性光輝,一種在時代的洪流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對生命本身最真摯的思考。或許,林鵬先生的迴憶,能為我們這些後輩提供一麵鏡子,映照齣那些被遺忘的珍貴品質,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不要遺失瞭內心的坐標。
评分《過往雲煙:林鵬先生迴憶錄》,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它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過這扇窗,一窺林鵬先生的人生畫捲。我猜測,他的人生並非總是坦途,或許也曾經曆過風雨和坎坷,但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他獨有的氣質和格局。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讀到一種對時代背景的細緻描繪,不僅僅是宏大的曆史敘事,更是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驗。我尤其期待,林鵬先生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堅持的。也許,他的一些迴憶,會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我對自身過往的思考。我希望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位人物的生平,更是一種關於如何麵對人生、如何理解時間、如何珍視當下的深刻啓示。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迴憶錄,不如說是一份關於生命、關於成長的沉澱。
评分當我看到《過往雲煙:林鵬先生迴憶錄》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湧現齣一種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過往雲煙”,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超然的意境,仿佛是對逝去歲月的溫柔概括。我猜測,林鵬先生的迴憶錄,定然充滿瞭歲月沉澱後的智慧和豁達。我期待的,並非那些充滿勵誌口號的華麗篇章,而是那些樸實無華、真誠動人的故事。我想瞭解,在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過的歲月裏,他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那些曾經的輝煌與失意,在他眼中又呈現齣怎樣的色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對生命中的某些重要時刻,是如何進行反思和總結的。也許,這本書會像一位長者,娓娓道來他的人生經驗,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希望從中汲取到一種力量,一種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一種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清醒頭腦的能力,以及對生命本身最純粹的敬意。
评分對於《過往雲煙:林鵬先生迴憶錄》,我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林鵬先生,這個名字對我而言,並非傢喻戶曉的公眾人物,而是如同遠方的一抹剪影,帶著某種模糊而引人遐想的輪廓。我很好奇,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究竟經曆瞭怎樣的風景?是激蕩的年代,還是靜謐的歲月?是轟轟烈烈的壯舉,還是默默無聞的耕耘?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窺見他內心的世界,理解他走過的道路,感受他生命的溫度。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他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精神追求?在經曆過人生的起伏與跌宕後,他對生活又有著怎樣的領悟?我期待書中能夠傳遞齣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的價值,一種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一種對過往的溫情迴望,以及對未來的淡淡期許。也許,林鵬先生的迴憶,就像一本打開的日記,裏麵記錄著真實的喜怒哀樂,那些不加修飾的文字,或許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切的共鳴。
评分我被《過往雲煙:林鵬先生迴憶錄》的封麵設計深深吸引,那是一種內斂而又充滿故事感的視覺語言。它沒有張揚的色彩,沒有奪人眼球的元素,卻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這讓我不禁想象,書中所記錄的林鵬先生,定是一位經曆豐富、心思深沉的人物。我猜測,他的人生故事,或許不像許多人物傳記那樣充滿瞭戲劇性的起伏和輝煌的成就,而更像一條蜿蜒的河流,在時間的岸邊靜靜流淌,滋養著沿途的風景,也承載著無數的記憶。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些關於“平凡中的偉大”的例證。那些在時代浪潮中,並非站在風口浪尖,卻以自己的方式堅守、奮鬥、奉獻的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能觸動人心。我希望林鵬先生的迴憶,能帶領我走進他曾經生活的那個時代,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地生活,並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也許,書中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恰恰構成瞭他獨特的人生哲學,是解讀他人生軌跡最關鍵的綫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