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过抗日、国共内战、韩战三场战役。
战乱时没被打死,
饥荒时没被饿死,
一系列政治运动没被整死。」
本书为书法家林鹏先生回忆革命战争时代的人和事。
借回忆故人从历当年战争的实况,并忆及在文革时曾被划为右派分子之经过和省思。
本书特色
作者回忆过去参加革命战争时的种种经过,虽然在文革时划为右派分子,却不放弃自己更加努力的阅读书籍,最后成为一位知名的书法家。
作者简介
林鹏
字翮凤,号蒙斋、夏屋山等。1928年2月生,河北易县人。1941年参加工作,1958年转业至山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出版着作有《丹崖书论》、《蒙斋读书记》、《林鹏书法》、《蒙斋印话》及长篇历史小说《咸阳宫》等。
序
不能宣传的抗日英雄-回忆樊金堂
白发青山两无言
回忆陈亚夫
英雄失路张学义
马义之的文昭关
南管头人
寻访御射碑记
窦大夫祠观感
傅山与交山义军
紫塞雁门
感受阳谋
龙居回忆
常平回忆
童蒙忆零
我所经历的战争
战壕里的民谣
荷花的品格
艰难与独特-回忆王萤
回忆李玉滋
纪念王朝瑞
忆梁寒冰-闲话儒法斗争史
记袁毓明-东花园杂记之一
那一年,那一天
我的罪孽(原名:苦菜洼)
康八里章
孤萍浪记
李斯的性格
序幕的尾声:方其梦也
蒙斋印话
新绛笔赞
金包公传说
《丹枫阁记》真迹发现始末
涿州行
附录一 三打红山包
附录二 愉快的劳动
序
一
林鹏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长者。
打定主意要写个痛快的文章,一起首竟是这么一个平庸的句子,不知将来林先生看了会怎样,此刻我就先觉得别扭,不是怠慢了林先生,就是怠慢了我自己。
改吧,似乎也不好改。因为林先生确实是我敬重的一位长者。
问题出在,我不是一个能很规矩地敬重某个自己敬重的人的人,他呢,也不是个能很规矩地端着架子等着叫敬重他的人来敬重的长者。
越说越煳涂了,还是说两件事吧。
林先生是个书法家,这没说的,毛病出在他以为他靠灵性成了书法家,只要他一指点,再愚钝的人也能成了书法家。一次在他家里,前几年了,现在不会了,他说:石山吶,你只要照我的法子练上两个星期,就成了书法家了。找两幅自己喜欢的书法家写的字,字数不要多,一首七言绝句,一首五言绝句,照着写,写熟了,到了哪儿都是这两幅,别的不管他怎么求,就是个不写。时间一长,架子也有了,名气也有了,不是书法家是什么?
我心里直笑,这是教没文化的官僚的办法,韩某人怎么会来这一套。说出的话却是,林先生吶,这么一来是成了书法家,且是出自林门,只是你的弟子那么多,我现在才列于门墙,将来见了你那些弟子,我该叫什么,叫师兄还是叫师叔?―我还是好好当我的三流作家吧。
林先生一听,哈哈大笑。此话遂撂过不提。
再一件事,也与写字有关。他知道我平日是写字的。一次聊天过后,要走了,问我,要纸吗?随手指指地板上堆的宣纸摞子,有一人高,全是别人送的。我说要。他说,你自个拿吧。
将上面的几令翻了一下,抽出一令我觉得好的,扛起便走。
从老先生家这么拿东西,只有林先生家敢。我知道,他是真心给,不是客套,他也知道我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不会扭捏。要是别处,先不说会不会这么说,就是说了,要和不要我是会掂量一下的。一掂量准坏事,―我是个穷到连纸也买不起的人吗?
下次见了林先生,说起练字,我说,林先生的纸真好,写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他惊喜地说,是吗?别人送我的都是好纸。我说,我家里也有好纸,只是一用好纸写,总也写不好。用林先生的纸就不同了,白来的,写坏了不心疼,心态放松,笔下也就有了灵气。林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你以后就随便拿吧。」
以后他再不提拿纸的事。可我知道,只要我开口要,他还是会给的。
敢随意说话,敢随意行事,这就是我敬重林先生的表现。
允许我随意说话,允许我随意行事,这就是林先生品德学问之外,更让我敬重的地方。
虽未能列于门墙,林先生还是把我当弟子看待的。只是我这人在尊师面前,总也没个正经的时候,比如共同外出赴宴,要上台阶了,我会过去搀扶一下,给了别人,这样的事,做就做了,绝不会说什么的,我不,一边搀扶一边总要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每当此事,林先生总是推开我,去去去。我呢,也只是在这样的地方表现一下,待到了餐桌上,就只顾自己大快朵颐,绝不会说什么「有酒食,先生馔」了。
有了这样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当领了林先生之命,要为他新近编成的散文集写序的时候,就会知道,我会怎样的尽心,要写成一篇怎样痛快淋漓的文章了。
还得说是怎样领命的―与林先生有关的事,没有一件不是既见情谊又见个性的。
上个月吧,去了林府,刚落座,老先生说他的散文集编起来了,随即说:「序,你写吧。这是你鼓动我编的。一万字,不能少!」
我心里苦笑,有这么让人写序的吗,定下了字数不少于一万。我从没有写过这么长的序。可是―当时就没有可是,只有现实--就坐在林先生面前,就听到了林先生的话,能说的话只有一个字,行。
二三十年的交往,林先生从来没让我做过力不能及的事,凡是他让我做的事,我也从没有拨过林先生的魂儿。真用得上那个俗之又俗的流行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其时我正在写一部书,唯一的软话是,宽限几天行不行。
林先生说,也不能太迟。
这不,我的事一撂过手,就紧着看起林先生的散文集子。他老人家做事,从来是大手大脚,像这样的书稿,要是我,列印上一册也就行了,他竟用四号字,印了不知多少本,且装订得跟真书一样。看这样的书稿,简直是一种享受,不像是在看书,倒像是在批公文似的。
不光看了这本书,还看了先前送我的《丹崖书论》、《平旦札》,连他的书法集也翻了出来。
看林先生的书,一是痛快,越看越痛快,一是敬重,越看越敬重。
二
敬重的根基是佩服。
佩服的根基之一是经历。
一个中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也佩服,佩服的只是单薄的聪明,一个赴缅甸作战的远征军老兵,你只要见了,就只有佩服,不是别的,是丰厚而苦难的经历。
林先生是有大经历的人。不知道他的经历,很难理解他这个人。
要捋清他的经历,非得编个年表不可。还真的编了,抄录下来太长,且简略述之。
林鹏,原名张德臣,后改林鹏,字翮风。河北易县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农历正月廿八。一九四一年入晋察冀边区革命中学读书。一九四三年任区干部。一九四五年以正连级入伍,任晋察冀一分区团、师政治部通讯干事。一九五二年赴朝参战,任六十五军战地记者、报社主编。一九五八年转业到山西,历任山西省人事局秘书,省革委会业务组干部组副组长,省轻工厅科技处处长。
光看这些,不过是个有着革命经历的老干部。这样的人多的去了,若要佩服,去了荣军敬老院,进了门就得一步三磕头,直到爬着出来。
再看下面这些。
改革开放以来,声名大震,曾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出版着作有《崖书论》、《蒙斋读书记》、《平旦札》、《林鹏书法》、《蒙斋印话》,长篇历史小说《咸阳宫》。还有即将出版的这本--《过往云烟》。
还不行。大陆省区(含直辖市)书协主席,一届就三十个还挂零,加上曾任,比我家的祖宗牌位还要多。就是出了那么多书,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我周围的文人朋友,哪个不是十几部二十部?
说到底,经历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层级(官职),也不是一册又一册摊开的书本,这些都是直线的,平面的。经历是一个丰厚的存在,是巍峨的山峦,更是山峦上升腾起的云岚。不是仰首可视的丰碑,也不是抬腿可进的殿堂,就是那么一个历尽沧桑,又浑身正气的人。
真正的经历,不是多少了不起的伟绩,要的是曲折,乃至挫折,入死出生的惊惧。
这才是林先生经历中最为可贵的,也是让我由衷佩服的。不必详述了,有位朋友正在写他的传记,相信看过的人,会同意我的这个看法。这里连简略述之的必要都不必。林先生有首名为《回乡》的诗,既见经历,见性情,也见才华。诗曰:
书剑飘零四十年,归来依旧老山川。
项上得脑今犹在,肚里初心已茫然。
丹心碧血成底事,白发青山两无言。
小子狂简归来晚,尚有余力缀残篇。
对了,无意中写出了经历的真谛,就是,只有昇华为性情的经历,熔铸进才气的经历,才是让人敬重的经历。
还有一首诗,也颇见性情,不妨也抄在这里:
吊儿郎当小八路,自由散漫一书生。
命中註定三不死,胡写乱画老来风。
这里的三不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经历过三个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没有被打死,困难时期没有被饿死,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没有被整死。」(《丹崖书论》第二三五页)
这经历,用他的话,还有一种更为简洁的表达:挨整三十年,读书三十年。
看了这些经历,了解了他的性情,他的才气,就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人有多高的志向,积三十年之功,能做出怎样的业绩了。
前面说「挨整三十年,读书三十年」,还应当加上「着述三十年,精进三十年」。
精进一词不好理解,我的本意是,有人有着述而无精进,比如在下,有人有精进而无着述,比如时下不少高谈阔论,而一下笔便露怯的学者。林先生则反是:会读书,善思考,呈才使性,多方建树,笔走龙蛇,硕果累累。最能说明这精进成果的,该是经过三十年的磨砺,终于成为一代名书法家、名作家、名学者。
这是人生的大成功,也是挨整的大成功。
挨整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当他自己还气犹填胸之际,倒是他的老首长,北京某部刘绍先政委先他一步,看了出来。九十年代初,一次去北京,去看望老首长,刘政委说:「林鹏,你应该感谢你挨得那些整。你要是不挨整,你能读了书,能写出长篇小说,能写学术随笔,能写一笔好字吗……跟你一发子的多了,谁能像你。」
既已写了林先生的经历,且将以之作为下面谈论他的散文的依凭,不妨在这里,也将他的书艺与学问作一概述,这样,后面说起他的散文,就更实在了。
他是当今的草书大家。料不到的是,其起步竟是篆刻。学篆刻,是为了学会篆字读《说文》。为什么读《说文》。是为了学习古典文学。这个路子,是他转业到山西后,因工作之便,结识了从教育部下放到山西的右派分子,语言学家孙功炎。孙先生给他说的:「把《说文》攻下来,直接就攻读十三经、先秦诸子……把众经诸子攻下来,你再看这些(他指一下我正在看的唐宋八大家文集),就像大白话一样。」(《蒙斋印话》)
于是便下了十几年的功夫,由篆刻而篆字,由《说文》而先秦经典。
这是起始,也可说是最初的功夫。接下来就分作两途,一是书艺的发展,一是学问的发展。
书艺的发展,有一个篆书而草书的过程,仲介则是明清之际的山西草书大家傅山先生。是理之必然,也是性之必然。有了篆书的底子,再进入草书,这是一些研究林氏书法的人,不大注意的。从最规整的,到最草率的,其成功的奥秘或许在这里吧?
学问的发展,则是由众经诸子,到专注一经一子,一经者,《礼记》也,一子者《吕氏春秋》也。
书艺与学问相纠结的,则是傅山研究,《丹崖书论》。
学问与写作相纠结的,则是长篇历史小说《咸阳宫》。
直到二十世纪终结,他还不知道,他还有另一样大本事,这便是尽情尽性而又元气沛然的散文写作。
想到他初到部队,是通讯干事,后来做到军报的主编,擅长的是通讯写作,我的脑子里,登时就闪过一个意象:一条蛟龙,几十年腾云驾雾,兴风作浪,到了耄耋之年,一回头,又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一切都是机缘的巧合,一切都是命运的拨弄。一句话,一切都是才情的使然。
初翻开《过往云烟:林鹏先生回忆录》,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哗众取宠的传奇故事,而是某种深刻的、不动声色的力量。林鹏先生,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似乎一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神秘感,仿佛是那个年代的某个沉默的见证者,也或许是某个被历史洪流悄然推向前台的普通人。翻阅他的回忆录,我期待的不是那些被反复渲染的时代巨变,而是他个人视角下,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情感与经历。我好奇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的成长轨迹中,哪些不起眼的瞬间塑造了他最终的品格?那些曾经的喜悦与失落,在岁月的涤荡下,是否已经沉淀成一种豁达?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平淡无奇,但回甘却悠长而绵长,需要细细品味。我希望从中读到一种朴实的人性光辉,一种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生命本身最真挚的思考。或许,林鹏先生的回忆,能为我们这些后辈提供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被遗忘的珍贵品质,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遗失了内心的坐标。
评分对于《过往云烟:林鹏先生回忆录》,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林鹏先生,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并非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而是如同远方的一抹剪影,带着某种模糊而引人遐想的轮廓。我很好奇,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景?是激荡的年代,还是静谧的岁月?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还是默默无闻的耕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窥见他内心的世界,理解他走过的道路,感受他生命的温度。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他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与跌宕后,他对生活又有着怎样的领悟?我期待书中能够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价值,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一种对过往的温情回望,以及对未来的淡淡期许。也许,林鹏先生的回忆,就像一本打开的日记,里面记录着真实的喜怒哀乐,那些不加修饰的文字,或许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共鸣。
评分《过往云烟:林鹏先生回忆录》,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它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过这扇窗,一窥林鹏先生的人生画卷。我猜测,他的人生并非总是坦途,或许也曾经历过风雨和坎坷,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独有的气质和格局。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读到一种对时代背景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我尤其期待,林鹏先生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坚持的。也许,他的一些回忆,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我对自身过往的思考。我希望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人物的生平,更是一种关于如何面对人生、如何理解时间、如何珍视当下的深刻启示。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成长的沉淀。
评分当我看到《过往云烟:林鹏先生回忆录》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过往云烟”,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超然的意境,仿佛是对逝去岁月的温柔概括。我猜测,林鹏先生的回忆录,定然充满了岁月沉淀后的智慧和豁达。我期待的,并非那些充满励志口号的华丽篇章,而是那些朴实无华、真诚动人的故事。我想了解,在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岁月里,他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意,在他眼中又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某些重要时刻,是如何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也许,这本书会像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验,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希望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一种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一种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以及对生命本身最纯粹的敬意。
评分我被《过往云烟:林鹏先生回忆录》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内敛而又充满故事感的视觉语言。它没有张扬的色彩,没有夺人眼球的元素,却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这让我不禁想象,书中所记录的林鹏先生,定是一位经历丰富、心思深沉的人物。我猜测,他的人生故事,或许不像许多人物传记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和辉煌的成就,而更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在时间的岸边静静流淌,滋养着沿途的风景,也承载着无数的记忆。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关于“平凡中的伟大”的例证。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并非站在风口浪尖,却以自己的方式坚守、奋斗、奉献的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林鹏先生的回忆,能带领我走进他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地生活,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也许,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是解读他人生轨迹最关键的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