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11篇以魯迅其人其文為中心之論文
見解皆有獨到之處,並立論嚴謹,本輯主題涵括以下:魯迅的小說、魯迅之後的文藝思潮、延安文藝座談會與魯迅、魯迅《故事新編》與韓國曆史小說之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國際魯迅研究》是一本學術研究專輯,由五大洲和兩岸三地著名高校協同齣版,編委會以魯迅研究專傢和現代文學專業學者組成。民國以來,學報似未齣現過如此規模龐大的製作。
未來,《國際魯迅研究》將有計畫對韓國和日本的魯迅研究,作一係統的譯介。期對魯迅研究及中國文學史研究,都能有所貢獻。
總編者簡介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1950 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996)、《文藝政策論爭史》(2007)等。編有《柏楊的思想與文學》(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2000)、《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硏究》(2002)、《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周夢蝶新詩論評集》(2010)、《閱讀白靈》(2012)﹑《閱讀嚮陽》(2013)﹑《閱讀楊逵》(2013)等數十種。
主編者簡介
方環海(Huanhai FANG)
1968 年生,中國江蘇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華文係教授,中國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新漢學計劃博士生導師,從事漢語語言學、海外漢學與詩學研究,齣版專著《爾雅譯注》、《詩意的語言》、《詩意的視界》等,在國內外發錶論文80 餘篇。
蔡登山
1954年生,颱灣颱南人,淡江大學中文係畢業,現為秀威齣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緻力於兩岸文化交流。1993年起籌拍《作傢身影》係列紀錄片,任製片人及編劇,四年間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作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魯迅愛過的人》、《張愛玲色戒》、《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那些纔女們》、《名士風流》、《繁華落盡——洋場纔子與小報文人》、《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書。
黎活仁
序之一: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窮睏
方環海
序之二
特稿
葛濤
魯迅自擬的雜文文集編目手稿考釋
魯迅的小說
汪衛東
何謂「吃人」?—〈狂人日記〉新讀
文藝思潮
徐紀陽
颱灣「解嚴」以來的魯迅齣版、傳播狀況概述
潘世聖
嘉納治五郎:魯迅的弘文學院院長
古大勇
魯迅前期文學創作與西方錶現主義的潛在影響
梁偉峰
「殖民政策是一定保護,養育流氓的」—論魯迅對上海租界「流氓氣」的剖析
魏巍
魯迅的當代價值及其意義—對世紀之交兩次「魯迅風波」的思考
延安文藝座談會與魯迅
田剛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魯迅」
宋穎慧 李繼凱
延安傳媒及符號世界中的「魯迅」—魯迅與延安文藝的結緣及其他
《故事新編》與韓國曆史小說
嚴英旭
《故事新編》和李光洙的曆史小說比較
王英麗 嚴英旭
中韓近代作傢比較—以魯迅、丹齋、春園為中心
序之一
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窮睏
「延安文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5.16-19)在陝西師範大學和延安大學召開,有緣躬逢其盛,至感榮幸,專傢學者匯聚一堂,發錶瞭一百二十多篇論文,極一時之盛,瀨戶宏教授寫有見聞記,刊日本的《東方》(380 號,2012.10,東方書店),請便中省覽。大會給每位贈送《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一套,十分慷慨,迴來後查閱「中國期刊網」,知道中國現代文學館曾為這套書舉行研討會,網上有不少為研討會而寫的評議,專傢學者都給予肯定,認為是一本經典之作。我也衷心祝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取得的成就。
第三期創造社是我近年關心的項目,翻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其中一個觀點,是對流氓氣的批評。魯迅批評過的上海流氓,葉靈鳳可為代錶。葉靈鳳隨著政局發展,在1938 年到瞭香港,淪陷時曾做過敵後情報工作,當年的憲兵把部分紀錄帶迴日本,1988 年東京(「不二齣版」)齣版瞭這些檔案,以研究鬱達夫知名的鈴木正夫教授發錶過〈日本有關香港國民黨特務葉靈鳯資料〉(《中國文藝研究會會報》360 號,2011.10)一文,此事亦屬舊聞,香港名報人前《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先生曾為他鳴冤—〈葉靈鳳的地下工作和坐牢〉(《香港筆薈》11 期,1997.3),前任職北京魯迅博物館,有過一麵之緣的陳漱渝先生也寫瞭〈葉靈鳳的三頂帽子〉(《文學評論》17 期,2011.12),羅陳二位大文均可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資料庫」自由下載。依春鞦筆法,應對曾經齣生入死的文學傢或曆史人物手下留情,參加籌安會的楊度,即是一例。如陳漱渝先生大文所說,1957 年《魯迅全集》注釋甚至以葉為漢奸,葉本人深知惡名在外,亦感百辭莫辯。第三期創造社可正麵討論的事情尚多,流氓氣留作茶餘飯後談助,也無不可。文學史傢生於安樂,恃其承平,效刀筆之吏,弄其文墨,何以勸天下之忠,何以勸天下之義。
第三期創造社引進福本主義,一直得不到閤理的評價。福本主義是整閤盧卡契《曆史與階級意識》和列寜的政黨組織理論建構的哲學政治學。盧卡契因為《曆史與階級意識》提齣「物化」論,在當代西方哲學史得到極高的評價,稍後馬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勞動異化」論的重見天日(1927 年,即馬剋思歿後44 年),使盧卡契得到遲來的光榮,事緣《曆史與階級意識》梓行之時,遭受布哈林和哲學傢德波林以列寜的反映論進行批判。另外,盧卡契還認為辯證法不適用於自然,這一點是可以討論的,因為量子力學說明量子的運動,不存在因果關係,故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不完全正確。中書堂上坐將軍,指鹿為馬,亦尋常事,盧卡契以大局為重,為自己的魯莽深自懺悔,風度翩翩,令人懷想。
盧卡契因挑戰列寜和恩格斯的馬剋思主義學說而碰壁,福本主義因此連坐,遭到否定。根據中共中央黨校排的座次,是馬(剋)恩(格斯)列(寜)斯(大林)毛(澤東),但目前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卻奉「俄國無産階級文化派」為馬剋思主義正統,即中共中央黨校說一套,中國現代文學史說的又是另一套。「無産階級文學」是源自「俄國無産階級文化派」,「俄國無産階級文化派」是由波格丹諾夫所創立的,依中國現代文學史排座次,應該是馬(剋)恩(格斯)波(格丹諾夫)毛。到文革結束前後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仍然全部都是無産階級文學的曆史,現在纔酌增作傢作品,因此得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中國內地齣版的鄭異凡編譯《蘇聯「無産階級文化派」論爭資料》(1980)、白嗣宏《無産階級文化派資料選編》(1983)、翟厚隆《十月革命前後蘇聯文學流派》(1998)、和張鞦華《「拉普」資料匯編》(1981)等專著,可為參照。
拜讀日本竹內實教授在七○年代據不同版本匯校的《毛澤東集》,則〈在延安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初稿,是用「組織論」,不是「反映論」,「組織論」是波格丹諾夫依奧地利物理學傢馬赫的認識論建構的文藝學方法。列寜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認定馬赫主義是唯心主義,對波格丹諾夫「組織論」也作瞭批判,〈在延安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組織論」的肯定,無疑是受第三期創造社的影響,因為第三期創造社結閤盧卡契的「階級意識」而提倡無産階級文學。從學術角度評價,「組織論」較為正確。中共中央黨校後來說的一套,跟當年毛澤東的一套剛相反。文革後在香港「集古齋」偶遇當年左聯東京分盟書記林煥平教授,閑談時他提到列寜也有「組織論」,這錶示他並不含糊,列寜在《怎麼辦?》也有飛機在空中加油式的、從「外部」嚮革命運動灌進社會意識的「組織論」,以期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日本學者長堀祐造教授最近把舊稿結集為《魯迅與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在中國的影響》(2011)一書,感慨係之!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俄為師,拳拳服膺,未因秦氏之敗亂,棄如遺跡!晉亡後,陶淵明但書甲子,高風亮節,史不絕書。所謂身後是非誰管得?中國現代文學史傢第其甲乙,應據「重新利用資本主義」的國策,國策也實在黨的路綫,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列寜本來就有這一觀點。至於依「無産階級文學」之遺則,否定資本主義以自適,捐介之誌也。托洛斯基仍然是個禁區。列寜和托洛斯基都反對波格丹諾夫為首提倡的「無産階級文學」,言說不得。托洛斯基認為馬剋思主義的方法,不能等同文藝學的方法,「十年浩劫」也足以證明「無産階級文學」是不對的。
列寜否定「無産階級文化」,理由是蘇聯建國初期,文盲的比率極高,沒有必要為一些不識字的人打造一種文化(〈日記摘錄〉),蘇聯能保留好的資本主義文化也不錯(〈寜肯少些,但要好些〉),鄧小平後來提齣「重新利用資本主義」,結果建立瞭舉足輕重的經濟實體。
現代中國文學史已達百種,如壁中古文,皆自相似,後現代叫做「互文」,或如德勒茲所說的「差異的重復」,差異不大,重復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已成為曆史的「無産階級文學」,不是不可以研究,小榖一郎教授於左聯東京分盟的整理,是十分亮麗的成就[《一九三○年代中國人日本留學生文學・藝術活動史》(2010)、《一九三○年代後期中國人日本留學生文學・藝術活動史》(2011)]。以上二書對日據時期的颱灣作傢研究,也起瞭作用,颱灣清華大學柳書琴教授的《荊棘之道:颱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2009)頗加援引,《魯迅全集》書信部分的注釋工作,個彆地方有藉重之處。小榖教授的論文,部分刊登於《左聯研究》(1989-93),承編者送我第一冊,後來在東京東方書店找到其餘四捲,前一陣子編輯《閱讀楊逵》(2013),又重溫瞭一遍。
「延安文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我這兩年的學術活動幫助很大,首先,我邀約瞭十多位與會學者參加在颱中科技大學舉行的「楊逵與路寒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3.8),其中泉州師範學院教務長黃科安教授和中文係古大勇教授擬寫作一篇魯迅與楊逵的論文,於是給兩位蒐集瞭颱北「國傢圖書館」網上所見的相關資料,自1950 年以來,颱灣地區約發錶過350 篇魯迅研究論文,新一代颱灣年輕學者的論述百花齊放,斐然可觀,於是就有創辦《國際魯迅研究輯一》之議。
承「延安文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傢的響應,參加《國際魯迅研究輯一》編委會的學者達十數位。應該感謝「延安文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集人田剛教授的邀約,沒有田剛教授的邀約,就沒有後續的發展,另外,陝西師範大學李繼凱教授、魯迅博物館葛濤博士百忙之中推薦論文,或推薦知專傢學者擔任編委,至為感謝!又承各位編委撥冗審稿,提齣具體建議,使內容臻於完善。論文一般是找對岸的專傢學者互評,文末附錄的評議,足見達到交流的目的。
參加「楊逵與路寒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者之中,《國際魯迅研究輯一》編委和作者就有二十位,會後順道訪問秀威齣版公司(2013.3.12),承發行人宋政坤先生、副總編輯蔡登山先生和公司上下熱情接待,秀威的先進齣版技術,讓大傢留下深刻印象,好幾位專傢學者接到稿約,可謂滿載而歸。
《國際魯迅研究輯一》先由編委會據引用文獻原件逐字核對,再得秀威齣版公司副總編輯蔡登山先生、執行編輯廖妘甄女士幫忙二校三校,確保無誤,謹在此緻以萬分謝意!
《左聯研究》創刊號實得近藤龍哉教授寄贈,近藤教授以研究鬍風知名,至今無緣拜會,當年承同班同學金文京君居中聯係,金君官至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積善成德,宜享其隆。謹趁這個機會嚮兩位再申謝忱!
本期撰述人韓國全南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所長嚴英旭教授,乃漢光武帝同窗嚴子陵玄孫,先世於唐玄宗時奉使新羅,遇安史之亂,散居迄今。
本刊將有係統地譯介日本和韓國的魯迅研究,藉重日韓學術界前輩學者之處尚多,懇請多多指正!
我的第一篇論文,是關於魯迅婚後數天渡日說的考證,因為廣東香港至今日仍保有「三朝迴門」的民俗,覺得魯迅雖不願意與原配為婚,既然屈就迴去,起碼也得多留幾天,不遺父母惡名,於是據周作人的日記,作瞭考證。拙稿原刊香港《南北極》月刊,拜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老師竹內實教授之時,禮貌上順便請竹內教授指正,到下一次因事前去請教之際,竹內教授說已把拙稿推薦給岩波書店的《文學》月刊,岩波書店的《文學》品位非同小可,無疑是有點高攀!承阿辻哲次君日譯,後來刊登於《文學》的魯迅研究專號(44 捲4 號,1976.4),「同學少年『藤野先生』多不賤」,阿辻君官至京都大學教養部教授,近聞可能更上一層樓—日語行文論資排輩,尊稱同學為教授,又不如君之親切,以及符閤彼邦的習慣。
竹內實教授隻一麵之緣,也不問背景,就為遠方無名小輩跨刀,感激涕零,無疑是我的「藤野先生」,當年也沒有機會嚮他緻意,至感遺憾!
今謹以《國際魯迅研究輯一》獻給是我的「藤野先生」—尊敬的竹內實教授。
總主編 黎活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