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魯迅研究 輯一

國際魯迅研究 輯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收錄11篇以魯迅其人其文為中心之論文

  見解皆有獨到之處,並立論嚴謹,本輯主題涵括以下:魯迅的小說、魯迅之後的文藝思潮、延安文藝座談會與魯迅、魯迅《故事新編》與韓國曆史小說之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國際魯迅研究》是一本學術研究專輯,由五大洲和兩岸三地著名高校協同齣版,編委會以魯迅研究專傢和現代文學專業學者組成。民國以來,學報似未齣現過如此規模龐大的製作。

  未來,《國際魯迅研究》將有計畫對韓國和日本的魯迅研究,作一係統的譯介。期對魯迅研究及中國文學史研究,都能有所貢獻。

著者信息

總編者簡介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1950 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996)、《文藝政策論爭史》(2007)等。編有《柏楊的思想與文學》(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2000)、《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硏究》(2002)、《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周夢蝶新詩論評集》(2010)、《閱讀白靈》(2012)﹑《閱讀嚮陽》(2013)﹑《閱讀楊逵》(2013)等數十種。

主編者簡介

方環海(Huanhai FANG)


  1968 年生,中國江蘇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華文係教授,中國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新漢學計劃博士生導師,從事漢語語言學、海外漢學與詩學研究,齣版專著《爾雅譯注》、《詩意的語言》、《詩意的視界》等,在國內外發錶論文80 餘篇。

蔡登山

  1954年生,颱灣颱南人,淡江大學中文係畢業,現為秀威齣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緻力於兩岸文化交流。1993年起籌拍《作傢身影》係列紀錄片,任製片人及編劇,四年間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作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魯迅愛過的人》、《張愛玲色戒》、《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那些纔女們》、《名士風流》、《繁華落盡——洋場纔子與小報文人》、《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書。

圖書目錄

黎活仁
序之一: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窮睏

方環海
序之二

特稿

葛濤
魯迅自擬的雜文文集編目手稿考釋

魯迅的小說

汪衛東
何謂「吃人」?—〈狂人日記〉新讀

文藝思潮

徐紀陽
颱灣「解嚴」以來的魯迅齣版、傳播狀況概述

潘世聖
嘉納治五郎:魯迅的弘文學院院長

古大勇
魯迅前期文學創作與西方錶現主義的潛在影響

梁偉峰
「殖民政策是一定保護,養育流氓的」—論魯迅對上海租界「流氓氣」的剖析

魏巍
魯迅的當代價值及其意義—對世紀之交兩次「魯迅風波」的思考

延安文藝座談會與魯迅

田剛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魯迅」

宋穎慧 李繼凱
延安傳媒及符號世界中的「魯迅」—魯迅與延安文藝的結緣及其他

《故事新編》與韓國曆史小說

嚴英旭
《故事新編》和李光洙的曆史小說比較

王英麗 嚴英旭
中韓近代作傢比較—以魯迅、丹齋、春園為中心

圖書序言

何謂「吃人」?—〈狂人日記〉新讀
 
汪衛東
 
一、引言:〈狂人日記〉,我們真的讀懂瞭嗎?
 
〈狂人日記〉,對於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讀者,是再也熟悉不過的文本,長期以來,文學史傢、評論傢、文學老師大多是這樣在描述和評論著:「中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暴露傢族製度與禮教的弊害」、「魯迅的第一聲吶喊—救救孩子」、「狂人是個××形象」等等,這幾乎成為有關這篇傑作的常識;學界從敘事學、解釋學、接受美學、諸多主義等視角的輪番解讀,也是花樣繁多,層齣不窮。
 
第一篇白話小說?若聚焦於「白話」二字,頭把交椅恐怕難當,不說鬍適(1891-1962)1906 年開始在《競業旬報》連載的《真如島》,也不說陳衡哲女士(1890-1976)1917 年的〈一日〉,白話在近代通俗小說中並非鮮見,糾纏於此,誠遺諸多「翻案」的契機;反封建戰士?真狂人?有著成熟思想的狂人?抑或思想還不夠成熟的狂人?圍繞「狂人形象」的爭議,曾是學術界的熱點,然而,「狂人形象」問題,或許是個假問題;「暴露傢族製度和禮教的弊害」?此語來自魯迅,自然拿來作為小說主題思想的權威闡釋,眾口一詞,然何謂「傢族製度」?何謂「禮教」?仍然不甚瞭瞭;第一聲「吶喊」?「救救孩子」?其實,魯迅到底喊齣瞭什麼,是和盤托齣,還是有所保留,遠未成為定論。至於從各種「學」和「主義」齣發的闡釋,終嫌與魯迅的「聲音」相隔。
 
從開始發錶到現在,將近一個世紀,〈狂人日記〉在中國,始終是一篇最熟悉的陌生文本,一個尚未開掘的話語礦藏,一顆尚未引發的思想炸彈。
 
二十世紀初,在轟轟烈烈的《新青年》陣地,〈狂人日記〉帶著周樹人(周樟壽,1881-1936)的隱默氣息悄然齣世,據茅盾(1896-1981)見證,它當年並未引起顯著的風波,茅盾的解釋是,因《新青年》中無篇不奇,讀者見怪不怪。但我還覺得,平靜之後也許還有驚愕後的失語,無法把握的睏惑,太過超前的寂寞。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