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

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收录11篇以鲁迅其人其文为中心之论文

  见解皆有独到之处,并立论严谨,本辑主题涵括以下:鲁迅的小说、鲁迅之后的文艺思潮、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鲁迅、鲁迅《故事新编》与韩国历史小说之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国际鲁迅研究》是一本学术研究专辑,由五大洲和两岸三地着名高校协同出版,编委会以鲁迅研究专家和现代文学专业学者组成。民国以来,学报似未出现过如此规模庞大的制作。

  未来,《国际鲁迅研究》将有计画对韩国和日本的鲁迅研究,作一系统的译介。期对鲁迅研究及中国文学史研究,都能有所贡献。

著者信息

总编者简介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1950 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着有《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96)、《文艺政策论争史》(2007)等。编有《柏杨的思想与文学》(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2000)、《柳永、苏轼、秦观与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诗的开端结尾硏究》(2002)、《痖弦诗中的神性与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周梦蝶新诗论评集》(2010)、《阅读白灵》(2012)﹑《阅读向阳》(2013)﹑《阅读杨逵》(2013)等数十种。

主编者简介

方环海(Huanhai FANG)


  1968 年生,中国江苏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教授,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语言学、海外汉学与诗学研究,出版专着《尔雅译注》、《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视界》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 余篇。

蔡登山

  1954年生,台湾台南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秀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作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那些才女们》、《名士风流》、《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等书。

图书目录

黎活仁
序之一: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穷困

方环海
序之二

特稿

葛涛
鲁迅自拟的杂文文集编目手稿考释

鲁迅的小说

汪卫东
何谓「吃人」?—〈狂人日记〉新读

文艺思潮

徐纪阳
台湾「解严」以来的鲁迅出版、传播状况概述

潘世圣
嘉纳治五郎:鲁迅的弘文学院院长

古大勇
鲁迅前期文学创作与西方表现主义的潜在影响

梁伟峰
「殖民政策是一定保护,养育流氓的」—论鲁迅对上海租界「流氓气」的剖析

魏巍
鲁迅的当代价值及其意义—对世纪之交两次「鲁迅风波」的思考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鲁迅

田刚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鲁迅」

宋颖慧 李继凯
延安传媒及符号世界中的「鲁迅」—鲁迅与延安文艺的结缘及其他

《故事新编》与韩国历史小说

严英旭
《故事新编》和李光洙的历史小说比较

王英丽 严英旭
中韩近代作家比较—以鲁迅、丹斋、春园为中心

图书序言

何谓「吃人」?—〈狂人日记〉新读
 
汪卫东
 
一、引言:〈狂人日记〉,我们真的读懂了吗?
 
〈狂人日记〉,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读者,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文本,长期以来,文学史家、评论家、文学老师大多是这样在描述和评论着:「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鲁迅的第一声吶喊—救救孩子」、「狂人是个××形象」等等,这几乎成为有关这篇杰作的常识;学界从叙事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诸多主义等视角的轮番解读,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第一篇白话小说?若聚焦于「白话」二字,头把交椅恐怕难当,不说胡适(1891-1962)1906 年开始在《竞业旬报》连载的《真如岛》,也不说陈衡哲女士(1890-1976)1917 年的〈一日〉,白话在近代通俗小说中并非鲜见,纠缠于此,诚遗诸多「翻案」的契机;反封建战士?真狂人?有着成熟思想的狂人?抑或思想还不够成熟的狂人?围绕「狂人形象」的争议,曾是学术界的热点,然而,「狂人形象」问题,或许是个假问题;「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此语来自鲁迅,自然拿来作为小说主题思想的权威阐释,众口一词,然何谓「家族制度」?何谓「礼教」?仍然不甚了了;第一声「吶喊」?「救救孩子」?其实,鲁迅到底喊出了什么,是和盘托出,还是有所保留,远未成为定论。至于从各种「学」和「主义」出发的阐释,终嫌与鲁迅的「声音」相隔。
 
从开始发表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狂人日记〉在中国,始终是一篇最熟悉的陌生文本,一个尚未开掘的话语矿藏,一颗尚未引发的思想炸弹。
 
二十世纪初,在轰轰烈烈的《新青年》阵地,〈狂人日记〉带着周树人(周樟寿,1881-1936)的隐默气息悄然出世,据茅盾(1896-1981)见证,它当年并未引起显着的风波,茅盾的解释是,因《新青年》中无篇不奇,读者见怪不怪。但我还觉得,平静之后也许还有惊愕后的失语,无法把握的困惑,太过超前的寂寞。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