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11篇以鲁迅其人其文为中心之论文
见解皆有独到之处,并立论严谨,本辑主题涵括以下:鲁迅的小说、鲁迅之后的文艺思潮、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鲁迅、鲁迅《故事新编》与韩国历史小说之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国际鲁迅研究》是一本学术研究专辑,由五大洲和两岸三地着名高校协同出版,编委会以鲁迅研究专家和现代文学专业学者组成。民国以来,学报似未出现过如此规模庞大的制作。
未来,《国际鲁迅研究》将有计画对韩国和日本的鲁迅研究,作一系统的译介。期对鲁迅研究及中国文学史研究,都能有所贡献。
总编者简介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1950 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着有《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96)、《文艺政策论争史》(2007)等。编有《柏杨的思想与文学》(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2000)、《柳永、苏轼、秦观与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诗的开端结尾硏究》(2002)、《痖弦诗中的神性与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周梦蝶新诗论评集》(2010)、《阅读白灵》(2012)﹑《阅读向阳》(2013)﹑《阅读杨逵》(2013)等数十种。
主编者简介
方环海(Huanhai FANG)
1968 年生,中国江苏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教授,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语言学、海外汉学与诗学研究,出版专着《尔雅译注》、《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视界》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 余篇。
蔡登山
1954年生,台湾台南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秀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作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那些才女们》、《名士风流》、《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等书。
黎活仁
序之一: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穷困
方环海
序之二
特稿
葛涛
鲁迅自拟的杂文文集编目手稿考释
鲁迅的小说
汪卫东
何谓「吃人」?—〈狂人日记〉新读
文艺思潮
徐纪阳
台湾「解严」以来的鲁迅出版、传播状况概述
潘世圣
嘉纳治五郎:鲁迅的弘文学院院长
古大勇
鲁迅前期文学创作与西方表现主义的潜在影响
梁伟峰
「殖民政策是一定保护,养育流氓的」—论鲁迅对上海租界「流氓气」的剖析
魏巍
鲁迅的当代价值及其意义—对世纪之交两次「鲁迅风波」的思考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鲁迅
田刚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鲁迅」
宋颖慧 李继凯
延安传媒及符号世界中的「鲁迅」—鲁迅与延安文艺的结缘及其他
《故事新编》与韩国历史小说
严英旭
《故事新编》和李光洙的历史小说比较
王英丽 严英旭
中韩近代作家比较—以鲁迅、丹斋、春园为中心
序之一
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穷困
「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5.16-19)在陕西师范大学和延安大学召开,有缘躬逢其盛,至感荣幸,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发表了一百二十多篇论文,极一时之盛,濑户宏教授写有见闻记,刊日本的《东方》(380 号,2012.10,东方书店),请便中省览。大会给每位赠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套,十分慷慨,回来后查阅「中国期刊网」,知道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为这套书举行研讨会,网上有不少为研讨会而写的评议,专家学者都给予肯定,认为是一本经典之作。我也衷心祝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取得的成就。
第三期创造社是我近年关心的项目,翻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其中一个观点,是对流氓气的批评。鲁迅批评过的上海流氓,叶灵凤可为代表。叶灵凤随着政局发展,在1938 年到了香港,沦陷时曾做过敌后情报工作,当年的宪兵把部分纪录带回日本,1988 年东京(「不二出版」)出版了这些档案,以研究郁达夫知名的铃木正夫教授发表过〈日本有关香港国民党特务叶灵鳯资料〉(《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360 号,2011.10)一文,此事亦属旧闻,香港名报人前《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先生曾为他鸣冤—〈叶灵凤的地下工作和坐牢〉(《香港笔荟》11 期,1997.3),前任职北京鲁迅博物馆,有过一面之缘的陈漱渝先生也写了〈叶灵凤的三顶帽子〉(《文学评论》17 期,2011.12),罗陈二位大文均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资料库」自由下载。依春秋笔法,应对曾经出生入死的文学家或历史人物手下留情,参加筹安会的杨度,即是一例。如陈漱渝先生大文所说,1957 年《鲁迅全集》注释甚至以叶为汉奸,叶本人深知恶名在外,亦感百辞莫辩。第三期创造社可正面讨论的事情尚多,流氓气留作茶余饭后谈助,也无不可。文学史家生于安乐,恃其承平,效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何以劝天下之忠,何以劝天下之义。
第三期创造社引进福本主义,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福本主义是整合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列宁的政党组织理论建构的哲学政治学。卢卡契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提出「物化」论,在当代西方哲学史得到极高的评价,稍后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论的重见天日(1927 年,即马克思殁后44 年),使卢卡契得到迟来的光荣,事缘《历史与阶级意识》梓行之时,遭受布哈林和哲学家德波林以列宁的反映论进行批判。另外,卢卡契还认为辩证法不适用于自然,这一点是可以讨论的,因为量子力学说明量子的运动,不存在因果关系,故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完全正确。中书堂上坐将军,指鹿为马,亦寻常事,卢卡契以大局为重,为自己的鲁莽深自忏悔,风度翩翩,令人怀想。
卢卡契因挑战列宁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而碰壁,福本主义因此连坐,遭到否定。根据中共中央党校排的座次,是马(克)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但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却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为马克思主义正统,即中共中央党校说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说的又是另一套。「无产阶级文学」是源自「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是由波格丹诺夫所创立的,依中国现代文学史排座次,应该是马(克)恩(格斯)波(格丹诺夫)毛。到文革结束前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仍然全部都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现在才酌增作家作品,因此得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中国内地出版的郑异凡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1980)、白嗣宏《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1983)、翟厚隆《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1998)、和张秋华《「拉普」资料汇编》(1981)等专着,可为参照。
拜读日本竹内实教授在七○年代据不同版本汇校的《毛泽东集》,则〈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初稿,是用「组织论」,不是「反映论」,「组织论」是波格丹诺夫依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的认识论建构的文艺学方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认定马赫主义是唯心主义,对波格丹诺夫「组织论」也作了批判,〈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组织论」的肯定,无疑是受第三期创造社的影响,因为第三期创造社结合卢卡契的「阶级意识」而提倡无产阶级文学。从学术角度评价,「组织论」较为正确。中共中央党校后来说的一套,跟当年毛泽东的一套刚相反。文革后在香港「集古斋」偶遇当年左联东京分盟书记林焕平教授,闲谈时他提到列宁也有「组织论」,这表示他并不含煳,列宁在《怎么办?》也有飞机在空中加油式的、从「外部」向革命运动灌进社会意识的「组织论」,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日本学者长堀祐造教授最近把旧稿结集为《鲁迅与托洛斯基—〈文学与革命〉在中国的影响》(2011)一书,感慨系之!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俄为师,拳拳服膺,未因秦氏之败乱,弃如遗迹!晋亡后,陶渊明但书甲子,高风亮节,史不绝书。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第其甲乙,应据「重新利用资本主义」的国策,国策也实在党的路线,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列宁本来就有这一观点。至于依「无产阶级文学」之遗则,否定资本主义以自适,捐介之志也。托洛斯基仍然是个禁区。列宁和托洛斯基都反对波格丹诺夫为首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言说不得。托洛斯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能等同文艺学的方法,「十年浩劫」也足以证明「无产阶级文学」是不对的。
列宁否定「无产阶级文化」,理由是苏联建国初期,文盲的比率极高,没有必要为一些不识字的人打造一种文化(〈日记摘录〉),苏联能保留好的资本主义文化也不错(〈宁肯少些,但要好些〉),邓小平后来提出「重新利用资本主义」,结果建立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实体。
现代中国文学史已达百种,如壁中古文,皆自相似,后现代叫做「互文」,或如德勒兹所说的「差异的重复」,差异不大,重复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已成为历史的「无产阶级文学」,不是不可以研究,小谷一郎教授于左联东京分盟的整理,是十分亮丽的成就[《一九三○年代中国人日本留学生文学・艺术活动史》(2010)、《一九三○年代后期中国人日本留学生文学・艺术活动史》(2011)]。以上二书对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研究,也起了作用,台湾清华大学柳书琴教授的《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2009)颇加援引,《鲁迅全集》书信部分的注释工作,个别地方有借重之处。小谷教授的论文,部分刊登于《左联研究》(1989-93),承编者送我第一册,后来在东京东方书店找到其余四卷,前一阵子编辑《阅读杨逵》(2013),又重温了一遍。
「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我这两年的学术活动帮助很大,首先,我邀约了十多位与会学者参加在台中科技大学举行的「杨逵与路寒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3.8),其中泉州师范学院教务长黄科安教授和中文系古大勇教授拟写作一篇鲁迅与杨逵的论文,于是给两位蒐集了台北「国家图书馆」网上所见的相关资料,自1950 年以来,台湾地区约发表过350 篇鲁迅研究论文,新一代台湾年轻学者的论述百花齐放,斐然可观,于是就有创办《国际鲁迅研究辑一》之议。
承「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的响应,参加《国际鲁迅研究辑一》编委会的学者达十数位。应该感谢「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集人田刚教授的邀约,没有田刚教授的邀约,就没有后续的发展,另外,陕西师范大学李继凯教授、鲁迅博物馆葛涛博士百忙之中推荐论文,或推荐知专家学者担任编委,至为感谢!又承各位编委拨冗审稿,提出具体建议,使内容臻于完善。论文一般是找对岸的专家学者互评,文末附录的评议,足见达到交流的目的。
参加「杨逵与路寒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之中,《国际鲁迅研究辑一》编委和作者就有二十位,会后顺道访问秀威出版公司(2013.3.12),承发行人宋政坤先生、副总编辑蔡登山先生和公司上下热情接待,秀威的先进出版技术,让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好几位专家学者接到稿约,可谓满载而归。
《国际鲁迅研究辑一》先由编委会据引用文献原件逐字核对,再得秀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蔡登山先生、执行编辑廖妘甄女士帮忙二校三校,确保无误,谨在此致以万分谢意!
《左联研究》创刊号实得近藤龙哉教授寄赠,近藤教授以研究胡风知名,至今无缘拜会,当年承同班同学金文京君居中联系,金君官至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谨趁这个机会向两位再申谢忱!
本期撰述人韩国全南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严英旭教授,乃汉光武帝同窗严子陵玄孙,先世于唐玄宗时奉使新罗,遇安史之乱,散居迄今。
本刊将有系统地译介日本和韩国的鲁迅研究,借重日韩学术界前辈学者之处尚多,恳请多多指正!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鲁迅婚后数天渡日说的考证,因为广东香港至今日仍保有「三朝回门」的民俗,觉得鲁迅虽不愿意与原配为婚,既然屈就回去,起码也得多留几天,不遗父母恶名,于是据周作人的日记,作了考证。拙稿原刊香港《南北极》月刊,拜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老师竹内实教授之时,礼貌上顺便请竹内教授指正,到下一次因事前去请教之际,竹内教授说已把拙稿推荐给岩波书店的《文学》月刊,岩波书店的《文学》品位非同小可,无疑是有点高攀!承阿辻哲次君日译,后来刊登于《文学》的鲁迅研究专号(44 卷4 号,1976.4),「同学少年『藤野先生』多不贱」,阿辻君官至京都大学教养部教授,近闻可能更上一层楼—日语行文论资排辈,尊称同学为教授,又不如君之亲切,以及符合彼邦的习惯。
竹内实教授只一面之缘,也不问背景,就为远方无名小辈跨刀,感激涕零,无疑是我的「藤野先生」,当年也没有机会向他致意,至感遗憾!
今谨以《国际鲁迅研究辑一》献给是我的「藤野先生」—尊敬的竹内实教授。
总主编 黎活仁
这本《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不凡的学术气息,深邃的蓝色为主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庄重又极具现代感。拿到书的时候,厚重的手感立刻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扎实。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充满好奇,但苦于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书中的一些研究视角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鲁迅作品中那些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细微之处。比如,有学者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解读鲁迅小说,分析其在日本、欧美等地的接受史,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腻的分析,让我对鲁迅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有一些章节探讨了鲁迅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社会问题的思想演变,这对于理解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鲁迅对中国现代戏剧贡献的研究,它将鲁迅的戏剧创作置于当时中国戏剧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展现了鲁迅在推动中国话剧进步方面的先驱作用。整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从不同角度切入,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的作品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鲁迅研究图景。
评分读完《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我最大的感受是,鲁迅先生的魅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全球视野的鲁迅,他的思想和作品,早已被世界各地的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书中有一篇分析鲁迅作品在不同国家接受史的文章,它详细介绍了鲁迅小说在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地的传播情况,以及当地学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这种跨国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鲁迅的国际影响力,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鲁迅的理解,可能还有很多盲点。另一篇文章则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视觉元素,比如他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场景的描绘,这些细节的分析,让我对鲁迅的叙事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还注意到,书中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出发,对鲁迅的某些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再解读,这种多元化的解读,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和欣赏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偶然在书店看到了《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它的名字本身就吸引了我——“国际”二字暗示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鲁迅”则是绕不开的文学巨匠。翻开目录,我便被那些陌生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名字所吸引,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以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对鲁迅进行着全新的解读。这是一种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视角。书中有一篇分析鲁迅小说中“沉默”意象的文章,从文学批评的维度,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深入剖析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这种“沉默”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质。这让我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另一篇文章则从美学角度审视了鲁迅杂文的风格,探讨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对我以往理解鲁迅的“斗士”形象,又增添了一层文人雅士的风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多篇研究聚焦于鲁迅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例如他在俄国、法国的文学界引发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鲁迅的作品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广阔、更立体的鲁迅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的文学硕士研究生,我对鲁迅的研究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深知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艰巨性。《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资源。书中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选题的独特性,还是从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来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有学者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将鲁迅的作品与同期或稍后的西方作家进行对话,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鲁迅思想渊源和艺术借鉴的理解。其中一篇关于鲁迅小说中“娜拉”形象演变的分析,结合了性别研究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鲁迅笔下女性角色的复杂性以及她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还有不少研究聚焦于鲁迅文学遗产的当下意义,探讨其思想和作品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这对于我们把握鲁迅研究的时代脉搏,思考其研究的现实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推动鲁迅研究的国际化和深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评分我平时不太接触学术书籍,总觉得过于枯燥和晦涩,但《国际鲁迅研究 辑一》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失生动,很多文章都能够用相对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观点阐释清楚。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从社会史的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它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命运描写,以及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细致刻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无奈。作者并没有将鲁迅简单地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思想家,而是将他置于那个具体的社会土壤中,去理解他的创作动机和思想情感。另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篇关于鲁迅的翻译研究,它详细梳理了鲁迅在翻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通过翻译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这让我对鲁迅的文化贡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学术著作也可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开阔了我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