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透过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复振运动、文学书写行动在学术上的「研究」价值等课题,用以「研究」并「诊断」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人们,以及作为「研究者」的作者本身。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文学书写者,其所创作的题材范畴不仅只是局限于原住民族的主题,也以原住民观点的文学书写而参与、介入并诠释一般性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及人权等等面向的课题;这也意味着台湾的原住民族文学除了是族群性的建构,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建构。
本书辑录了十一篇论文,前六章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战后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学形成研究》,撷取相关探讨主题的章节,重新组织、改写而成,基本的论述观点仍承博论;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是作者在博士班研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在东华大学专任教职之后获得行政院国科会补助研究计画案的执行成果,并加以扩充、改写。附录〈地牛踩不断的番刀──试论九二一地震前后的瓦历斯‧诺干部落书写策略转折〉,是作者进入博士班之前的试探性质论文,可供读者搭配本书的第五章〈「莎赫札德」为什么要说故事?――「原运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书写位置的反思与实践〉参照阅读。
本书特色
我在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以及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主要聚焦探讨的主题,几乎都是环绕于战后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复振运动、文学书写行动的相关议题。身为一个汉族的客家人,我有如此这般的学术研究兴趣,当然也曾引起若干师长、朋友及学生们的好奇探询:为了什么而关切原住民族的课题?
对于师友们的询问,倘若对话之际的时间、心情及对象允许,我常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的话说,这是一种「选择性的亲和性」(elective affinity),偶尔还曾模仿法国年鑑学派(Annales School)的学者布劳岱(Fernand Braudel)的话说,「任何与原住民有关的事物,都令我愉悦……那是一种情感」。
其实,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我在探讨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复振运动、文学书写行动在学术上的「研究」价值,不如说是透过原住民族的课题,用以「研究」并「诊断」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人们,以及作为「研究者」的我自己。
对于一个专职且忙碌的新闻工作者,顶多是「学术研究」门外汉的我来说,之所以在三十岁投考清华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并在二○○二年以四十岁的「高龄」报考成功大学的台湾文学系博士班,且以战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原住民文学的相关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探讨主题,其实,相当程度是在逼迫自己正视并回应这个问题:长年受到中国国民党政府「党国诠释教化机制」规训的我们,是该到了拆解谎称式的知识体系的时刻了;在学院的理论训练当中,我们是不是必须时时检视、修正论述的理论架构?我们是不是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去丈量社会抗争的深度?任何理论律则的演绎,率皆无法跳脱于日常生活节奏的时空质素,否则,到头来所成就的,充其量只不过是虚悬蹈空的学术外衣。
一九九七年完成的硕士论文、二○○七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对我来说,毋宁就是「向原住民朋友们谦卑受教」,进行「深度的、广度的学习」过程。曾经,我羞于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大学毕业之后投入新闻採访工作,亲身接触了投身于台湾民权运动的各个族群人士,终于,我敢坦然而骄傲地向身旁的人说「我是客家人」;因着这段对于自我族群身分的辨识(identify)、认同(identity)过程,更让我对于参与原住民运动、原住民文学的各族原住民朋友们,有着学术研究之外的感情亲近性。
作者简介
魏贻君
一九六二年出生。桃园杨梅埔心客家人。东海大学哲学系毕业、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成功大学台湾文学博士。曾任《台湾日报》总主笔。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助理教授。
第一章
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力系问题
――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认识、定义与构造的辩证脉络
第二章
叙事性族语歌诗及其族裔意识认同的线索
――巴恩‧斗鲁、吾雍‧雅达乌犹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叙事
第三章
儒汉意理凝视之下的橱窗洋娃娃?
――林班、工地歌谣以及汉语文学形成的影响效应
第四章
受伤的「阿基里斯肌腱」?
――原运的生成因素、原权会的价值再探
第五章
「莎赫札德」为什么要说故事?
――「原运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书写位置的反思与实践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学的建构运动与典律形塑
――《山海文化》的原汉族群接合、文化意理结盟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书写的文字政变或共和?
――台湾原住民文学混语书写的意义考察
第八章
少数文学与数位书写的建构及共构
──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的超文本书写
第九章
「布农文学」的形成及构造的初步考察
第十章
花莲地区原住民的汉语文学初探
──以阿美族拉黑子、布农族沙力浪的作品为例
附录
地牛踩不断的番刀
──试论九二一地震前后的瓦历斯‧诺干部落书写策略转折
《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探察》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原住民族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内心的声音,找寻失落的文化根源。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梳理文学史,更是在讲述一群人的故事,一群为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而奋斗的人们的故事。我被那些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深深打动,那些关于土地、关于亲人、关于传统的描写,仿佛都拥有生命一般,在我的脑海中鲜活起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我看到了原住民族作家们如何用他们的笔,对抗遗忘, reclaiming 自己的历史话语权,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那些文字背后的深意,去体会原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是了解台湾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一种真诚而深刻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
评分从《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探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获得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启迪。它就像一个细致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原住民族文学发展图景。我以前对原住民族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印象中,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用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文学现象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时感到轻松而愉悦,同时又能不断获得新的认知。书中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族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用文字为自己的民族发声,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历史和故事。我尤其被那些描写传统与现代碰撞、族群文化与主流社会融合的作品所打动,它们展现了原住民族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韧性。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探察》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颠覆了我以往对台湾文学的认知。我原本以为,战后台湾文学的主流是汉人视角下的创作,但这本书则将我的目光引向了那片被忽视的角落。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评论家的敏锐, meticulously 地勾勒出原住民族文学在战后萌芽、成长直至繁荣的轨迹。我被那些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所吸引。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片段,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那些文字的力量。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关注文学文本本身,还深入探讨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让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住民族文学的出现,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对历史创伤的疗愈,对文化身份的坚持,以及对未来社会平等融合的期盼。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为理解台湾多元文化格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视角。
评分我对《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探察》这部作品的感受,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所探讨的,远不止是文学创作本身,更触及了历史的肌理、文化的根脉以及身份认同的重塑。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独特,没有落入俗套地进行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从原住民族自身的视角出发,去审视他们如何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文学的方式,反抗被同化的命运, reclamation 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位关键作家作品的精细分析,那些文字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原住民族内心世界的理解。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痛苦、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对尊严和未来的渴望。书中描绘的从口传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转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过程,让我看到了原住民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仿佛能听到祖灵的低语,看到篝火的跳跃,感受到山林的呼吸。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二字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战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形成的探察》真是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下,台湾原住民族如何用文字找寻自身的声音与身份。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看着那些曾经被压抑、被边缘化的族群,如何在战后的社会转型期,凭借着文学这把锋利的刀,一点点雕刻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事。书的结构清晰,从社会历史背景的铺陈,到文学创作的脉络梳理,再到具体作家作品的深入解读,都显得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笔触,将那些文学作品背后的生命故事、族群的挣扎与希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描写部落变迁、传统文化失落,以及青年一代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迷茫与反思时,我常常被深深地触动。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学评论,更是一份对历史的尊重,一份对原住民族文化的珍视。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能够承载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为那些曾经沉默的声音提供一个响亮的舞台。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及其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挚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