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及永冻层在融化,海平面升高,降雨的形态在改变,风也越来越强,同时,海洋过度补捞,沙漠话严重,森林面积越来越少,这个星球上的物种越来越少我们活在一个有毒的废弃世界……─贝特
环境与生态浩劫的议题在国内虽已渐受注意,但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台湾过去数十年经历四小龙之首的经济风光与骄傲,却也付出了环境恶化惨痛的代价。这个现象,自然引起国内人文学者的深刻思考,而这方面的文学专书却很少。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生态为主题的西洋文学专书。开启以生态批评的观点来诠释文学、思想与文化,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内容分七个部份:1.生态文学理论的爬梳;2.人与非人的关系;3.生态女性主义;4.全球原住民文学;5.动物与文学;6.有机农业论述;7.全球暖化论述,含括各文类与主题,并兼顾多样性与实用性,所集结生态文学专文11篇,充分表现台湾人文学者对后人文主义与生态论述的高度关怀。
作者简介
蔡振兴
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文学博士,现任淡江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华民国文学与环境学会理事长(ASLE-Taiwan)、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教授科目为英文写作、西洋文学概论、文学作品导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诗选及文学批评。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论述、生态文学与文化批评及世界文学。英文主要着作为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 (Bookman, 2010);近期期刊论文有“Gary Snyder: Translator and Cultural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012)、“(Post)Modernity in the Penal Colony: Richard Flanagan’s Gould’s Book of Fish”(Neohelicon, 2011)。
林耀福--序 iii
蔡振兴--绪论-生态文学批评1
Ecocriticism
1.刘蓓--论生态批评的生成语境23
Human and Nonhuman
2.蔡淑芬--《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45
Ecofeminism
3.张雅兰--生态女性主义69
World Indigenous Studies
4.黄心雅--环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态想像99
5.阮秀莉--原住民文学与生态思潮:「原住」之生态意义导向129
From Animal to Animality Studies
6.张丽萍--卡特《少年小树之歌》中之自然与动物意义151
7.梁孙杰--吃或不吃,根本不是问题:《冰原历险记》中动物的灭绝173
8.蔡淑惠--食物、宠物、圣∕剩物:失衡的鲸灵世界189
Agrarian Discourse
9.周序桦--有无相生:美国有机农业论述与农业伦理221
Global Warming
10.蔡振兴--气候变迁、自然与生态沟通241
11.林国浒--伊恩.麦克尤恩《追日》与暖化景观269
作者简介291
索引297
不得不说,《生态文学概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于理论和概念的书,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生态文学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入手,比如那些关于荒野的颂歌,或者反映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破坏的小说,通过这些具体的文本分析,逐渐揭示出生态文学的内涵和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自然写作”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自然的责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从早期的自然主义描写到近代的批判性生态叙事,都展现了生态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的分析角度也十分独特,他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还会将其与社会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进行交叉解读,让我看到生态文学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仅关注情节和人物,更能体会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提升我们对生态议题的认知。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生态文学概论》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引人入胜。我一直对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如何体现和探讨这些议题。这本书恰好就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文学案例,比如那些描绘失落的自然美景,或者讲述人类与环境冲突的作品,来阐述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作者的笔触细腻,能够将复杂的生态概念融入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作品会被归类为生态文学,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进行了比较,比如东方和西方的文学传统在对待自然时有哪些异同,这一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对环境的单纯描绘,但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哲学甚至政治意涵。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个星球的生存挑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然观察有了新的角度,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我与它的关系。
评分拿到《生态文学概论》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的期待是能够对生态文学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然而,它所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让我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文字来描绘、反思乃至批判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生态文学作品的挖掘和解读,这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更为广阔的图景,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者在分析作品时,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情感表达,以及作者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切忧虑。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对“生态批判”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环境问题,更是深入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成为揭示和批判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这种深度的分析,让我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自然的态度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能够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对土地、河流、森林的情感联结,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落的深深的担忧。
评分我抱着探索未知的心态翻开了《生态文学概论》,结果却收获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文学盛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生态文学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对“生态批评”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如何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环境信息和哲学思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跨文化、跨地域的生态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这打破了我以往对生态文学的地域性局限的认知,让我了解到,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类对自然的关怀和对环境问题的担忧,都有着共通的情感基础和表达方式。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幻小说,展现了生态文学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一门学问,不如说是在与一群关注地球命运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他们的文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类行为的警醒,更饱含着对未来生态和谐的殷切期盼。
评分《生态文学概论》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思想的镜子。而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文学在反思和塑造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展现了不同作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关于自然、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生动画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的介绍,它们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生态文学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对自然的赞美和描绘,到后来对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流派,更是一种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警示和呼唤。书中对于“生态诗歌”和“环境散文”等具体文体的探讨,也让我对生态文学的形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那些优美的诗句和朴实的散文,也可以承载如此厚重而紧迫的生态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