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概论

生态文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态文学
  • 文学研究
  • 环境伦理
  • 生态批评
  • 文化生态学
  • 人与自然
  • 可持续发展
  • 文学理论
  • 跨学科研究
  • 环境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冰河及永冻层在融化,海平面升高,降雨的形态在改变,风也越来越强,同时,海洋过度补捞,沙漠话严重,森林面积越来越少,这个星球上的物种越来越少我们活在一个有毒的废弃世界……─贝特

  环境与生态浩劫的议题在国内虽已渐受注意,但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台湾过去数十年经历四小龙之首的经济风光与骄傲,却也付出了环境恶化惨痛的代价。这个现象,自然引起国内人文学者的深刻思考,而这方面的文学专书却很少。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生态为主题的西洋文学专书。开启以生态批评的观点来诠释文学、思想与文化,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内容分七个部份:1.生态文学理论的爬梳;2.人与非人的关系;3.生态女性主义;4.全球原住民文学;5.动物与文学;6.有机农业论述;7.全球暖化论述,含括各文类与主题,并兼顾多样性与实用性,所集结生态文学专文11篇,充分表现台湾人文学者对后人文主义与生态论述的高度关怀。

作者简介

蔡振兴

  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文学博士,现任淡江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华民国文学与环境学会理事长(ASLE-Taiwan)、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教授科目为英文写作、西洋文学概论、文学作品导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诗选及文学批评。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论述、生态文学与文化批评及世界文学。英文主要着作为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 (Bookman, 2010);近期期刊论文有“Gary Snyder: Translator and Cultural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012)、“(Post)Modernity in the Penal Colony: Richard Flanagan’s Gould’s Book of Fish”(Neohelicon, 2011)。

《自然之声:跨学科视角下的环境叙事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环境叙事(Environmental Narratives)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旨在超越传统生态文学的范畴,构建一个更为广阔、更具批判性的研究框架。我们不再将“生态文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以自然描绘为核心的文学流派,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气候变化、后人类主义思潮、技术加速以及社会正义运动的交汇点上进行审视。本书强调,环境叙事是人类理解、误读、抵抗和重塑其与非人世界关系的核心媒介。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系统梳理了环境叙事从理论基石到前沿实践的演变历程,并结合大量案例,展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干预潜力。 --- 第一部分:范式转向与理论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学术语境的变迁,探讨了“生态”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我们首先回顾了早期将自然视为独立客体的文学批评路径,并指出其局限性。随后,重点分析了后结构主义、新唯物主义对传统人本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挑战。 核心议题包括: 1. 生态批评的“新转向”: 讨论从“回归自然”到关注物质性、复杂系统和跨物种关系的研究范式转变。我们引入了葛蕾塔·洛伦兹的“物质性文本理论”和蒂莫西·莫顿的“超客体理论”,分析当代叙事如何处理那些无法被人类感官完全把握的、广阔而沉重的环境现实。 2. 非人能动性(Nonhuman Agency)的文学表现: 考察文学作品中对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气候系统本身能动性的刻画。这不仅仅是拟人化,而是对生命构成要素的重新识别,探讨叙事如何赋权于非人实体,打破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 3. 后人类叙事与环境伦理: 深入分析赛博格(Cyborg)、拟人化技术与生物工程如何模糊了人与环境的界限。环境危机不再是人类行为的外部后果,而是内嵌于技术生命体的复杂互动之中。 --- 第二部分:媒介考古学:环境叙事的载体与形态 本书将环境叙事视为一种跨媒介现象,考察其在不同载体中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性。我们认为,媒介的选择深刻影响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情感共鸣的强度。 重点探讨的媒介形态包括: 1. 数字生态与数据景观: 分析气候模型、卫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据可视化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叙事。研究“大数据”背后的政治和伦理问题,例如,哪些环境灾难被数据化、哪些被隐形?探讨数据艺术和数据小说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塑造作用。 2. 纪录片与环境影像志: 考察环境纪录片,特别是那些采用沉浸式技术(如VR/AR)的作品,如何重建灾难现场或濒危生态的“在场感”。分析电影语言如何操纵观众的焦虑与责任感。 3. 游戏化叙事与交互式体验: 研究环境主题电子游戏中,玩家的角色、选择和行动对虚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参与式”体验如何转化为现实世界的伦理思考。 --- 第三部分:环境正义与地理政治叙事 环境问题从来不是纯粹的自然问题,而是权力、种族、阶级和地域分配不公的体现。本部分将叙事分析与环境正义理论紧密结合。 研究聚焦于: 1. “牺牲区”的文学书写: 考察被工业污染、资源开采和气候灾难集中影响的边缘社区(如印第安保留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区)的口述历史和文学再现。分析这些叙事如何揭露环境种族主义(Environmental Racism)。 2. 气候移民与流离失所: 关注气候变化导致的内部和跨国移民问题。研究文学作品如何处理“无家可归”的未来,以及流离失所者身份的重塑,探讨国家边界在生态冲击面前的失效性。 3. 地方性知识与抵抗: 挖掘原住民叙事、地方志和传统生态知识(TEK)在对抗全球化、标准化的环境话语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地方智慧对可持续解决方案的贡献。 --- 第四部分:时间性与气候焦虑 当代环境叙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处理极度拉伸的时间尺度——从地质时间(Deep Time)到迫在眉睫的“末日时钟”。 本书分析了以下时间结构: 1. 延迟的灾难与“不耐烦的未来”: 探讨叙事如何处理气候变化这种“慢速危机”——其影响是缓慢显现但后果却是即时的。分析作品中弥漫的末日预感(Apocalyptic Foreshadowing)和“气候焦虑症”。 2. 地质时代与人类世的叙事界限: 考察作家如何尝试在人类短暂的生命周期与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之间架设桥梁。这要求叙事结构必须突破传统的小说线性时间框架。 3. “反乌托邦”与“建设性希望”的张力: 深入比较纯粹的末世文学(如Dystopian Fiction)与那些探索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和“韧性社会”构建的叙事(Eutopia或Hopepunk)。 --- 第五部分:美学形态的嬗变:风格与修辞 本部分侧重于环境叙事所采用的独特文学技巧,这些技巧服务于传达环境危机的非线性、复杂和非人类的本质。 关键的风格分析点包括: 1. 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研究作品如何运用碎裂的句法、多重视角和模糊的指代,模仿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拒绝提供简单明确的因果解释。 2. 环境的“去中心化”与“景观的暴力”: 分析叙事如何刻意削弱人类主角的重要性,使环境本身成为行动的主体。讨论如何以不美化、不田园诗化的方式描绘遭受破坏的景观(Anti-Pastoral)。 3. 信息素的文学化: 探讨如何通过感官细节(气味、温度、声音频谱)的密集书写,让读者“身体化”地体验环境的变迁,超越纯粹的视觉描述。 --- 第六部分:结论:行动的文学与未来的承诺 本书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叙事在实践中的效用,探讨文学如何从描绘走向干预。 我们主张,优秀的环境叙事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行动的文学”(Literature of Action)。它通过培养移情能力、挑战既有认知模型,为构建新的、更具可持续性的社会契约提供想象力的蓝图。本书为研究者、创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工具箱,以应对二十一世纪最紧迫的生存挑战。 《自然之声》 是一部面向所有关注环境危机、渴望理解其复杂性,并试图在想象力层面寻求突破的读者的关键著作。它不仅是对文学现象的考察,更是对人类在地球共同体中角色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林耀福--序 iii
蔡振兴--绪论-生态文学批评1

Ecocriticism
1.刘蓓--论生态批评的生成语境23

Human and Nonhuman
2.蔡淑芬--《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45

Ecofeminism
3.张雅兰--生态女性主义69

World Indigenous Studies
4.黄心雅--环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态想像99
5.阮秀莉--原住民文学与生态思潮:「原住」之生态意义导向129

From Animal to Animality Studies
6.张丽萍--卡特《少年小树之歌》中之自然与动物意义151
7.梁孙杰--吃或不吃,根本不是问题:《冰原历险记》中动物的灭绝173
8.蔡淑惠--食物、宠物、圣∕剩物:失衡的鲸灵世界189

Agrarian Discourse
9.周序桦--有无相生:美国有机农业论述与农业伦理221

Global Warming
10.蔡振兴--气候变迁、自然与生态沟通241
11.林国浒--伊恩.麦克尤恩《追日》与暖化景观269

作者简介291
索引29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7吃或不吃,根本不是问题:《冰原历险记》中动物的灭绝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 梁孙杰


我们不得而知,狼是否从〈小红帽〉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就变成人人喊打的「大坏野狼」,但我们确实知道,这只狼并没有如我们一般所知道的野兽进食习性,先撕扯、咬碎、再咀嚼猎物,而是把奶奶和小红帽整个儿完好无缺地吞嚥到肚子里,然后安心的躺在床上唿唿大睡,等着胃液慢慢儿消化老幼两人。这个猎人口中「怙恶不改的罪人」(Grimm 109),犯下吃人的滔天恶行,难怪成为古今中外几乎人人唾弃的「大坏野狼」。就进食习惯而言,这个童话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吃肉,特别是吃人肉,是动物的行为,不容于人类文明进化的社会。

因此对照狼的食物,奶奶吃的是蛋糕和葡萄酒。我们或许可以初步推断,吃肉代表卑鄙狡猾邪恶的兽性,吃素代表慈悲正义善良的人性。不过假如我们平心静气想想,这头狼的所做所为真的如传言中的「畜牲」行径吗?假如是的话,那么在刚遇到小红帽时,为什么不先吃了这个小女孩呢?狼和牠的猎物,单独在广茂的森林里,距离村落约15分钟的路程,这是天然绝佳的犯罪地点,此其一;再者,这头狼也同时在内心盘算着:「这细皮嫩肉的小东西会是肥美的一小口,一定比老的要来得好吃」(Grimm 108)。但是,狼竟然完全违背身为动物的本能和天性,舍弃眼前鲜嫩多汁的美食而直奔木屋先吞下气血两虚且身上有病的老奶奶。这完全是逆反本性的选择,先吃不好吃的肉再吃好吃的肉。更何况小女孩也很有可能就此迷失在森林里,永远到不了奶奶家,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狼为什么会做出这么高风险的决定呢?

一、吃肉文化

假如「人吃人」是英雄成长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建构的基石,那么〈小红帽〉所呈现人类和动物的进食行为正是对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同时还显示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ism)从中作祟的踪迹。人类是万物之灵,只有我们可以随意消耗动物的生命和肉体,怎能容许卑下的牲畜来吃我们的血肉?

要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首先要成为人。换句话说,狼耗费那么大的功夫,压抑吞噬的慾望,泯灭自身的狼性,用了借口把小红帽留在森林摘花,沿路直奔奶奶家,以小红帽的身份吃了奶奶,然后穿上奶奶的衣服,并假扮奶奶和小红帽虚与委蛇一番,才吃了小红帽。这一切延宕进食的展演,在在说明狼不能以狼的身份吃掉人,牠必须费尽心思扮演人类,模仿小红帽,以她的嘴巴说话,以她的手敲门,以小女孩的身份吃掉奶奶;进而穿上奶奶的衣服,模仿奶奶,以她的身体躺在床上,以她的嘴巴说话,以她的耳朵眼睛鼻子替代动物的感官,以奶奶的身份吃掉小女孩。显然,狼变身成人的企图最终还是失败了。小红帽识破了牠的装扮,狼就算披着人皮,还是一头动物。既然是动物,牠吃人的资格就被取消了,奶奶和小红帽也得以安然回返。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生态文学概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于理论和概念的书,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生态文学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入手,比如那些关于荒野的颂歌,或者反映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破坏的小说,通过这些具体的文本分析,逐渐揭示出生态文学的内涵和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自然写作”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自然的责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从早期的自然主义描写到近代的批判性生态叙事,都展现了生态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的分析角度也十分独特,他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还会将其与社会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进行交叉解读,让我看到生态文学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仅关注情节和人物,更能体会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提升我们对生态议题的认知。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生态文学概论》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引人入胜。我一直对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如何体现和探讨这些议题。这本书恰好就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文学案例,比如那些描绘失落的自然美景,或者讲述人类与环境冲突的作品,来阐述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作者的笔触细腻,能够将复杂的生态概念融入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作品会被归类为生态文学,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进行了比较,比如东方和西方的文学传统在对待自然时有哪些异同,这一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对环境的单纯描绘,但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哲学甚至政治意涵。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个星球的生存挑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然观察有了新的角度,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我与它的关系。

评分

拿到《生态文学概论》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的期待是能够对生态文学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然而,它所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让我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文字来描绘、反思乃至批判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生态文学作品的挖掘和解读,这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更为广阔的图景,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者在分析作品时,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情感表达,以及作者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切忧虑。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对“生态批判”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环境问题,更是深入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成为揭示和批判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这种深度的分析,让我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自然的态度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能够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对土地、河流、森林的情感联结,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失落的深深的担忧。

评分

我抱着探索未知的心态翻开了《生态文学概论》,结果却收获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文学盛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生态文学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对“生态批评”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如何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环境信息和哲学思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跨文化、跨地域的生态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这打破了我以往对生态文学的地域性局限的认知,让我了解到,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类对自然的关怀和对环境问题的担忧,都有着共通的情感基础和表达方式。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幻小说,展现了生态文学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一门学问,不如说是在与一群关注地球命运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他们的文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类行为的警醒,更饱含着对未来生态和谐的殷切期盼。

评分

《生态文学概论》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思想的镜子。而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文学在反思和塑造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展现了不同作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关于自然、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生动画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的介绍,它们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生态文学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对自然的赞美和描绘,到后来对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流派,更是一种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警示和呼唤。书中对于“生态诗歌”和“环境散文”等具体文体的探讨,也让我对生态文学的形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那些优美的诗句和朴实的散文,也可以承载如此厚重而紧迫的生态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