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宋国诚阅读系列的第三作,前两部分别介绍了左派思想及后现代思想的重要人物及概念。而这一次,则是将眼光转回我们所熟悉的华语文学,精选五十位华文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诸如白先勇、鲁迅、林海音、莫言、王安忆、钟肇政、朱天心、苏童、余华、张大春等等。以深入浅出的笔调,精准呈现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心理和社会风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人社会百年来所遭遇的矛盾与磨难,以及透过文学来追寻救赎和昇华的种种可能。
作者简介
宋国诚
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
曾任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所长,
现任该中心专任研究员。
东吴大学社会系兼任教授。
专长为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后殖民论述、后现代主义、
文化研究、现代文学批评。
着作:
《马克思的人文主义》(1990, 桂冠)
《中国跨世纪综合国力:1990-2020》(1996, 学生书局)
《后殖民论述―从法农到萨依德》(2003, 擎松)
《后殖民文学―从边缘到中心》(2004, 擎松)
《形上的流亡―20世纪的流亡书写》(2008, 擎松)
《经典50―20世纪西方小说50大》(2009, 传记文学)
《天国的崩落―20世纪的自杀作家与作品》(2010, 唐山)
《阅读后现代》(2012, 唐山)
《阅读左派―20世纪左翼思想》(2012, 唐山)
《阅读中国现代小说》(2013, 唐山)
01 孤帆远影碧空尽
―沈从文/《边城》 9
02 可怜无定河边骨
―老舍/《骆驼祥子》 19
03 春蚕作茧自缠里
―钱钟书/《围城》 25
04 暗风吹雨入寒窗
―茅盾/《子夜》 31
05 乌衣巷口夕阳斜
―白先勇/《台北人》 43
06 日暮乡关何处是
―萧红/《唿兰河传》 55
07 画梁春尽落香尘
―巴金/《家》 67
08 同是天涯沦落人
―陈映真/《将军族》 79
09 寂寞梧桐锁清秋
―郁达夫/《沉沦》 85
10 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言/《红高粱家族》 91
11 人游棋中道自生
―阿城/《棋王》 103
12 深锁春光一院愁
―鲁迅/《徬徨》 109
13 誓将热血为义死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121
14 抛掷功名还史册
―韩少功/《马桥词典》 129
15 杨花落尽子规啼
―张爱玲/《半生缘》 141
16 不是秦楼无缘分
―张恨水/《啼笑因缘》 153
17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59
18 烹刀煮剑扮英雄
―金庸/《鹿鼎记》 165
19 终岁何曾离水火
―赖和/《惹事》 171
20 镜里相看笑不成
―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177
21 黄土悲情悼儒邦
―陈忠实/《白鹿原》 183
22 繁华似梦爱如烟
―王安忆/《长恨歌》 195
23 生灭之门本原无
―李锐/《旧址》 207
24 黄土英雄泪湿襟
―司马中原/《狂风沙》 219
25 清风绿荷兵马忙
―孙犁/《荷花淀》 231
26 独立小桥风满袖
―于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237
27 佛门深居不论道
―汪曾祺/《受戒》 243
28 人间清水出芙蓉
―林语堂/《京华烟云》 249
29 青山青史未能忘
―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 265
30 困与逃的挣脱与纠缠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277
31 终年只伴一孤影
―柔石/《二月》 283
32 乘云作风任我游
―西西/《我城》 289
33 夜来风雨花落尽
―古华/《芙蓉镇》 297
34 海崃不隔原乡情
―钟理和/《原乡人》 309
35 众里寻他千百度
―林海音/《城南旧事》 321
36 天寒远放雁为伴
―张炜/《古船》 333
37 长乐未央千秋世
―鹿桥/《未央歌》 349
38 天若有情天亦老
―师陀/《果园城记》 355
39 可怜身上衣正单
―刘恒/《狗日的粮食》 361
40 过尽千帆皆不是
―朱天心/《古都》 367
41 可怜春似人将老
―苏童/《妻妾成群》 373
42 姹紫嫣红尽颓垣
―李碧华/《霸王别姬》 385
43 认得无何是本乡
―陈若曦/《尹县长》 397
44 落花犹似坠楼人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403
45 恰似飞鸿踏雪泥
―苏伟贞/《沉默之岛》 415
46 不是尘埃便风雨
―余华/《活着》 421
47 浮云缥缈抱城楼
―张大春/《四喜忧国》 427
48 看着古今都错误
―倪匡/《蓝血人》 433
49 未曾一日得双行
―李昂/《杀夫》 439
50 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名氏/《北极风情画》 445
抛掷功名还史册
―韩少功/《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199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争议最大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涉及一场有着六位被告的法律诉讼,焦点在于以词典作为写作形式是否为韩少功首创的争论,同时也涉及中国文坛上关于小说叙事形式的争论。
重新定义「词典」与「叙事」
凡是引起传统习性和思想定见的翻转,必然引起轰动和争议,《马桥词典》即是一个显例。轰动之原因在于这部着作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关于人物、剧情、叙事的形式与结构,而是以115个「语词」作为索引,拼凑出「马桥」村民的生活断片与零星故事。这种在中国文坛上崭新的创举,不仅博得「先锋」的雅号,更创造了一种「革命式的阅读」,让读者以「按词索骥」的方式,通过穿越「词网」与「词河」的效果,深切体会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而争议之原因,在于这部作品究竟是「小说」还是「词典」?由于小说没有完整的剧情,也没有典型的人物,在叙事上或许称为「说文解字」,人们不禁怀疑,用语词可以写小说吗?实际上,《马桥词典》虽然以词语为框架,并因此创造了「词典体」的风格,但它本质上是一种「解构主义—文化形态学」,一部关于「马桥」这一「地方—边缘」的历史叙事学。
传统上人们往往把词典看成是封闭的、完整的文本,并且视为标准化、正统式的解释系统。实际上,词典并不封闭,也不标准。对于「词典」的涵意,中国学者南帆说得十分贴切:
一部完整的词典是历史精华的压缩。词典是民族文化的标准贮存方式。按照结构主义者的奇妙构思,所有的思想都无法走出词典的牢笼。可以设想,一个人遇到了陌生的词汇之后,他将通过词典的查阅寻求解释;词典的解释是由更多的词汇组成,于是,新的查阅又接踵而至。这样,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在词典之中穿梭交织,经过不断的查阅一步步后退着展开……。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知识殿堂。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又不失犀利的笔触,引领我走进中国现代小说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小说风格的剖析,那种细腻的时代印记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到微观的人物刻画,再到语言的精妙运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如何将文学作品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读完某个章节,我总会忍不住去重读那些被提及的小说,发现以往忽略的细节,感受作者新的阐释所带来的启发。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认知,更是一种阅读的全新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精炼的文字传递出来。我喜欢书中对某些具有代表性小说的深度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梗概,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在那个特殊时代下的无奈与抗争。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那些作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一本小说,如何去体会文字间的情感张力,如何去感受时代的回响。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图景,仿佛我曾经只是看到一扇扇关闭的门,而这本书,则为我一一打开,让我看到了门后的广阔天地。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现代小说一直有些敬而远之,觉得它太过宏大,难以把握。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梭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丛林中,指引我避开那些容易迷失的岔路,找到那些最值得驻足的风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小说创作理念的对比分析,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它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术语,而是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作品,然后惊叹于作者的见解之独到,角度之新颖。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中国现代小说,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而这本《阅读中国现代小说》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生动且充满魅力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小说内心深处的大门。我喜欢作者在分析小说情节时,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丝毫不显杂乱的叙述方式。他能够巧妙地将不同作品、不同作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勾勒出来,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尤其是在谈及某个作家独特的叙事技巧时,那种分析的透彻和深刻,常常让我拍案叫绝。仿佛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小说,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阅读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感知,更是对社会、对人性、对时代的一种深刻洞察。
评分当拿到这本《阅读中国现代小说》时,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因为现代小说一直是我在阅读领域里的一个敏感且充满好奇的角落。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社会情绪的折射,是个人命运的沉浮。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味,仿佛邀请我去探寻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学世界。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那些充满变革的年代,去感受那些或激昂、或压抑、或迷茫、或坚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想象一下,在某个午后,捧着这本书,沉浸在鲁迅笔下的深刻思考,感受巴金笔下的家族兴衰,或者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乡土风情,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现代小说特点?它是否能深入浅出地解析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阅读的路径和方法,让我不再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漫无目的地漂泊,而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去发掘那些真正能触动我心灵深处的作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