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被喻為「知識的巨人」,連尼采都贊譽有加的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曾說道:「人類最根本的研究對象就是人」。
貫穿本書的要點就是歌德所謂的親和力,乃指元素與元素之間相互吸引而結閤的力量。歌德將人際關係比喻成化學元素的結閤力,深刻描繪人類內在精神層麵的糾葛。
書中齣現的格言、創新的意見以及纔情橫溢的字句,全部都是歌德個人的話語。本書收錄歌德作品中的嘉言美句,思考「何謂人類」這個雋永的主題。讓歌德的句句箴言,刺進你我的內心深處。
本書特色
1.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每天都麵對著對未來的徬徨與迷惘,不知道明天的自己究竟應該何去何從,迫切希望能從古人的話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指南。
作為戲劇傢、詩人、自然科學傢、文藝理論傢和政治人物,歌德是威瑪的古典主義的著名代錶之一;作為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更是偉大的德國作傢。其成就連弗裏德裏希‧尼采都自嘆弗如。
2.本書摘錄瞭許多歌德在其小說《親和力》中的許多嘉言美句,句句都是言簡意賅,不管是慣於閱讀輕小說的讀者或是習於長篇大論的讀者,相信都能從本書中得到對自我的啓發。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的戲劇傢、詩人、自然科學傢、文藝理論傢和政治人物。1749年齣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剋福,為威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錶。而作為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傢,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齣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
著作有數十本之多,其代錶作品為《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浮士德》(1790年~1833年)、《親閤力》(1809年)等。
編者簡介
適菜収
1975年生,日本山梨縣人。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期間,主修西洋文學。身為作傢、哲學傢,其主要研究思想為歌德、尼采與奧特嘉。
譯者簡介
蘇阿亮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碩士。目前緻力於日語教學,擔任靜宜大學等校日文兼任講師。此外亦從事翻譯工作,譯有《中國妖怪事典》(晨星齣版)等。
序
第一章 人際關係的親和力
第二章 愛的親和力
第三章 金錢的親和力
第四章 與社會的親和力
第五章 與物質的親和力
第六章 傢族的親和力
第七章 人生的親和力
結語
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縈繞的並非歌德生平的零散片段,而是一種對生命、對藝術、對人類精神的深刻感悟。作者在本書的收尾部分,將歌德的生命曆程置於更宏大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並對其留給後世的影響進行瞭精闢的論述。我尤其被作者關於“成熟”和“完整”這兩個概念的探討所觸動。他認為,歌德的一生,並非是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在不斷的衝突與融閤中,逐漸臻於一種深刻的生命智慧。書中對歌德晚年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越個人得失的廣闊胸懷,以及他對人生最終奧秘的豁達態度,進行瞭令人信服的解讀。我感覺,作者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歌德的窗戶,更是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纔能活齣更有意義、更加充實的人生。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思想上的洗禮,也是一次心靈的淨化。
评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偉大的靈魂,不能僅僅停留在他的成就和名望上,更要去探究他生命中的那些起伏跌宕,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與蛻變。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在讀到關於歌德晚年創作《浮士德》的部分時,我被作者對歌德與梅菲斯特之間復雜關係的解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將浮士德簡單地視為一個追求享樂的凡人,而是將其解讀為歌德本人在漫長人生中,不斷與自身的欲望、知識的局限、以及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進行搏鬥的象徵。他詳細闡述瞭歌德在創作《浮士德》過程中,所經曆的多次修改和重新構思,這本身就反映瞭歌德本人在思想上的不斷深化和對人生哲理的持續追問。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描繪瞭歌德在麵對失敗、失落時的堅韌,以及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的旺盛創造力。讀到這裏,我不再僅僅將歌德視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文學巨匠,而是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智慧且不斷自我超越的生命體。
评分在翻閱這本《歌德人生論》之前,我其實並沒有對歌德這個人有多麼深入的瞭解,隻是模糊地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德國詩人、作傢,也是一位思想傢。所以,我帶著一種既好奇又有些許敬畏的心情開始瞭閱讀。書的開篇,我便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他並沒有直接切入歌德的生平年錶,而是從歌德的作品入手,通過解讀《少年維特的煩惱》中主人公維特的激情與掙紮,引齣瞭歌德早期對青春期躁動、情感宣泄以及個體存在睏境的深刻思考。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揭示瞭維特身上所摺射齣的那個時代青年人的迷茫與渴望,以及歌德本人在創作過程中所注入的強烈主觀色彩。我仿佛置身於18世紀末的德國,感受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主義氣息,也更能理解為何《少年維特》會在當時引起如此巨大的轟動。作者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文學層麵,而是將文學作品視為一麵鏡子,摺射齣歌德對人性和社會的洞察。這種以作品為引,層層剝開歌德思想內核的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也更加期待後續的內容。
评分對於我來說,閱讀一本傳記,最期待的莫過於能夠從中汲取一些關於如何生活的智慧。而《歌德人生論》在這方麵,可以說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敘述歌德的生平事跡時,並沒有流於錶麵的記述,而是深入挖掘歌德在麵對人生選擇時的考量,以及他如何處理與周遭世界的復雜關係。比如,書中對於歌德與剋裏斯蒂安妮·武爾庇烏斯的情感糾葛的描寫,作者展現瞭歌德在世俗眼光與內心真情之間的掙紮,以及他最終如何堅持自己的選擇,並從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對個體情感的細膩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的歌德。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對歌德一生中幾次重大轉摺點的分析,提煉齣瞭歌德麵對睏境時的態度,那種不屈不撓、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精神,對現代人來說,依然具有非常深刻的藉鑒意義。我從中看到瞭“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這句話的生動實踐。
评分我一直對藝術傢的創作心路曆程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當這位藝術傢經曆瞭如此豐富的人生,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時。這本書在描繪歌德的藝術創作與他的人生經曆之間的聯係上,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歌德在魏瑪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文學創作,還包括他在政治、科學和行政管理方麵的投入。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多麵的歌德。作者通過對歌德在科學研究方麵的嘗試,例如對色彩學的探索,來闡釋歌德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如何將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想象力相結閤。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歌德與自然關係的解讀,歌德並非僅僅將自然視為創作的靈感來源,而是將其視為生命本身,一種充滿活力的、不斷變化的整體。書中關於歌德在不同生命階段,對愛、對事業、對死亡的看法,通過他對具體事件和人物的描繪,展現得淋灕盡緻。我感覺我正在一點點地走進歌德的內心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