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被喻为「知识的巨人」,连尼采都赞誉有加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说道:「人类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就是人」。
贯穿本书的要点就是歌德所谓的亲和力,乃指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吸引而结合的力量。歌德将人际关系比喻成化学元素的结合力,深刻描绘人类内在精神层面的纠葛。
书中出现的格言、创新的意见以及才情横溢的字句,全部都是歌德个人的话语。本书收录歌德作品中的嘉言美句,思考「何谓人类」这个隽永的主题。让歌德的句句箴言,刺进你我的内心深处。
本书特色
1.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每天都面对着对未来的徬徨与迷惘,不知道明天的自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迫切希望能从古人的话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指南。
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威玛的古典主义的着名代表之一;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更是伟大的德国作家。其成就连弗里德里希‧尼采都自叹弗如。
2.本书摘录了许多歌德在其小说《亲和力》中的许多嘉言美句,句句都是言简意赅,不管是惯于阅读轻小说的读者或是习于长篇大论的读者,相信都能从本书中得到对自我的启发。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国的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1749年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为威玛古典主义最着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着作有数十本之多,其代表作品为《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年)、《浮士德》(1790年~1833年)、《亲合力》(1809年)等。
编者简介
适菜収
1975年生,日本山梨县人。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期间,主修西洋文学。身为作家、哲学家,其主要研究思想为歌德、尼采与奥特嘉。
译者简介
苏阿亮
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硕士。目前致力于日语教学,担任静宜大学等校日文兼任讲师。此外亦从事翻译工作,译有《中国妖怪事典》(晨星出版)等。
序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亲和力
第二章 爱的亲和力
第三章 金钱的亲和力
第四章 与社会的亲和力
第五章 与物质的亲和力
第六章 家族的亲和力
第七章 人生的亲和力
结语
对于我来说,阅读一本传记,最期待的莫过于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如何生活的智慧。而《歌德人生论》在这方面,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叙述歌德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流于表面的记述,而是深入挖掘歌德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考量,以及他如何处理与周遭世界的复杂关系。比如,书中对于歌德与克里斯蒂安妮·武尔庇乌斯的情感纠葛的描写,作者展现了歌德在世俗眼光与内心真情之间的挣扎,以及他最终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对个体情感的细腻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歌德。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歌德一生中几次重大转折点的分析,提炼出了歌德面对困境时的态度,那种不屈不挠、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精神,对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我从中看到了“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这句话的生动实践。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伟大的灵魂,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的成就和名望上,更要去探究他生命中的那些起伏跌宕,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蜕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在读到关于歌德晚年创作《浮士德》的部分时,我被作者对歌德与梅菲斯特之间复杂关系的解读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浮士德简单地视为一个追求享乐的凡人,而是将其解读为歌德本人在漫长人生中,不断与自身的欲望、知识的局限、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进行搏斗的象征。他详细阐述了歌德在创作《浮士德》过程中,所经历的多次修改和重新构思,这本身就反映了歌德本人在思想上的不断深化和对人生哲理的持续追问。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描绘了歌德在面对失败、失落时的坚韧,以及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的旺盛创造力。读到这里,我不再仅仅将歌德视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而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且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体。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这位艺术家经历了如此丰富的人生,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时。这本书在描绘歌德的艺术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之间的联系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歌德在魏玛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还包括他在政治、科学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投入。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歌德。作者通过对歌德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尝试,例如对色彩学的探索,来阐释歌德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如何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想象力相结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歌德与自然关系的解读,歌德并非仅仅将自然视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而是将其视为生命本身,一种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整体。书中关于歌德在不同生命阶段,对爱、对事业、对死亡的看法,通过他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感觉我正在一点点地走进歌德的内心世界。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萦绕的并非歌德生平的零散片段,而是一种对生命、对艺术、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感悟。作者在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歌德的生命历程置于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并对其留给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我尤其被作者关于“成熟”和“完整”这两个概念的探讨所触动。他认为,歌德的一生,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臻于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书中对歌德晚年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广阔胸怀,以及他对人生最终奥秘的豁达态度,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读。我感觉,作者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歌德的窗户,更是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活出更有意义、更加充实的人生。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评分在翻阅这本《歌德人生论》之前,我其实并没有对歌德这个人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只是模糊地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德国诗人、作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所以,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许敬畏的心情开始了阅读。书的开篇,我便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他并没有直接切入歌德的生平年表,而是从歌德的作品入手,通过解读《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人公维特的激情与挣扎,引出了歌德早期对青春期躁动、情感宣泄以及个体存在困境的深刻思考。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揭示了维特身上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迷茫与渴望,以及歌德本人在创作过程中所注入的强烈主观色彩。我仿佛置身于18世纪末的德国,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更能理解为何《少年维特》会在当时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作者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而是将文学作品视为一面镜子,折射出歌德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这种以作品为引,层层剥开歌德思想内核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更加期待后续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