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遗落的文化史、书店史、文化人物史
东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章
殖民之岛的文艺前世、香港的今生记忆
香港诗人、学者作家陈智德
以文学、历史、音乐、流行文化为范畴,结合史料、诗作、典故、图像
为读者一一细数香港的前世今生,填写香港记忆的补遗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凌晨,最后一班客机降落,启德机场结束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任务,经过一段搬迁日子后,原来的客运大楼被分割为许多不同部分重新开放, 分租给各种不同机构,作许多不同用途。二○○三年四月,「沙士」阴霾笼罩的日子,我重回没有飞机升降的启德机场客运大楼,穿梭于人迹杳杳的不同区间,记下 种种不由自主的割裂。每感它的割裂,它的蜕变,与我们的成长都属同一轨迹。──陈智德
香港做为亚洲重要经济枢纽,有其独特的商业地位。长久以来,其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关键发展需要更深度的论述。香港诗人、学者陈智德在《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一书里,从启德机场的停用开始,回顾历史脉络,描绘今日香港的现状。「香港反覆被称甚至自称为『文化沙漠』,彷彿乐此不疲」,殊不知有《中国学生周报》、《70年代双週刊》、《盘古》、《大拇指》、《诗风》、《突破》、《素叶文学》等等几代人创建的文化刊物,像旺角的书店就是不可抹灭的阅读记忆:「至今日为止,旺角仍是九龙地区的书店集中地,多家楼上书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脏地域──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带,且有它历史的痕迹:已消失或已搬迁的包括南山、五车、洪叶、文星、东岸、贻善堂、实用、复兴、精神、学峰、紫罗兰;仍健在的有田园、新亚、乐文、学津,这四家书店至少经营了二、三十年,都是我中学时代就开始流连的所在。」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糅合了不同的文类,例如地方纪事、掌故拾遗、成长回忆、文学谈片,同时穿插个人及他人的诗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破却陆沉」──以文学为枢纽,编列地区为经纬,旁及述说、引用、评论多位香港前辈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经验描写,和自己的地方生活体验互为阐发。【下卷】「艺文丛谈」则以书与城为主调:香港的老书店、二楼书店、文艺刊物,读者彷彿进入时光隧道,在终年不散的灰尘和霉味中,那些被遗忘的书店、文艺刊物和它们承载的传统,以及书店老板、文化人,陈智德以文字为他/它们留下动人的记忆。
陈智德在《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里,范畴横跨文学、历史、音乐,结合史料、诗作与图片;他大胆提问:当许多人视「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为一种「狭窄」的题材时,又对香港的历史、香港的文学有多少认识?这是对地方书写的提醒,也戳破人们惯常的历史观,为香港的身世补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名人推荐
读《地文志》,我看到我城我民的前世今生。──陈国球(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陈智德为香港的地景与艺文做出观察的宏愿不容小觑。香港虽然是弹丸之地,然而如陈所言,「『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诚哉斯言。破却陆沉,洞昭盲瞽,陈智德的香港抒情考古,可以如是!──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作者简介
陈智德
笔名陈灭,1969年香港出生,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古文献资料库研究计划」助理编辑(1994-1997)、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客席授课导师(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副研究员(2008-2009)等职,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1992年获东海文艺创作奖诗组首奖,1993年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社会组散文佳作,另获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学创作奖新诗组奖项。评论集《愔斋书话》于2007年获第九届中文文学双年奖评论组推荐奖,诗集《市场,去死吧》于2009年获第十届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推荐奖,2012年获选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着有诗集《市场,去死吧》、《低保真》、《单声道》;评论集《解体我城:香港文学1950-2005》、《愔斋读书录》、《愔斋书话》及散文集《抗世诗话》等,另编有《三、四○年代香港诗选》、《三四○年代香港新诗论集》、《香港诗选1997-2010》等。
序一/我看陈灭的「我城景物略」──陈国球
序二/破却陆沉──陈智德的「抒情考古」书写──王德威
前记
【上卷】破却陆沉
白光熄灭九龙城
维园可以窜改的虚实
我的北角之夜
破却陆沉:从芒角到旺角
高山摇滚超简史
虎地的学院和魑魅
旗帜的倒影:调景岭一九五○─一九九六
黄幡故事探源
达德学院的诗人们
浪荡儿童乐园
【下卷】艺文丛谈
书和城
广华书店和它的灰尘
复兴书店的肥佬
书虫的形状
贻善堂的天使
冷门书刊堆叠史
最后来到东岸书店
诗人笔下的港督
大大公司与《大大月报》
十年生灭:香港的文艺刊物
主要引录文献一览
序一(节录)
我看陈灭的「我城景物略」/陈国球(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谁是陈灭?
很多年前,故人影印《信报》一篇专栏文章给我看,还笑着脸,说:「是你的仇人写的吧?」文章作者是「陈灭」,内容是评论我和朋友合编的一本书。故人的言说方式,是文人的,迷信文字有其魔力;也是庶民的,一切行为以实用为尚,不作无谓之事。
我回说:「你没有看到『灭』字的『火』吗?」
我这个解释,当然不合字源之学;可是,我看到的,确是陈灭不灭的火,那「抗世」的火。后来看到更多陈灭的诗与诗话。
后来认识了岭南大学的博士陈智德。看到智德在研讨会宣读论文,解说香港文学历史,编集香港的诗与诗论;从他说话的节奏、语调,的确是唯智尚德。
在香港,如果对文学还未绝望,大概有赖心中的一团火。在香港,如果要提倡文学,还是需要智慧、需要具备「足乎己而无待于外」的意志。
读《地文志》,我既看到陈灭,也看到陈智德:「历史不容窜改?历史一向被现实窜改,还有生命、故事、文学、香港或什么都可以……。」「音乐是一种美,摇滚教我们看穿假象。假象不美,假象令人作呕生厌,但有时竟和美融合,这是悲哀的。……」「由一九九七年起,香港的时钟开始拨快,各种事物加速消逝,彼此的距离愈行愈远……。」
读《地文志》,我看到我城我民的前世今生。
我的父母长辈,经历战火乱离、时代兴废,别去南中国的故土,只带来「休洗红」的文化记忆;同乡聚居,他们营造了香港又一个互相取暖的「半下流社会」,无效地抗衡城市经济与一切的声光化电;父亲手握一管充满乡音浓情的笔,心中有一面虚幻的旗。这许多的精神史,以超简式的书写,呈现为《地文志》。
打开《地文志》,还见到我的童年往事、我的青葱岁月,洒落在九龙半岛的西岸。「芒角」是我的「好望角」;爸爸跟小时候的我说:不要怕迷路,只要你记得弥敦道,你一定可以回到旺角西陲,你的家。像同时代的小孩、少年,我们还有一个可以历险成长的实景空间;书,还是可以手捧揭页的。花近高楼,登楼访书可以望尽天涯;由弥敦道的「港明」,花园街的「寰球」,洗衣街的「新亚」、「南山」,西洋菜街的「田园」,到奶路臣街的「学津」、「学峰」、「文星」……记忆中就是不歇之数;最有象征意义的,莫如回转地下,离棺材店不远的「广华」,店内灰尘扑面,盈眼是朦胧书影。
如斯种种,感盪心灵;《地文志》对于一辈香港人如我,弦动共鸣自是萦回不尽。
然而,《地文志》不止于伤逝的金鍼指南。智德写《地文志》,寄心乎晚明的《帝京景物略》。
方逢年序《帝京略》说:「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燕难为书,燕不可无书也。」
一个城市的故事,真的这么难说?
序二
破却陆沉──陈智德的「抒情考古」书写/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香港不是一块滋润文学生长的地方,但香港文学却有灵根自植的能力。
多少年来,香港的文人墨客,从侣伦到也斯、从刘以鬯到董启章、从张爱玲到西西,为他们生长或移驻于斯的土地书写他们的心影屐痕。笔锋所至,皆成有情文章。而放大角度,香港本身的历史与地理从无到有,或璀璨、或沧桑,又何尝不已经就是一种传奇,一种文学?
陈智德先生是诗人、学者,也是地道的香港人。他凭着个人对香港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文学香港的深情,写出了一本独特的散文集《地文志》。这本散文集糅合了不同的文类,地方纪事、掌故拾遗、成长回忆、文学谈片,无不引人入胜。述之叙之不足处,又穿插个人及他人的诗作。以此更加凸显本书作为极具魅力的个人书写风格。
陈智德娓娓回忆香港启德机场的升沉,如何与九龙半岛、甚至遗民历史相辅相成;北角的一晌繁华,竟成为三代诗人李育中、马朗、也斯的生涯註脚;维多利亚公园见证香港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以及与作家如辛其氏等的创作起伏。屯门万丈高楼兴起,掩不住原来魑魅虎狼的阴影;调景岭曾经的风风雨雨,又埋藏多少人的家国心事?
少年陈智德出入港九大街小巷,但让他驻足最久的地方是书店。这是香港文学最奇特的所在。陋街深处,危楼一角,却偏偏散发出书香,或更多时候是霉臭,的味道。广华复兴,青文东岸,就在狭仄的空间中、层三叠四的书堆里,一个文学启蒙的故事缓缓展开。曾几何时,少年已经微近中年,那一间间书店已经歇业关门,那灰尘中的风雅只成为少数人的回忆。
在这层意义上,《地文志》所要从事的是一个人的考古学。陈智德其生也晚,已经错过香港文学无端兴起的那神奇的一刻,而后现代加后社会主义治下的香港,以往人文景观快速崩毁。他寻寻觅觅,钩沉访旧,无非期望在一个时代灰飞烟灭之前,考证、存留一鳞半爪的证据。就像在熙熙攘攘的旺角闹市地下,谁能想像能发掘出汉代、晋代、唐代文物?在浮光掠影的生活中,想必还有珍贵的文学静静等待有缘的读者:
事物之真象,向为我辈所执着,然诗人笔下之城市,每多流光幻象,唯秉烛探照,终见本真幽隐其内。
陈智德的考古学又是一种抒情考古学,此无他,他考察的对象是文字的因缘,情感的流转,想像的归宿。「抒情考古」语出汪曾祺,原用来描述业师沈从文后半生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的方法。一九四九年后,沈从文无缘继续创作,却在工艺史里发现了另外一种「创作」的可能,并从中有了深刻体悟。沈在《抽象的抒情》(一九六一)写道,生命的发展「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远的空间,让另外一时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陈智德也许无从比拟大师所经历的生命斫丧。但在面对历史的另一刻僵局时,是否也心有慼慼焉?用陈所敬重的女作家钟玲玲的话来说,《地文志》所要追寻记录的正是「时光中无法摧毁的煳状物,终于凝固为形状不一的物质,成为心灵中,易碎的珍爱物」。
《地文志》的书名或有谐仿《汉书.艺文志》─中国最早艺文经籍的目录─的意图。无论如何,陈智德为香港的地景与艺文做出观察的宏愿不容小觑。香港虽然是弹丸之地,然而如陈所言,「『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诚哉斯言。破却陆沉,洞昭盲瞽,陈智德的香港抒情考古,可以如是!
前记
陈智德
我的文学启蒙不在学校或课本,而是初中时代旺角奶路臣街一带的路边书摊,继而是楼上的书店,仍记得初次读到一九四八年上海星群版辛笛《手掌集》、一九七五年台北志文出版社新潮丛书杨牧《瓶中稿》和一九八二年香港素叶版马博良《焚琴的浪子》三书的情形,盛载真正文艺的书籍那温婉而坚轫的本质,教我着迷而无从脱离。
辛笛〈夏夜的和平〉一诗这样写上海:「最后一列电车回厂了/都市心脏停止它不自然的抽搐」,杨牧〈瓶中稿〉有这样的名句:「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马博良〈北角之夜〉这样写香港的北角:「最后一列的电车落寞地驶过后/远远交叉路口的小红灯熄了」;三首诗谈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本土经验,正给时届初中年纪的我以莫大的震动和启发。
由那时开始,我矢志从事文学,不觉流连至今。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华到香港,无论走到何处,都离不开脚踏的土地。本土经验本就是我们的成长以至更大范围下的共同体社会经验,我们生活其中,也愈发认清我与非我的真幻;是以书写本土绝不等同歌颂本土,本土也有许多负面事物,教我们疾首,我们有时也向往遥远的他方、愿意承接更古老的传统、参与更宏大的整体世界,但知每一个出发点,不都由当下脚踏的土地开始。
二○一二年,我有幸获选为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画的香港作家,八月底出发赴美,参与为期两个半月的计画,与国际作家交流之余,我把握近几年难得的空闲,起草构思多时的《地文志》系列写作,本书大部分文章的初稿,都在爱荷华完成。除了珍贵的闲暇,也认识到国际作家层次不同的本土关怀,让我再思本土经验的普世共性。十一月中回港后,以仅有的工余时间修订内容、补充资料,再加入若干增补过内容的旧文,耗时多月始得完书。
本书以散文形式撰写,结合香港文学的地方书写、历史掌故和我个人的地方生活体验,穿插他人及我个人的相关文学片段,节录的文字有新诗也有旧诗,有散文也有小说的片段,由此引申出相应的评论性文字,但不同于学术评论,主要用以结合我个人的地方生活体验,互为阐发,也尝试让散文与自己的诗作融合,有时,散文部分成了诗的载体,有时是诗作为文意未尽的延伸。本书追迹地方性的文学故事,建构基于本土文化认同的情志和关怀,这样的散文创作,用现有的术语来说,或可归入一种「地志书写」,但应该不完全等同,我姑且暂称为一种「地文志体」。
我知道许多人视「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为一种「狭窄」的题材,我不想在这里申辩,只想说,香港一地,无论感觉多狭窄,从文学的角度,与地球每寸土地、每个城市都是平等的。我时常自警于本土之可能褊狭和自我封闭,然而「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如果本书最终也沦入「狭窄」之议,责任在我力有不逮,与香港无干。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首有言:「夫都燕,天人所合发也。阴阳异特,睠顾维宅,吾知之以天。流泉膴原,士烝民止,吾知之以人。此《帝京景物略》所为着也。」本书也差不多以同一态度去写香港,也同样视香港是由「天人所合发」,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历史,以至由土地化生的愿望、情志,本归于更超越的共同。愿这书属于香港,也献予所有关怀土地的人、写给与大地同一唿息的地方─即使不现实,至少可作此文学幻想。是为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