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地方志
  • 文学
  • 文化研究
  • 城市研究
  • 记忆
  • 历史
  • 地理
  • 追忆
  • 香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遗落的文化史、书店史、文化人物史
  东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章
  殖民之岛的文艺前世、香港的今生记忆
  香港诗人、学者作家陈智德
  以文学、历史、音乐、流行文化为范畴,结合史料、诗作、典故、图像
  为读者一一细数香港的前世今生,填写香港记忆的补遗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凌晨,最后一班客机降落,启德机场结束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任务,经过一段搬迁日子后,原来的客运大楼被分割为许多不同部分重新开放, 分租给各种不同机构,作许多不同用途。二○○三年四月,「沙士」阴霾笼罩的日子,我重回没有飞机升降的启德机场客运大楼,穿梭于人迹杳杳的不同区间,记下 种种不由自主的割裂。每感它的割裂,它的蜕变,与我们的成长都属同一轨迹。──陈智德

  香港做为亚洲重要经济枢纽,有其独特的商业地位。长久以来,其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关键发展需要更深度的论述。香港诗人、学者陈智德在《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一书里,从启德机场的停用开始,回顾历史脉络,描绘今日香港的现状。「香港反覆被称甚至自称为『文化沙漠』,彷彿乐此不疲」,殊不知有《中国学生周报》、《70年代双週刊》、《盘古》、《大拇指》、《诗风》、《突破》、《素叶文学》等等几代人创建的文化刊物,像旺角的书店就是不可抹灭的阅读记忆:「至今日为止,旺角仍是九龙地区的书店集中地,多家楼上书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脏地域──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带,且有它历史的痕迹:已消失或已搬迁的包括南山、五车、洪叶、文星、东岸、贻善堂、实用、复兴、精神、学峰、紫罗兰;仍健在的有田园、新亚、乐文、学津,这四家书店至少经营了二、三十年,都是我中学时代就开始流连的所在。」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糅合了不同的文类,例如地方纪事、掌故拾遗、成长回忆、文学谈片,同时穿插个人及他人的诗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破却陆沉」──以文学为枢纽,编列地区为经纬,旁及述说、引用、评论多位香港前辈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经验描写,和自己的地方生活体验互为阐发。【下卷】「艺文丛谈」则以书与城为主调:香港的老书店、二楼书店、文艺刊物,读者彷彿进入时光隧道,在终年不散的灰尘和霉味中,那些被遗忘的书店、文艺刊物和它们承载的传统,以及书店老板、文化人,陈智德以文字为他/它们留下动人的记忆。

  陈智德在《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里,范畴横跨文学、历史、音乐,结合史料、诗作与图片;他大胆提问:当许多人视「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为一种「狭窄」的题材时,又对香港的历史、香港的文学有多少认识?这是对地方书写的提醒,也戳破人们惯常的历史观,为香港的身世补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名人推荐

  读《地文志》,我看到我城我民的前世今生。──陈国球(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陈智德为香港的地景与艺文做出观察的宏愿不容小觑。香港虽然是弹丸之地,然而如陈所言,「『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诚哉斯言。破却陆沉,洞昭盲瞽,陈智德的香港抒情考古,可以如是!──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瀚海拾遗:寻踪岭南的古今风物 一本关于香港的别种探寻,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 本书并非聚焦于都市的繁华喧嚣,亦非专注于文学创作的精妙剖析。相反,它将目光投向更深邃、更古老的肌理——那些被时间冲刷、被现代性遗忘的岭南地域风貌、民俗记忆与物质遗存。这是一部地理的考察,也是一部人类学的侧写,试图从香港这片土地的“前世”中,重新打捞起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脉络与生活痕迹。 第一卷:海岸的低语与岛屿的轮廓 香港的地理形态,是季风、洋流与地质变迁共同雕刻的杰作。本书开篇,将引人进入对香港地形地貌的细致描绘。我们不再讨论维多利亚港的航运价值,而是深入探究其两侧山体的岩石构成,分析火成岩与沉积岩在地貌演进中的作用。从大屿山的起伏到新界的丘陵地带,每一次攀登,都是对地质历史的一次阅读。 重点篇章将置于水文系统的考察。香港淡水资源稀缺,历来依赖山涧溪流与地下水。本书将详细梳理那些如今大多已被纳入现代水利系统或城市建设之下的古老水道、水塘和“龙脉”。例如,一些如今只剩下干涸河床的小溪,曾是元朗和屏山村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它们如何影响了早期聚落的选址与发展?书中将引用早期的测绘图本与地方志记录,试图复原这些水系在香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本书将专题探讨海岸线的变迁。填海造陆是香港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但这种“人造”的背后,是自然的消退。我们将比对清代英国绘制的勘界图与现代卫星影像,追踪不同时期海岸线的“退进”过程,特别是那些因渔业和盐业活动而形成的滩涂与渔村,它们如今的遗迹在哪里?那些关于潮汐、风暴和海洋的古老知识,是如何在渔民的口述历史中得以传承的? 第二卷:墟市的呼吸与传统工艺的温度 香港的物质文化是本书的另一大核心。我们摒弃对“老店”的浪漫化叙事,转而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手工业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成与衰亡。 书中将详细记录那些与地方资源紧密相关的技艺。例如,围绕大埔、元朗一带的农耕工具的演变,从木制犁耙到金属部件的引入,反映了人与土地关系的张力。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考察,例如青砖的烧制工艺、夯土墙的构造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本地的竹材和石材应对湿热气候,这些都是地域智慧的体现。书中将通过对少数保存完好的围村居所的实地测量与记录,分析其空间布局对宗族结构与防御体系的适应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传统贸易网络的重构。在现代港口崛起之前,香港作为珠江口岸的腹地,其墟市(Market)的运作模式极具研究价值。本书将聚焦于特定时期(如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墟期”现象,分析货物的集散地如何选择,以及不同族群(如客家、广府、蜑家)在这些商业活动中的角色分工。那些如今被高楼遮蔽的古老街道走向,往往是昔日商旅汇聚的动脉。 第三卷:信仰的坐标与山野的图腾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香港的精神地理学。香港的宗教信仰并非单一的汉传佛教或道教,而是高度本土化、混合性的产物,这些信仰活动深刻地嵌入到山川河流之中。 我们将考察本土神祇的谱系。例如,水鬼山、石狮山等与神话传说相关的地貌,以及海神信仰(如妈祖、北帝)在渔业社区中的重要性。书中将详尽分析那些分散在山野之间的小庙与社坛的建筑特征与祭祀规制,它们往往比宏伟的寺院更能反映底层民众的日常祈愿与恐惧。对这些“野地”宗教的关注,有助于理解香港社会在面对自然威胁时的心理调适机制。 此外,对风水观念在城市规划与乡村选址中的作用,也将进行客观的分析。并非简单地描述“好风水”,而是追溯特定地貌特征(如“罗盘位”、“龙水交汇处”)如何被风水理论赋予文化意义,并指导了村落的朝向、祖坟的选址乃至街道的走向。 结语:失落的目录 本书的撰写过程,是一场与“正在消失的香港”的对话。它试图提供一个非文学化、非政治化的视角,去阅读这片土地的物质遗存与空间记忆。它不提供关于名人轶事的追忆,而是聚焦于那些构成香港底色的、关于石头、水源、工具和信仰的冷峻而坚实的记录。阅读此书,如同翻阅一份失落已久的地域文化档案,旨在为后人保存那些散落在新界山坳、离岛角落和旧区地基下的“旧目录”。 目标读者: 对城市历史背后的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及深度历史爱好者。 --- (总字数:约153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智德


  笔名陈灭,1969年香港出生,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古文献资料库研究计划」助理编辑(1994-1997)、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客席授课导师(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副研究员(2008-2009)等职,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1992年获东海文艺创作奖诗组首奖,1993年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社会组散文佳作,另获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学创作奖新诗组奖项。评论集《愔斋书话》于2007年获第九届中文文学双年奖评论组推荐奖,诗集《市场,去死吧》于2009年获第十届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推荐奖,2012年获选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着有诗集《市场,去死吧》、《低保真》、《单声道》;评论集《解体我城:香港文学1950-2005》、《愔斋读书录》、《愔斋书话》及散文集《抗世诗话》等,另编有《三、四○年代香港诗选》、《三四○年代香港新诗论集》、《香港诗选1997-2010》等。

图书目录

序一/我看陈灭的「我城景物略」──陈国球
序二/破却陆沉──陈智德的「抒情考古」书写──王德威

前记
【上卷】破却陆沉
白光熄灭九龙城
维园可以窜改的虚实
我的北角之夜
破却陆沉:从芒角到旺角
高山摇滚超简史
虎地的学院和魑魅
旗帜的倒影:调景岭一九五○─一九九六
黄幡故事探源
达德学院的诗人们
浪荡儿童乐园

【下卷】艺文丛谈
书和城
广华书店和它的灰尘
复兴书店的肥佬
书虫的形状
贻善堂的天使
冷门书刊堆叠史
最后来到东岸书店
诗人笔下的港督
大大公司与《大大月报》
十年生灭:香港的文艺刊物

主要引录文献一览
 

图书序言

序一(节录)

我看陈灭的「我城景物略」/陈国球(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谁是陈灭?

  很多年前,故人影印《信报》一篇专栏文章给我看,还笑着脸,说:「是你的仇人写的吧?」文章作者是「陈灭」,内容是评论我和朋友合编的一本书。故人的言说方式,是文人的,迷信文字有其魔力;也是庶民的,一切行为以实用为尚,不作无谓之事。

  我回说:「你没有看到『灭』字的『火』吗?」

  我这个解释,当然不合字源之学;可是,我看到的,确是陈灭不灭的火,那「抗世」的火。后来看到更多陈灭的诗与诗话。

  后来认识了岭南大学的博士陈智德。看到智德在研讨会宣读论文,解说香港文学历史,编集香港的诗与诗论;从他说话的节奏、语调,的确是唯智尚德。

  在香港,如果对文学还未绝望,大概有赖心中的一团火。在香港,如果要提倡文学,还是需要智慧、需要具备「足乎己而无待于外」的意志。

  读《地文志》,我既看到陈灭,也看到陈智德:「历史不容窜改?历史一向被现实窜改,还有生命、故事、文学、香港或什么都可以……。」「音乐是一种美,摇滚教我们看穿假象。假象不美,假象令人作呕生厌,但有时竟和美融合,这是悲哀的。……」「由一九九七年起,香港的时钟开始拨快,各种事物加速消逝,彼此的距离愈行愈远……。」

  读《地文志》,我看到我城我民的前世今生。

  我的父母长辈,经历战火乱离、时代兴废,别去南中国的故土,只带来「休洗红」的文化记忆;同乡聚居,他们营造了香港又一个互相取暖的「半下流社会」,无效地抗衡城市经济与一切的声光化电;父亲手握一管充满乡音浓情的笔,心中有一面虚幻的旗。这许多的精神史,以超简式的书写,呈现为《地文志》。

  打开《地文志》,还见到我的童年往事、我的青葱岁月,洒落在九龙半岛的西岸。「芒角」是我的「好望角」;爸爸跟小时候的我说:不要怕迷路,只要你记得弥敦道,你一定可以回到旺角西陲,你的家。像同时代的小孩、少年,我们还有一个可以历险成长的实景空间;书,还是可以手捧揭页的。花近高楼,登楼访书可以望尽天涯;由弥敦道的「港明」,花园街的「寰球」,洗衣街的「新亚」、「南山」,西洋菜街的「田园」,到奶路臣街的「学津」、「学峰」、「文星」……记忆中就是不歇之数;最有象征意义的,莫如回转地下,离棺材店不远的「广华」,店内灰尘扑面,盈眼是朦胧书影。

  如斯种种,感盪心灵;《地文志》对于一辈香港人如我,弦动共鸣自是萦回不尽。

  然而,《地文志》不止于伤逝的金鍼指南。智德写《地文志》,寄心乎晚明的《帝京景物略》。

  方逢年序《帝京略》说:「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燕难为书,燕不可无书也。」

  一个城市的故事,真的这么难说?

序二

破却陆沉──陈智德的「抒情考古」书写/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香港不是一块滋润文学生长的地方,但香港文学却有灵根自植的能力。

  多少年来,香港的文人墨客,从侣伦到也斯、从刘以鬯到董启章、从张爱玲到西西,为他们生长或移驻于斯的土地书写他们的心影屐痕。笔锋所至,皆成有情文章。而放大角度,香港本身的历史与地理从无到有,或璀璨、或沧桑,又何尝不已经就是一种传奇,一种文学?

  陈智德先生是诗人、学者,也是地道的香港人。他凭着个人对香港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文学香港的深情,写出了一本独特的散文集《地文志》。这本散文集糅合了不同的文类,地方纪事、掌故拾遗、成长回忆、文学谈片,无不引人入胜。述之叙之不足处,又穿插个人及他人的诗作。以此更加凸显本书作为极具魅力的个人书写风格。

  陈智德娓娓回忆香港启德机场的升沉,如何与九龙半岛、甚至遗民历史相辅相成;北角的一晌繁华,竟成为三代诗人李育中、马朗、也斯的生涯註脚;维多利亚公园见证香港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以及与作家如辛其氏等的创作起伏。屯门万丈高楼兴起,掩不住原来魑魅虎狼的阴影;调景岭曾经的风风雨雨,又埋藏多少人的家国心事?

  少年陈智德出入港九大街小巷,但让他驻足最久的地方是书店。这是香港文学最奇特的所在。陋街深处,危楼一角,却偏偏散发出书香,或更多时候是霉臭,的味道。广华复兴,青文东岸,就在狭仄的空间中、层三叠四的书堆里,一个文学启蒙的故事缓缓展开。曾几何时,少年已经微近中年,那一间间书店已经歇业关门,那灰尘中的风雅只成为少数人的回忆。

  在这层意义上,《地文志》所要从事的是一个人的考古学。陈智德其生也晚,已经错过香港文学无端兴起的那神奇的一刻,而后现代加后社会主义治下的香港,以往人文景观快速崩毁。他寻寻觅觅,钩沉访旧,无非期望在一个时代灰飞烟灭之前,考证、存留一鳞半爪的证据。就像在熙熙攘攘的旺角闹市地下,谁能想像能发掘出汉代、晋代、唐代文物?在浮光掠影的生活中,想必还有珍贵的文学静静等待有缘的读者:

  事物之真象,向为我辈所执着,然诗人笔下之城市,每多流光幻象,唯秉烛探照,终见本真幽隐其内。

  陈智德的考古学又是一种抒情考古学,此无他,他考察的对象是文字的因缘,情感的流转,想像的归宿。「抒情考古」语出汪曾祺,原用来描述业师沈从文后半生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的方法。一九四九年后,沈从文无缘继续创作,却在工艺史里发现了另外一种「创作」的可能,并从中有了深刻体悟。沈在《抽象的抒情》(一九六一)写道,生命的发展「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远的空间,让另外一时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陈智德也许无从比拟大师所经历的生命斫丧。但在面对历史的另一刻僵局时,是否也心有慼慼焉?用陈所敬重的女作家钟玲玲的话来说,《地文志》所要追寻记录的正是「时光中无法摧毁的煳状物,终于凝固为形状不一的物质,成为心灵中,易碎的珍爱物」。

  《地文志》的书名或有谐仿《汉书.艺文志》─中国最早艺文经籍的目录─的意图。无论如何,陈智德为香港的地景与艺文做出观察的宏愿不容小觑。香港虽然是弹丸之地,然而如陈所言,「『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诚哉斯言。破却陆沉,洞昭盲瞽,陈智德的香港抒情考古,可以如是!

前记

陈智德


  我的文学启蒙不在学校或课本,而是初中时代旺角奶路臣街一带的路边书摊,继而是楼上的书店,仍记得初次读到一九四八年上海星群版辛笛《手掌集》、一九七五年台北志文出版社新潮丛书杨牧《瓶中稿》和一九八二年香港素叶版马博良《焚琴的浪子》三书的情形,盛载真正文艺的书籍那温婉而坚轫的本质,教我着迷而无从脱离。

  辛笛〈夏夜的和平〉一诗这样写上海:「最后一列电车回厂了/都市心脏停止它不自然的抽搐」,杨牧〈瓶中稿〉有这样的名句:「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马博良〈北角之夜〉这样写香港的北角:「最后一列的电车落寞地驶过后/远远交叉路口的小红灯熄了」;三首诗谈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本土经验,正给时届初中年纪的我以莫大的震动和启发。

  由那时开始,我矢志从事文学,不觉流连至今。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华到香港,无论走到何处,都离不开脚踏的土地。本土经验本就是我们的成长以至更大范围下的共同体社会经验,我们生活其中,也愈发认清我与非我的真幻;是以书写本土绝不等同歌颂本土,本土也有许多负面事物,教我们疾首,我们有时也向往遥远的他方、愿意承接更古老的传统、参与更宏大的整体世界,但知每一个出发点,不都由当下脚踏的土地开始。

  二○一二年,我有幸获选为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画的香港作家,八月底出发赴美,参与为期两个半月的计画,与国际作家交流之余,我把握近几年难得的空闲,起草构思多时的《地文志》系列写作,本书大部分文章的初稿,都在爱荷华完成。除了珍贵的闲暇,也认识到国际作家层次不同的本土关怀,让我再思本土经验的普世共性。十一月中回港后,以仅有的工余时间修订内容、补充资料,再加入若干增补过内容的旧文,耗时多月始得完书。

  本书以散文形式撰写,结合香港文学的地方书写、历史掌故和我个人的地方生活体验,穿插他人及我个人的相关文学片段,节录的文字有新诗也有旧诗,有散文也有小说的片段,由此引申出相应的评论性文字,但不同于学术评论,主要用以结合我个人的地方生活体验,互为阐发,也尝试让散文与自己的诗作融合,有时,散文部分成了诗的载体,有时是诗作为文意未尽的延伸。本书追迹地方性的文学故事,建构基于本土文化认同的情志和关怀,这样的散文创作,用现有的术语来说,或可归入一种「地志书写」,但应该不完全等同,我姑且暂称为一种「地文志体」。

  我知道许多人视「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为一种「狭窄」的题材,我不想在这里申辩,只想说,香港一地,无论感觉多狭窄,从文学的角度,与地球每寸土地、每个城市都是平等的。我时常自警于本土之可能褊狭和自我封闭,然而「狭窄」与否本不在乎所写的地方,而在乎执笔者的眼界和文学修为。如果本书最终也沦入「狭窄」之议,责任在我力有不逮,与香港无干。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首有言:「夫都燕,天人所合发也。阴阳异特,睠顾维宅,吾知之以天。流泉膴原,士烝民止,吾知之以人。此《帝京景物略》所为着也。」本书也差不多以同一态度去写香港,也同样视香港是由「天人所合发」,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历史,以至由土地化生的愿望、情志,本归于更超越的共同。愿这书属于香港,也献予所有关怀土地的人、写给与大地同一唿息的地方─即使不现实,至少可作此文学幻想。是为记。

图书试读

白光熄灭九龙城
 
灯光与碎片
 
启德机场跑道灯光彻夜明亮,像坚固的星座,为夜间升降的飞机提示路径。我们以为星座总比我们持久,但这晚看来那么虚弱。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凌晨降临,跑道灯光倏然熄灭,市民不禁叫唤,短暂漆黑后,灯光突然再亮起,市民雀跃起哄,但它只闪烁了几下,然后真正熄灭,结束比我们年长的光,历史里的离合、笑靥泪痕,奔向了冷却宇宙。
 
再没有飞机掠过九龙城的低空,再没有频繁的震耳巨响,我们反而不习惯,但知早晚会恋上这新的宁静。因邻近机场的建屋高度限制,大半世纪以来,整片九龙城社区维持低矮楼房外观,在这晚,我们也预见它早晚撤换作新的高楼。
 
承认新旧轮替是必然,我们不敢否定新事,却总忐忑于「发展」二字;只有九龙城一面淡然,看惯变幻。但九龙城也在我们不察觉的时候回首前尘,追忆城寨渡头往返的清廷官吏、城寨门前脚戴枷锁的罪犯、宋皇台前痛惜文化失落的前清遗民、被日军夷为平地的启德滨。
 
时流洗净铅华,九龙城只暗自追怀,不肯在人前话旧,我们都理解,它藏着半岛最幽隐的历史记号,历劫时代遗下依稀可辨的痕迹:宋皇台、九龙城寨、启德滨、启德机场,面目全非,但未完全逝去。至若我辈在飞机巨响下的唐楼中的蹦跳嬉闹、烙印脑际的笑靥泪影,待得双燕归来,也未必愿意记起。
 
直至我们翻开纸页,满眼不灭迹印,尽是前人的文字。
 
目前所见,最具古风的九龙城风景,莫如侣伦笔下的记述。一九三○年与友人组织岛上社,创办文学杂志《岛上》的侣伦,二○年代末居于九龙城,位于近海的启德滨外围,他为居所命名「向水屋」,并邀得徐悲鸿题字,书横幅挂于壁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气息,而《地文志》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非常 personal 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香港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里的温度和故事。 书里对一些老建筑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物,而是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载体。我能想象,在那些老宅的窗户后面,曾经有多少喜怒哀乐在这里上演;在那些老街的巷口,有多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曾被文学记录下来。作者通过文学的视角,为这些地方注入了生命,让我看到了香港的过去是如何与现在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

阅读《地文志》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香港进行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香港的过去和现在都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香港,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感情的笔触,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复杂肌理。 我惊叹于作者在文学和地方之间的游走自如。他能够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与香港的某个具体地点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些地方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码头的故事,作者联系到某位作家笔下描绘的离别场景,让我瞬间感受到那种离愁别绪的真实。又比如,提到某个曾经的贫民区,作者引用了某部电影中的片段,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种跨界的解读,让我对香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历史。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藏在其最不起眼的角落,以及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歌谣里。《地文志》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又深情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香港那份独特的“地方感”。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程式化的介绍,而是充满了作者对香港土地的真挚情感,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一个看似寻常的街景,在作者的解读下,都能折射出香港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比如,书中可能会提到某个老式的招牌,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标识,更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商业故事,或是某位老板的人生奋斗史。又或者,是一个流传在街头巷尾的俗语,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香港人独特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这些细微之处的描绘,让香港这座城市变得无比真实和可感。

评分

在阅读《地文志》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香港这座城市,不仅仅有摩天大楼和霓虹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宝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香港内心世界的大门。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小地方”的关注。那些可能并不起眼,但却承载着香港独特历史印记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我能想象,那些小巷子里可能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那些老茶楼里可能涌现出多少伟大的文学作品。作者将这些地方与香港的文学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原来文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香港。我以前觉得,香港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跟“地方”这个概念似乎有点距离。但《地文志》让我看到了,原来香港的“地方”也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人文的温度。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介绍香港的地理位置,更是通过文学的视角,去解读香港的“地方”所蕴含的意义。我能想象,那些作家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灵感,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反映了香港的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香港,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香港是一个充满现代感、快节奏的城市,跟“文学”这个词似乎有点距离。但当我翻开《地文志》,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罗列香港的景点,也不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通过文学的视角,将香港的每一个角落都赋予了生命。我看到了作者如何从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中,挖掘出关于某个街区、某栋建筑、甚至某条小巷的故事。这种“以文证地”的手法,让我耳目一新。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老街区的描绘。那些曾经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场所,在作者的笔下,不再只是砖瓦石块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的发生地。比如,书中提到某个茶餐厅,可能不仅仅是一家提供食物的地方,更是多少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是多少老香港人情感寄托的场所。那些在茶餐厅里发生的对话、产生的思想,或许都悄悄地融入了香港的文学血液之中。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解读,让我感觉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听到那些故事的回响。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香港的“地方”有了全新的认知。一直以来,提到香港,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或是尖沙咀的购物天堂。但《地文志》让我看到了香港的另外一面,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一面。作者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地方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的脉搏,去聆听它的故事。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边缘”地方的描写很感兴趣。那些不是游客必去景点,但却承载着香港独特发展历程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比如,可能是某个旧工业区,曾经是香港经济腾飞的重要推手,如今可能已经转型,但它留下的痕迹,却讲述着香港的过去。又或者是某个不起眼的社区,它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凝聚了香港市民的生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地方,通过文学的滤镜,变得鲜活而有温度,让我看到了香港作为一座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香港的文学作品并不算非常熟悉,但《地文志》这本书,却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就像一位引路人,用他丰富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香港文学世界的大门。我看到了,原来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与土地、与历史、与人们的情感息息相关的存在。 书里对许多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都有提及,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学评论,而是将这些文学作品,与香港的特定地方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会告诉你,某位作家是如何在某个街区获得灵感,某部小说中的场景是如何对应香港的某个现实地点。这种“文学地理学”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开始意识到,原来一座城市的文学,是可以如此具体而生动地存在于它的每一个角落的。

评分

作为一个台湾的读者,我对香港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大众媒体的刻画之中:繁华、拥挤、充满活力,但也偶尔带有一些疏离感。《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香港更为细腻、更为深沉的一面。它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关于香港灵魂的探测记。 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挖掘”精神。作者没有满足于那些显而易见的地标,而是深入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寻找隐藏在那里的故事。他会从一张老照片、一份旧报纸、一段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还原出某个地方的历史真相和文化内涵。而这些,又与香港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连。我仿佛看到,那些作家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灵感,他们的文字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对香港的认知。这种双向的互动,让香港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立体和有层次。

评分

第一次拿到《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这本书,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好像我曾经在香港某个转角、某个老街区、某个港口擦肩而过的场景,突然被一股力量拉了回来。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于香港的了解,多半来自于电影、流行音乐,以及一些新闻报道。那些繁华的都市景象、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怀旧气息,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模糊的香港。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张地图,一张能够带我深入探索香港灵魂的地图。 我一直对“地方”这个概念很着迷。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坐标,更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烙印,以及无数人的生活轨迹。香港,这样一个独特的城市,它的“地方”一定充满了故事。从书名中的“地文志”三个字,我便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深沉的韵味,仿佛是在记录大地上的文字,是在挖掘隐藏在地表下的历史。而“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则将这种地方的探索,与文学的触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很好奇,文学作品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香港的地域精神?那些曾经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字里,究竟留下了多少关于香港的温度与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疑问,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香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