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书

日夜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向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致敬
韩少功以《日夜书》向50后「致青春」

  2010年第2届纽曼华语文学奖得主
  以《马桥词典》享誉国际
  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韩少功
  酝酿十年 最新长篇小说
  献给命运、献给同代人的标竿之作
  为他们画像,为他们说话,写出他们这代人在当下的命运
  重现中国大陆50后一代知青的真实生活
  纪念自己这代人过去的岁月。

  窗外有远近高低的蛙鸣,有春天的温润,有一种生活重新开始的蓬蓬勃勃。
  这样一个美丽的春江花月夜,这一个应该遥想远方和未来的时刻,下流话题实在不合时宜。
  「不,生活中还有别的什么……」我也卷上了菸草,「一定有更高的东西。」

  韩少功最新长篇小说《日夜书》描述在白马湖一起生活的五位朋友:玩世不恭的艺术家姚大甲、活在世俗眼光里的企业家郭又军、智识上高人一等的工人贺亦民、自负的流亡青年马涛、看尽人间现实的官员陶小布,在知青下乡的往昔已然远去,三十年间各自的命运与交会的轨迹。

  小说从浪荡不羁、后来成为前卫艺术家的知青同伴姚大甲开始写起,一直到擅长理论的知青精神领袖马涛的女儿笑月意外去世,描写了一个朋友群体从知青时代开始的各种命运轨迹,通过日、夜,体现时间的漫长感。小说通过几位50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

  《日夜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年少远离原有生活的新鲜与不安,步入社会的挫败,因应时序变换而惊觉自己已然失去的筹码,使得这一代人既边缘又主流,既畸零荒诞又不缺乏世间普同的喜悦,继而显现的是他们性格中的矛盾与光辉。

  《日夜书》聚焦于年岁的转移下,五位青年人价值观的松动与情感的离合,既是他们的生命之书,也是一个时代以日日夜夜所投射出的光谱:人生有许多活法,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活法,有更高的东西,那更高的在哪里?他们不见得明白时代给予的使命,但也就照着日历一页页过了下去,然而,在宿命中保留梦想,接受磨难且不甘于失败,也就是人性中理想的最高证明。

  《日夜书》的故事由两段时间构成,一段是知青时代,一段是后知青时代。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在这两个时间里不断交叉,淡入,淡出;一段严酷的革命岁月,一个日常的世俗年代,小说在其间的穿梭来去自如。

  《日夜书》以韩少功当年下乡的湖南农村为原型,小说一开始出场的,就是一群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骨灰级文青──他们可以用小提琴拉出柴可夫斯基,知道拉斐尔、达‧文西、米开朗基罗比红薯、猪仔更重要,喜欢在树林里畅谈人生。而知青精神领袖马涛和他的祕密小组,甚至具有政治雄心和社会改革的抱负,是那个时代青年中的佼佼者。遭到告密后,马涛深夜入狱,小组成员如惊弓之鸟,四下逃窜。多年后,马涛作为异议分子流亡海外,而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友人也在随后变幻莫测的「后知青时代」中潜泳沉浮,伤痕累累,上演了一出「像是畸人录,又像是英雄传」的好戏。

名人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陈思和(文学评论家)
  像是畸人录,又像是英雄传,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格非(小说家)
  整整一代人的安魂曲。──欧阳江河(诗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少功


  汉族,1953年1月出生于中国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现居海南。

  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最新中篇小说《红苹果例外》、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以及着名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1997)、《亚洲週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1999年)、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以及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2002);此外他于2010年荣获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被两岸三地专家推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作品已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我去学校查看升学名单的公告,然后在双槓上闲坐了一会儿,准备回家做煤球。我知道,政策规定不满十六週岁的可继续升学,父母身边也可留下一名子女,我是两条都合得上,不必下乡当知青,被不少同学羡慕。
 
我似乎还能继续坐双槓,投射纸飞机,在上学的路上盘带小石块,去学校后门外的小店里吃米粉,把酸辣汤喝得一如既往。
 
下雨了,我一时回不去,便在大楼里闲逛。这时候的学校都成了旅客散尽的月台,一本本没有字迹的白页书。全国大乱结束了,中学生几乎都被赶下乡去。到处空空荡荡,在走廊里咳嗽一声竟然回声四起,让人禁不住心里发毛。白墙上到处是红卫兵的标语残痕。窗户玻璃在武斗的石块和枪弹下所剩无几。楼梯上的一个大窟窿标记出这里曾为战场─不久前的那一次,一个冒失鬼出于派争之恨,觉得自己没骂赢,打架也没占上风,居然把一个手榴弹扔上教学楼。幸亏当时周围没人,只是把几块楼板炸塌了,吓出了楼板下一窝逃命的老鼠。
 
我推开二○二房,我们不久前的红卫兵司令部,但这里已没有大旗横挑在窗外,没有我熟悉的钢板、蜡纸、油印机、浆煳桶,只剩下几张蒙尘的桌椅,完全是匪军溃逃后的一片狼借。「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知是谁临走前在墙上涂抹下这样的笔墨悲壮。忍不住,我又习惯性地走进二○八、二○九、三一一……门吱吱呀呀地开了,但这些地方更冷清,一张床是空的,另一张床是空的,另一张床还是空的。所有的床都只剩下裸露的床板,用木板结束一切。破窗纸在风中叭叭响。
 
我踢到了一个空纸盒,唿吸到伙伴们的气息,包括女孩子们身上似香若甜的气息─那些喜欢做鬼脸和发尖声的姐们。
 
亲爱的,我被你们抛弃了。
 
我有一种充满了风声和雨声的痛感,于是回家写诗,写下了一些夸张的句子,决定放弃自己的升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