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徐复观先生在六十年代所写的杂文选粹,收文46篇,分文化类、文学艺术类、自述及怀念亲友类。这些杂文谈到很多当代问题,但不论是文化问题还是艺术问题,都牵涉到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传统的性质及其在创新之中的地位,也即是自由、创新和保守、传统的关系。徐复观先生倡导一种合理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己作主宰」的努力,而反省传统习俗上种种型范和模式,超越并摆脱传统习俗的限制,把传统洗鍊,以开创新局。他认为一个健全的新局,必定含融着反省洗鍊过的传统以及创新的东西。
读徐复观先生的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他善于将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用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语言,呈现出来。他的文字,没有冗余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他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梳理,就像是在为我们勾勒一幅清晰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沿着思想的脉络,一路追溯,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与局限。
评分我常常觉得,徐复观先生的文章,有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他能够在细枝末节处,捕捉到思想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比如,他对于“道统”的探讨,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梳理,而是深入到不同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精神立场,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命脉的艰难抉择。这种层面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角色,以及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不会轻易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去建构自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问,是能够“化育”人心的。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恰恰是这样的学问。他的文字,虽然充满智识的深度,但却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温润的力量,能够悄悄地浸润你的心田。每一次读他的书,我都觉得自己像是与一位智者在静静地对谈,他用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你拨开迷雾,让你看到更清晰的风景。他对于“仁”、“礼”、“义”等儒家核心概念的阐释,总是能让人耳目一新,仿佛这些古老的词汇,在他的笔下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评分在我收藏的众多书籍中,徐复观先生的著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常常会把他的一些论述,当作思考的“坐标”。他的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中国文化、理解历史、理解自身的道路。他的著作,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被更多人阅读,被更多人借鉴,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重拾我们文化之根,反思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显得尤为迫切。他的思想,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总能引发我内心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功利”的读者,读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自我的对话。徐复观先生的书,恰恰能满足我这种精神上的需求。每一次翻开他的著作,我都会有一种“回到源头”的感觉。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理解,是极其深刻的。他不是那种一味地赞美古人,或者对传统全盘否定的人,他总是在历史的纵深中,辨析思想的流变,揭示其在不同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他的论述,常常让我反思,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似乎都能在古代的思想脉络中找到一些影子,而我们又该如何回应这些来自过去的挑战。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所处的时代,是海峡两岸文化思想发生断裂与碰撞的时代。他身在台湾,却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深切关怀,并以一种极具独立精神和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和重建中国思想的价值。他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文化“根”与“叶”之间联系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又不失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评分对我而言,徐复观先生的书,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读他的著作,总能获得新的启发。年轻时,我可能更关注他对宏大历史图景的描绘;而随着年岁渐长,我则更能体会到他对于个体精神独立性和文化传承责任的强调。他对于“自由”的理解,不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放纵,而是在遵守伦理规范下的个体自觉与精神解放。这种深刻的理解,在今天依然具有宝贵的意义。
评分我尤其喜欢徐复观先生在处理历史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史识”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在陈述史实,更是在探究史实背后的思想逻辑和文化动因。他的分析,往往能够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看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例如,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就不会简单地褒贬,而是深入到制度背后的思想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效果。这种深度的历史观,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以及反思当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深邃的学术著作,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然而,一旦你翻开了徐复观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多么值得。他不是那种能让你快速获得“知识点”的书,但却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观念的更新。他的思维方式,他的分析框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的解读,总是能触及到那些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让我们看到,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徐复观先生的名字,在台湾的文化圈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他,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刚踏入大学的毛头小子,对于中国文化、哲学,甚至历史,都还停留在非常浅薄的理解层面。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在一家旧书店里,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泛黄的《中国思想史论集》,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其中一篇关于魏晋玄学的文章,却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大脑。徐先生的文字,不像一些学院派的论述那样枯燥乏味,他总是能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极具洞察力的语言,将那些抽象深奥的哲学思想,剥离出其最核心的脉络,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见其堂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