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一九三○年代全球最高版税的作家
•逾20部作品改编电影
•创立毛姆文学奖,鼓励英国35岁以下小说创作者
生于一八七四年,十岁之前都住在法国巴黎。曾就读于坎特伯里(Canterbury)的国王学校(King's School)及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毛姆曾经想要从医,并于圣托马斯医院(St. Thomas' Hospital)服务,但他于一八九七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成绩斐然,因而弃医从文。他第一本代表作《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发表于一九一五年,随后出版于一九一九年的《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更加巩固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他身为剧作家暨短篇小说作家的成就也同样粲然可观,不仅诸多剧作成功搬上舞台,更于一九二一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一片叶子的颤动》(The Trembling of a Leaf),副标题为《南海岛屿的小故事》(Little Stories of the South Sea Islands),其后还陆续出版了七本集子。其他作品包括旅游书、散文、评论,以及自传性质的《总结》(Summing Up)与《作家笔记》(A Writer's Notebook)。
译者简介
陈逸轩
高雄人。接生过许多流离失所的文字。专长是成为陌生人。
联络信箱:yihsuanchen92@gmail.com
推荐序
如何变成无法想像的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艺术人生/鸿鸿
印地安人有句话说:「不要害怕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然而我们通常是怕,怕得要死。我们不断用种种圣贤的恐吓来规范自己和下一代,不要随心所欲,变成自己和这个社会都无法想像的人。
然而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就在描写这样一种惊心动魄的蜕变历程。
这本小说借用画家高更的生平素材,描述一个中年股票经纪人,突然舍弃成功的职业、地位与美满家庭(妻子和两个小孩),离家出走,开始全心作画。历经穷困、漂泊的煎熬,最后贫病终老于大溪地的原始森林中。书名源自一句玩笑话:当你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硬币。月亮是理想,硬币是现实,这是每个人生命中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两者并不必然相违。然而毛姆的小说,却借着故事抽丝剥茧的重重论证,让读者寻思自己到底得了什么,舍弃了什么。
神话学家坎伯引述过一个美国老妇人的经历:她少女时曾在森林中听见一首奇异的歌,却不知如何去回应,而与这首歌失之交臂。此后终其一生,都觉得自己没有真正活过。这种萨满式的召唤,往往会被归为心理疾病。然而这也可能是生命体验、或艺术创造的真实召唤。一旦错过了,人到中年便容易陷入危机,迷失方向。但中年之后,要抛弃既有的一切,重新开始,却往往更为艰难。
《月亮与六便士》描述的英国画家史崔兰,便是中年转型的例证。他的股票生涯虽然成功,生活却了无情趣。直到他奔向绘画(妻子还以为他奔向外遇)之后,突然本性毕露:粗野、冷酷、稜角分明。毛姆刻意把他塑造得毫不讨喜,却值得敬畏。他的追求艺术不是附庸风雅,更不是贪求名利,他只顺应心中的渴望,义无反顾地画下去,不计成败毁誉。
作者把他和一般反叛者划清界限:「当人们说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们的时候,大多只是在欺骗自己。」「至多只是他们情愿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而行,因为有邻人赞同他们。要在世人面前当个违背传统的人并不难,你违背的只是自己环境中的传统。」
史崔兰做的不是这种安全的反叛。书中对于他藐视他人见解,多所着墨。他不在乎自己的画作卖不出去、乏人欣赏,甚至对自己的成品并不感兴趣,只为了满足内在需求创作而已。
鼓励大家「活出自我」的人,往往会举一些成功者为例。但是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失败了怎么办──倘若放弃了努力半生的事业,立志当一名艺术家,结果,很可能你只能成为一个二三流或不入流的艺术家,那你还愿意吗?
毛姆对史崔兰的刻画,恰恰解答了这个问题。当然他身后成了名留青史的开拓者,但对他本人而言,这些并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终于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求别人的认可而活。换句话说,倘若史崔兰的画作始终乏人问津,也无损于他的价值。他已按照自己的意愿活过了。书中还举出一个年轻时放弃锦绣前程的医科学生,落脚希腊港口;另有个船长举家迁到无人小岛,渔耕为生。他们都以俭朴的生活为最大满足,不畏前途茫茫。印证了坎伯说的:「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经验,而非意义。」
这本将近一百年前的小说,有古典叙事的曲折魅力。作者假託为一名局外人,一个年轻作家,因缘际会得识史崔兰的妻子,从而间接认识了改变前的史崔兰,后来又被派遣成为说客。借着一个个人物被牵引出场,宛如推理小说逐渐深入核心。得以借着几个凡夫俗子,对照出各种不同的生命选择。其中最精彩的,是一位见解卓越的拙劣通俗画家史特洛夫。他一眼看出史崔兰的才华,无怨无悔提供协助,但史崔兰却对他不假辞色,最后甚至还抢走史特洛夫钟爱的妻子。这情节大概参照了华格纳抢走崇拜者毕罗妻子柯西玛一事,但史崔兰的行径比华格纳过份得多。柯西玛至少还成了华格纳的继承人,史崔兰却始乱终弃,任其自杀:「她自杀并非因为我离开她,而是因为她是个愚蠢、精神错乱的女人。」这评语看似无情,却真切地扣回主题──每个人都该为自我的生命负责,不该把自身的成败寄託在别人身上。
身为一整个世代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与剧作家,毛姆却以其公开的同志身份、与惊世骇俗的个人行径,和他的作品交相印证,不断挑战主流价值。《月亮与六便士》的生命追求,而今或已并不罕闻,但他的尖锐大胆与深刻思辨,吸引我们自问「如何不怕变成无法想像的人」,仍然继续引人入胜。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孤独”的意象。思特里克兰德,他的一生,似乎都充满了孤独。他孤独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孤独地与世俗抗争,孤独地面对着生命的终结。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虽然与当地女子生活在一起,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是孤独的。他仿佛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无法真正融入这个世界。这种孤独,并非简单的“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隔阂,一种与世界无法沟通的疏离感。然而,这种孤独,也正是他艺术的源泉。正是因为他的孤独,他才能够更深刻地观察世界,更敏锐地感受生命。我记得书中,主人公在描写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时,用了“原始”、“野蛮”、“充满力量”等词汇。这些词汇,恰恰印证了他的孤独,也印证了他作品的独特魅力。这本书,让我开始理解,孤独并非一定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的沉淀,一种升华。它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思特里克兰德的孤独,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孤独,它成就了他非凡的艺术,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艺术符号。
评分关于《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我最想强调的是它所带来的那种“觉醒”感。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很少去质疑,也很少去反思。直到我遇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颠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看似美满的家庭,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去做一件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画画。这种“毫无意义”,恰恰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它迫使你去思考:什么是“有意义”?什么是“无意义”?我们所认为的“有意义”,是否真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我记得书中有一段,主人公在描写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时,用到了“原始”、“野蛮”、“不加修饰”等词汇。这些词汇,虽然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但却准确地捕捉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作品的精髓,也映射了他本人生命的特质。他就像一个未经雕琢的钻石,虽然粗糙,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我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它像一记警钟,把我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唤醒,让我开始勇敢地去面对内心深处的渴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月亮”。
评分读《月亮与六便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种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拷问。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应该”和“必须”填满的世界里,总是在计算得失,总是在衡量利弊。思特里克兰德却像一股清流,或者说一股浊流,径直冲破了所有这些束缚。他放弃了安稳的中产生活,放弃了社会地位,甚至放弃了亲情和友情,只为了一种近乎虚无缥缈的“艺术”。这种选择,在常人看来,简直是疯了。但作者毛姆,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而是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旁观者姿态,记录下思特里克兰德生命中的种种纠葛。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生活贫困潦倒,疾病缠身,但他却在画布上挥洒着生命的最后一点光彩。他描绘的那些景象,那些色彩,那些线条,都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也充满了绝望的激情。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停下来,看着窗外,想象着那位疯狂的画家,在生命的尽头,是如何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我开始思考,如果我拥有思特里克兰德那样的勇气,我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当然,我明白,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我们有太多牵绊,太多责任。但这本书,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维度: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追逐的“六便士”,是世俗的物质和名利,还是内心深处的“月亮”,那种超越功利的、纯粹的精神追求?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只是抛出了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评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毛姆并没有刻意美化或者丑化任何一个角色,他只是真实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思特里克兰德,他自私,他残忍,他甚至可以说是个“恶人”。但他身上又有一种近乎神圣的艺术追求,一种对美的极致向往。这种矛盾的结合,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异常丰满和立体。我记得,当我读到思特里克兰德晚年,在塔希提岛的生活时,他虽然身处贫困潦倒之中,却依然在画布上挥洒着生命最后的激情。他用生命去画画,这是一种何等纯粹的追求!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驱使,被各种顾虑所束缚,很难做到如此纯粹地去追逐自己的热爱。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文明”,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本能的压抑?我们为了所谓的社会规范,是否也放弃了许多更重要的东西?毛姆用冷静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在文明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一种原始的、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或许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或许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根源。
评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艺术家的故事,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层面的探索。毛姆通过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引出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月亮”,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些超越现实的渴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脚下的“六便士”所束缚,被生活琐事所羁绊,不得不低头去捡拾那些眼前的利益。思特里克兰德,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月亮”,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他所拥有的一切。而这种选择,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奢侈,多么的不可思议。我记得书中有一段,主人公在描述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时,用了“粗暴”但“充满力量”这样的词汇。这种矛盾的描述,恰恰印证了思特里克兰德人生的特质。他的人生,可能不被世俗所理解,不被道德所褒奖,但他却活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真实。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我们追求的成功,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别人的赞扬,还是为了内心的满足?思特里克兰德的“失败”,在世俗眼中,或许是彻底的失败,但在他自己看来,他却实现了他人生最伟大的追求。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鸡汤,它只是残酷地揭示了人生的某些真相,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选择。
评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真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记得,当我读到思特里克兰德在异国他乡,与当地女子结婚,过着一种近乎野蛮的生活时,我曾经感到一丝不适,甚至有点儿鄙夷。那种粗糙的生活方式,那种不受约束的欲望,让我觉得离我所习惯的文明社会太远了。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种“粗糙”之中,隐藏着一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生命力。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却充满了真实。他不再需要伪装,不再需要迎合,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生活,去创作。而我们呢?我们每天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戴着各种面具,我们是否也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我曾经有过一段时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读到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应该放慢脚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寻找那些真正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自我、对生活、对存在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让我们敢于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评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选择”的力量。思特里克兰德,他一生都在做着看似“错误”的选择,但他却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他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所谓的责任,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艺术。这种选择,在常人看来是疯狂的,是不可理喻的。但正是这种“不可理喻”,才使得这个人物如此独特和迷人。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思特里克兰德在晚年,虽然身体衰弱,疾病缠身,却依然坚持在画布上创作。他用生命去画画,这是一种何等纯粹的追求!这种纯粹,让我看到了选择的巨大力量。当一个人真正下定决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也能够坚持下去。而我们呢?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失败,因为害怕他人的眼光,而不敢去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选择,开始思考我是否真的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毛姆用冷静的笔触,揭示了选择对于人生的决定性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最“错误”的选择,如果它源于内心的真实渴望,也可能成就一个人非凡的一生。
评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第一次接触是大学时期,当时社团有个读书会,有人推荐了这本书。我记得当时我正沉迷于村上春树的文字,对这种哲学性、象征性的作品有些抗拒,觉得它可能过于晦涩,读起来会很累。但架不住朋友们的轮番安利,我还是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带着点儿沧桑感的插画,让人立刻联想到海边、漂泊、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拿到书的那晚,我失眠了,就抱着这本书在阳台上读了起来。开头的几页,坦白说,我并没有立刻被吸引住。作者的叙述方式,那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到有些疏离,让我一时难以进入。主角思特里克兰德,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银行家,突然抛妻弃子,远赴南洋,去追求他那“无法解释的”绘画冲动,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我当时脑子里充满了疑问: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所谓的艺术追求,真的可以凌驾于一切责任和情感之上吗?这些疑问,就像一颗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内心激起了涟漪,让我忍不住想继续往下读,去寻找答案。越读下去,越觉得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简直是个谜团,一个挑战世俗认知、挑战道德评判的异类。他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个人物,他没有宏大的目标,没有拯救世界的雄心,他只是在追逐一种内心的声音,一种只有他自己能听懂的旋律。这种纯粹的、近乎偏执的追求,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生活,是否被太多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是否早已遗忘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评分毛姆的叙事风格,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就像一位冷峻的观察者,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却又能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那种细腻、深刻,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人性的核心。思特里克兰德的疯狂,他的自私,他的残忍,以及他那近乎神圣的艺术追求,都被毛姆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你无法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你可能会憎恨他的行为,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身上有一种你所缺乏的、令人敬畏的勇气。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描写了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的晚年生活,他几乎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疯子,却用他最后的生命力,在墙壁上创作了一幅宏伟的壁画。那幅壁画,是他对生命、对美、对宇宙的最终宣言。读到这里,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正常”生活,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潜能的压抑?我们为了所谓的秩序和稳定,是否也付出了过高的代价?这本书,让我对“正常”和“疯狂”的界限产生了疑问,也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毛姆对于“自由”的解读。思特里克兰德,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追求着心灵的自由。他放弃了社会赋予他的一切,包括家庭、名誉、地位,甚至他人的认可,只为了一种内心的解放。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放纵,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和情感束缚的、精神层面的自由。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与一位当地的女性结为夫妻,过着一种简朴甚至有些粗野的生活。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堕落,是野蛮。但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这或许是他最接近自由的状态。他不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不再需要迎合任何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生活,去创作。这种“野蛮”的自由,让我对“文明”产生了新的思考。我们追求的文明,是否也可能是一种枷锁?我们为了所谓的秩序和稳定,是否也牺牲了许多宝贵的生命体验?毛姆通过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一种更接近本真、更注重内心体验的人生。这本书,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内心的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