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嘉瑜
台湾桃园人,辅仁大学中文所博士,现任教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古典诗学,着有〈从众声静默到七绝典范──读者对《江南逢李龟年》的接受与阐释〉、〈宫城与废墟的对视──元代文学中的大安阁书写〉、〈旅行、猎奇与怀古──久保天随汉诗中的澎湖书写〉等学术论文,另有《唐宋诗举要精选今注》(合撰)、《百年沧桑》(散文)
编序
旅程
上个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夏日,我偶然间与一位大学时代的学长聊起太祖父,在不断繁衍增生的家族传说里,他是神话一般的人物。
太祖母说他从小就爱读册,是她此生见过最有学问的人。曾在教育局当督学的大伯公,退休后四处寻访太祖父散落于各地庙宇门楹间的联对。我妈则语带炫耀的说,在旧日乡里,她走到哪儿人家都会指着她说,咦,她不就是那个筱园先生的孙女吗?害她什么坏事也做不了。
这实在太匪夷所思了吧!
我当笑话说起,没想到热心的学长却为我找到了太祖父藏匿在地方志中的传记。我一字一字的读着,忽然间,太祖父虚幻如夜雾的身影,渐渐地被晨光洗亮,我看见他了。当时,我并不知道,旅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
那时候,我还在写博士论文。在紧紧挨着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的时光间隙中,我开始穿梭在国图与央图分馆之间的捷运线上。不同于国图那种人人安之若素的沉静氛围,台湾分馆亮敞又世俗,可以随意的借书,可以听见孩子们的喧闹声,而那些裹着厚沉时光风尘的旧籍,就在触手可及的书架上。
在那里,我找到了一首两首很多首太祖父在日本时代写的汉诗。他没能活到战后,所以一直留在那遥远的年代。日治旧籍的纸张脆薄的像泰国海苔,翻动时必须屏气凝神,多半只能用手抄的方式誊写。可是总有看不见的灰霉在空气中四散爆开,那阵子我老是鼻子过敏,戴着口罩在捷运上连打几个喷嚏,人群像潮水般,剎那间全都涌向车厢另一边,SARS期间,好像怎么解释都不对。
有一次,在天黑之前,我意外地在1940年出版的《瀛海诗集》中找到了太祖父的小传。紧握着手机,我蹲踞在图书室的转角,逐字念给妈妈听:「善属文能诗,为汉学界耆宿,性亢爽高洁,有耕陇抱膝高吟之概,然圭璋品望为世所重……」,还没念完,我妈就在电话那头拧心大喊:「白话文!说白话文!」我清楚的感觉到血液中哗然的骚动,一条名为血缘的河正在太祖父、妈妈与我之间流动着。
那样的时刻,我竟想起了在神桌下钻来窜去的童年,每次被大人连拖带拉地曳出来时,就会被迫与戴着昭和初期士绅便帽的太祖父打上照面,他温文和气的笑容凝结在老照片中,老照片长久地被摆放在神桌左侧。在昏沉沉的幽暗堂屋中,只有他的笑容让我感到温暖。因为在我与太祖母共眠的那段时光中,她醒时睡时说得都是他,五岁的我夜半醒来,硕大的月亮在窗前逼视着,三合院外的竹林兀自在风中淅淅鸣响,她还在说。太祖父死后,她就这样独自说了四十多年。
当我在台大图书馆五楼的台湾资料中心,逐日地展读总督府官办的《台湾日日新报》时,藏在外套口袋里的MP3播放器中,夏川りみ反覆唱着―「晴空飒爽也好,大雨滂沱也罢,那时时刻刻浮现的笑容,即使回忆已远离褪色,我依然追寻丝丝影迹」,那歌声里有着南方特有的温煦气味,彷彿太祖父生活的世间。
那时的一切对我而言,充满着新奇的魅惑。基隆港驶进几百吨的铁甲船舰,电灯一盏一盏地在城市中亮起,报午机开始为岛屿定时,至于手电筒则被称为「怀中电火」。太祖父还赶时髦地参加了台湾的第一场民主选举,连任了两届庄协议会员。我在《台湾日日新报》中找到了他的许多行迹,当然,还有更多的诗。
在台湾资料中心临窗的座位,许多个午后,我就在那里一首一首地读着他的诗,清楚地看到包覆在太祖父周遭的巨大寂寞,无数的事景在时光中迁移,他的悲慨仍然无可抑止的感染了我。而夏川りみ仍然在耳机中甜甜地唱着:「悲伤落泪也好,欢喜雀跃也罢,你的笑容总会浮上心头,我相信从你所在的地方看得到我。」
「我也来写一篇太公的小传吧!」2005年的夏天,小叔公曾经这样承诺于我,他还陪我去探访一百零四岁的大姑婆。白发如银的小叔公用充满台味的红白条纹塑胶袋提装着一罐罐的养乐多,献宝般的递给大姑婆说:「阿姐,这是你最爱吃的啊!」大姑婆宠溺的拨了拨他亮晃晃的白发,笑咪咪地说:「你也一起来喝吧!」那一刻,我发现不管人间如何纪年,在大姑婆眼中,小叔公永远都还是那个爱撒娇的年幼弟弟。当时,他们是太祖父的孩子中,仅存的两个。只是那年冬天还没过完,小叔公就离开了。我始终没有看到那篇小传。
总是这样,差一步,来不及了。当我在记忆中回望,确实有不少这样的遗憾。
可是转过身,仍然有许多温暖而坚定的援助,在这趟漫长的旅程中,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我想铭记于此:感谢国北教大台文所翁圣峰教授的指点与鼓励,他是这本诗集最重要的推手。感谢邱逢干先生的全力支持,为了这本诗集,他总是放下手边事务,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于邱氏祖祠与分流而下的亲族之间。感谢邱逢琛先生的大力帮忙,他不但提供了筱园先生存世最明晰的照片,还亲自翻译萧庆寿先生以日文撰写的弔词,让那些在时间中时隐时现的记忆片段,被确定下来。感谢国北教大语创所的余宛蒨同学、孟德欣同学、廖宜家同学,他们都曾分担资料整理与校对的工作。
最后,我要将这本诗集献给我亲爱的妈妈―邱琼英女士,这本诗集的起点是源于她的心愿,冰岛诗人Snorri Hjartarson说:「每一条来自家的路,都是通向家的路」,那正是我所经历的奇异旅程。
李嘉瑜
二○一三年四月十八日序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
拜岁兰1
气孕阳和2骨自妍,幽香轻重借风传。
寸心3似欲回天地,百折4从无失后先。
御苑5曾同芝献瑞6,名山常共菊迎年,
孤芳7不以人无戢8,独放东皇太乙9前。
【今注】
1 拜岁兰:花名,即报岁兰,因其开花时间多在农历年前后,故有此称。
2 阳和:祥和温暖。陈师道〈立春致语口号〉:「收拾阳和作早春。」
3 寸心:心中。陆游〈感事六言〉:「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4 百折:比喻曲折之多。陆游〈舟中戏书〉:「平生万事付之天,百折犹能气浩然。」
5 御苑:帝王的园林。李绅〈重入洛阳东门〉:「连野碧流通御苑,满阶秋草过天津。」
6 献瑞:谓呈献祥瑞。邹选〈金马门赋〉:「海若献瑞,冯夷效祥。」
7 孤芳:比喻人品高洁或怀才不遇。张耒〈感遇〉之七:「岂无孤芳者,佳菊独煌煌。」
8 戢:将兵器收聚而藏。
9 东皇太乙:即东皇太一,先秦时代楚国神话中最高位的大神。
白衣送酒1
拼将醉菊过重阳,徒倚东篱自顾芳。
盗饮2不妨师毕卓3,爱才况复出王郎4。
愁城莫解青衣5役,解使偏逢白祫6装,
洗盏欣然花下酌,尽容处士老柴桑7。
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通过邱筱园的诗歌,来更直观地感受日治时期台湾汉诗的韵味。那个时代,汉诗并非已经消亡,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在殖民的土壤上生长。我想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汉诗的创作会呈现出怎样的特色?是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风骨,还是会融入一些新的元素?邱筱园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是否能够反映出当时台湾社会的面貌,人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对故乡的眷恋?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对邱筱园的诗歌进行细致的鉴赏和解读,比如分析他的诗歌意象,他的情感表达,以及他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一个优秀的诗集,不仅要收录作品,更要能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对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期待已久的。它提供了一个聚焦于一位具体诗人及其作品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汉诗如何承载起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日治时期的台湾,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诗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课题。邱筱园这位诗人,他的诗集无疑是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宝贵材料。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诗歌的解读,是否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以及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例如,诗中出现的某些意象,是否与当时的社会事件或文化思潮有关?诗人的情感,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还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或者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收录了诗人的作品,更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台湾汉诗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日治时期台湾汉诗文学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邱筱园这个名字,在一些研究资料中零星出现,但始终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呈现。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在特殊历史时期,坚持用汉诗进行创作的诗人。从书名来看,它不仅仅收录了邱筱园的诗歌作品,更包含了对其生平、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在当时文坛地位的深入探讨。这对于理解日治时期台湾汉诗的发展脉络,以及汉诗在殖民背景下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邱筱园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其语言风格、意象运用、情感表达方式等,这些都是评价一位诗人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维度。同时,研究者如何考证其生平事迹,解读其诗歌背后的历史信息,也会是本书的一大看点。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邱筱园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信它会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并引发更广泛的学术讨论。
评分我对日治时期台湾的文坛一直非常关注,尤其是那些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依然坚持用汉诗进行创作的诗人。邱筱园的名字,在一些资料中曾引起我的注意,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本《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人:邱筱园诗集》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邱筱园的生平有所考证,并且对其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我想了解,他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与同时代的其他汉诗人相比,有什么独特性?在那个日文盛行的时代,他为何选择用汉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诗歌是否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邱筱园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更是对日治时期台湾汉诗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相信它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学材料。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日治时期台湾的文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动,传统的文化与外来的殖民文化交织,文人的创作也因此呈现出复杂的面貌。邱筱园的名字,在一些零散的资料中曾让我留意,但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如今,这本《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人:邱筱园诗集》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绝佳机会。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不仅是诗歌的汇编,更包含了对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梳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邱筱园的生平经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创作动机。更重要的是,我渴望通过阅读他的诗歌,感受他作为一个台湾汉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文化认同的探索,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独特体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和展示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理解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坚持。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殖民时期台湾的汉诗创作都抱有浓厚的兴趣。那种在强势文化冲击下,依然坚守本土文化,并用古老的诗歌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文人,总是让我感到敬佩。邱筱园的《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人:邱筱园诗集》的出版,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接触到邱筱园的诗歌作品,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些作品,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困境,以及他对生活、对故乡、对民族的复杂情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诗歌创作背景的详细介绍,比如,这首诗创作于何时何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指向的是什么?只有将诗歌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日治时期台湾汉诗创作的绝佳切入点,相信它能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最佳注脚。日治时期的台湾,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时代,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殖民、东方与西方在此交汇。在这种背景下,汉诗的创作并没有停歇,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邱筱园的名字,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下,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本书《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人:邱筱园诗集》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窗口。我期待书中不仅能收录邱筱园的诗歌,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其诗歌进行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比如,他的诗歌中是否流露出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复杂情感?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他的诗歌语言是否有所创新?这些都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位诗人的作品,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内心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而言,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世界的大门。邱筱园,这个名字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对其诗歌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则需要系统的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邱筱园生平的详实资料,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他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品读邱筱园的诗歌作品,去感受他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他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如何在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用汉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诗歌的汇编,更可能包含着对这些诗歌的解读、考证,以及对邱筱园在日治时期台湾文坛地位的评价。这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变迁,以及汉诗在其中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人:邱筱园诗集》,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感,一方面来自于书中可能收录的诗歌数量,另一方面,也源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台湾汉诗创作的深切关注。日治时期,台湾的文化土壤承受着东西方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汉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存、发展,并承载起作者的情感与思考,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邱筱园作为其中一位代表性的汉诗人,他的诗歌无疑是我们窥探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民族情感以及个体命运的一扇窗口。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诗歌的解读,是否能够深入挖掘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在语言运用上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例如,在那个“日文”成为主要官方语言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用汉诗抒怀,这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民族情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可以系统地审视邱筱园的诗歌成就,理解他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并借此更深入地理解日治时期台湾汉诗的整体面貌。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台湾近代史和文学史都颇有研究热情的人来说,这本《日治时期台湾汉诗人:邱筱园诗集》的出现,简直是期盼已久。日治时期,台湾汉诗的地位和创作形态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演变。能够有一本专门的书籍来聚焦于一位日治时期的台湾汉诗人,特别是对其诗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献价值。邱筱园这个名字,虽然在一些学界的研究中偶尔提及,但始终缺乏一个集中的、深入的呈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考证邱筱园的生平事迹,梳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其诗歌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和赏析。诗歌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将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邱筱园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日治时期台湾汉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