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嘉瑜
颱灣桃園人,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教於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古典詩學,著有〈從眾聲靜默到七絕典範──讀者對《江南逢李龜年》的接受與闡釋〉、〈宮城與廢墟的對視──元代文學中的大安閣書寫〉、〈旅行、獵奇與懷古──久保天隨漢詩中的澎湖書寫〉等學術論文,另有《唐宋詩舉要精選今注》(閤撰)、《百年滄桑》(散文)
編序
旅程
上個世紀末的最後一個夏日,我偶然間與一位大學時代的學長聊起太祖父,在不斷繁衍增生的傢族傳說裏,他是神話一般的人物。
太祖母說他從小就愛讀冊,是她此生見過最有學問的人。曾在教育局當督學的大伯公,退休後四處尋訪太祖父散落於各地廟宇門楹間的聯對。我媽則語帶炫耀的說,在舊日鄉裏,她走到哪兒人傢都會指著她說,咦,她不就是那個筱園先生的孫女嗎?害她什麼壞事也做不瞭。
這實在太匪夷所思瞭吧!
我當笑話說起,沒想到熱心的學長卻為我找到瞭太祖父藏匿在地方誌中的傳記。我一字一字的讀著,忽然間,太祖父虛幻如夜霧的身影,漸漸地被晨光洗亮,我看見他瞭。當時,我並不知道,旅程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展開瞭。
那時候,我還在寫博士論文。在緊緊挨著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的時光間隙中,我開始穿梭在國圖與央圖分館之間的捷運綫上。不同於國圖那種人人安之若素的沉靜氛圍,颱灣分館亮敞又世俗,可以隨意的藉書,可以聽見孩子們的喧鬧聲,而那些裹著厚沉時光風塵的舊籍,就在觸手可及的書架上。
在那裏,我找到瞭一首兩首很多首太祖父在日本時代寫的漢詩。他沒能活到戰後,所以一直留在那遙遠的年代。日治舊籍的紙張脆薄的像泰國海苔,翻動時必須屏氣凝神,多半隻能用手抄的方式謄寫。可是總有看不見的灰黴在空氣中四散爆開,那陣子我老是鼻子過敏,戴著口罩在捷運上連打幾個噴嚏,人群像潮水般,剎那間全都湧嚮車廂另一邊,SARS期間,好像怎麼解釋都不對。
有一次,在天黑之前,我意外地在1940年齣版的《瀛海詩集》中找到瞭太祖父的小傳。緊握著手機,我蹲踞在圖書室的轉角,逐字念給媽媽聽:「善屬文能詩,為漢學界耆宿,性亢爽高潔,有耕隴抱膝高吟之概,然圭璋品望為世所重……」,還沒念完,我媽就在電話那頭擰心大喊:「白話文!說白話文!」我清楚的感覺到血液中嘩然的騷動,一條名為血緣的河正在太祖父、媽媽與我之間流動著。
那樣的時刻,我竟想起瞭在神桌下鑽來竄去的童年,每次被大人連拖帶拉地曳齣來時,就會被迫與戴著昭和初期士紳便帽的太祖父打上照麵,他溫文和氣的笑容凝結在老照片中,老照片長久地被擺放在神桌左側。在昏沉沉的幽暗堂屋中,隻有他的笑容讓我感到溫暖。因為在我與太祖母共眠的那段時光中,她醒時睡時說得都是他,五歲的我夜半醒來,碩大的月亮在窗前逼視著,三閤院外的竹林兀自在風中淅淅鳴響,她還在說。太祖父死後,她就這樣獨自說瞭四十多年。
當我在颱大圖書館五樓的颱灣資料中心,逐日地展讀總督府官辦的《颱灣日日新報》時,藏在外套口袋裏的MP3播放器中,夏川りみ反覆唱著―「晴空颯爽也好,大雨滂沱也罷,那時時刻刻浮現的笑容,即使迴憶已遠離褪色,我依然追尋絲絲影跡」,那歌聲裏有著南方特有的溫煦氣味,彷彿太祖父生活的世間。
那時的一切對我而言,充滿著新奇的魅惑。基隆港駛進幾百噸的鐵甲船艦,電燈一盞一盞地在城市中亮起,報午機開始為島嶼定時,至於手電筒則被稱為「懷中電火」。太祖父還趕時髦地參加瞭颱灣的第一場民主選舉,連任瞭兩屆莊協議會員。我在《颱灣日日新報》中找到瞭他的許多行跡,當然,還有更多的詩。
在颱灣資料中心臨窗的座位,許多個午後,我就在那裏一首一首地讀著他的詩,清楚地看到包覆在太祖父周遭的巨大寂寞,無數的事景在時光中遷移,他的悲慨仍然無可抑止的感染瞭我。而夏川りみ仍然在耳機中甜甜地唱著:「悲傷落淚也好,歡喜雀躍也罷,你的笑容總會浮上心頭,我相信從你所在的地方看得到我。」
「我也來寫一篇太公的小傳吧!」2005年的夏天,小叔公曾經這樣承諾於我,他還陪我去探訪一百零四歲的大姑婆。白發如銀的小叔公用充滿颱味的紅白條紋塑膠袋提裝著一罐罐的養樂多,獻寶般的遞給大姑婆說:「阿姐,這是你最愛吃的啊!」大姑婆寵溺的撥瞭撥他亮晃晃的白發,笑咪咪地說:「你也一起來喝吧!」那一刻,我發現不管人間如何紀年,在大姑婆眼中,小叔公永遠都還是那個愛撒嬌的年幼弟弟。當時,他們是太祖父的孩子中,僅存的兩個。隻是那年鼕天還沒過完,小叔公就離開瞭。我始終沒有看到那篇小傳。
總是這樣,差一步,來不及瞭。當我在記憶中迴望,確實有不少這樣的遺憾。
可是轉過身,仍然有許多溫暖而堅定的援助,在這趟漫長的旅程中,給予我前行的力量,我想銘記於此:感謝國北教大颱文所翁聖峰教授的指點與鼓勵,他是這本詩集最重要的推手。感謝邱逢乾先生的全力支持,為瞭這本詩集,他總是放下手邊事務,一次又一次地奔波於邱氏祖祠與分流而下的親族之間。感謝邱逢琛先生的大力幫忙,他不但提供瞭筱園先生存世最明晰的照片,還親自翻譯蕭慶壽先生以日文撰寫的弔詞,讓那些在時間中時隱時現的記憶片段,被確定下來。感謝國北教大語創所的餘宛蒨同學、孟德欣同學、廖宜傢同學,他們都曾分擔資料整理與校對的工作。
最後,我要將這本詩集獻給我親愛的媽媽―邱瓊英女士,這本詩集的起點是源於她的心願,冰島詩人Snorri Hjartarson說:「每一條來自傢的路,都是通嚮傢的路」,那正是我所經曆的奇異旅程。
李嘉瑜
二○一三年四月十八日序於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語創係
拜歲蘭1
氣孕陽和2骨自妍,幽香輕重藉風傳。
寸心3似欲迴天地,百摺4從無失後先。
禦苑5曾同芝獻瑞6,名山常共菊迎年,
孤芳7不以人無戢8,獨放東皇太乙9前。
【今注】
1 拜歲蘭:花名,即報歲蘭,因其開花時間多在農曆年前後,故有此稱。
2 陽和:祥和溫暖。陳師道〈立春緻語口號〉:「收拾陽和作早春。」
3 寸心:心中。陸遊〈感事六言〉:「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4 百摺:比喻麯摺之多。陸遊〈舟中戲書〉:「平生萬事付之天,百摺猶能氣浩然。」
5 禦苑:帝王的園林。李紳〈重入洛陽東門〉:「連野碧流通禦苑,滿階鞦草過天津。」
6 獻瑞:謂呈獻祥瑞。鄒選〈金馬門賦〉:「海若獻瑞,馮夷效祥。」
7 孤芳:比喻人品高潔或懷纔不遇。張耒〈感遇〉之七:「豈無孤芳者,佳菊獨煌煌。」
8 戢:將兵器收聚而藏。
9 東皇太乙:即東皇太一,先秦時代楚國神話中最高位的大神。
白衣送酒1
拼將醉菊過重陽,徒倚東籬自顧芳。
盜飲2不妨師畢卓3,愛纔況復齣王郎4。
愁城莫解青衣5役,解使偏逢白祫6裝,
洗盞欣然花下酌,盡容處士老柴桑7。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是特定曆史時期的最佳注腳。日治時期的颱灣,是一個充滿復雜性的時代,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殖民、東方與西方在此交匯。在這種背景下,漢詩的創作並沒有停歇,而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著,承載著作者的情感與思考。邱筱園的名字,齣現在這樣的語境下,自然引起瞭我的好奇。這本書《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位詩人及其作品的窗口。我期待書中不僅能收錄邱筱園的詩歌,更重要的是,能夠對其詩歌進行細緻的考證和深入的解讀。比如,他的詩歌中是否流露齣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復雜情感?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衝擊下,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他的詩歌語言是否有所創新?這些都是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讓我們通過一位詩人的作品,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的印記,感受那個時代人物的內心世界。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日治時期颱灣的文史都有著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經曆著劇烈的變動,傳統的文化與外來的殖民文化交織,文人的創作也因此呈現齣復雜的麵貌。邱筱園的名字,在一些零散的資料中曾讓我留意,但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如今,這本《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位詩人及其作品的絕佳機會。從書名就可以看齣,這本書不僅是詩歌的匯編,更包含瞭對詩人及其創作背景的梳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邱筱園的生平經曆,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他的創作動機。更重要的是,我渴望通過閱讀他的詩歌,感受他作為一個颱灣漢詩人,在那個特殊時期所經曆的內心掙紮、文化認同的探索,以及他對時代變遷的獨特體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和展示瞭寶貴的文學遺産,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理解人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堅持。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而言,無疑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世界的大門。邱筱園,這個名字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要對其詩歌及其所處的曆史背景有深入的瞭解,則需要係統的研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邱筱園生平的詳實資料,包括他的成長經曆、教育背景,以及他在那個時代的社會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深入品讀邱筱園的詩歌作品,去感受他詩歌中的情感,理解他詩歌的藝術特色,以及他如何在這種特殊曆史時期,用漢詩來錶達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詩歌的匯編,更可能包含著對這些詩歌的解讀、考證,以及對邱筱園在日治時期颱灣文壇地位的評價。這對於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變遷,以及漢詩在其中的演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殖民時期颱灣的漢詩創作都抱有濃厚的興趣。那種在強勢文化衝擊下,依然堅守本土文化,並用古老的詩歌形式來錶達內心世界的文人,總是讓我感到敬佩。邱筱園的《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的齣版,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接觸到邱筱園的詩歌作品,更重要的是,能通過這些作品,去理解他所處的時代,他所經曆的睏境,以及他對生活、對故鄉、對民族的復雜情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這些詩歌創作背景的詳細介紹,比如,這首詩創作於何時何地?當時發生瞭什麼事件?詩中的意象和情感指嚮的是什麼?隻有將詩歌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纔能更好地理解其價值和意義。這本書的齣現,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日治時期颱灣漢詩創作的絕佳切入點,相信它能引發我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日治時期颱灣漢詩文學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邱筱園這個名字,在一些研究資料中零星齣現,但始終缺乏一個完整、係統的呈現。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這一空白,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這位在特殊曆史時期,堅持用漢詩進行創作的詩人。從書名來看,它不僅僅收錄瞭邱筱園的詩歌作品,更包含瞭對其生平、創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在當時文壇地位的深入探討。這對於理解日治時期颱灣漢詩的發展脈絡,以及漢詩在殖民背景下的演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邱筱園詩歌的藝術特色,例如其語言風格、意象運用、情感錶達方式等,這些都是評價一位詩人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維度。同時,研究者如何考證其生平事跡,解讀其詩歌背後的曆史信息,也會是本書的一大看點。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齣版,標誌著對邱筱園這位詩人及其作品的研究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相信它會成為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參考,並引發更廣泛的學術討論。
评分對於我這種對颱灣近代史和文學史都頗有研究熱情的人來說,這本《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的齣現,簡直是期盼已久。日治時期,颱灣漢詩的地位和創作形態都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演變。能夠有一本專門的書籍來聚焦於一位日治時期的颱灣漢詩人,特彆是對其詩集進行係統性的整理和研究,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文獻價值。邱筱園這個名字,雖然在一些學界的研究中偶爾提及,但始終缺乏一個集中的、深入的呈現。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考證邱筱園的生平事跡,梳理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能夠對其詩歌作品進行細緻的解讀和賞析。詩歌的藝術性、思想性,以及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都將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邱筱園的文學成就,以及他在日治時期颱灣漢詩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漢詩如何承載起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情感。日治時期的颱灣,社會結構和文化環境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漢詩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學形式,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並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課題。邱筱園這位詩人,他的詩集無疑是瞭解這一曆史現象的寶貴材料。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詩歌的解讀,是否能夠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曆史信息,以及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例如,詩中齣現的某些意象,是否與當時的社會事件或文化思潮有關?詩人的情感,是錶達瞭對故鄉的思念,還是對現實的批判?又或者是對民族文化的堅守?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收錄瞭詩人的作品,更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去理解這些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從而更好地認識那個時代颱灣漢詩的獨特魅力。
评分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想通過邱筱園的詩歌,來更直觀地感受日治時期颱灣漢詩的韻味。那個時代,漢詩並非已經消亡,而是以一種新的姿態,在殖民的土壤上生長。我想瞭解,在這樣的環境下,漢詩的創作會呈現齣怎樣的特色?是依舊保持著傳統的風骨,還是會融入一些新的元素?邱筱園作為一位詩人,他的作品是否能夠反映齣當時颱灣社會的麵貌,人們的情感,以及他們對故鄉的眷戀?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對邱筱園的詩歌進行細緻的鑒賞和解讀,比如分析他的詩歌意象,他的情感錶達,以及他所使用的語言風格。一個優秀的詩集,不僅要收錄作品,更要能引導讀者去體會作品的深層含義。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對日治時期颱灣文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期待已久的。它提供瞭一個聚焦於一位具體詩人及其作品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探究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
评分拿到這本《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厚重。這種厚重感,一方麵來自於書中可能收錄的詩歌數量,另一方麵,也源於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颱灣漢詩創作的深切關注。日治時期,颱灣的文化土壤承受著東西方思潮的碰撞與融閤,漢詩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生存、發展,並承載起作者的情感與思考,是極具研究價值的課題。邱筱園作為其中一位代錶性的漢詩人,他的詩歌無疑是我們窺探那個時代社會風貌、民族情感以及個體命運的一扇窗口。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詩歌的解讀,是否能夠深入挖掘其曆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在語言運用上所呈現齣的時代特徵。例如,在那個“日文”成為主要官方語言的環境下,依然堅持用漢詩抒懷,這本身就蘊含著強大的文化自覺和民族情感。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們可以係統地審視邱筱園的詩歌成就,理解他在當時文壇的影響力,並藉此更深入地理解日治時期颱灣漢詩的整體麵貌。
评分我對日治時期颱灣的文壇一直非常關注,尤其是那些在特殊曆史背景下,依然堅持用漢詩進行創作的詩人。邱筱園的名字,在一些資料中曾引起我的注意,但始終缺乏一個係統的瞭解。這本《日治時期颱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邱筱園的生平有所考證,並且對其詩歌作品進行深入的鑒賞和分析。我想瞭解,他的詩歌風格是怎樣的?與同時代的其他漢詩人相比,有什麼獨特性?在那個日文盛行的時代,他為何選擇用漢詩來錶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些詩歌是否反映瞭當時颱灣社會的變遷,以及人們的內心世界?這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邱筱園這位詩人及其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更是對日治時期颱灣漢詩研究的一次重要推進,相信它能為我們提供更豐富的曆史和文學材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