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是個多文化及多民族國傢,國傢整體的穩定與發展少不瞭原住民族的發展。這本書即是蒐錄我在這幾年來撰寫有關原住民族議題的部分論述性文章的選集。文章主旨多從原住民局內人的觀點,批判性探討當今原住民族的處境、人權、自治及發展議題,並提齣民族重建及發展之道。本書不僅具有學術上的興趣,也有為弱勢原住民族發聲的意義。本書所有文章大多在不同學術研討會、研究計畫及學術刊物上發錶過,這些文章代錶我這幾年來在族群及原住民族議題方麵所走過的一段曆程,但由於本書收入的文章是在不同時期,並發錶於不同場閤,係各自獨立的論文,因此有些內容不免會有些許重復,而且當前時空也有轉變,因而有些資料、現象和事實或已過時,但為保存原貌,並留下自已成長的足跡,各篇文章僅作格式及錯字的修正,希望讀者能夠諒解,同時也希望給予批評指正。
第1部份 人權篇
第1章 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
1. 前言:原住民族世界
2. 西方殖民及現代化經驗
3. 原始的反叛:國際原運的發展
4. 國際組織的關懷行動
5. 全球原運的迴響
6. 國際原運的睏境與展望
第2章 發展中的原住民族權:國際組織、國際法與原住民族
1. 前 言
2. 從個人權到集體權
3. 國際組織與原住民族人權保障
4. 「原住民與部落人民公約」析論
5. 「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草案」評析
6. 國際人權法中的原住民族權
7. 原民權的爭論與難題
8. 結 語
第3章 颱灣族群平等權的保障與實踐: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探討
1. 前 言
2. 民族平等權的國際法基礎和依據
3. 颱灣原住民族平等權的保障
4. 颱灣原住民族平等權的實踐
5. 未來展望及解決對策
第4章 司法體係中的原住民:原住民族司法權初探
1. 前 言
2. 從法律一元論到法律多元論
3. 司法製度與原住民族
4. 國傢法與原住民族習慣
5. 邁嚮司法正義:若乾改革構想和建議
第5章 公有地悲劇?:颱灣原住民族保留地政策及土地權
1. 原住民族與土地
2. 原住民族土地的滄桑與現況
3. 當前原住民族土地問題的框架
4.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解決
5. 未來展望及政策建議:代結論
附錄:國際人權法中有關原住民族土地資源權文件
第6章 差異政治與憲政設計:論憲法原住民族政策專章的規劃
1. 差異政治與原住民族
2. 國際法及比較憲法中的原民權
3. 憲法原住民族專章各版本評析
4. 建立平等共榮、互為主體的夥伴關係
第2部份 自治篇
第7章 為何民族自治很重要?:原住民族自治的理論與實踐
1. 民族自治的涵義與理論
2. 原住民族為何需要自治?
3. 民族自治的國傢實踐
4. 原住民族自治的檢討:發展論述觀點
第8章 原住民族自治的策略規劃:以排灣族為例的探討
1. 前 言
2. 排灣族自治的主客觀條件分析
3. 排灣族自治體製的設計
4. 排灣族自治若乾議題
5. 排灣族自治的可能睏境及後果
6. 排灣族的自治模式:結論及建議
第9章 從依賴到自主:原住民族自治財政及人事體製的設計
1. 前 言
2. 當前原住民地方財政現況及問題
3. 原住民族自治財政的策略規劃
4. 現行原住民地方自治人事評析
5. 原住民族自治人事的策略設計
6. 結論與建議
第10章 依賴?或自治?:兩岸民族自治法鑿比
1. 前 言
2. 自治法源及規劃設立程序
3. 自治層級地位、行政區劃與自治組織
4. 自治權限、居民權利及族群關係
5. 自治資源及府際關係
6. 結 語
序
我齣生在颱灣最偏遠的排灣族部落,排灣經驗及原住民身份可以說帶給瞭我一生甜蜜的負擔和無形的資産。解嚴前的颱灣,作為原住民不免會在身份及認同上有些許睏擾和睏惑,但也幸運的是,緣於原住民之故,也比彆人多瞭一隻眼晴,多瞭一個世界,自覺生命更為豐富而完整,並在不知不覺中確立瞭一生的誌業和方嚮。也因此個人自大學畢業後,即棄「文」從「政」,並自碩士班開始一直到現在始終關注並從事有關族群及發展有關議題的教學、研究及服務工作,並陸陸續續在相關學術研討會中發錶有關原住民議題論文,另一方麵也多方參與相關原住民政策的規劃及法案製訂,生活可謂單純、充實而愉快。
颱灣是個多文化及多民族國傢,國傢整體的穩定與發展少不瞭原住民族的發展。這本書即是蒐錄我在這幾年來撰寫有關原住民族議題的部分論述性文章的選集。文章主旨多從原住民局內人的觀點,批判性探討當今原住民族的處境、人權、自治及發展議題,並提齣民族重建及發展之道。本書不僅具有學術上的興趣,也有為弱勢原住民族發聲的意義。本書所有文章大多在不同學術研討會、研究計畫及學術刊物上發錶過,這些文章代錶我這幾年來在族群及原住民族議題方麵所走過的一段曆程,但由於本書收入的文章是在不同時期,並發錶於不同場閤,係各自獨立的論文,因此有些內容不免會有些許重復,而且當前時空也有轉變,因而有些資料、現象和事實或已過時,但為保存原貌,並留下自已成長的足跡,各篇文章僅作格式及錯字的修正,希望讀者能夠諒解,同時也希望給予批評指正。我的心願是藉這個機會認真總結原住民族的發展經驗,並提供一些意見,期望這本書能對關心原住民族的人士有所幫助,進而有利於今後原住民族政策的開明變革與發展。
多年來,個人始終有個心願,就是將原住民族發展與政策之思考及研究成果,以專書方式作一總結,一則以防散逸,二則藉以拋磚引玉,但由於諸事繁忙,加上疏懶成性,始終無法專心緻誌,故延宕數年而不能如願,所幸施正鋒院長來院之後,對筆者關懷、鼓勵有加,在其熱忱摧促下終於促成本書的結集問世,否則真不知何年何月纔能結集齣版,在此謹嚮施正鋒教授錶示由衷的感謝。另外民發所研究生鬍智涵協助整理和修正文稿,至為勞苦,敬錶謝意。最後,我也要嚮多年來給我指導、關心和支持的諸多師長及親朋好友錶示萬分的感謝。這本書的文章大多是在忙錄中完成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還請先進前輩多所指正,不勝企昐和感謝之至。
高德義 序於花蓮居南邨
**《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在曆史的迴聲中尋找前行的坐標** 閱讀《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的過程,就像是在一條蜿蜒的曆史長河中逆流而上,探尋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根源,又順流而下,眺望未來可能的彼岸。作者對於“解構”的論述,並非僅僅是對曆史錯誤的羅列,而是一種深刻的學術反思。他巧妙地將微觀的個體經曆與宏觀的國傢政策、國際法條相連接,展現瞭原住民族人權受損的多種維度,從土地掠奪到文化侵蝕,從政治代錶權的缺失到經濟發展的剝削,無不令人觸目驚心。但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對“重構”的積極探索。作者沒有止步於揭露問題,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充滿活力的原住民族自治實踐。他詳細闡述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維護自身權利、發展自主治理方麵的創新嘗試,無論是通過傳統智慧的復興,還是藉助現代法律框架,亦或是國際社會的介入,都展現瞭原住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同意”原則的討論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法律術語,更是對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尊重和確認,是實現真正自治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原住民族的人權問題,絕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全球範圍內的平等、正義、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它提醒著我們,在構建更美好的社會時,不能忽視那些最微弱但又最堅韌的聲音。
评分**《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一幅關於復雜現實的細緻描摹與未來憧憬** 《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現實世界復雜性的視覺盛宴。作者的“解構”部分,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解剖師,精準而冷靜地剖析瞭原住民族人權所麵臨的多重睏境。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無論是曆史上的殖民遺産,還是當代的製度性排斥,都以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呈現齣來,讓我對原住民族所承受的不公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解構”並非為瞭製造悲情,而是為瞭呈現一個更真實、更全麵的圖景,為後續的“重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重構”的部分,則更像是一幅充滿希望的藍圖。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化的解決方案,而是詳細考察瞭各種形式的原住民族自治實踐,從社區層麵的自我治理,到參與國傢決策的協商機製,都展現瞭原住民族在爭取自身權利過程中的智慧與韌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文化”在自治中的核心作用的強調,它不僅僅是符號,更是原住民族身份認同和集體行動的根基。這本書,讓我對“人權”和“自治”的理解,從抽象的概念走嚮瞭具體的實踐,它提醒我,理解一個群體,必須深入其獨特的文化語境和曆史脈絡。
评分**《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一種關於尊嚴與自主的深切叩問** 《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所觸及的議題,既沉重又充滿力量。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視角,將原住民族在人權層麵所麵臨的係統性挑戰,以及他們對自治的訴求,進行瞭一次深刻的梳理與分析。在“解構”的部分,我看到瞭一個被權力擠壓、被主流文化稀釋的原住民族形象。那些關於土地的爭奪、語言的流失、習俗的被遺忘,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鮮活的生命所承受的苦痛。作者對這些曆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睏境的剖析,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人權”的理解,讓我意識到,它遠不止於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更包含瞭文化權利、生存權以及決定自身命運的自主權。而“重構”部分,則更像是一束希望之光。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對真實世界中原住民族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努力重建社群、復興文化、爭取政治話語權的生動描繪。我特彆對書中關於“自我決定權”的探討印象深刻,它強調的不僅僅是外部承認,更是原住民族內部的共識與力量。這本書讓我思考,真正的“自治”,不是被賦予,而是內在的覺醒與實踐。它促使我反思,在以現代國傢為單位的框架下,如何纔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那些以社群為基本單元的原住民族社會。
评分**《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一次關於權力、身份與未來的深刻對話** 《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關於權力運作、身份構建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深刻對話。作者在“解構”部分,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揭示瞭國傢與社會結構中,原住民族人權為何會長期受到侵蝕的深層原因。他並不滿足於錶麵現象,而是深入到曆史的根源和製度的運行邏輯中,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現代化”和“國傢發展”敘事之下的不平等。對“同化政策”、“文化滅絕”等概念的剖析,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進步”的觀念,並認識到它們對原住民族造成的巨大傷害。而“重構”部分,則是一種充滿建設性的探索。作者著眼於原住民族社群內部以及與外部世界互動中,所展現齣的各種自治的實踐與理論。他強調的不僅僅是法律上的權利,更是文化上的自主、經濟上的獨立以及政治上的參與。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集體權利”和“個體權利”如何平衡的討論所吸引,這觸及瞭現代法律體係與原住民族傳統社會結構之間的張力。這本書,讓我對“民族”的定義和“自治”的實現方式,有瞭更豐富和多元的理解,它呼喚著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尊重性的未來。
评分**初讀《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一場思想的風暴與人文的洗禮** 讀罷《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腦海中激蕩起的,與其說是一場學術的辯論,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心靈觸動。作者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準,將原住民族的權利睏境,以及其對自治的不懈追求,一層層剝開,呈現齣其復雜而又根深蒂固的現實肌理。這不僅僅是對曆史與現狀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既有觀念的有力挑戰。讀到“解構”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那些被殖民主義、同化政策所壓抑的生命,看到瞭他們文化、土地、身份被強行拆解、扭麯的痛楚。那種被剝奪的感受,以及由此産生的身份認同危機,作者用冷靜的筆觸描繪,卻讓我感受到瞭字裏行間的悲愴。然而,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更在於“重構”的希望。在瓦礫之上,作者指引我們去審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去理解原住民族內部多元的自治模式,去思考如何在承認其獨特性的前提下,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尊嚴的未來。這是一種超越簡單的“爭取權利”的呼喚,它觸及瞭更深層次的尊重與共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原住民族社區的差異性上所展現的細膩,避免瞭籠統的概括,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文化實踐和曆史經驗中,展現瞭原住民族自治的多樣魅力。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理解世界的大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習以為常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