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溪文集 第三捲

張隆溪文集 第三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張隆溪
  • 清代文學
  • 詩歌
  • 散文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化
  • 曆史
  • 地方文獻
  • 文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此四捲文集爲國際知名學者張隆溪教授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今所齣版重要中文著述的集閤,囊括瞭張隆溪教授所有具有代錶性的學術研究觀點。

  本捲含《一轂集》一書

本書特色

  國際知名學者張隆溪首部集結各重要著述的全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隆溪


  1947年齣生於四川成都。哈佛大學博士。曾執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2006至2009年任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09年受瑞典皇傢人文、曆史及考古學院聘認為唯一的中國籍院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學講座教授。

圖書目錄

《一轂集》前言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弗萊的批評理論
論夏洛剋

一九八一-一九八三紀事
悲劇與死亡:莎士比亞悲劇研究
評《英國文學史綱》
詩無達詁

一九八三-一九九八紀事
佛洛伊德的循環:從科學到闡釋藝術

一九九八-二○○○紀事
翻譯與文化理解

二○○○-二○○五紀事
閑話康橋
哈佛雜憶
理性對話的可能:讀《信仰或非信仰》感言
諷寓
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王元化先生著作讀後隨筆
馬可波羅時代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

二○○五-二○○八紀事
走近那不勒斯的哲人:論維柯對曆史哲學和文學批評的貢獻
錦裏讀書記
生命的轉捩點:迴憶文革後的高考
中國古代的類比思想
記與德國闡釋學大師伽達默的交談
從晚清到五四:魯迅論「洋化」與改革
文學理論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論《失樂園》
現實的提升:伽達默論藝術在我們時代的意義
現代藝術與美的觀念:黑格爾美學的一個啓示
廬山麵目:論研究視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記憶、曆史、文學

二○○八-二○一○紀事
約翰‧韋布的中國想像與復闢時代英國政治
北歐記行
與王爾德的文字緣
中西交匯與錢鍾書的治學方法:紀念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
對文學價值的信念:悼念弗蘭剋‧凱慕德

圖書序言



《一轂集》前言


  我在本書迴憶文革後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文章裏說,迴想起當年,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當中的變化「幾乎有恍若隔世之感」。這一點沒有誇張。我們經曆過文革,也見證瞭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曆史,就在這三十年裏,中國由一個極為貧窮、封閉,而且長期陷入瘋狂內鬥的苛酷而亢奮的狀態,逐漸迴復到較為正常的狀態。那不過是讓每個人做自己的事的狀態,學生上學,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如是而已。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麵臨的問題,我們現在絕非處在一個理想狀態,各種問題和睏難仍然睏擾著我們每個人和我們周圍的社會環境,社會上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很多,也有不少事令人憤恨、煩惱。但迴首望去,無論我們的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中國近三十年來都有極大變化,大體上在嚮好的方嚮發展。我隨時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和我同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何等睏窘、閉塞、單調而且壓抑,於是也就有一個比較的基礎,也因此而對生活總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就我個人而言,所謂「隔世之感」還有一件頗有點奇特的往事,也許可以做一個恰當的注腳。文革之後,我在一九七八年進入北京大學讀碩士,一九八三年去美國,在哈佛大學讀博士。八七年開始寫博士論文時,也同時在哈佛教二年級大學生必修的文學課。那時中國留學生大多在東亞係任助教,我卻在「文學專修課程」(Literature Concentration)教課,由我自己設計課程內容和大綱,教的是主修西方文學的學生進入專業內容時的必修課。在學期快結束時的某日,我給學生們交來的期末論文評分。他們的論文內容各不相同,有人討論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詩歌,有人談論托多洛夫(Tsvetan Todorov)的怪異故事(the fantastic)理論,還有人熱衷於評析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後現代創作,大傢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題目,各自盡力去分析文本,作理論的探討。這些論文雖然隻是大學生的作業,卻寫得很認真,有好幾篇相當不錯。這也是我教學的成果,自己覺得很滿意。讀完這些文章後已是深夜,我也很快就沉沉睡去。突然間我進入夢境,覺得自己迴到瞭四川德昌茨達山區的鄉下,身上穿著那件透著汗漬和鹽霜的藍布襯衫和短褲,腳上套一雙破膠鞋,正走在田間的小路上。在田裏薅秧的農民們都抬頭望著我,生産隊的趙隊長麵有慍色,質問我說:「你這麼久沒有齣工,跑到哪兒去瞭?」我心裏突然一沉,嘴裏卻說不齣話來。我也知道自己很久沒有齣工瞭,可是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自己到哪兒去瞭,為什麼沒有齣工。一急之下,突然驚醒,纔發現自己睡在哈佛大學的公寓裏。這個奇怪的夢一直縈繞在腦際,從此也永遠記得這個夢。佛洛伊德的名著《釋夢》有一段講到矛盾事物在夢中的情形說:「夢處理各種矛盾事物之方式頗值得注意。簡單說來就是棄之不顧。就夢而言,似乎就沒有『不』這個字。夢往往喜歡把矛盾事物連接為一個統一體,或者把它們錶現為同一個東西。」按佛洛伊德的看法,夢裏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在邏輯上全然齟齬抵觸的東西,都可以連在一起,統為一體。換言之,夢裏不會有什麼不可溝通的「隔世」。然而起碼就我自己那個夢而言,佛洛伊德的理論卻並不正確,因為在那個夢境裏,當時的我和文革中在鄉下的我,似乎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兩者之間竟然在夢裏也無法連接起來。

  復旦大學齣版社組織編輯一套三十年文集,使我有機會不僅迴顧以往,而且從自己所寫的文字中去看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不過曆年來寫的文章,有些已經收集在三聯齣版的《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走齣文化的封閉圈》和復旦齣版的《中西文化研究十論》等書裏,這次結集,凡已齣現在那幾本書裏的,就不在此書裏重復齣現。我把尚未結集的文章,選齣三十篇來,按時間先後大緻編為一集。我一九八三年去美國,後來長期在加州大學工作,到香港也仍然多用英文寫作,這麼多年來,齣版瞭四部英文書,還有很多英文論文在歐美的學術刊物上發錶。這些英文的文字當然都不能收集在這部文集裏,所以這本書並不能把三十年來所寫文章都收集起來,按年編排。從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當中空瞭一大段,隻是近十多年到香港工作以來,中文寫作纔稍多一點積纍。因此收進此書的文章,一大半都是近十年所寫。不過這些文章也畢竟有如雪泥鴻爪,能斷斷續續標示齣在人生旅途中走過的路徑,留下的印跡。

  此文集雖然不是三十年每年都有一篇文章,最後選擇收進集子裏的,卻恰好是三十篇的總數。《老子》十一章雲:「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我藉用老子所講三十之數以及有、無的道理,就把本書題為《一轂集》。

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圖書試讀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一九七七年全國恢復高考是文革後一場極大的變動,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要起始。我雖然隻有中學畢業的學曆,但在下鄉三年和在工廠工作五年的時間裏,一直沒有放棄自學,也在關鍵時刻因為偶然機緣,得到不少人幫助,找到許多書來讀,所以恢復高考時,我直接參加瞭研究生考試,經過在本地初試和在北大復試,最後以總分第一名成績,在一九七八年作為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進入北京大學西語係,跟從楊周翰教授專攻莎士比亞和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文學。那時中國還沒有設立博士學位,所以我們是碩士研究生,但那時候帶研究生的都是學養深厚的老一代學者,在西語係就有硃光潛、楊周翰、李賦寜、趙蘿蕤、田德望等好幾位著名教授,他們對年輕人十分關愛,我們對老先生們也由衷敬佩,於是師生之間形成十分密切的關係。比較起自學之艱苦,北大提供瞭在全國說來最好的學習條件。在鄉下和在工廠裏自學,那是用深夜和偷來、擠齣來的時間讀書,做瞭北大的研究生,讀書思考和研究寫作就成為自己的專業,有瞭更明確的目的。在北大不僅有老教授們教我們讀書思考,還有外籍教員,教我們美國小說和英語寫作。北大圖書館藏書豐富,碩士三年的學習有很紮實的訓練,要自己獨立研究,寫一篇有內容的碩士論文,通過答辯纔可以畢業。記得我的碩士論文答辯時,除李賦寜、楊周翰兩位北大教授外,還請瞭北外的王佐良教授,社科院的卞之琳教授和中央戲劇學院的廖可兌教授參加,係裏許多老師和同學都來旁聽觀察。我那篇碩士論文討論莎士比亞悲劇,用英文寫成,後來全文發錶在英文版的《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二年第三期;楊周翰先生覺得我應該把開頭部分用中文寫齣來發錶,於是我自己把那部分譯成中文,發錶在中文版的《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在北大三年的學習,為我後來的學術生涯奠定瞭很好的基礎。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時空、融匯中西的宏大格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那些振聾發聵的觀點。張隆溪先生對於“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西方敘事母題”的探討,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我們更多地將中國古典文學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體係,但張先生卻能敏銳地捕捉到其中可能存在的、與西方文學遙相呼應的元素。他並非強行嫁接,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分析,以及對曆史文化交流的深刻洞察,為我們揭示瞭一種更加立體、更加動態的文學史觀。這種“看見”的能力,本身就令人驚嘆。更重要的是,他並非止步於現象的揭示,而是進一步追問這些“巧閤”或“藉鑒”背後的文化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中國文學的發展軌跡。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一下子變得更加深刻和多元瞭,也更加理解瞭“世界文學”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愛不釋手的,是其中洋溢著的學者那種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張隆溪先生在論述“文化身份認同”時,展現齣的視角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並沒有將身份認同簡單地看作是一種靜態的標簽,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不斷被塑造和協商的過程。他分析瞭在全球化語境下,個人和群體如何既保留自身的文化獨特性,又能夠與外部世界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融閤。這種辯證的思考,對於我們理解當下社會中齣現的各種文化現象,比如“文化挪用”的爭議,或者多元文化主義的挑戰,都提供瞭極有價值的視角。他讓我們看到,文化身份認同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選擇,而是一種復雜的、充滿張力的存在。這本書讓我對“我是誰”、“我們是誰”這個問題,有瞭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理解,也更加理解瞭文化多樣性的珍貴。

评分

拿到這本《張隆溪文集 第三捲》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帶著點忐忑的。畢竟“文集”這兩個字,加上“第三捲”,總會讓人聯想到那種厚重、晦澀,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學術功底纔能啃下來的著作。但張隆溪先生的名字,在學術界是響當當的,他那種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思想融會貫通的獨特視角,一直讓我充滿好奇。翻開書,驚喜就來瞭。它並沒有我想象中那麼遙不可及,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一種深沉而又充滿活力的思想。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比較文學”的論述,張先生並不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文化間的異同,而是深入挖掘這些差異和相似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曆史進程、社會結構乃至於人類共同的精神需求。他論證的嚴謹,引用的豐富,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學識的淵博。同時,他的筆觸又並不死闆,在闡述復雜概念時,常常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讓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逐漸領會其中奧妙。讀這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溫厚的長者對談,他引導你撥開迷霧,看到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也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文化的根源與未來。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溫故而知新”的智慧。張隆溪先生在書中,並沒有一味地強調西方現代性帶來的“進步”,而是非常深刻地反思瞭其伴隨而來的文化失落和精神睏境。他將目光投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比如“天人閤一”的觀念,或者儒傢的“仁愛”精神,並試圖從中汲取養分,來迴應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這種“迴望”並非守舊,而是一種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文化姿態。他論證瞭,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早已過時,而是依然蘊含著解決當下問題的思想資源。我特彆喜歡他關於“返本開新”的思考,他認為真正的創新,並非是徹底的顛覆,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這種觀點,對於我們這個時代,既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又有著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內在的充實和寜靜,也更加堅定瞭對我們自身文化傳統的尊重與自信。

评分

我通常不是一個特彆愛讀理論性很強的書的人,總覺得很多理論離我們的生活太遠,難以消化。但是,《張隆溪文集 第三捲》卻讓我改變瞭看法。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抽象的學術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對具體文化現象的解讀之中,讓理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觸手可及的工具。特彆是書中關於“文化轉譯”的章節,對我啓發很大。張隆溪先生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解釋一個文化符號、一個思想觀念,是如何在一個新的文化語境中,被重新理解、重塑甚至變形的。這不僅僅是文學研究的範疇,更是我們理解當下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絕佳切入點。我常常會聯想到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跨文化現象,比如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或者我們文化元素的國際傳播,張先生的理論框架,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辨析其中的復雜性。這本書讓我覺得,學術研究是可以如此貼近現實,又如此引人入勝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