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卡夫卡對話

與卡夫卡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卡夫卡
  • 文學
  • 哲學
  • 現代主義
  • 存在主義
  • 心理學
  • 對話
  • 思辨
  • 文化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所認識的活生生的法蘭茲.卡夫卡,比他那些作品要偉大得多。
他不是文學評論的材料,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生活典範。
他的聲音是我們時代所有人類的一個重要福音。
我的卡夫卡。他是一場思想的煙火錶演。
~古斯塔夫‧亞努赫 Gustav Janouch~

----------------------------------------------------------------------
心是一棟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
人們不可以笑得太大聲,免得吵醒瞭隔壁的痛苦。
「那麼歡樂呢?它不會被隔壁吵醒嗎?」
「不,歡樂的耳朵重聽。它聽不見隔壁的痛苦。」

這本書是由許多片段構成,充滿瞭卡夫卡和作者亞努赫在各種場閤、各式各樣的對話。
一九二○年,亞努赫的父親發現自己兒子對文學的天賦,便將兒子日記裏的詩句抄寫下來,交給同事法蘭茲.卡夫卡評鑑。當時的卡夫卡在文壇已經頗負盛名。經由這層關係,開啓瞭亞努赫與卡夫卡的交流;當時亞努赫隻有十七歲,而卡夫卡大亞努赫整整二十歲。
卡夫卡和亞努赫這段亦師亦友的情誼,時間隻有短短三年左右。他們兩人經常漫步在布拉格的各個角落,由卡夫卡做嚮導,探尋古蹟。他們的對話圍繞著作傢與作品,無論是古典或前衛;這些談話更是對生活、對人性、對世界、對詩、對寫作、對藝術、對布拉格、對愛情等等的卡夫卡式思考。直到卡夫卡離職之後,他們逐漸失去聯絡,當亞努赫再度聽到卡夫卡的消息,已是一九二四年的夏天――卡夫卡死於同年六月三日。
對亞努赫而言,卡夫卡不隻是一個文學人物,而是一個生機盎然、堪為典範的人生。他將與卡夫卡的相遇,透過手劄記錄下來,一九五一年首先由德國費雪齣版社發行,唯內容多所闕漏,及至一九六八年,經收集整理全部手稿,纔以完整版再度問世。
這些對話是卡夫卡的見證,是進入卡夫卡內心的重要鑰匙。卡夫卡說的話,他的生活,他的智慧,正是他的作品。每個吉光片羽都是一場智識饗宴。任何偉大的聲音都不會憑空消失,而這本書就是對卡夫卡最好也最真實的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亞努赫 Gustav Janouch, 1903-68
捷剋詩人,曾受二次大戰的打擊,於布拉格潘剋拉奇監獄無端坐瞭十四個月的牢。
亞努赫最為人所知即《與卡夫卡對話》一書,書中自述,他父親是卡夫卡在勞工保險局的同事。在他十七歲時,經由父親介紹而認識瞭卡夫卡。他將與卡夫卡的談話內容和交遊記錄下來,寫下《與卡夫卡對話》於一九五一年齣版。雖然內容未經驗證性,所捕捉到的卡夫卡神韻卻教人信服。


譯者簡介

林宏濤
颱灣大學哲學係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啓濛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綫》、《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來自卡夫卡內在靈魂的話語,是他反覆吟唱的贊美詩 / 耿一偉

《與卡夫卡對話》有可能是作者捏造的嗎?當然不可能,這本書得到兩位最關鍵人物的印證,肯定其真實性。馬剋斯・布羅德在一九五四年修訂版的《卡夫卡傳》中,增添瞭一章探討卡夫卡過世後世人對他的接受,其中提到當他讀到亞努赫的稿件時:「驚訝於我所遇到的這批豐富的新材料――它無疑承載瞭卡夫卡天賦異常的印記,卡夫卡的外錶,他說話的樣子,他富有錶現力且微妙的使用手勢的方式,他麵部肌肉的種種動作、都以最生動的方式錶現齣來瞭。我的感覺是我的朋友突然復活瞭,而且剛剛又走進房間,我又聽到他在說話,看見他生氣勃勃而閃爍的眼光落在我身上,感覺到他痛苦的微笑,並為他的智慧而深深感到激動。」
作為卡夫卡的遺産執行人,一輩子的摯友,布羅德的認可至關緊要。但卡夫卡最後一位情人朵拉(Dora Diamant)的證詞更重要。朵拉陪伴卡夫卡直到他病逝的最後歲月,兩人的親密關係,不是菲莉絲與米蓮娜的單純魚雁往返可相比擬的。朵拉懂得卡夫卡這個人,而不是隻有作傢卡夫卡而已。她熟悉他的氣息,甚至是最深層的不可告人祕密。朵拉對《與卡夫卡對話》的看法,根據布羅德的轉述,是「她也從亞努赫保存的所有談話中,認齣卡夫卡被無法模仿的風格與他特有的思考方式。她同樣震驚於那種與卡夫卡重逢的感受。」
這本書最初以《卡夫卡的故事》的書名,於一九八三年在時報齣版,譯者是張伯權。這個譯本在九零年代初,還有久大與萬象齣版社的版本,之後便於書市上消聲匿跡瞭。我閱讀《卡夫卡的故事》時,纔十七歲,恰好是作者亞努赫碰見卡夫卡的年齡。對於一個麵對聯考壓力的高中生來說,卡夫卡的話語是綁瞭繩結的一條繩索,讓我可以藉著他的思想嚮上攀爬,然後閉上眼,看見內在的星星。
當初張伯權的版本是譯自英譯本。如今《與卡夫卡對話》則譯自德文本,讓讀者可以貼近原文的理解脈絡,並增加瞭《卡夫卡的故事》所缺的原作者序、原註與譯註,增添本書的閱讀價值。當然,任何迴憶都有主觀虛構的可能,卻不可能全是捏造。在我對《與卡夫卡對話》的解讀中,有四個明顯特徵,可以凸顯這一位年輕詩人眼中所見的卡夫卡。
首先,除瞭對卡夫卡辦公室與布拉格市區有較多描述之外,本書大多數的段落,都是由單純的對話所構成。換言之,對亞努赫來說,當他迴傢後於日記上記錄他與卡夫卡的會麵時,對他來說,最重要的細節,是卡夫卡的話語。其餘的,卡夫卡吃什麼、穿什麼等瑣事,都是不必要的。對文學來講,核心就是文字,話語。與此無乾的,一概不是關注的對象。年輕的亞努赫渴求卡夫卡的智慧,來自卡夫卡內在靈魂的話語,是他反覆吟唱的贊美詩。
再來,是圍繞在話語産生的那前一刻,卡夫卡的錶情與手勢反應。讀者可以觀察到,在這些少量而精準的紀錄中,卡夫卡的錶情,經常是閉緊瞭嘴,蹙著眉,然後他會做齣一些手勢,例如「將擱在桌子上的手掌嚮上翻起」、「舉起雙手,猶如摺翼一般,然後無助地垂下」、「兩隻手遮住臉龐」、「兩手放在膝蓋間」、「把手抬到肩膀高」、「手舉高揮瞭兩下」等。很明顯,卡夫卡在麵對亞努赫時,對於自己可能産生的影響力,相當有自覺。噘嘴或皺眉,往往是陷入思考的徵兆,至於那連布羅德與朵拉都認得齣來的手勢,則洩漏瞭卡夫卡內在燃燒的熱情。手勢是話語的前哨,是思想發現適當字眼前的狼煙。
除此之外,亞努赫還記錄瞭隻有與卡夫卡熟識的友人,纔知道的卡夫卡式笑聲。與我們想像中憂鬱的卡夫卡形像相反,卡夫卡是個愛笑的人,至少在朋友的麵前是如此,而且他經常大笑。但隻有在《與卡夫卡對話》裏,卡夫卡笑的姿態,纔被生動地描繪齣來。此點實在是彌足珍貴,提醒瞭我們,卡夫卡沉重底下潛藏的笑聲。曾獲布剋奬的愛爾蘭小說傢班維爾(John Banville)也說:「我們知道卡夫卡有一種狡猾而尖酸的幽默感。」如果你願意靜下心細讀,卡夫卡的小說總是令人發笑的。
二十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卡夫卡譯者同時也是文學批評傢的瑪特・羅拜(Marthe Robert)曾說:「翻譯一位作者的作品時,為瞭能進入他語句的核心,有必要知道他愛什麼。」我就是用這樣的角度來閱讀《與卡夫卡對話》。透過這本書,我知道卡夫卡愛什麼,我知道他對電影、對戰爭、對老莊、對閱讀、對藝術、對生活、對宗教、對詩、對木工、對繪畫、對法律、對寫作、對布拉格、對上班、對戲劇、對媒體、對語言、對曆史、對猶太人、對無政府主義、對愛情、對攝影、對科學、對動物、對文學……的看法。為瞭讓卡夫卡進入你的心,你有必要知道他愛什麼。
最後一個特徵,是在每一段對話的結尾,經常會以一段令人玩味再三的卡夫卡式格言告終。這樣的描述手法,不免讓我聯想到禪宗公案,縱然這隻是偶然的巧閤,但卡夫卡迷宮般的話語,卻如一顆顆丟進我們內心深處的玻璃彈珠,總能激發思考的陣陣漣漪。而且,我們若對照作者序的文字風格,便會明瞭,這些充滿機鋒的智慧話語,不可能是亞努赫的創造,隻能來自卡夫卡。沒有人可以發明這樣的句子,除瞭卡夫卡本人――「他發現世界的美,就像在咖啡館的菸灰缸裏找到菸蒂一樣。」
在布拉格留學期間,我經常一麵拿著亞努赫的書,對照奧匈帝國時期的布拉格地圖,一麵探訪卡夫卡所走過的道路。如果高中讀《卡夫卡的故事》是二十多年前,在布拉格的三年也是十多年前的事瞭。如今再讀著《與卡夫卡的對話》,卡夫卡的話語,依舊讓我變得敏感並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像又成為一個少年。
任何人隻要閱讀這本書,參與瞭與卡夫卡的對話過程,他就會變成亞努赫,被卡夫卡召喚齣內在的青春。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卡夫卡說:「青春是幸福的,因為它有能力看見美。當它失去這個能力,絕望的衰老、腐朽與不幸就會接踵而至。」

本文作者目前為颱北藝術節藝術總監,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曾翻譯與註解卡夫卡的《給菲莉絲的情書》


推薦序
文藝青年奇遇記 / 鍾英彥

十七歲的捷剋高中生古斯塔夫.亞努赫(非猶太裔)喜愛寫詩,他父親把他寫的詩拿給在布拉格勞工保險局工作的同事卡夫卡鑑定。沒想到當時已著作等身、頗負文名的三十七歲卡夫卡看瞭之後,立刻約見亞努赫。一九二○年春,亞努赫與卡夫卡在卡夫卡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麵。卡夫卡很看重這位年輕詩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從此展開一場亦師亦友亦父、為期三年四個月的密集交往。
卡夫卡當時身心俱疲,兩度和菲莉絲.包爾(Felice Bauer)訂婚、解除婚約,同時染上肺結核,對亞努赫卻幾乎來者不拒,在一百八十多次的談話中,以師父的親切口吻,在辦公室或散步中,談論卡夫卡自己的幾部作品和世界各國約六十位作傢和作品。
亞努赫細心將卡夫卡的話記錄下來,但很可惜的,並沒有標誌下日期。亞努赫把他與卡夫卡之間的談話紀錄加以整理,一九四七年委託友人之妻約翰娜.瓦修維奇(Johanna Vachovec)打字,她將正稿直接寄給卡夫卡的摯友馬剋斯.布羅德(Max Brod)。布羅德閱讀後,認為可信度高,就把談話錄交給費雪齣版社(S. Fischer Verlag),改名為《與卡夫卡對話》(Gesprche mit Kafka),於一九五一年齣版。
《與卡夫卡對話》齣版後,研究卡夫卡的學者一片叫好,認為可媲美艾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的《歌德對話錄》(Gespräche mit Goethe),立刻有英、西、法、日等語言的譯本。學者們一再地引用《與卡夫卡對話》中卡夫卡的話,來闡釋和說明卡夫卡的生平和作品。但是亞努赫認為布羅德不僅改瞭書名 ,同時還任意刪除字句、段落。後來亞努赫找到瞭漏寄齣去的打字原稿,纔知道錯怪布羅德,並在一九六八年由費雪齣版社齣版瞭完整版的《與卡夫卡對話》。
亞努赫的《與卡夫卡對話》的真僞問題,學界的爭議不斷。卡夫卡作品的編輯布羅德和卡夫卡傳記的權威剋勞斯.瓦根巴赫(Klaus Wagenbach)均深信亞努赫所記錄的資料。但是有些學者認為亞努赫是搭上「卡夫卡熱」的騙子,其《與卡夫卡對話》是無所憑藉的杜撰。
亞努赫《與卡夫卡對話》目前已有兩本完整的中譯本 : 一是張伯權根據英譯本Goronwy Rees 《Conversations With Kafka》所譯的《卡夫卡的故事》,另一本是趙登榮根據一九八一年德國費雪齣版社的德文版本翻譯的《談話錄》,並將它列入《卡夫卡全集》中的第五冊。本譯本根據德國費雪齣版社一九六八年的擴大版本。譯筆流暢,注釋(包括譯者注)精確紮實。讀者閱讀此書時,除瞭看到文藝青年亞努赫對偶像卡夫卡的極端欽羨和崇拜,不妨以看「功夫」片的心情,仔細品嚼師父卡夫卡教導和傳授「寫作功夫」的功夫。
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德文係教授


圖書試讀

卡夫卡很疲倦地坐在桌子後麵,臉色慘白,雙臂無力地低垂,頭也微微歪一邊。我知道他很不舒服,原本要道歉起身告辭,但是他把我留下來。

「再待一會兒吧。我很高興你來看我。跟我說些什麼故事吧。」

我明白他是想要擺脫自己的沮喪,於是就說瞭許多我聽來的或是親身經曆的小故事。

我描述我和父母親居住的郊區的街坊鄰居,把粗壯的飯店老闆、大樓管理員,以及我的一些朋友都搬到他眼前,我描述瞭卡洛琳榖(Karolinental)的莫爾道河老碼頭,甚至是小混混的激烈街頭鬥毆,不過他們大都隻是拿滿街的馬糞當作可怕的武器互相丟擲。

「噢,」卡夫卡失聲說,他是個很愛乾淨的人,在辦公室裏隨時都要洗手的。

他扮瞭個鬼臉,好像戴著既嫌惡又嘲謔的搗蛋鬼麵具。他的沮喪霎時煙消雲散,我這纔可以開始跟他聊起展覽、音樂會和我今天看過的書。卡夫卡總是很驚訝我一天裏可以啃那麼多書。

「你實在是一座廢紙倉庫!你晚上都在做些什麼?睡得好嗎?」
「我睡得很沉,」我很有自信地說。「一直到早晨,我的良知纔會把我叫醒。一直以來都很規律,彷彿我腦袋內建瞭一隻鬧鍾似的。」
「那麼夢呢――你會做一些夢吧?」

我聳聳肩。「我不清楚。有時候我醒來時會記得一些夢的片段,可是一下子就忘記瞭。在我的記憶裏,很少有什麼夢。而且通常是很瞎很混亂的情景。就像前天一樣。」

「你夢見什麼?」

「我在一傢大賣場裏,我跟著一個陌生人走,穿過一間大廳,裏頭擺滿瞭腳踏車、馬車和火車頭。我的夥伴對我說:『這裏買不到我想要的新帽子。』我挖苦他說:『你乾嘛買新帽子?你應該買一張比較好看的新臉孔纔對吧。』我原本是想要激怒他,但是他不為所動。

『也對,』他說:『但是我們得上樓到另一個部門去纔行。』於是他匆匆走到一座很寬的螺鏇梯。

接著我們人就在一間很寬敞、映著藍綠色的燈光的大廳,一個成衣部門,一望無際的衣架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外套、夾剋、女裝和男性西裝,衣服裏有高矮胖瘦不一的無頭屍體,手腳軟弱無力地垂著,我嚇壞瞭,悄悄對我的夥伴說:『那些都是被砍頭的屍體!』但是我的夥伴哈哈大笑說:『鬍扯!你完全不懂得做生意。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