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力量和各種文學勢力,
在怎樣的交互關係中,
決定著文學製度的建立與運作?
文學製度的運作,
又在怎樣的曆史過程中,
決定著「當代文學」的生成與展開?
文學,從來就不是隻關乎個人心靈的純自足領域,現代文學是民族國傢與現代化意識型態的一部份,更形成瞭現代文學製度。但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學界對文學製度的研究往往預設結論,把文學製度看做國傢意識型態的工具。
本書的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把文學製度看做一個各種文學勢力訴求博弈的場域,國傢意識形態也隻能是這個場域特定的一部分,從而觸及到新中國文學製度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本書特色
本書清楚地梳理瞭中國當代文學製度的建立,以及中國當代文學製度的運作是如何影響當代文學生産等重要問題。
作者簡介
張均
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教授,主要研究二十世紀四○至七○年代大陸文學。
已齣版《張愛玲傳》、《張愛玲十五講》等著作。
序/於可訓
導言
上編 新的文學製度的建立
第一章 文學組織製度的建立
第一節 文藝機構的設置
第二節 稿酬製度演變小考
第三節 「道」、「勢」與身分:單位製度下的文人生存
第二章 文學齣版製度的建立
第一節 齣版社的國有體製
第二節 文藝刊物的編輯製度
第三章 文學批評製度的建立
第一節 批評與自我批評
第二節 文學批評與流氓主義
第四章 文學接受製度的建立
第一節 左翼文學「讀者」概念的演變
第二節 接受製度的創建、運作及異變:一項基於《文藝報》的考察
下編 製度介入與當代文學發生及展開之關係
第五章 組織製度與文人群體的新陳代謝
第一節 流亡者、閤作者和「盛世遺民」:新製度下國統區文人的分化
第二節 通俗文人(一):鴛鴦蝴蝶派
第三節 通俗文人(二):中國共産黨的傳奇作傢
第四節 延安文人及其體製性再生産
序
於可訓
研究文學製度,或者說從製度的視角研究文學,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熱門課題,其理論根據,還是中國傳統的「知人論世」。從作傢的視角研究文學,偏重於「知人」;從製度的視角研究文學,則屬「論世」。這種研究文學的方法,在西方屬於社會曆史研究方法的範疇,也是很傳統的。當然,一些後起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學問題時,也會談到一些與製度有關的問題,如福柯的知識社會學理論和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等。「知人論世」或社會曆史的研究方法,屬於文學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學文本以外的一些環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這種研究方法,以前習慣於談論一些諸如自然條件、文化習俗、經濟基礎、社會變遷之類的問題,失之於泛,如今集中到具體的製度問題上,得之於專,所以近些年來,頗為一部分學者所喜好。
從製度的視角研究文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學製度研究,是從今天的文學製度中,抽取齣一些單項元素,如管理、齣版、傳播、接受,乃至教育、社團、期刊、稿酬等,用以研究既往時代的文學,或彆一國度的文學,以說明其所受這些製度因素的影響。但這種製度研究所涉及的單項,因為並非僅僅屬於文學製度的構成因素,而是普遍的社會製度或文化製度的組成部分,所以並不能真正深入地說明文學問題。狹義的製度研究,麵對的則是文學製度的全體,或者說是一個已經完形的製度。文學這種精神界的花朵,就植根於這個製度的苑囿之中,它的生長和發育,無一不受這個製度所提供的氣候和土壤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綜閤的、有機的、整體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就能較深入地說明文學問題。對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問題,尤為適宜。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種逐漸製度化的文學。這種製度化,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錶現為文學有賴於一個普遍存在的文化市場生存,這種文化市場不是古典式的,以官、私刊刻為生産手段,依靠趣味共賞、訴諸同好來維持文學的消費和流通,而是附屬於一個整體的、在先被稱作資本主義、如今被稱作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舉凡文學的生産、齣版、發錶、傳播、流通、接受、消費等等,都有賴於這個文化市場的仲介,通過這個文化市場纔得以實現。所以,研究現代文學製度,就不能不關注這個文化市場,以及與這個市場緊密相聯的種種製度性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後,現代文學生存其間的這個文化市場,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錶現,便是它的屬主,由原來被稱作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製或市場經濟體製,變成瞭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體製。這個變化從字麵上看,似乎隻是一個經濟製度問題,但實質上卻是一個整體的社會政治製度的變化。因為有這樣的一個變化,所以,研究這期間的文學製度,就不能不關注這個整體的社會製度的變化問題,尤其是在其中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的政治因素。這種起決定作用的政治力量,不僅僅造就瞭一種新型的社會製度,同時也構造瞭一個附屬其下的文學製度,中國文學由是進入瞭一個製度化的時代。這種文學製度生成於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在其後的十餘年間,漸趨一統。雖然「文革」當中,被「徹底砸爛」,但「文革」後又恢復重建,延續至今。近六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就是生存於這個統一的文學製度之中。變化隻在於,「文革」前的十七年,這個製度的一統化程度較高,「文革」後則迭經改革,諸般皆有所鬆動。但這個製度的存在,畢竟是一個事實。所以研究當代文學製度,自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也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據。
但凡一個製度的誕生,總有一個復雜的過程。尤其是由前一種製度,轉換成後一種製度,或由無形的製度,變成有形的製度,抑或從非製度化到製度化,總要伴隨著一種曆史的陣痛。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極為復雜、極其艱難的滌除、開創、蛻變、組閤的事件發生,以及因此引起的諸多矛盾和鬥爭。如宇宙之大爆炸,胚胎之初養成,一切生命的原質,和影響後來的生長、發育,乃至異變、絕滅的基因,無一不孕育其中。展示這樣的過程,揭示其中的關鍵和細節,如探究宇宙生成、生命誕生,尋其根而溯其源,總一知而百惑解,當代文學之種種隱麯幽微、詭譎迷奧,豁然顯矣。
與此前學者所做的現當代文學製度研究不同,張均博士的當代文學製度研究,旨在論析當代文學製度的發生,揭示在這個過程中,種種社會政治力量(權力)的作用,以及因這種作用而導緻的文學內外各種勢力之間的博弈,正是這些勢力集團(包括其中的個體)之間的博弈,使當代文學製度不至於在人們的印象中,僅僅是一些無生命的機構、規則和政策條文,而是一個個「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恩格斯語)的個體或集團活動著的曆史現場。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均是人化瞭文學製度研究,或曰把文學製度研究,還原成瞭人的研究,即構建製度、操作製度和被製度所構建、所操作的活生生的人的研究。這是張均博士的一大發明,一個創舉,也是本書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之所在。相信它的齣版,會為文學製度研究開闢一片新天地。
張均博士與我有師生之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曾在我門下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實際工作多年,在中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又轉而到我這兒做瞭兩年博士後研究,這本書就是他在博士後階段的研究成果。在書稿交付齣版之際,囑我寫幾句話作為紀念。
是為序。
乙醜年鼕至於武漢大學寓所
導言
柄榖行人錶示:「福柯說『文學』的成立在西洋不過是十九世紀後期的事情。『文學』的規範化則大概與民族國傢的確立相關聯,這種規範性是對十八世紀英國小說所顯示的那種多樣性的一種壓抑。」
這段話,可以作為晚清以來中國文學製度發生史及其內部譜係關係的注腳。製度與國傢之間新的關係的建立,刺激瞭近十年來文學製度研究的勃興。迄今為止,當代文學製度研究(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已取得瞭相當實績,但也呈現齣較多可以重新討論的議題。其主要不足,藉用柯利弗德的比喻是:「它隻發射齣一束強烈的光,照亮事物的一部分。」
質疑、反思這些研究背後某種建構性的學術機製,是認識文學製度和從製度層麵「重新識彆被八十年代所否定、簡化的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曆史/文學」的前提。
一
關於文學製度,通行解釋是把它界定為「在文學與社會、作傢與讀者、文學與生産、評價與接受之間」形成的一套體製,「如職業化作傢、社團文學、報刊與齣版、論爭與批評,以及文學審查與奬勵等等,它們對文學的意義和形式起到瞭支配、控製和引導的作用」4。新世紀以來,相關研究逐漸增多,比較多見的是關於某項單列製度的研究,如邢小群有關文學機構的個案解剖(《丁玲與文學講習所的興衰》),陳明遠有關當代文人經濟收入的考察(《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以及孟繁華、陳改玲、吳俊、郭戰濤等學者關於當代傳媒、齣版的討論。其中,洪子誠、王本朝的研究相對集中。洪子誠最先提齣係統研究「文學體製」的設想,並以「一體化」概念處理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學的生産方式和組織方式,認為其時「存在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文學世界」,「對文學生産的各個環節加以統一地規範、管理,是國傢這一時期思想文化治理的自覺製度,並産生瞭可觀的成效」。這一史觀影響深刻。王本朝《中國當代文學製度研究》一書從文學機構、作傢身分、文學期刊、文學齣版、群眾讀者、文學批評、文學政策、文學會議等層麵,討論瞭社會主義文學「藉助文學製度」實現的「對文學觀念、作傢思想、作品創作以及讀者閱讀的全麵製約和規範」。就方法、結論而言,王本朝的研究是對洪先生的承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