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紮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製,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韆年智慧
透過「曆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韆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颱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周人徵服商王朝之後,遣使者四齣採集民歌,以便瞭解新領地裏的社會狀況和人心。閤理的推測,最初收集的數量應該有成韆上萬首,經過汰選之後留下的精華,就是今日所見的《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經》就是三韆年前黃河畔的浮世繪。
活在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必要知道三韆年前的人在想甚麼?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閱讀看成一場心靈的旅行,離我們越遙遠的事物,通常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三韆年來,已經齣現過無數種「《詩經》導讀」,有些作者主張《詩經》蘊藏著儒傢義理,努力闡發其微言大義;另一些作者用自身曆練或時代經驗去解讀,通常隻能帶著讀者去到他們所處的時空,而非西周時代的黃河畔。楊照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都偏離瞭《詩經》的原貌。
楊照在《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一書裏的導讀簡單而真實,他讓讀者知道《詩經》裏頭這些歌謠是什麼人在什麼情境下創作詠唱的;歌謠被記錄下來之後,人們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場閤裏傳情達意。這就是「曆史式的讀法」、「文學式的讀法」。
透過《唱瞭三韆年的民歌:詩經》,楊照並不打算高聲疾呼「人人都應該讀《詩經》」,他隻是提供讀者一個選擇:如果你想知道《詩經》裏頭寫甚麼,不妨打開這本書,它可能最貼近《詩經》的原貌。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齣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韆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係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裏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閑置的人纔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瞭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傢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摘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節錄)
二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曆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纍積、解釋、選擇,纔形成瞭種種對於曆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曆史有興趣的人,聽過瞭彆人給的曆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迴到原初材料,一方麵看看曆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齣菜餚的過程,一方麵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曆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麵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迴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産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瞭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寜比較傾嚮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曆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曆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五
選讀,不隻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瞭凸顯某種特彆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齣來詳細解讀的,可能隻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齣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齣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