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冷硬的课文题解,穿过层层的过度解读
杨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实的分析
打破时空限制,直接从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过「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
带你一次读懂两千年前的中国传统经典
杨照全程领读、解读,中国传统经典完全解码
附原典选摘,直取精华
台湾新品种文库版,随身伴读
周人征服商王朝之后,遣使者四出採集民歌,以便了解新领地里的社会状况和人心。合理的推测,最初收集的数量应该有成千上万首,经过汰选之后留下的精华,就是今日所见的《诗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诗经》就是三千年前黄河畔的浮世绘。
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什么必要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在想甚么?过着甚么样的生活?其实,阅读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把阅读看成一场心灵的旅行,离我们越遥远的事物,通常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奇。
三千年来,已经出现过无数种「《诗经》导读」,有些作者主张《诗经》蕴藏着儒家义理,努力阐发其微言大义;另一些作者用自身历练或时代经验去解读,通常只能带着读者去到他们所处的时空,而非西周时代的黄河畔。杨照认为这些作品可能都偏离了《诗经》的原貌。
杨照在《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一书里的导读简单而真实,他让读者知道《诗经》里头这些歌谣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咏唱的;歌谣被记录下来之后,人们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场合里传情达意。这就是「历史式的读法」、「文学式的读法」。
透过《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杨照并不打算高声疾唿「人人都应该读《诗经》」,他只是提供读者一个选择:如果你想知道《诗经》里头写甚么,不妨打开这本书,它可能最贴近《诗经》的原貌。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新新闻》总编辑、总主笔及副社长。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已出版数十部文学创作及文化评论着作。长期于「诚品讲堂」、「敏隆讲堂」开设人文经典选读课程。
中国传统经典选读总序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独特系统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来的声韵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与封建统治
诗里的副歌
「风雅颂」与「赋比兴」
声音与文字的规律
三种文类
第二章 贵族的基本教材
从关雎开始
桃树的变化
採车前子的少妇
洁净的女孩
熟读诗经的太子
贵族的对话基础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女性的声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闲置的人才
妈妈的辛苦
河滨散记
悲愤的离婚女子
从怨女等成怨妇
爱情来了
热闹的青春戏谑
破碎的家庭
翻墙求爱的男子
附录:《诗经》选摘
中国传统经典选读总序(节录)
二
阅读原典的第一个理由是:中国历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过这些材料的累积、解释、选择,才形成了种种对于历史的叙述说法。对于中国历史有兴趣的人,听过了别人给的历史叙述说法后,应该会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历史学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过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检验历史叙述的对错好坏吧!
我们读过课本介绍《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听过许多从《诗经》中撷取材料来重建西周社会面貌的说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读《诗经》,或许你会发现《诗经》的内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样;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对西周的认识和《诗经》所显现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种经验,应该都能带来很大的阅读乐趣吧!
阅读原典的第二个理由是:这些产生于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文献,记录的毕竟都是人的经验与感受,我们今天也就必然能够站在人的立场上,与其经验、感受彼此唿应或对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中间读到相似的经验、感受,隔着时空会心点头;也能够从中间读到相异的经验、感受,进而扩张了我们的人生体会。源于一份史学训练带来的习惯与偏见,必须承认,我毋宁比较倾向于从原典中获取其与今日现实相异的刺激。历史应该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看到人类生活的全幅可能性,进而挑战质疑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种种现实状况。这是历史与其他学问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学存在、无可取代的核心价值。
五
选读,不只是选书读,而且从书中选段落来读。传统经典篇幅长短差异甚大,文本的难易差异也甚大,所以必须衡量这两种性质,来决定选读的内容。一般来说,我将书中原有的篇章顺序,当作内容的一部分;也将书中篇章完整性,当作内容的一部分。这意味着,除非有理由相信书中顺序并无意义,或为了凸显某种特别的对照意义,我尽量不打破原书的先后顺序,并且尽量选择完整的篇章来阅读,不加以裁剪。
从课堂到成书,受限于时间与篇幅,选出来详细解读的,可能只占原书的一小部分,不过我希望能够在阅读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趋近这本原典的路径,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进入、熟悉,培养出一种与原典亲近的感受,做为将来进一步自行阅读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这样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对经典抱持的距离感,是阅读、领略全书最重要的开端。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宝藏。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诗经》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选篇非常讲究,既有耳熟能详的爱情诗,也有描绘农事、祭祀、战争等社会生活场景的篇章,几乎涵盖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小诗,比如描述妇女劳作、儿童嬉戏的片段,读起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当时人们的欢声笑语。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诗经》的版本考证和研究的简要介绍,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足以让我对这部经典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让我明白,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传承。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读诗”的层面,更增添了一层“品史”的乐趣。
评分这本《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素雅的宣纸质感,配上烫金的“诗经”二字,古朴中透着一丝温润。翻开来,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色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经典篇目旁附带的注释和赏析,那些文字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对古文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领略到诗句背后的深意。比如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本只是觉得朗朗上口,但经过一番解读,才明白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男女间的爱慕,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那种纯粹、自然,又带着些许含蓄的美好。书中的插画也功不可没,水墨写意的手法,勾勒出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自然风光,为那些跳跃在纸上的文字增添了视觉的温度,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周代的田野、村落。一本好的图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是一种享受,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可以细品的艺术品,让我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新的愉悦感。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经典,其魅力在于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雕琢,读起来反而有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我常常在睡前翻开这本书,随意读上几篇,那些简短的诗句,就像清泉一样,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绪。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凄美迷离的意境,让人不禁沉醉其中。书中对这些诗歌的解读,也保持了克制和留白,没有把所有的答案都告诉你,而是留给你自己去想象和体会,这反而激发了我的思考。有时,我会因为读到某一句特别触动我的诗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含义,甚至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感觉古人的情感和现代人并没有太大差异。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让我觉得非常奇妙,也让我更加珍视这本书带来的体验。
评分初识《诗经》是在大学的课堂上,那时更多的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机械记忆,对那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感受更多的是词藻的堆砌,而非情感的共鸣。然而,最近重拾这本《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却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本书的译文部分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味追求字面上的直译,而是更侧重于将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重新诠释出来。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战争的诗,原诗那种深沉的悲凉感,译文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将那种失去家园、思念亲人的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普通人命运的无常。这本书还有个特点,就是它将不同时期的诗歌按照一定的脉络进行梳理,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诗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让我逐渐摆脱了当初的“学究气”,开始真正地走进那些古老的歌谣,去感受其中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买这本书纯属偶然,但没想到它带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诗经》的编排方式很独特,它并没有按照传统的“风、雅、颂”来划分,而是将内容进行了更加贴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分类。比如,它会把描写爱情的诗歌集中起来,把描写战争的诗歌放在一起,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阅读,而不是被庞杂的体例所困扰。另外,这本书的注释做得相当细致,对于一些生僻字、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文史功底不深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诗歌赏析部分,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对于《硕鼠》这首诗,它不仅仅解释了“硕鼠”是指贪婪的统治者,更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了诗歌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和反抗意识。这种深度解读,让我对《诗经》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古老的诗歌”这个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面反映历史的镜子,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