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篇民间故事由他一人传述
大故事家──靳景祥,不仅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更代表了中国民间文化内涵的传承。
本书以民间故事传承人靳景祥及其故事讲述为研究对象,以扎实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靳景祥故事的养成条件、讲述历程、传承现状以及保护政策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靳景祥故事的特色和讲述艺术,及其与耿村故事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体现靳景祥故事讲述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中国民间故事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个案依据和学理借鉴。
本书特色
秀威民俗与民间文学丛书第一本。
对河北民间故事大家靳景祥的故事讲述提供完整的调查和研究。
作者简介
林继富
汉族,法学(民俗学)博士,亚细亚民间敍事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研究室主任。
主持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教育部等多项奖励。
出版《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解释民俗学》、《民间敍事传统与故事传承》、《西藏节日觅踪》、《民间敍事传统与村落文化共同体建构》、《民间敍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现代表述研究》等十一部专着,主编《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研究》、《中国民族公共文化时间研究》等丛书,发表一百七十余篇民俗学专业论文。研究方向:中国民俗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敍事学。
李敬儒
河北石家庄人。
二○○六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二○一一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敍事文学。
序 言
绪 论
第一章 靳景祥故事的养成
第一节 从守坟人到村落共同体
第二节 「穷讲善唸村」的文化生境
第二章 靳景祥的故事人生
第一节 九门独子
第二节 学艺经历
第三节 学厨与开饭
第四节 惨遭厄运
第五节 寄情故事
第三章 靳景祥的故事特色
第一节 故事内容兼容并包
第二节 评书式的讲述风格
第三节 故事表述完整细致
第四章 靳景祥与耿村故事
第一节 耿村的故事讲述传统
第二节 耿村故事的审美倾向
第三节 靳景祥引领耿村故事讲述
第五章 靳景祥故事的讲述艺术
第一节 村民生活中的讲述
第二节 官员学者中的讲述
第三节 公共场合中的讲述
第六章 靳景祥讲述的典型故事
第一节 两兄弟故事
第二节 夫妻捎书
第三节 三女婿拜寿
第七章 靳景祥的保护
第一节 靳景祥现在的生活
第二节 靳景祥的故事採录
结 语
附 录
靳景祥的故事选
田野日志选
靳景祥故事辑录和研究索引
参考文献
后 记
绪 论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和传承的语言艺术,它在人们口头流传,并不断得到完善。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讲故事,有些人只是喜欢听,当观众的时候多;有些人则很有讲故事的愿望和讲故事的才能,在故事传承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瑞典着名学者卡尔•威廉•冯•赛多(Carl Wilhelm Von Sydow)说过:「民间故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一种散漫的状态流传的,只有极少的有好记忆、生动的想像力和叙述能力的积极的传统携带者才能传播故事,仅仅是他们才向别人讲述故事。」 讲述者在讲述活动中总是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讲述活动的主体。讲述主体与听众构成知识共同体,从而在生活中生产故事、传播故事。
靳景祥,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汉族农民,一个生活坎坷、技艺超群的民间故事讲述家,被贾芝、张文、林相泰等学者称为「河北的重大发现」、「难得的大故事家」。他学过说书,开过饭店,从耿村走出过,又回到耿村,但从未离开过生他、养他的燕赵大地,他与他的乡亲们共同延续着独具特色的冀中平原汉族民间文化传统。自一九八七年五月被发现以来,靳景祥一直备受学界和媒体的关注。
至二○○四年五月,十一次耿村民间故事普查,集中採录了靳景祥的故事四百多篇,另外还有歌谣、谜语、歇后语、谚语等八百多条(首),总计八十多万字。
一九八七年七月,靳景祥应邀出席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承德市举办的「中国故事学会首届年会」;一九八八年四月,他应邀参加河北省三套集成办公室和石家庄地区文联主办的「耿村故事家群研讨会」。
一九八八年一月,靳景祥加入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同年,被河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和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正式授予「河北省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
一九九一年九月,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破例发展为会员。由此,靳景祥成了全省、全国着名的民间故事家,多次出席各级学术会议进行演讲。
二○○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佈靳景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耿村民间故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靳景祥与民间故事的渊源关系,从他一出生就开始了。在这个弥漫着故事讲述氛围的冀中平原上的小村庄里,靳景祥的家人和乡邻都会讲故事,他从小就是听着奶奶和妈妈的摇篮曲入睡,大伯靳英瑞更是远近闻名的西河大鼓艺人,这些都给予他强烈的感染和薰陶。而童年时期在姨姨家的寄养生活,也让靳景祥从爱说、爱笑、爱热闹的姨姨、姨父那里,听来了好多故事。谈到与民间故事的情结,靳景祥说:「从小觉得听故事稀罕,怪有意思,真是百听不厌。」
靳景祥故事的养成,与耿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故事讲述传统分不开。耿村自古就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香火旺盛的耿王庙会和繁华的逢阴历一、六日集市,养成了耿村这个文化聚落经商和讲故事的两大古风。四面八方的客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也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年幼的靳景祥,在大伯开的旅店里,听客人们讲的天南海北的故事不计其数。成年后的靳景祥,离开了耿村,在藁城县城开起了饭店。在那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听到了更多、质量更高的故事。
如果说在晋县姨姨家、耿村集市上、藁城饭店里听故事,是为靳景祥成为故事家做了「量」上的准备,那么,靳景祥的学书经历,以及对故事的反覆琢磨,就为他作为故事家做了「质」上的准备。跟大伯靳英瑞和石家庄的樊春秀学的说书本子,靳景祥现在都不会讲给别人听,但学说书的经历,铸就了他的讲述风格,尤其是讲故事时的语气、语速、模仿能力和肢体语言。同时,将大量评书套语运用到故事当中,也使故事更完整,更能吸引人。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讲述素材很多取自说书本子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靳景祥成为连接底边文化与通俗讲唱艺术的中间人物。但是,靳景祥并不是将听来的故事简单复述给别人,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把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改掉,把不够完善的故事补充完整。正是不断摄取民间叙事的传统,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将生活经历和讲述特色融入到故事讲述当中,才使得靳景祥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出色的民间故事讲述家。
听过靳景祥讲故事的人不计其数,年龄最小的有未经世事的孩童,年长的有耄耋之年的老者。乡亲邻里听过他的故事,官员、学者听过他的故事,外国故事家也听过他的故事。从二○○二年开始,美国故事代表团每隔一两年都会访问一次耿村,尽管他们之间的交流需要有翻译,但靳景祥绘声绘色的讲演还是感染了国外友人和专家,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靳景祥讲故事吐词清晰,表达准确,结构完整,描述细致,逻辑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评书味明显,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听众的品位和情绪,很有艺术感。
靳景祥不仅是耿村民间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中华民族民间故事讲述家的杰出代表。对靳景祥故事讲述历程、养成条件、传承现状,以及保护政策的调查研究,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民间故事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宝贵的贡献。
靳景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艺生涯,造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使他成为耿村非常有特色的故事讲述家,也具有一个民间故事家所应具备的所有潜质和能力。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靳景祥,虽然听力有很大下降,体力大不如前,但他仍精力充沛,对故事讲述仍然进行着不倦的探索,他的人生故事与故事人生成就了其独具个人风采的故事特色和讲述特点。
第一节故事内容相容并包
靳景祥故事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杂」。这种特点与耿村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以及靳景祥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说:「他(靳景祥)哪样的故事也有。新的,老的,现在的,古代的,笑话,……都有。」根据已出版的耿村故事集,笔者统计了靳景祥各样作品的数量,包括神话三篇,民间传说六十八篇,民间故事一百二十二篇,共计一百九十三篇,各类故事具体篇数见表3-1,靳景祥各类故事的分佈状况,基本可以代表耿村故事的类别分佈情况。
从内容上来,靳景祥讲述的故事,涉及了所有的故事类别。在靳景祥已发表的故事中,神话只有三篇,所占比例最少,这与神话在耿村这种较为开放发达地区逐渐被其他故事类别取代的规律完全吻合。靳景祥讲述的神话虽少,但都具有代表性。《伏羲与女娲》讲述了女娲补天失败后,人间发了大水,把人们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俩,他俩用凿石头、滚磨盘的方式,最终结成了夫妻。靳景祥用具有华北地区特色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兄妹婚的来历。《嫦娥与后羿》是汉族地区都非常流行的神话,在靳景祥的讲述中,嫦娥并不是别人口中见利忘义的人,而是为了上月宫借箭拯救苍生,才不得不代替后羿吃下灵药飞上月宫的英雄式人物。靳景祥的第三篇神话是二○○三年讲的《女娲与北斗星》,女娲补天后又累又渴,就让她干女儿去找水喝,太上老君变成的白胡子老头送给了女娲干女儿盛水的口袋,还把勺子扔上天变成了北斗七星,为她指明了回家的路。女娲喝了干女儿带回来的水,又用这水抟土造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