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至40年代
台湾、韩国笼罩于大东亚共荣圈的意识形态之下
台湾的皇民文学和韩国的亲日文学
各自反照出东亚文学中的实像与虚像
台湾与韩国两国,在殖民地文学以及后殖民研究的起步时机以及历史差异,长久以来两者之间的对话与比较研究可说是延宕甚至是落后的。这两个殖民地所受容于帝国的影响以及包括人流、物流、文学、文化的横向流动,不但成为比较日本帝国统治下的台湾、韩国殖民地两者之间异同的问题,也成为二者之间对话可能性的主要题材。1930年代后期至1940年代,日本帝国发动全面战争,台湾、韩国笼罩于「大东亚共荣圈」的意识型态之下,各自的「地方性文学」也反照出东亚文学其中的实像与虚像。本书正是集结台韩两地学者,针对台湾的「皇民文学」与韩国的「亲日文学」进行对话与比较,企图解明与釐清以上所提起的课题。
作者简介
王惠珍
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吴佩珍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邱雅芳
国立联合大学台湾语文与传播学系
侯雅文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
崔末顺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陈培丰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曾士荣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横路启子
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
张文薰
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郑炳浩
高丽大学
洪润杓
淑明女子大学
高永烂
高丽大学
金泰暻
嘉泉大学
金孝顺
高丽大学
金津日出美
高丽大学
宋惠敬
高丽大学
李贤珍
亚洲大学
李敏姬
高丽大学
李承信
梨花女子大学
帝国读者对殖民地作家书写的阅读想像:以同人杂志《文艺首都》为例/王惠珍
言与不言之间:真杉静枝的「国策文学」书写与台湾/吴佩珍
西方缪思与东方缪思:《文艺台湾》的美学走向与东亚色调/邱雅芳
论「虞廷赓歌」的文化传统及其在台湾古典诗学中的意义/侯雅文
法西斯美学的小说形象化:以吴漫沙《大地之春》为例/崔末顺
由「同文」的边界移动来看台湾文学的特性:日治时期的新文学・乡土文学・皇民文学・兴亚文学/陈培丰
战争动员、日常生活与台湾女性:以《阮木笔日记》为中心/曾士荣
作为大东亚共荣圈指导者的在台内地人作家:以滨田隼雄〈蝙翅〉为中心/横路启子
「大东亚」中的知识与文学:黄得时个案/张文薰
韩国《国文学史》记述中显示的「亲日文学(双重语言文学)」的地位和变化/郑炳浩
侦探小说和殖民地的身分:以金来成的日语小说爲中心/洪润杓
俞镇午作品〈夏〉和〈福男伊〉小考:以奴婢主人翁的意义爲中心/高永烂
传播到〈内地〉的金钟汉的诗/金泰暻
崔贞熙文学中表现的女性属性和战争动员理论/金孝顺
「东亚医学」系列问题:「提携、合作」的医学/金津日出美
殖民地末期日本帝国主义的航空政策和儿童战争动员/宋惠敬
作爲朝鲜抵抗文学的儿童文学:以马海松为中心/李贤珍
通过野谈杂志对历史小说家金东仁的再照明: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期檀君的小说化/李敏姬
石川达三的〈凤青华〉论:以女主角表象为中心的内鲜恋爱风貌/李承信
前言
文/陈芳明
「东亚」观念的建构,是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力量的扩张而逐步成形。在20世纪之初,基本上都是使用「亚洲」或「大亚细亚主义」来称唿。确切而言,亚洲与大亚细亚是属于地理上的观念,必须等到「东亚」一词诞生之后,才开始产生政治权力的暗示。这种命名日益鲜明,尤其是日本军阀的西进政策与南进政策确立之后,东亚开始有了清楚的指涉。最初东亚的地理范围,包括日本、朝鲜、满洲、中国、台湾等地。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行动正式开展,「大东亚」的称号更具有膨胀的意义。因此,东亚是日本的帝国想像,也是日本军阀企图建立亚洲霸权的目标。如果所有的东亚国家都统合在帝国力量之下,日本在全球的范围内,就可以跟西方霸权分庭抗礼。
在被侵略国家的知识分子思维里,东亚始终是一个模煳的概念。毕竟在语言、文化上,并未有相通之处。由于气候与地理位置的差异,也决定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日本企图运用战争手段把文化相当分歧的地域统合起来,终于不能不创造东亚一词。为了有助于侵略行动的持续,日本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建构中国历史的论述。他们提出「征服王朝」一词,把历史上所有侵略汉人王朝的外族排列成为系谱;上至北魏开始,下至清朝为止,都在这个行列里。在这种论述的基础上,做为阿尔泰语系重要成员的日本,也企图参加这个行列。至少日本人与朝鲜、满州、女真、契丹,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从而可以套用征服王朝的历史论述。东亚的命名,当然也强烈富有征服的意味。
借由战争的进行,权力的支配,文化的控制,日本帝国主义者成功地垄断了东亚的诠释权,即使在战败之后,有关东亚的任何解释仍然继续由日本学术界来操控。但是,进入1980年代以后,东亚的政治经济开始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1980年代以后,台湾与韩国经历了民主政治的转型,学术风气也跟着开放,因此所有的历史论述也到达一个需要重新解释的阶段。如果东亚一词可以继续沿用的话,就不能由日本学界单方面来赋予定义。台湾与韩国在朝向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化的进一步历程,显然也开始回头重新检讨过去的历史论述。在东亚这个政治场域,曾经沦为殖民地的两个国家,也开始要夺回自主的发言权。东亚,正是在这种新的文化风气席卷之下,开始注入新的观念与新的诠释。
台湾与韩国,在现代的历史进程上都承担了极为相近的政治命运。战前,同样都是属于日本的殖民地;战后,也同样是属于美国的反共基地。两个国家都扮演着帝国权力支配的枢纽角色,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都同样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两个国家在1960年代以后,同时朝向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前进。全球化的浪潮袭来之后,两个国家也开始焦虑地思考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到底台湾与韩国是属于后现代还是后殖民,这样的问题迫切地拷问两地的知识分子。
高度资本主义发展与高度民主改革扩张,纵然在台韩两国日益鲜明,却不意味历史记忆从此可以淡忘。站在东亚的立场,不能不思考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力量。过去资本主义的侵蚀,几乎都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而到来。如今,文化强权则是伴随着所谓后现代文化,对殖民地前身进行着不懈的挑战。因此,在最开放的年代,最自由的环境,反而必须对过去历史所犯的错误,保持高度警觉。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与高丽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东亚文学的实像与虚像」学术研讨会,便是在这种严肃的思考基础上召开。这个会议有其丰富的暗示,一方面可以显示台韩两国学者开始在殖民地议题上展开对话,一方面也有意在东亚的解释权上夺回自主权。不仅如此,对殖民地历史的重新思考,是为了寻求殖民地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如何把他们的受害经验转化成为今日的受惠遗产,才是这场会议的最高期待。有第一次的会议,就会开启以后无穷的对话。至少「东亚」的概念不再是具有强烈的帝国意涵,它已经开放成为所有知识分子的共同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