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静光的银杏
───怀思巫永福先生的「文学之路」
一、前引
1930年代,日本殖民地出身的数位二十来岁的台湾青年,在东京筹组「台湾艺术研究会」,印行文学杂志《フォルモサ》(即《福尔摩沙》),推动艺术性的诗文学,为新兴的台湾文学界掀起里程碑。随岁月流逝,当年英姿气盛的一伙文艺憧憬者,逐渐凋零,跨世纪后,硕果仅存的巫永福先生也于今年9月10日离世,全体成员走入历史,但,文学运动与文学生命并未萎谢。如同落地种子般,它们继续在这块土地各自萌芽、长大。文学杂志的旗帜,仍标记着台湾新文学运动初期的有力飘扬,巫老生前整理出版全集24册及未整理的少量文稿,都将成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提供典藏,让后人欣赏与研究。尘土一坯,朝露人生,引人怀思的是这些足以千秋的诗文学。
2008年10月12日,台北市第一殡仪馆景行厅告别式场内的輓词,甚多「典型永存」、「仁风永仰」、「硕德永钦」、「德望所归」、「驾鹤西归」等,呈现的是他在社会层面世俗认同的「盖棺论定」。另一层面,文学界恭送花篮的輓词,如笠诗社的「诗业永恆」、台湾笔会的「笔剑同光」、文学台湾社的「文学长存」、李敏勇的「时代先锋」,就突显并肯定了他在心灵活动的焦点。
跨世纪的「文学长者」巫永福先生,是「国之耆宿」,台湾文学界的顶针,以九六高龄往生,理当有国家级的告别仪式,然环视现场,民间人士居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