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文学
  • 文学制度
  • 文化研究
  • 历史研究
  • 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 政治与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社会文化
  • 改革开放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家力量和各种文学势力,
在怎样的交互关系中,
决定着文学制度的建立与运作?

文学制度的运作,
又在怎样的历史过程中,
决定着「当代文学」的生成与展开?

  文学,从来就不是只关乎个人心灵的纯自足领域,现代文学是民族国家与现代化意识型态的一部份,更形成了现代文学制度。但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文学制度的研究往往预设结论,把文学制度看做国家意识型态的工具。

  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把文学制度看做一个各种文学势力诉求博弈的场域,国家意识形态也只能是这个场域特定的一部分,从而触及到新中国文学制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本书特色

  本书清楚地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的运作是如何影响当代文学生产等重要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均


  广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二十世纪四○至七○年代大陆文学。
  已出版《张爱玲传》、《张爱玲十五讲》等着作。

图书目录

序/于可训
导言

上编 新的文学制度的建立
第一章 文学组织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文艺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稿酬制度演变小考
第三节 「道」、「势」与身分:单位制度下的文人生存

第二章 文学出版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出版社的国有体制
第二节 文艺刊物的编辑制度

第三章 文学批评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二节 文学批评与流氓主义

第四章 文学接受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左翼文学「读者」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 接受制度的创建、运作及异变:一项基于《文艺报》的考察

下编 制度介入与当代文学发生及展开之关系
第五章 组织制度与文人群体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流亡者、合作者和「盛世遗民」:新制度下国统区文人的分化
第二节 通俗文人(一):鸳鸯蝴蝶派
第三节 通俗文人(二):中国共产党的传奇作家
第四节 延安文人及其体制性再生产

图书序言



于可训


  研究文学制度,或者说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其理论根据,还是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从作家的视角研究文学,偏重于「知人」;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则属「论世」。这种研究文学的方法,在西方属于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范畴,也是很传统的。当然,一些后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学问题时,也会谈到一些与制度有关的问题,如福柯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等。「知人论世」或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学文本以外的一些环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这种研究方法,以前习惯于谈论一些诸如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经济基础、社会变迁之类的问题,失之于泛,如今集中到具体的制度问题上,得之于专,所以近些年来,颇为一部分学者所喜好。

  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制度研究,是从今天的文学制度中,抽取出一些单项元素,如管理、出版、传播、接受,乃至教育、社团、期刊、稿酬等,用以研究既往时代的文学,或别一国度的文学,以说明其所受这些制度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制度研究所涉及的单项,因为并非仅仅属于文学制度的构成因素,而是普遍的社会制度或文化制度的组成部分,所以并不能真正深入地说明文学问题。狭义的制度研究,面对的则是文学制度的全体,或者说是一个已经完形的制度。文学这种精神界的花朵,就植根于这个制度的苑囿之中,它的生长和发育,无一不受这个制度所提供的气候和土壤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综合的、有机的、整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就能较深入地说明文学问题。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问题,尤为适宜。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种逐渐制度化的文学。这种制度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表现为文学有赖于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市场生存,这种文化市场不是古典式的,以官、私刊刻为生产手段,依靠趣味共赏、诉诸同好来维持文学的消费和流通,而是附属于一个整体的、在先被称作资本主义、如今被称作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举凡文学的生产、出版、发表、传播、流通、接受、消费等等,都有赖于这个文化市场的仲介,通过这个文化市场才得以实现。所以,研究现代文学制度,就不能不关注这个文化市场,以及与这个市场紧密相联的种种制度性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文学生存其间的这个文化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表现,便是它的属主,由原来被称作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计画经济体制。这个变化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经济制度问题,但实质上却是一个整体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变化,所以,研究这期间的文学制度,就不能不关注这个整体的社会制度的变化问题,尤其是在其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的政治因素。这种起决定作用的政治力量,不仅仅造就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同时也构造了一个附属其下的文学制度,中国文学由是进入了一个制度化的时代。这种文学制度生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在其后的十余年间,渐趋一统。虽然「文革」当中,被「彻底砸烂」,但「文革」后又恢复重建,延续至今。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就是生存于这个统一的文学制度之中。变化只在于,「文革」前的十七年,这个制度的一统化程度较高,「文革」后则迭经改革,诸般皆有所松动。但这个制度的存在,毕竟是一个事实。所以研究当代文学制度,自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

  但凡一个制度的诞生,总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由前一种制度,转换成后一种制度,或由无形的制度,变成有形的制度,抑或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总要伴随着一种历史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极为复杂、极其艰难的涤除、开创、蜕变、组合的事件发生,以及因此引起的诸多矛盾和斗争。如宇宙之大爆炸,胚胎之初养成,一切生命的原质,和影响后来的生长、发育,乃至异变、绝灭的基因,无一不孕育其中。展示这样的过程,揭示其中的关键和细节,如探究宇宙生成、生命诞生,寻其根而溯其源,总一知而百惑解,当代文学之种种隐曲幽微、诡谲迷奥,豁然显矣。

  与此前学者所做的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不同,张均博士的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旨在论析当代文学制度的发生,揭示在这个过程中,种种社会政治力量(权力)的作用,以及因这种作用而导致的文学内外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正是这些势力集团(包括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博弈,使当代文学制度不至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仅仅是一些无生命的机构、规则和政策条文,而是一个个「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恩格斯语)的个体或集团活动着的历史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均是人化了文学制度研究,或曰把文学制度研究,还原成了人的研究,即构建制度、操作制度和被制度所构建、所操作的活生生的人的研究。这是张均博士的一大发明,一个创举,也是本书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相信它的出版,会为文学制度研究开辟一片新天地。

  张均博士与我有师生之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曾在我门下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多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转而到我这儿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这本书就是他在博士后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书稿交付出版之际,嘱我写几句话作为纪念。

  是为序。

乙丑年冬至于武汉大学寓所

图书试读

导言

柄谷行人表示:「福柯说『文学』的成立在西洋不过是十九世纪后期的事情。『文学』的规范化则大概与民族国家的确立相关联,这种规范性是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所显示的那种多样性的一种压抑。」

这段话,可以作为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制度发生史及其内部谱系关系的注脚。制度与国家之间新的关系的建立,刺激了近十年来文学制度研究的勃兴。迄今为止,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已取得了相当实绩,但也呈现出较多可以重新讨论的议题。其主要不足,借用柯利弗德的比喻是:「它只发射出一束强烈的光,照亮事物的一部分。」

质疑、反思这些研究背后某种建构性的学术机制,是认识文学制度和从制度层面「重新识别被八十年代所否定、简化的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历史/文学」的前提。



关于文学制度,通行解释是把它界定为「在文学与社会、作家与读者、文学与生产、评价与接受之间」形成的一套体制,「如职业化作家、社团文学、报刊与出版、论争与批评,以及文学审查与奖励等等,它们对文学的意义和形式起到了支配、控制和引导的作用」4。新世纪以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比较多见的是关于某项单列制度的研究,如邢小群有关文学机构的个案解剖(《丁玲与文学讲习所的兴衰》),陈明远有关当代文人经济收入的考察(《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以及孟繁华、陈改玲、吴俊、郭战涛等学者关于当代传媒、出版的讨论。其中,洪子诚、王本朝的研究相对集中。洪子诚最先提出系统研究「文学体制」的设想,并以「一体化」概念处理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认为其时「存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文学世界」,「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加以统一地规范、管理,是国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治理的自觉制度,并产生了可观的成效」。这一史观影响深刻。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一书从文学机构、作家身分、文学期刊、文学出版、群众读者、文学批评、文学政策、文学会议等层面,讨论了社会主义文学「借助文学制度」实现的「对文学观念、作家思想、作品创作以及读者阅读的全面制约和规范」。就方法、结论而言,王本朝的研究是对洪先生的承续。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