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四卷文集爲国际知名学者张隆溪教授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所出版重要中文着述的集合,囊括了张隆溪教授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观点。
本卷含《一毂集》一书
本书特色
国际知名学者张隆溪首部集结各重要着述的全集。
作者简介
张隆溪
194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哈佛大学博士。曾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2006至2009年任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9年受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聘认为唯一的中国籍院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学讲座教授。
《一毂集》前言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纪事
弗莱的批评理论
论夏洛克
一九八一-一九八三纪事
悲剧与死亡: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评《英国文学史纲》
诗无达诂
一九八三-一九九八纪事
佛洛伊德的循环:从科学到阐释艺术
一九九八-二○○○纪事
翻译与文化理解
二○○○-二○○五纪事
闲话康桥
哈佛杂忆
理性对话的可能:读《信仰或非信仰》感言
讽寓
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先生着作读后随笔
马可波罗时代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二○○五-二○○八纪事
走近那不勒斯的哲人:论维柯对历史哲学和文学批评的贡献
锦里读书记
生命的转捩点:回忆文革后的高考
中国古代的类比思想
记与德国阐释学大师伽达默的交谈
从晚清到五四:鲁迅论「洋化」与改革
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论《失乐园》
现实的提升:伽达默论艺术在我们时代的意义
现代艺术与美的观念:黑格尔美学的一个启示
庐山面目: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记忆、历史、文学
二○○八-二○一○纪事
约翰‧韦布的中国想像与复辟时代英国政治
北欧记行
与王尔德的文字缘
中西交汇与钱钟书的治学方法:纪念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
对文学价值的信念:悼念弗兰克‧凯慕德
序
《一毂集》前言
我在本书回忆文革后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文章里说,回想起当年,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当中的变化「几乎有恍若隔世之感」。这一点没有夸张。我们经历过文革,也见证了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由一个极为贫穷、封闭,而且长期陷入疯狂内斗的苛酷而亢奋的状态,逐渐回复到较为正常的状态。那不过是让每个人做自己的事的状态,学生上学,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如是而已。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面临的问题,我们现在绝非处在一个理想状态,各种问题和困难仍然困扰着我们每个人和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社会上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很多,也有不少事令人愤恨、烦恼。但回首望去,无论我们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国近三十年来都有极大变化,大体上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随时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和我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何等困窘、闭塞、单调而且压抑,于是也就有一个比较的基础,也因此而对生活总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就我个人而言,所谓「隔世之感」还有一件颇有点奇特的往事,也许可以做一个恰当的注脚。文革之后,我在一九七八年进入北京大学读硕士,一九八三年去美国,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八七年开始写博士论文时,也同时在哈佛教二年级大学生必修的文学课。那时中国留学生大多在东亚系任助教,我却在「文学专修课程」(Literature Concentration)教课,由我自己设计课程内容和大纲,教的是主修西方文学的学生进入专业内容时的必修课。在学期快结束时的某日,我给学生们交来的期末论文评分。他们的论文内容各不相同,有人讨论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有人谈论托多洛夫(Tsvetan Todorov)的怪异故事(the fantastic)理论,还有人热衷于评析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后现代创作,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各自尽力去分析文本,作理论的探讨。这些论文虽然只是大学生的作业,却写得很认真,有好几篇相当不错。这也是我教学的成果,自己觉得很满意。读完这些文章后已是深夜,我也很快就沉沉睡去。突然间我进入梦境,觉得自己回到了四川德昌茨达山区的乡下,身上穿着那件透着汗渍和盐霜的蓝布衬衫和短裤,脚上套一双破胶鞋,正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在田里薅秧的农民们都抬头望着我,生产队的赵队长面有愠色,质问我说:「你这么久没有出工,跑到哪儿去了?」我心里突然一沉,嘴里却说不出话来。我也知道自己很久没有出工了,可是无论如何,就是想不起自己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没有出工。一急之下,突然惊醒,才发现自己睡在哈佛大学的公寓里。这个奇怪的梦一直萦绕在脑际,从此也永远记得这个梦。佛洛伊德的名着《释梦》有一段讲到矛盾事物在梦中的情形说:「梦处理各种矛盾事物之方式颇值得注意。简单说来就是弃之不顾。就梦而言,似乎就没有『不』这个字。梦往往喜欢把矛盾事物连接为一个统一体,或者把它们表现为同一个东西。」按佛洛伊德的看法,梦里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哪怕在逻辑上全然龃龉抵触的东西,都可以连在一起,统为一体。换言之,梦里不会有什么不可沟通的「隔世」。然而起码就我自己那个梦而言,佛洛伊德的理论却并不正确,因为在那个梦境里,当时的我和文革中在乡下的我,似乎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两者之间竟然在梦里也无法连接起来。
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编辑一套三十年文集,使我有机会不仅回顾以往,而且从自己所写的文字中去看这三十年来的变化。不过历年来写的文章,有些已经收集在三联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和复旦出版的《中西文化研究十论》等书里,这次结集,凡已出现在那几本书里的,就不在此书里重复出现。我把尚未结集的文章,选出三十篇来,按时间先后大致编为一集。我一九八三年去美国,后来长期在加州大学工作,到香港也仍然多用英文写作,这么多年来,出版了四部英文书,还有很多英文论文在欧美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些英文的文字当然都不能收集在这部文集里,所以这本书并不能把三十年来所写文章都收集起来,按年编排。从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当中空了一大段,只是近十多年到香港工作以来,中文写作才稍多一点积累。因此收进此书的文章,一大半都是近十年所写。不过这些文章也毕竟有如雪泥鸿爪,能断断续续标示出在人生旅途中走过的路径,留下的印迹。
此文集虽然不是三十年每年都有一篇文章,最后选择收进集子里的,却恰好是三十篇的总数。《老子》十一章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我借用老子所讲三十之数以及有、无的道理,就把本书题为《一毂集》。
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纪事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是文革后一场极大的变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起始。我虽然只有中学毕业的学历,但在下乡三年和在工厂工作五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放弃自学,也在关键时刻因为偶然机缘,得到不少人帮助,找到许多书来读,所以恢复高考时,我直接参加了研究生考试,经过在本地初试和在北大复试,最后以总分第一名成绩,在一九七八年作为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跟从杨周翰教授专攻莎士比亚和伊莉莎白时代的英国文学。那时中国还没有设立博士学位,所以我们是硕士研究生,但那时候带研究生的都是学养深厚的老一代学者,在西语系就有朱光潜、杨周翰、李赋宁、赵萝蕤、田德望等好几位着名教授,他们对年轻人十分关爱,我们对老先生们也由衷敬佩,于是师生之间形成十分密切的关系。比较起自学之艰苦,北大提供了在全国说来最好的学习条件。在乡下和在工厂里自学,那是用深夜和偷来、挤出来的时间读书,做了北大的研究生,读书思考和研究写作就成为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明确的目的。在北大不仅有老教授们教我们读书思考,还有外籍教员,教我们美国小说和英语写作。北大图书馆藏书丰富,硕士三年的学习有很扎实的训练,要自己独立研究,写一篇有内容的硕士论文,通过答辩才可以毕业。记得我的硕士论文答辩时,除李赋宁、杨周翰两位北大教授外,还请了北外的王佐良教授,社科院的卞之琳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廖可兑教授参加,系里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来旁听观察。我那篇硕士论文讨论莎士比亚悲剧,用英文写成,后来全文发表在英文版的《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三期;杨周翰先生觉得我应该把开头部分用中文写出来发表,于是我自己把那部分译成中文,发表在中文版的《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在北大三年的学习,为我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通常不是一个特别爱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的人,总觉得很多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难以消化。但是,《张隆溪文集 第三卷》却让我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抽象的学术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文化现象的解读之中,让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触手可及的工具。特别是书中关于“文化转译”的章节,对我启发很大。张隆溪先生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思想观念,是如何在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被重新理解、重塑甚至变形的。这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范畴,更是我们理解当下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绝佳切入点。我常常会联想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跨文化现象,比如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或者我们文化元素的国际传播,张先生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析其中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学术研究是可以如此贴近现实,又如此引人入胜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爱不释手的,是其中洋溢着的学者那种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张隆溪先生在论述“文化身份认同”时,展现出的视角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身份认同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静态的标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不断被塑造和协商的过程。他分析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个人和群体如何既保留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又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融合。这种辩证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比如“文化挪用”的争议,或者多元文化主义的挑战,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视角。他让我们看到,文化身份认同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张力的存在。这本书让我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也更加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珍贵。
评分拿到这本《张隆溪文集 第三卷》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带着点忐忑的。毕竟“文集”这两个字,加上“第三卷”,总会让人联想到那种厚重、晦涩,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学术功底才能啃下来的著作。但张隆溪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是响当当的,他那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融会贯通的独特视角,一直让我充满好奇。翻开书,惊喜就来了。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深沉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比较文学”的论述,张先生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差异和相似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乃至于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他论证的严谨,引用的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识的渊博。同时,他的笔触又并不死板,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渐领会其中奥妙。读这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温厚的长者对谈,他引导你拨开迷雾,看到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文化的根源与未来。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温故而知新”的智慧。张隆溪先生在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西方现代性带来的“进步”,而是非常深刻地反思了其伴随而来的文化失落和精神困境。他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或者儒家的“仁爱”精神,并试图从中汲取养分,来回应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这种“回望”并非守旧,而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文化姿态。他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早已过时,而是依然蕴含着解决当下问题的思想资源。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返本开新”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创新,并非是彻底的颠覆,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内在的充实和宁静,也更加坚定了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尊重与自信。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融汇中西的宏大格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张隆溪先生对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西方叙事母题”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将中国古典文学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张先生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可能存在的、与西方文学遥相呼应的元素。他并非强行嫁接,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交流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文学史观。这种“看见”的能力,本身就令人惊叹。更重要的是,他并非止步于现象的揭示,而是进一步追问这些“巧合”或“借鉴”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一下子变得更加深刻和多元了,也更加理解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