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应该这样读

《大学、中庸》应该这样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四书
  • 大学
  • 中庸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给我们的人生规划了一份蓝图;《中庸》是总结性着作,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进行了提炼和昇华。
 
  这样译注《大学》、《中庸》,专家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 朱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子维


  中国语文学系毕业,从事文字工作。
  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十余年,学养俱丰,曾协同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撰工作。
  认为古典文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宝藏,我们有义务传给后世子孙,工作之余致力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的注释。
  着有《我的第一本论语读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读本》、《庄子─这个智慧我们用了2300年》、《读懂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等。

图书目录

《大学》
经一章
传十章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第三章:止于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第四章:知所先后,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第五章:格物致知,获取知识之途,丰富追求之源
第六章:诚其意,慎其独,开启立身之根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态是人生进修之梯
第八章:齐家先修身,正己而后正人
第九章:治国先齐家,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国,兼济天下,世界和平

《中庸》
第一章:天地万物的根本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
第三章:世间最高的道德
第四章:难以实行的道德
第五章:孔子发出的叹息
第六章:智慧君主的方法
第七章:自以为是的聪明
第八章:孔子由衷的赞许
第九章:实现理想的艰难
第十章:何为真正的坚强
第十一章:孔子内心的坚持
第十二章:贯通天地的道德
第十三章:谨言慎行的君子
第十四章:随遇而安的坦然
第十五章:追求理想的起点
第十六章:世人敬畏的力量
第十七章:高尚之人的所得
第十八章:宗庙祭祀的礼法
第十九章:最高标准的孝道
第二十章:治理天下的法则
第二十一章:天性教化的差异
第二十二章:真诚可至的成就
第二十三章:次于圣人的选择
第二十四章:至诚之人的能力
第二十五章:成全万物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间的大道
第二十七章:圣人君子的伟大
第二十八章:民众应循的本分
第二十九章:天理人情的典范
第三十章:化育万物的德行
第三十一章:伟大圣人的智慧
第三十二章:真诚达到的智慧
第三十三章:高尚美德的境界

图书序言



修身养性读《大学》和《中庸》


  《大学》、《中庸》出自《礼记》中的两个篇章,《大学》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学者先后将这两篇文章从《礼记》中抽出,详细注解,单独成书。南宋朱熹则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使其成为最重要的儒学经典,也成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为「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向内,就是独善其身;向外,便是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便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份子的生命历程。
可以说,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文化特点、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铸造。时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识明确,不管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晦或明显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的人生历程最终仍然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西元前483—西元前402)之手。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交往规则和智、仁、勇三种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也就是对人生有实际明确的指导作用,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如今,中国人经历过对物质与西方文化单纯强烈的向往与追求之后,传统文化经典与精髓对社会整体的意义,对每一个个体人生的意义,已经重新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中国人开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续接。

  《大学》、《中庸》这两部文化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比较理想的人格,帮助我们抵抗人生中的黑暗与虚无。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尤为重要和有效。

图书试读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

知止④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终始⑧,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⑨;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被动用法,即「使彰明」。后一个「明」做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善良的品德。

③亲民:「亲」(ㄒㄧㄣ),「新」的通假字,动词,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知止:知道应该停止的地方,也就是达到完善。
⑤有定:志向有明确肯定的方向。

⑥得:收获。
⑦物有本末: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⑧事有终始:知之为始,能得为终。

⑨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⑩修其身:培养锻鍊自身的品行。

○11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12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推究其道理。
○13庶人:指平民百姓。
○14壹是:都是。本:根本。
○15: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6厚者薄(ㄅㄛˊ):原本很厚的东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东西看成厚的。指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