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自己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取石匠女儿当老婆。这种理想,现在看来比较“低级”,在当时那个连过年都吃不上饺子的年代,却无疑已经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想像力了。一个安分守己的、对自己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逆来顺受的普通青年农民,谁会像他这么狂妄呢?
作者简介
叶开
原名廖增湖,广东廉江人。
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
现为《收获》杂志副编审。着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我的八叙传》、《三人行》和小说集《秘密的蝴蝶》等。
【前言】 006
第一章饥饿年代 017
尘土中出生 017
活水的记忆 024
土地与家族 034
饥饿的孩子 041
咀嚼的权力 054
身份的暧昧 066
食草的家族 069
历史的暗示 073
乡村的光影 082
第二章求知年代 088
精神的粮食 088
虚伪的教育 096
神奇的右派 101
恐怖的老师 105
精神的囚徒 109
造反的道理 118
人生的导师 127
快乐的阅读 134
情爱的教育 148
劳动的训练 160
第三章出走年代 169
美好的食物 169
土地的唾弃 176
柔软的棉花 183
城市与乡村 196
好铁也打钉 202
弟走从军行 207
藕断的逃离 212
螳螂和车轮 220
战士级教员 229
古董级战士 232
第四章激情年代 238
艰难的提干 238
长城古道边 243
初访编辑部 254
魂梦的故乡 260
野性的风景 267
曲线上大学 275
秋收百斗谷 278
一起拔萝卜 287
罪过与惩罚 299
东北乡考古 306
内心的秘密 317
第五章收获年代 325
强盗的颂歌 325
历史的鬼魅 333
时代造英雄 338
不死的父亲 344
红高粱般红 357
欢乐的苦闷 361
人格的蠹虫 371
叙事的浅滩 379
小说的敌人 386
沸腾的土地 398
脑袋的矮人 406
左手禁右手 412
获诺贝尔奖 418
后 记 422
附 录 426
主要参考书目 426
莫言生平年表 427
莫言主要研究资料汇编 436
莫言评论文章主要篇目 444
序
要给正当盛年的莫言写评传,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情。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中,莫言的写作像推土机一样强劲有力。他翻耕过的田野,散发出高粱酒的香气、青草的香气和饽饽的香气。出生在平均海拔不超过二十公尺的胶河平原边上的莫言,举手投足的姿势如同凌泰山绝顶而一览众山小的伟人。他自己筚路蓝缕开创的高密东北乡王国,国土既微小如一张八分钱的邮票,又广阔无边如西伯利亚大平原。莫言是一名天才而勤恳的建筑师,他在自己亲自设计蓝图并亲手建造的高密东北乡王国里,日夜不停、废寝忘食地大干特干,巧干苦干乃至蛮干狠干。从高楼大厦、辉煌华屋到泥棚茅舍、青砖瓦房,从天河寰宇到犄角旮旯,莫言胸怀世界,眼观脚底,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不管沃土巨野还是瘠泥硷地,都躬耕不止。
从娘胎里落到尘土上,嗷嗷成长,莫言的身份是不折不扣的农民。他在土里生,在土里长,他对土地的爱恋和憎恨同样强烈。他对自己家乡充满了逃离的渴望,真正离开这片土地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割断对家乡的依恋。
在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中,莫言被逃离和回归这两种力量所深切羁绊,他一度试图抹杀这种故土的羁绊,写那些跟自己生命毫无关系的东西。他按照文学写作课程的要求和范式去写,按照传统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范本去仿造,辛辛苦苦、日夜奔忙,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大全1的光辉形象。在这种离开真实。
生活很遥远的地方,他的语言苍白无力,空泛呆板,好像一个笨拙的弓箭手,对着空中翩然飞过的大雁,垂涎欲滴,却因为无法瞄准而只能干跺脚,白瞪眼。在一次又一次高亢而空洞的表达之后,莫言试探着逆向摸索。他沿着自己出走的道路,一直向后,像他在长篇小说《檀香刑》里大言不惭地表白的那样,大踏步地后撤——而不是溃退——撤回到自己的家乡,直抵内心深处。他寻找到了汹涌澎湃的创作之泉。
情感深挚的土地,才能催生雨量丰沛的想像力。
自1981年在河北保定的《莲池》第5期上公开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始,莫言勤奋地创作了三十一年。他迄今发表了八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部中篇小说、十一部长篇小说、九部影视文学剧本,出版了五部散文集,外加其他零散的创作谈、随笔等文字,莫言的作品数量蔚为壮观。
在新时期以来的代表性作家里,莫言即便不是最有天才的作家,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最富写作韧性的作家。1955年出生的莫言现在已届知天命之年。按照他现在的创作势头,勤奋专一,即使再创作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也毫无问题。那样的话,他的创作数量轻而易举地就会超过一千万字,成为一名拥有皇皇巨着的了不起的作家。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像狂放、叙事磅礡,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还被广泛地翻译到国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具有世界性影响。正如《纽约时报》的书评所说:「莫言是一个世界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很久之前就对莫言的文学成就推崇备至。在新时期以来的作家里,莫言是真正触摸到土地灵魂的作家之一。
莫言的作品,像《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欢乐》、《红蝗》、《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等,在其诞生的不同阶段,都成为那个文学时期的标志性创作事件。
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爆发力和持久力,都令人惊奇。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飞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莫言的创作历程非常有趣。
在通过〈春夜雨霏霏〉、〈丑兵〉、〈放鸭〉、〈白鸥前导在春船〉、〈因为孩子〉等好几个短篇小说创作的训练之后,莫言在渤海湾畔摩拳擦掌,对那些跟他毫无关系的海岛充满向往。
他偶尔会潜回老家,在胶东平原的边缘偷鸡摸狗地搞游击战、狙击战。就这样走来走去,没有根据地,盲目地流浪了好几年,莫言终于通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在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地里搞到了一小块偷鸡摸狗的山包,在那里号令高粱、青草、蚱蜢和蚂蚁。这位光桿司令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东游西逛十分好过。
他还没有建立山寨,也没有抢到压寨夫人,甚至还没有弄到称手的兵器,就开始正经八百、大言不惭地吃喝玩乐,吹饮嫖赌了。
莫言在〈枯河〉、〈秋水〉和〈大风〉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咬到了一根《透明的红萝卜》。这根比金子还贵重的红萝卜,让莫言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饥饿、什么叫饱暖、什么叫做仇恨、什么叫做热爱,并因此享受到了暴得大名的美妙。他增强了信心,扩大了在高密东北乡佔领的巴掌大根据地,学习着运用游击战术,时不时地搞些偷袭。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肥沃又贫瘠。胶河洪水氾滥,巨大的浪头万马奔腾,从莫言家的屋檐上方咆哮而过。洪水退尽后的土地,肥沃得嗷嗷乱叫。莫言随手扔下一块鹅卵石,地里也会长出一片红高粱。这块魔法土地偶尔出现一个《金发婴儿》,飘出一团《球状闪电》,甚至会发生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大《爆炸》。
莫言吃着〈五个饽饽〉,穿着〈草鞋窨子〉,骑着〈三匹马〉蹚过《流水》,佩着〈老枪〉,带上〈石磨〉,出大力流大汗地《筑路》。环境这么恶劣,情况这么复杂,莫言还是坚持开展群众工作。他播种和浇灌《红高粱》,酿造《高粱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粱殡》。在时机成熟时,他正式成立了高密东北乡边区临时革命政府,麾下颇有几员能征善战的骁将:抗日司令余占鳌、妇女主任戴凤莲、儿童团长余豆官。
这是一片多么《欢乐》的土地啊!
高密东北乡边区临时政府成立期间,有《红蝗》光临,有《生蹼的祖先》拜访,还有《马驹横穿沼泽》,革命政府的最高领袖莫主席两步并作《十三步》,唱着《天堂蒜薹之歌》,醉醺醺地来到了《酒国》里。在伟大领袖莫主席的领导下,边区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击溃反动派,赶跑乏走狗,卓有成效地扩大疆土,影响之广,号召力之大,连《丰乳肥臀》的《野骡子》,这个《司令的女人》也从白区来到了解放区2,投靠了莫主席。
在马洛亚神父的教堂钟楼顶上,莫主席左边是《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右边是〈冰雪美人〉,踌躇满志地宣告了高密东北乡文学独裁王国的成立:高密东北乡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绝望的马洛亚神父只好从塔楼上纵身跃下。
无论是《四十一炮》的轰炸、《檀香刑》的威胁,还是建国历程上难以言说的《生死疲劳》,都不能损害莫主席一分一毫。
全国人民都以为他是在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他也总是这样允诺,这样许愿。
马背上得天下,一生戎马。这位伟大的领袖,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外交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和诗人,却在一群小人的歌功颂德之下失去了理智,企图称孤道寡,南面称王。他的狼子野心在跟国际广播电台的进步国际友人、电视工作者石一龙访谈时暴露无遗:写作时,我是一个皇帝!
这个世界上有打工皇帝,也有写作皇帝。
莫言的皇帝梦,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此起彼伏的农民军的终极理想:本想打家劫舍,谁知弄假成真!莫主席最为珍视的伟大母亲形象,是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伟大而博爱的上官鲁氏。上官鲁氏颠沛流离、历尽苦难、顽强
而博爱的一生,是高密东北乡王国苦难历程的标志,是自由的女神、是前路的明灯。在高密东北乡钟楼广场的最高处,上官鲁氏的母亲光辉形象照耀众生。
尘土中出生
在我的想像中,莫言生长于一个神鬼出没、仙灵成群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吃苦耐劳,精神乐观,得过且过。乡亲们见惯了生生死死,哀哀乐乐,贫贫富富。大人们与土地庄稼为伍,渐渐衰老;小孩子与河汊湖泊飞禽走兽为伍,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成人;老人历经沧桑性情淡然,在历史故事中眼神迷惘。
三百年前,在莫言故乡北边三百里地的淄川,落第秀才蒲松龄摆开龙门阵,酒茶待四方,有故事的讲故事,没故事的默默沉思,不管南来北往,大家都是好兄弟。在蒲松龄的神魔小说世界里,一切生灵事物都息息相通。现实和想像相通,未来和过去相通,人与鬼狐相通,仙境与俗世相通。一直活到七十多岁,蒲松龄仍然是一个口若悬河、舌头生花的落魄秀才。
在莫言故乡西边的郓城县,八百多年前,一个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县城小官押司宋江,率领一帮愣头愣脑、没心没肺、心狠手辣、快意恩仇的好汉佔山为王,盘踞水泊梁山,整日里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做成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是一个人杰地灵、故事成山的地方。
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宋江,每个人都是蒲松龄。他们的故事,流淌在祖祖辈辈的血液里,飘荡在村头村尾的参天大树上。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农历乙未,正月二十五,属羊。这是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1平安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成分为富裕中农。
莫言另外还有一个生日:1956年3月25日,他使用这个生日,实现了逃离乡村的梦想。
就像很多同代人一样,莫言的两个生日中,前一个是他诞生的真实记载,后一个属于社会性的需求。这种误差的背后隐藏着有趣的、带有浓重历史印记的秘密,似乎暗喻着莫言的双重生存姿态:精神王国里的君主和现实生活中的仆人。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莫言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一些小说,读起来总有一种酣畅淋漓,又带着点酣醉的奇妙感觉。那种不受拘束的想象力,那种粗犷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总能轻易将我卷入那个充满黄土气息的世界。《莫言评传》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应该会着重于对莫言个人成长经历与创作轨迹的梳理。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比较写实、接地气的笔调,来展现莫言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世界级作家所经历的跌宕起伏。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困境中的坚持,那些在灵感迸发时的狂喜,如果能在书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那将是极具感染力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引述,来自莫言本人的访谈,以及与他同时代、同领域作家的评价,这样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莫言的形象。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分析莫言的语言风格,那些他独创的词汇,那些他借鉴民间的俚语,是如何构成他独特的文学语言体系的。这本书,我把它当作一本关于“奋斗”与“梦想”的励志读物,一本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思考集。
评分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作家,不仅仅要看他的作品有多么惊艳,更要看他如何在一个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记。《莫言评传》这本书,从名字上就带有一种庄重感,似乎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对莫言一生及其创作的全面梳理和评价。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莫言作为一名“写实主义”的作家,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捕捉那些最真实的社会肌理和人物命运。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那些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究竟是如何被他用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出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莫言的获奖作品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它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莫言创作风格的演变充满好奇。他是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创作侧重和表达方式?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莫言,理解他作品的价值,也理解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文学精神的致敬。
评分我对《莫言评传》的期待,更多在于它能否为我揭示出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内心深处的创作哲学。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却又根植于土地的叙事,是如何在莫言的脑海中孕育、成形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感觉会非常细腻,甚至带有一些哲学思辨的色彩。作者可能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采访、资料梳理,以及对莫言作品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莫言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内核,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之间的微妙联系。例如,那些神鬼莫辨的超现实元素,究竟是作者个人想象力的奔涌,还是对现实某种扭曲和夸张的表达?书中对于莫言创作中“童年经验”的阐述,我也充满了好奇。童年,作为一切心灵的原点,如何在莫言的笔下,被转化为对成人世界的洞察和拷问?我渴望从书中读出,那些看似粗粝的语言背后,隐藏着怎样一颗敏感而又洞察世事的心。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文学创作本质的探寻。
评分拿到《莫言评传》,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这样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莫言创作脉络的书了。之前零散地读过一些关于莫言的评论文章,但总觉得不够深入,不够全面。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莫言文学世界的腹地。我最想了解的是,莫言的“乡土情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发酵和演变的?那些对家族历史、对土地的深情凝视,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书中对于莫言作品中“暴力美学”的探讨,我个人也非常感兴趣。那些直接而又震撼人心的描写,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源自一种本能的表达?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解读,解释这种“暴力”背后所蕴含的对现实的控诉,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梳理莫言作品在国际上获得的认可,以及他如何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的评价,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的一次有力证明。
评分刚拿到《莫言评传》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粗略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就被它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莫言创作生涯的宏大图景。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红高粱》、《蛙》、《生死疲劳》,在文字的梳理下,仿佛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莫言作品中那些浓烈、粗犷,又带着一股子原始生命力的意象,如高粱地里的呐喊,泥塑般的人物,甚至是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野俚语,一一解构和解读的。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陈述作品的情节,而是深入到莫言文字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潜藏在字缝里的乡愁、血脉、命运,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我甚至可以想象,在作者笔下,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种精神的原点,一种关于生存、关于爱恨、关于历史的永恒回响。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作家本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缩影,它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也预示着未来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已经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的文学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