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王文兴限量版套书(全套7册)(附DVD与明信片1套)

慢读王文兴限量版套书(全套7册)(附DVD与明信片1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文兴
  • 慢读
  • 哲学
  • 人生
  • 思考
  • 文化
  • 精装
  • 限量版
  • 套装
  • 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家变》出版四十周年纪念,华语文学界王文兴研究总整理
全方位探究王文兴的百科全书,贴近大师心灵与作品的必读之作

  王文兴,锤鍊文字的小说家,一生以阅读、写作为职志。他善写人物的心灵思维,视文学为文字艺术,为国家文艺奖得主,其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精致而独特,故而享誉国际。所撰作品《家变》、《背海的人》已经成为台湾文学史的经典作品,他的名字已足以标示这个时代。

  王文兴以慢写闻名,更提倡慢读。「慢读王文兴」是由台大出版中心策划,黄恕宁、康来新与洪珊慧联合编辑的丛书,集结了自1960年代以来,中外学界就王文兴作品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设计、语言特性、影响研究、写作发展及其生平事蹟等议题的评论文字,以及王文兴新世纪以来的书写与言论,以及丰富的研究书目与回顾照片,是研读王文兴其人其书的必读之作,可谓王文兴研究的「百科全书」。

  套书附赠《小说背后的人――王文兴影像录》,内含王文兴主讲《家变例讲》DVD以及「慢读王文兴精选明信片辑」一套七张。

名人推荐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亚君(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维菁(作家)
  封德屏(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洪淑苓(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郝誉翔(作家、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
  梅家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
  杨 照(作家)
  杨佳娴(作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隐 地(作家、尔雅出版社发行人)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联合推荐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黄恕宁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加拿大亚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博士。曾任亚伯达大学讲师,现任加拿大卡加利大学语言学、语言及文化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台湾小说、女性小说、海外华文小说、叙事学、修辞学、文字学、华文教学、多媒体语言教学等。近年来专注于研究王文兴的文学语言。合着与合编作品包括Fayin:Mandarin Pronunciation(2002)、Shizi: Chinese Characters(2003)、Dragonflies: Fiction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03)、Endless War: Fiction and Essays by Wang Wen-hsing(2011)。

康来新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主持「红学研究室」。就读台大中文系时,选修王文兴的「现代文学」,亲身经验他慢读法的经典教学,促使课堂后续的专书――《红楼梦研究集》(1972)问世。另主编《王文兴的心灵世界》(1990)。除上述二书外,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主办王学活动三种,亦即「《家变》六讲」、「《背海的人》六讲」,以及「演绎现代主义:王文兴国际研讨会」。

洪珊慧

  主编
  清华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中央大学中文系专案助理教授,现为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专注于王文兴与同世代现代主义作家及作品、饮食文学等研究,曾参与王文兴教授2009至2011年两部纪录片《小说圣徒》、《寻找背海的人》之影片资料研究与企画工作,并担任2011年王文兴教授荣获世界华文文学奖之文学成就评述讲者。曾获中央大学书评奖、国科会乙种研究奖、行政院文建会现代文学研究奖助、国科会千里马计画奖助、国科会博士论文奖等荣誉。

图书目录

各册书名与编者

慢读王文兴1
嘲讽与逆变──《家变》专论
黄恕宁、康来新主编

慢读王文兴2
喧嚣与愤怒──《背海的人》专论
康来新、黄恕宁主编

慢读王文兴3
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上)
黄恕宁、康来新主编

慢读王文兴4
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下)
黄恕宁、康来新主编

慢读王文兴5
偶开天眼觑红尘──王文兴传记访谈集
黄恕宁主编

慢读王文兴6
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
康来新主编

慢读王文兴7
西北东南──王文兴研究资料汇编
洪珊慧主编
 

图书序言

丛书序

《慢读王文兴》

柯庆明
(国立台湾大学新百家学堂执行长)

  台湾一九六○年代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主要集中在「现代诗」与「现代小说」的创革上:「现代诗」主要是现代、蓝星、创世记等诗社的相互激盪而波澜壮阔;「现代小说」则汇聚在《现代文学》杂志的倡导,它一方面译介西方现代文学(主要还是小说家)的大师与作品;一方面刊载具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创作。它在一九六○年三月的创刊辞上强调:

  我们感于旧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足以表现我们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情感。所以,我们决定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们尊重传统,但我们不必模仿传统或激烈的废除传统。不过为了需要,我们可能做一些「破坏的建设工作」(Constructive Destruction)。

  但是执笔写这段文字的人,本身并不创作;创作小说的几位新锐中,虽然人人皆具「新批评」对文学形式的美感关注,作品亦一方面勇于面对人性的某些禁抑的侧面;但在心理呈现的同时,亦往往更具抒情意味。在文体风格上,白先勇仍然深受章回小说的影响,一贯的流畅而清丽;陈若曦的匠心仍在情节的微言隐旨,文字明朗节制,后来更是宣称自己是「写实主义」作家。真正「决定实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只有王文兴。因而遂使王文兴成为代表「现代主义」的异数。

  王文兴对于这一点显然是早有自觉的,他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的《现代小说选‧序》对「现代小说」作了三点归纳:一、用中文写,文笔不逊于他类小说;二、写的是中国人,取的是中国背景,採的是中国故事。三、他们毕竟有些「非国粹」的地方:

  所谓的不同并非缺乏「国粹」,而是多了一样「现代」这箇东西,是「现代」使你不安,使你不悦,它和你的农业社会脱了节,它的坦白无隐使你不愿正视,它吵得你无法继续你那充满绮梦的睡眠。

  前两点强调题材与书写的「中国性」;第三点亦强调并非缺乏「国粹」,因而既非「全盘西化」;亦非「横的移植」。但在「国粹」的继承之外,仍有些「非国粹」的地方;终究「现代」,而不论是文明社会的「现代性」或是文艺上的「现代主义」,已然在农业社会之中国以外的区域发生;我们无法继续生活在传统社会或传统文学的「绮梦」之中。

  换句话说:当我们快速的奔驰于高速公路上时,我们势必无法再体验享有「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诗意情趣。因而即使并非採用「前卫」的表现策略,「现代」总是使习于旧惯的人不安、不悦;而逼迫他们正视他们所逃避面对的「真实」;「坦白无隐」正是与基本上是一种有意「美」化而诸多避忌隐讳之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伦理与美学立场。

  王文兴的这些话语,因为针对的是一部包括十一位作者,三十四篇作品的选本,自然不纯是夫子自道。但他的挑激「你」的说法,却或多或少反映了他个人对于小说写作的态度:即是为了艺术表现或再现当今世界的「真实」,不惜採取可被「你」们视为深具「破坏」(主要是针对美学成规与传统意识型态)性质的文体形式与经验内容。因而遂有《家变》与《背海的人》;尤其是《家变》初发表时所引发的不安、不悦与争议。

  王文兴其实从早期的短篇创作,即不断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上「试验,摸索」,企图有所「创新」,就以《十五篇小说》而论,在〈最快乐的事〉中,他以一阵的身体感觉,加上一个简单的推理与反省,写出了生命只令人厌倦,因而毫无意义的「寓言」,可能是台湾最早也最深刻的「极短篇」。

  他在篇幅不过五页的〈母亲〉,一方面全篇皆以短句或短段空格的方式,形成类似诗歌分行,使诗句成为既语意自足又复上下系连的段落效果;在最前的部分,显现为近于电影分镜的,对外在的环境作了极具象征性的呈示;接着转入第二部分,母亲的内在独白,分隔独立的句子,既反应了她思绪的散乱,又模拟了她的意识流转;第三部分猫耳与吴小姐相会,则充分掌握了以分镜呈示行动的悬疑延缓效果,更採取了类似镜头呈现的「机械观点」,形成一种令人屏息的,在我们面前客观演出的聚焦效果:由全知观点而第一人称观点而机械观点,转折自然,真的是很特出的实验。

  〈草原底盛夏〉的叙事手法更是奇特,先是近于剧本说明舞台场景的方式,仔细的描写了「草原」,文笔近于柳宗元、欧阳修的山水游记;但接着主戏上场,则先採取接近鸟瞰的方式,观照军队出操打靶种种经历,因而除了「军官」「士兵」等身分外,他们全体皆是「无名」的;但却又立即转向众人在盛夏草原的种种感受,甚至个人内在的想像,然后又不断转向天空、雷雨……等盛夏草原情景的描写,焦聚因而忽远忽近,形成一种全然「陌异化」,既新鲜又强烈的经验历程,因而并不能简单的只以「全知观点」来说明。「小说」由晨入暮,人来人去,又终于草原恆常的天地情状,以及叙事者对它们的赞颂:山水游记的抒情观照,复又压倒了其间人物冲突的叙事情节,以习常的文类而言,自亦是跨界的。

  〈大地之歌〉,以在播放古典音乐的冰店中,一个学生在此写信给母亲,坦诚将生活费输给室友;意外看到一对情侣彼此爱抚的全部过程,终于离去准备果腹。马勒《大地之歌》的背景音乐,正诠释了人们的得、失、奇、偶,「食、色,性也」的生命样态:全篇要言不繁,却在「言外」表现了深意。这个短篇并未展示任何冲突的叙事,反而是以戏剧性的对比与发现中,反映了意味深长的生命洞察。这自然又是一种另类的「小说」。

  《十五篇小说》篇篇皆有测试「小说」文体的新意。但最为重要的鉅作,无疑是《龙天楼》。它正如作者解释过的是一部「象征」小说,但又力求写实上的精准,它充分掌握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体制与价值全面崩溃时刻的人性挣扎,既诡谲怪诞又鞭辟入里,虽然涵盖的事实不广,但我个人却认为它是最深刻的中文「浩劫」小说;既能正面面对「绝望」的苦难,复又不失最终的「信心」。

  《龙天楼》追溯了迁台的苦难过程,主要是历史的;《家变》阐述了父子关系的变化,本质是伦理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文化的象征;《背海的人》见证了人类由生入死的「无益的激情」,反衬的却是宗教的恩慈与救赎。虽然着重的面向不同,三者皆是对于人生整体的透彻观照。其精神意味与文体性质,皆类同于《离骚》,是宽广博厚,足堪为正典的作品。

  正因它们的发想奇特,内蕴丰富,因而可以用各种角度,各种理论加以探索诠解,所以相关的评论早已洋洋大观;现在经黄恕宁、康来新、洪珊慧三位教授广征博採,精选为七册,皆各别作了导读,并将王文兴的慢读主张纳入其中,而以「慢读王文兴」为丛书名。她们有意将此「丛书」,交由台大出版中心,纳入我所主编的「现代主义文学系列」印行,我自然欢欣悦喜,倍感光荣,谨略志数语,以为引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